李敏杰
妙趣横生木偶戏
李敏杰
木偶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源于汉代,盛于唐朝,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保护项目之一。木偶戏是木偶制作人根据故事内容,用木头雕刻出形形色色的角色形象,如人物、动物等形象,然后由具体操做人进行操纵表演的艺术形式。这些偶人在舞台上能够上下翻飞、活灵活现,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由于这些偶人制作得十分逼真生动,所以常常让观赏者沉醉其中,不能自拔,仿佛觉得这些小小的木偶就是一群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也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被带入到剧情之中,时而热泪盈眶,时而开怀大笑,完全被偶人们的精彩表演所感染。充满神奇和无穷魅力的木偶艺术为人民群众带来了快乐,带来了精神上的陶冶与享受,所以人们群众喜爱它,迷恋它,更愿意把赞美送给它。
我国的木偶戏主要分为四大类,即提线木偶戏、杖头木偶戏、布袋木偶戏和铁枝木偶戏。
“杖头木偶”在我国分布较广,可以说遍布大江南北。“杖头木偶”身高各地差别较大,有的地方约20多厘米,也有的地方与人高差不多。表演者表演时需要将一根与木偶头部相连的命杆和两根与木偶手部相连的手杆同时操作来进行表演。在操纵过程中,因手杆位置不同,所以又有内操纵与外操纵之分,差别显而易见。“杖头木偶”表演时演出的曲目多为传统戏曲,台上的木偶灵活自如,栩栩如生,常常引来观众阵阵掌声。例如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的扬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木偶之乡”的美名;扬州木偶剧团自建团至今,一直在不断进取、广纳各种艺术精华,打造自己的精品剧目,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杖头木偶”艺术的重要代表。创演剧目《嫦娥奔月》《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阿福》等名扬中外,深受广大观众的赞誉和喜爱。
“提线木偶” ,也称作“悬丝傀儡”。这种木偶高约两尺,分别由头部、四肢、腹部、提线和勾牌组成。木偶的头部内装有机关,面部表情生动丰富,胸腹部用竹制而成,木偶的手上功夫很厉害,能文能武,妙趣横生,勾牌与关节之间有一段提线。黄奕缺是我国名声远播的“提线木偶”表演艺术家,为了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他将木偶表演带到世界各地和祖国的大江南北,为我国木偶艺术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创造的很多木偶艺术形象,无论是《千桃岩》中的小灰象、还是《火焰山》中的孙悟空等,都是那样的生动传神,令人难忘。因为他卓越的艺术才华和超凡的艺术表现力,使他在国际偶坛上名声显赫,拥有极高的艺术地位,被誉为“国际木偶大师”。
“铁枝木偶”形象规整,结构独特。在粤东、闽西一带广为流行。木偶的身高大约在40厘米左右,泥头使用彩塑,躯干用桐木。操纵者表演时躲在木偶的后方,可站可坐,因操纵杆又称作“铁枝”,所以又叫“铁技木偶”。潮州铁枝木偶,又称纸影戏。由于他们的表演特色鲜明,既让观众感受到浓厚的乡土气息,又让人们欣赏到它优美的唱腔和独特的表演技艺,所以很受群众欢迎,演出市场也极为广阔,遍及全国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深受国内外观众的好评,被誉为“中国乡土艺术之瑰宝”。
“布袋木偶”以福建漳州、泉州最为盛行。“布袋木偶”高约一尺有余,由头、上肢和服装组成。布袋木偶戏题材丰富,无论是传统戏还是现代戏,无论是历史故事还是神话故事,可以说应有尽有。“布袋木偶”的四肢在表演时由于都用布缝制而成,样子如同布袋一般,所以又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布袋木偶”。布袋木偶戏的表演动作节奏感很强、造型优美流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表演时一个人可以同时操纵两个木偶,可以左右手同时进行。小小的木偶在艺术家们手中仿佛拥有了灵魂与生命,它们不仅可以唱、做、念、打尽情展现,还可以让喜、怒、哀、乐尽情流露。人们在欣赏之余,无不被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所吸引,无不被那些老一辈艺术家们的高深技艺所折服。
在今天改革开放、文化艺术繁荣发展的全新历史背景下,古老的木偶艺术更应该与时俱进,紧扣时代脉搏;更应该创作出反映新生活、塑造新人物的现代戏。崭新的时代生活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因而木偶艺术家们应该进行大胆探索,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真正继承下来。
责任编辑 刘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