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志
评剧打击乐初探
李宏志
评剧是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戏曲剧种,由于它表达的故事内容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十分贴近,塑造的人物形象大都是普通百姓的典型形象,所以深受大家喜爱,可以说评剧艺术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种类之一。在近百年的历史发展变革中,评剧舞台上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剧目,如《花为媒》《杜十娘》《玉堂春》《马寡妇开店》等;现代戏创作中主要有《刘巧儿》《金沙江畔》《江姐》、《洪湖赤卫队》等,这些戏都是脍炙人口的评剧精品剧目。
评剧伴奏在舞台表演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一台评剧表演要取得成功,没有乐队伴奏的良好配合是不可想象的。评剧伴奏中,文场的伴奏乐器主要有板胡、二胡、竹笛、唢呐等,武场的伴奏乐器主要有板鼓、锣、钹等。评剧打击乐是指武场伴奏而言。评剧表演中,演员为了塑造好角色,首先需要通过自身的情感节奏,表达出人物的喜怒哀乐,传递出浓厚的剧场气氛。但仅仅依靠演员的表演是不够的,还需要打击乐器的帮忙衬托,起到更加良好的演出效果。评剧打击乐在剧目伴奏中,通过乐器组合产生的音色变化,通过各种锣鼓点在节奏上的变化,让剧情气氛得到强烈的夸张与渲染,制造出强烈的舞台效果。具体演奏中,主要是根据剧情的需要,对剧中人物的心理、情感、情绪状态等加以烘托和表现,所以观众在观赏剧目时,常常会听到乐队的伴奏时而如战鼓咚咚,时而如疾风暴雨,煞是震撼,并恰到好处的配合着人物情感的需要加以表现,让观众感到十分过瘾。这也许就是评剧打击乐的功能所在,也是评剧打击乐的艺术魅力所在。
在评剧打击乐伴奏中,“板鼓”担当着非常重要的指挥角色。观看评剧表演时,观众常常会听到演奏员们变幻莫测、丰富多彩的锣鼓声,这些锣鼓点强弱有别,快慢不同,而且转接之处和转接方法也有所不同,这一切就要听从板鼓的指挥;“司鼓”实际上是整个乐队的老大,在整个乐队的伴奏中起着总指挥的作用。司鼓演奏员要有很高的技艺水平和综合艺术水平,不但要求专业技术要精湛,对各种锣鼓点要精通,而且还要有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熟悉每一出戏对唱、念、做、打的具体要求,这一切都是对司鼓演奏员综合素质的考验。评剧打击乐的锣鼓伴奏在评剧表演中的重要作用可见一斑,这是由于评剧艺术的节奏感很强,在塑造人物时,无论唱腔、念白还是打斗都要有非常清晰的节奏,丝毫不能含糊。常听评戏的人都会知道,评剧里的“唱”非常注重要“有板有眼”,而演员表演“做”与“打”时,更要有鲜明的节奏来加以衬托,没有节奏,表演者即便舞起来也让人感到不过瘾。至于评剧中的“念白”,也绝对不能和我们平时说话一样稀松平淡,而应该有强有弱有节奏感,由此可见,在评剧表演中节奏的重要性,而打击乐的这些锣鼓伴奏就是鲜明悦耳的强化节奏的伴奏。
评剧打击乐的锣鼓套式,变化多端、非常丰富。比如“开唱锣鼓”,评剧艺术和其它种类的戏曲艺术一样,无论什么板式,无论什么唱腔,都要有一套锣鼓点作为前奏“入兴”,就像快板流水前有“紧锤”、“闪锤”,散板之前有“凤点头”一样等等;再比如“身段锣鼓”,这种锣鼓是为配合演员表演身段而用的,演员在塑造人物时,会表现出人物不同的身份、地位以及不同的性格特征,这些差别都体现在人物情感以及唱、念、做、舞的情绪表现之中,而这一切都要靠打击乐的伴奏把它们表现出来。《三看御妹》一剧中,公主上场时使用[慢长锤]的缓慢锣鼓,鼓声所制造出的庄严的舞台气氛,让一个举止端庄的大家闺秀的公主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这种锣鼓的使用,对表现人物的身份、突出人物性格起到了很好的刻画和强调作用,也让人物在观众心中挥之不去,留下深刻印象。
评剧艺术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吸收其它艺术的精华。评剧打击乐的创造是充满演奏者艺术情感的创造,因而更是没有止境的创造活动。在舞台艺术实践中,演奏者们只有深入的了解它,热爱它,才能突破旧有模式,创造新的艺术模式为己所用,才能担负起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
责任编辑 刘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