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反被自由累
“最顶尖学生不会因此更厉害,但次顶尖的学生可能会因此严重落后,并在某个时候遭遇重挫。”
毕业后,我在D大任教。D是老牌名校,是美国综合性大学第二梯队的一个典型代表(B、C大属第一梯队)。我在D大教过从大一到大四的来自各个院系专业的学生。当然,我只能通过数学能力来了解学生。
在我看来,有些学生需要重修高中乃至初中的一些数学课。个别人连小学数学(如分数的四则运算)都不熟!这绝不是我个人的偏激看法。学校对新生数学能力的诊断性考试题中,就有自然数的四则运算、分数的四则运算、一元一次方程等题目。而多数新生在这样简单的考题上竟只能拿到大约一半的分数。
显然,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几乎成为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作为刚刚毕业的青年教师,我试图保住一条底线:最起码我能够将教科书上的内容解释清楚,令学生在学完后能看懂教科书。但即便如此,我也根本没能如愿。
直到第二年,我才从有经验的教师那取到“真经”:不要试图准确描述基本概念,也不要花时间解释原理,不要提出太多的发散性问题……更令人悲哀的是,由于D大没有B大那样强大的管控体系,我们连践行“填鸭”式教学方法的机会都没有。
这是一份美国小学三年级的数学题,每天只解决一个问题
我曾与系里一位老教授攀谈,当谈及基础教育失败导致学生数学能力极差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时,这位曾亲历过战场腥风血雨的老头竟然控制不住,在我面前哭起来。我在教了好几门课后,开始明白他的痛苦了。
最拔尖的学生都有这样三个特点:
1、强烈的目的性(“我一定要当科学家!”或成为某个学术领域的精英);
2、自我指导性(给予其足够的资料,能够自己钻研问题,取得结论);
3、自我激发性(学得越好,就越不满足甚至越焦虑)。
D大不乏好学生,但却难以出现B、C大中那样拔尖的学生,这与D大的培养方式不无关系。
他们中的大部分,在中、低年级阶段并没有完全想清楚自己未来要干什么,因此花了不少时间去体验其它专业以及很多“通识课程”,而大学自由灵活的体制也鼓励他们这么做。
如果从大一开始,就坚持贯彻明确的专业培养计划,他们和最顶尖学生的差距不至于这么大。而现在,我只能坦白地指出:他们的学术基础太薄弱了,并为有心向学的学生开出长长的课单和书单。但我也非常明白,他们没时间了——毕业期申请期快到了!一些孩子也痛苦地意识到:自己看似没有什么问题的学术之路,实际上导致自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附近。
我知道中国一些大学近年来开始推广“宽基础”、综合性强的“实验班”或“创新班”,并赋予进入这些班级的学生以广泛的专业选择权。D大的教训提醒我们,“宽基础”、“通识”培养体制存在的弱点:最顶尖学生不会因此更厉害,但次顶尖的学生可能会因此严重落后,并在某个时候遭遇重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