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立中:做全球式教育

2014-04-17 09:05安然上海报道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4年2期
关键词:纽约大学教育家校长

本刊记者_ 安然 上海报道

俞立中:做全球式教育

本刊记者_ 安然 上海报道

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的办公室在华东师大地理楼三楼。办公室正对楼梯口,二十平方,狭长,空阔。

我进去时,他正坐在最里侧的办公桌后面,魁梧的身形让办公桌显得低矮和狭窄。门边,正对办公桌,一套棕黑色皮沙发围出会客区。他招呼我们就坐。采访从闲聊开始。墙壁上挂着一副对联:“广树新人善行立本 力兴教育砥柱中流”,巧妙地嵌入了他的名字。

这是他第三次出任校长。2012年7月,俞立中就任上海纽约大学校长时,大学仍在筹办之中。此前,他在上海师范大学做校长,又回到他母校华东师范大学做了6年校长。

教学管理之外,他的另外一个身份是地理学家。俞立中在英国利物浦大学留学期间,师从环境磁学的创始人Frank Oldfield教授。回国后,他创建了国内第一个环境磁学实验室。

2013年8月11日,上海纽约大学正式开学。

作为中美第一所合办大学,上海纽约大学不仅仅是一所新办的学校,它探索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改革,被称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田”。校长俞立中因“带领团队投身教育国际化的改革创新,为上海引入了国际一流的教育资源”而入选“2013年上海教育年度新闻人物”。

俞立中出生在上海,与共和国同龄。1967年夏天,18岁的俞立中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前往黑龙江省黑河市长水河农场,成为了一名下乡知青。“白天在地里干活,有时候就把数学公式写在手心上,工歇的时候打开手掌看看。”俞立中说。

1978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已经29岁的俞立中考取了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1982年毕业,留校任教。1985年,赴英国利物浦大学留学。

俞立中任职华东师范大学校长时,学生亲切地称他为“最亲民校长”。他离任,学生又称他为“最优秀毕业校长”。他是上海众多大学中第一个开微博的校长,粉丝数量达159万。他把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视为大学文化建设的载体。每年“毕业季”,他会专门为想跟他合拍毕业照的学生腾出时间。

经过近8年的酝酿和筹备,2013年8月11日,上海纽约大学开学。首批学生295人, 150名中国学生,145名国际学生,来自世界上35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开学典礼上,俞立中告诉同学,你们可以按照英文习惯,叫我Lee,也可以叫我俞老师。这一天,迎接新生,他站了10个钟头。

他的办公室与教室只隔着薄薄的隔断。采访时,学生的欢声笑语不时飘进来。这栋楼仍在装修和改造,电钻声和工人们杂乱的脚步声,接近两个小时的采访中,几乎一刻未停。

与其说是在办一所大学,更不如说是在做一场探索。

俞立中这样说。“实际上,我们只是在做一所大学应该做的事情;我们为之努力的,只是一所大学应该有的模样。”

《教育家》:上海纽约大学是基于什么原因创立的?那是怎样一个过程?

俞立中:很多年以前,美国纽约大学校长约翰·塞克斯顿就在考虑,高等教育如何适应全球化的要求。在大学期间,如何培养我们的未来一代人——如何能够具有全球化的视野,如何更适应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如何使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合作得心应手,他就提出一个概念,构建“全球教育体系”。希望学生在大学期间,不同文化与不同背景的同学,在同一个课堂学习,从而增进大家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交流、合作。

当时,纽约大学在世界各大都市设立海外教学点。上海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中国又处于经济快速增长期,约翰·塞克斯顿认为,一定要在上海设置一个学习中心。当时就由一个教务长带领一队人马到上海来寻找合作伙伴。2005、2006年,他们一直在跟上海的高校沟通,最后,他们把这个教学点设在了华东师大。

2008年,纽约大学跟我们商量,能不能在上海办一个分校,在这里招生、授予学位。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不许国外大学在中国办分校。我们建议他,我们可以合办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国际化学校,它可以是纽约大学全球化合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双重意义都在里面。2009年,中国驻美大使周文重访问纽约大学。合作的步伐加快了。2010年,教育部派专家组到上海纽约大学来,对中国合作办学项目进行评审。2011年1月份,教育部正式发文,同意筹建上海纽约大学,华师大与纽约大学联合成立的“上海纽约大学筹建中心”正式挂牌。2012年9月22日,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上海纽约大学。这是非常快的进程。

上海纽约大学建设的过程,天时,地利,人和。正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里面特别强调“推进教育国际化”。国家需要这样的中外教育的实践。我们是“纲要”颁布后,第一个宣布成立的中外办学机构。

上海在国际化进程中,需要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特别是浦东区。当他们听说华东师大和纽约大学的合作后,积极争取我们到浦东去,拿出一块钻石地段给了上海纽约大学。

《教育家》:上海纽约大学筹建的资金从哪里来?

俞立中:上海很支持这个项目。上海市政府答应支持上海纽约大学的发展,启动经费由上海市政府给的,不是非常多的钱,但是可以保证开始时的运行。

运行初期,政府也许诺,每年会有一些补贴,钱不是很多,但是不会让我们在运行中感到非常困难。开始,我们学生很少,为了吸引优秀的学生进来,我们还提供很多奖学金,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我们很难做这个事情。

上海纽约大学最终的运行模式,我们会学习纽约大学这种做一所美国一流私立大学的模式,希望通过社会的集资来解决办学经费的问题。学校刚刚启动,我们已经得到了一些比较可观的捐赠,这些捐赠支持我们第一年的奖学金。

我们必须建设一所一流的、知名的大学,有特殊意义的大学。只有这样,社会各界的有识之士、有意要支持教育的企业家才愿意给我们支持。上

海纽约大学的大学精神是:让世界成为你的课堂——我们要把教堂教学、文化体验、社会观察、研究实践作为一个融合的载体,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提供一个平台。

《教育家》:上海纽约大学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俞立中: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创新人才。”这是一句大话。具体讲,我们希望为这个时代的发展,培养这样一批人才:他能够站在不同的文化、视角上去看问题,思考问题,而且能够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我们的学生对不同的文化,去理解、包容和欣赏,能够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交流、合作。

《教育家》:上海纽约大学具有什么样的大学精神?

俞立中:上海纽约大学的大学精神就是,让世界成为你的课堂。内涵就是我们要把课堂教学、文化体验、社会观察、研究实践作为一个融合的载体,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提供一个平台。

《教育家》:上海纽约大学作为华东师范大学和纽约大学的合办学校,它与两者有什么不同?

俞立中:上海纽约大学是中国户口,但是中美两所高水平大学合作的产物。……尽管我说它是一所中外合作办学的学校,但在纽约大学把它当成自己全球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上海纽约大学的学术标准、学术质量,全权交给纽约大学来负责,并由纽约大学来授予学位。

《教育家》:上海纽约大学和纽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有什么不同?它又有什么特别之处?

俞立中:纽约大学是美国国家体制下、美国文化环境下的一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是中国国家体制下、中国文化环境下的一所大学。上海纽约大学的教学,融合了多元文化和中美两种体制的融合。它和两所大学都很不一样。

上海纽约大学有一半中国学生,一半外国学生,世界上没有第二所大学是这样的模式——除了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它的国际学生比我们还多。

我们的教师队伍来自世界各地,美国的,欧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还有我们中国的教师。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我们需要更多的融合,包括我们的课程体系。我们的课程以纽约大学文理通识教育为主体。同时,因为大学在上海,有很多中国元素,国际学生希望学到中国元素的东西,而且,我们的教学强调的是以多元文化的视角去看问题。我们不只在做美国式的教育,我们也不是在做中国式的教育,我们是做全球式的教育。它强调看任何一个问题,能站在多种文化的视角上,去看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育家》:上海纽约大学采用的是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是什么样的制度?

俞立中:我们最大的决策是由理事会讨论决定的,具体的实施由中美双方的校长来实施。

《教育家》:中美双方的校长在职责上,又是如何分工的?

俞立中:大学的章程写得很明确,校长是法人代表,为学校的发展负有全部责任。常务副校长——就是我们的美方校长,美方校长雷蒙先生,它对这所学校的学术标准、学术质量承担全部的责任,与教学和学术质量有关的事务、学校的日常运作,都由他来负责,如教师的招聘、教学模式的思考、学生的招生,都是由他来实施。很多事情,都是我们两个人一起在商量。

《教育家》:你还有行政级别吗?

俞立中:我们这里所有的聘用人员,在这所学校没有行政级别,也没有编制。这就是一所新型的中外合办大学。

《教学家》:你如何看待行政办学和教授治学?

俞立中:国内的大学并非都是行政办学。国内的大学,很多人都是学术背景的,后来到领导岗位上去了。学校也有各种各样的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委员会,都是以教授为主体来组成的,学术上面的决策,大部分都是这些委员在讨论,都是教授的群体在讨论,并不是像我们社会上认为的中国的大学,都是行政领导在管。当然,这个现象有没有,有的,不同的学校不一样,国家部属的大学,相对好一点。这些学校的领导,本身层次就很好,很少有完全的行政干部转过来。

我认为,现在大学的行政化的问题,不仅仅是行政级别的问题,最根本的,社会对大学的批评,是我们往往在大学管理里边,把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混淆了。今天的一所大学,世界上任何一所大学,它必须是由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组合来运行的。大学必须面对社会,必须要有行政的运作,才能与社会接轨。

大学自身有它的规律,它的学术问题应该交由学术权力来行使,比如教授的晋升,课程体系的问题,学位的授予、教授的聘用等。谁来评价,并不是由几个行政领导来决定,而是由教授群体来评价。学术和行政两者互补,形成了一个大学管理和运行的机器。在一些学校里,把两个权力混淆了。 本该由学术权力来行使的事情,由行政权力来决定,比如教师的晋升,在有些学校里面,校长或其他行政人员起了主导作用。第二个批评比较多的,就是我们的行政领导,校长、院长,因为有行政权力,为自己的学术去争取资源,因为我是校长,就多招几个博士生,多拿一些学校的房间,多拿一些科研经费。这些是大家很痛恨的。

在上海纽约大学,不存在这些问题。学术的事情都由教授群体来评定,包括校长、院长,在学术的会议里,大家都是一个个体在发表意见。

《教育家》:上海纽约大学的教师是如何构成的?

俞立中:行政人员,都是上海纽约大学专职的行政人员。

教师有联聘教授,就是纽约大学和上海纽约大学联合聘任的教授,他既是纽约大学的教授,也是上海纽约大学的教授,为了保证学校的质量,这类教授比较多,是上海纽约大学教授的主体,第一年,我们有7名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给一年级学生上基础课。这是世界上最豪华的教师队伍。他们在这里上课,我们承担他们的工资。

在我们一百多名教师中,其中有二三十名助教,他们不是纽约大学的,也不是上海纽约大学长期聘用的,它是按一年两年来聘任的,他们的主要工作是辅导学生作业。

另外,还有一批从世界各地招来的客座教授。比如这里就有两个以色列海法大学的教授,一个搞微观经济学,一个搞统计学,他们这学期在这里上课,下学期就回海法大学,再下学期,又会来。对这些教师的评价标准,都由纽约大学相同学科的老师来评价。

我们也招了一批,我们叫Standing Professor(常驻专家),就是上海纽约大学稳定的教师,到目前为止,我们聘的都是美国各大名校的教师,如美国西北大学、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的教授,他们将来主要工作就是在上海纽约大学。还有一批兼职教授,比如华东师大、复旦大学的。

我们的教师队伍非常多元化。我们的师资队伍的要求是高于纽约大学师资水平的平均水平。

《教育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自2003年颁布,现在已经过去11年。随着社会的发展,条例由没有修订的必要?哪些部分可以修订?

俞立中:我是觉得很有必要修订。“办学条例”出台时,当时中外办学比较不规范,需要出台一个政策,规范化。既然规范化,就要提出各种各样高的要求。包括投资的主体,现在中外办学,不仅仅成为民间资本投入的通道,很多地方政府也在接,他们觉得在需要人才培养方面探索新的模式。政府有投入,要有人去代表和发言,当然要参与到理事会中,但条例是不允许的。

《教育家》:现在,中外合办大学应该如何发展?

俞立中:现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已经有2000多个,良莠不齐。今天的教育,不需要办一所一般的大学,在中国已经没有太多的需要。大学毛入学率已经达到30%,我们需要的是高质量的教育,高水平的大学,有特色的大学,要符合这三个条件,才是我们中外办学需要的。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合作的形式应该是多元化的。理论和实践都要探索,使中外办学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多元化的组成部分。中

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和趋势,就是要回到教育的本质——人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就是要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发现自己的兴趣。

《教育家》:建国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哪些变化?有人说,这是从学“苏式教育”到学“美式教育”的过程。

俞立中:上个世纪50年代,强调学苏联,学校的形态也发生变化,很多学校变成专门化学校,出现一大批师范大学,农业、纺织、财经、外语大学,这是学习苏联学出来的结果。改革开放以后——其实在改革开放前,大家已经意识到专业化的教育对于我们高等教育很不发达,只有少数精英才能上大学的年代,甚至高中生都可以称为知识分子的年代来说,也许起到了一定作用。通过大学教育,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就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但是一个国家到了一定的发展阶段,到了需要更多的人进入大学教育的时代,专门化的教育模式,实际上阻碍了人才的发展潜力。改革开放后,我们更多地向西方看,很多专业化的大学又转型成为综合性或者多学科大学,认为这样的学校才能培养知识面更加宽广、更有创新潜力的人才。中国高等教育良性的生态环境是多元化的,只有培养的模式、办学的模式多元化以后,社会的各行各业才能找到他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家》: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到教育改革,其中涉及很多中国高等教育的内容。你觉得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应该怎么走?

俞立中:我觉得,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和趋势,就是要回到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含义就是一个人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就是要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的机会,而不是我们让他怎么做。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发现自己的兴趣,给学生更多的,不同的机会。我想,这是改革的一个目标。改革的另外一个目标,就是提供优质教育。什么是更优质的教育,就是要更多地关注教育的意义在什么地方,比如对高考的改革,也正是希望改革,把应试教育变成由学生兴趣驱动的、主动的学习,而不是为了应试而学习。

猜你喜欢
纽约大学教育家校长
教育家与儿童
津派教育家成长
刘延东被授予纽约大学“校长奖章”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教育家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郭泰:行走在大地上的教育家
论校长的修养
爱立信加快5G研发
校长给力“九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