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格尔在东亚玩“模糊战略”

2014-04-17 21:48
南方周末 2014-04-17
关键词:哈格亚太安倍

南方周末记者 郭丝露

◤战略模糊是美国在亚太的主要策略之一,为的是在不同条件下,争取国家利益最大化。

◤美国国内对“亚太再平衡”逐渐形成两种声音:或继续稳固美日联盟,或疏远日本靠近中国。

南方周末记者 郭丝露

南方周末实习生 于阳

美国国防部长查克·哈格尔成为了“辽宁舰”接待的第一位外国人。

2014年4月7日下午,哈格尔就和随行人员一道,登上停靠在青岛某海军基地的“辽宁”号航空母舰,并停留近两小时。

在舰长张铮的引导下,哈格尔一行走访了医疗区、飞行员生活区、飞行控制室和舰桥,观看了舰载飞机起飞,还和军舰上官兵共进晚餐。

哈格尔出身军人世家,却不是军事专家,但他的同行者中,不乏顶级军备人才。开放“辽宁舰”,展现了中国的自信和军事透明度。中国在哈格尔到访的第一天,就用这一行动,向美国表达了中方开放友好的交往态度。

“现在是有话明说”

橄榄枝已递到了美国面前,但是否伸手接下,在于美国。

在军事外交中,参观军备是一种传统。

国防大学教授韩旭东认为,邀请哈格尔参观辽宁号,有战略部署的成分:“中国的开放不是乱开放,展示军事力量能起到威慑作用。”

哈格尔登上辽宁舰,被外媒解读为是在东海、南海争端的关键时期,中国海军实力的重要展示。

中国曾将许多重量级军备的“第一次”,开放给了美国。2012年,哈格尔的前任帕内塔成为第一位访问北海舰队总部的美国国防部长;2005年,时任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到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总部参观,成为第一位近距离接触“中国战略核反击力量神经中枢”的外国官员。

“中国向哈格尔一行开放参观,体现了美国所希望的军事透明化,也展示了大国的友好和自信。”国防大学教授、空军少将乔良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橄榄枝已递到了美国面前,是否伸手接下,在于美国。

哈格尔第二天的行程中,一场中美防长间的记者会使两国分歧集中爆发。

一个小时的记者会上,“共识”“合作”“对话”“开诚布公”等语汇贯穿始终。但在会场中,中美双方媒体分区而坐,提问环节,四个问题全部指向中美主要分歧:东海、南海争端、对台军售、网络战和中日关系。

哈格尔指责中国“没有合作、没有协商”,就单方面宣布在东海设立防空识别区,他警告这可能最终“引起危险的冲突”。

中国国防部长常万全也显示出了少见的强硬。他说,在领土主权问题上,中国“不会妥协,不会退让,不会交易”。

一个小时后,中央军委副主席范长龙在接见哈格尔时,直言哈格尔“讲话硬”,让中国人民包括他个人“十分不满意”。

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所专家叶海林看来,过去中美高层习惯强调原则,这次中国主动把核心问题都抛了出来:“过去是有话好好说,现在是有话明说”。

常万全、范长龙对哈格尔的针锋相对,似乎早有先兆。2014年4月7日,《环球时报》就连发两篇社论,要求给这位美国国防部长一点“颜色”。

韩旭东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中国希望通过向哈格尔提出质疑,试探美国官方对亚太地区的立场。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和美国关系的基础已开始发生变化。无论哈格尔此行收获如何,他至少能像奥巴马传达这样一个信号:只谈“共同利益”的时代已经结束,随着国力的增强,中国将逐步走上与美国对等的位置,提出等价利益诉求。

“哈格尔说得越狠,说明日本对美国的疑虑越大”

“最让日本恐慌的,是有朝一日,沦为中美互相交易的棋子。”

哈格尔访华的言论并不让中国方面满意,却足以使日本心惊肉跳。

日本媒体认为,中美之间的打嘴仗,恰恰体现了两国交往的深度:中国已经敢于指责“世界警察”。

作为美国在亚洲最重要的盟友,日本越来越缺乏安全感。《纽约时报》透露,俄罗斯合并克里米亚后,日本政府曾再三要求确认钓鱼岛海域出现突发事件后,美国的对日防卫义务。

“冷战之后世界版图发生变化,这是第一次没有经过美国。”乔良少将说,这使美国的亚洲“小伙伴们”对“大哥”能力和地位产生怀疑。

2013年以来,韩日独岛冲突、中日钓鱼岛争端,让美国感到自己正在失去对“亚洲小兄弟”的控制。

“日本和俄罗斯开展‘2+2谈判,和印度达成的防务合作协议,都是做给美国看的。”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与全球化研究所所长黄靖说,日本的一系列动作“有些过火”,违背了美国希望维持亚太稳定的战略部署。

哈格尔此次到访日本,就是为了安抚日本,稳固已经松动的日美联盟。“他需要让日本知道,美国会一直在它们身后。”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所专家叶海林认为。

早在哈格尔出发前,美国方面就开始为访日预热。2014年4月3日,美国负责亚太事务的助理国务卿拉塞尔称,美国针对俄罗斯的严厉制裁,是对中国主张钓鱼岛和南海主权的警告。

在飞往日本途中,哈格尔向美联社记者谈及克里米亚问题,称试图以实力改变国境的国家“经常存在”,暗指中国。

2014年4月5日抵达日本后,哈格尔对中国频下狠话。先是向安倍晋三表示,欢迎日本在美日联盟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随后向日本防卫大臣小野寺五典表态,钓鱼岛属于《日美安保条约》适用范围,美国反对中国用实力改变亚太地区现状。

“哈格尔话说得越狠,说明日本对美国的疑虑越大。”黄靖认为,这恰恰表明,哈格尔给日本下的这颗“定心丸”没有达到目的。

哈格尔访华后,这颗“定心丸”已变成了“惊心丸”:日本既惊心于中国领导人的强硬态度,又惊心于美国是否会因为害怕中国力量的崛起而将日本抛弃。

“最让日本恐慌的,是有朝一日,将沦为中美互相交易的棋子。”黄靖说,安倍上台后,提出“为强大日本而战斗”的目标,力争实现国家正常化,根本目的,就是要摆脱在大国利益博弈中受人支配的窘境。

“正常化”国家背后,隐含着日本对独立自主决定安全战略,甚至重新成为东亚霸主的渴望。

“亚太再平衡”的两种声音

“安倍很清楚,美国的弱点就是中国,并且能够以此和美国讨价还价。”

此次东亚行中,哈格尔的言辞处处充满矛盾:他承认日美安保条约是美国在亚太的基石,也承认美中双边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关系。

这让日本和中国疑惑:对美国而言,日本和中国,到底谁更重要?

黄靖教授认为,美国在现阶段很难在这个问题上明确自己的立场:“战略模糊是美国在中美日三方博弈,甚至整个亚太的主要策略之一,为的就是在不同条件下,争取国家利益最大化。”

“重返亚太”的战略目标之下,美国最大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本国在亚太的霸权。但美国国力的停滞不前,作为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最重要盟友的日本,就成为了美国控制亚太、牵制中国的最大筹码。

“美国希望日本扮演牵制中国的角色。不过,大哥是否能够一直管束住它的亚洲‘小弟,还不好说。”

黄靖发现,近年来,许多美日同盟之间不宜公开的不同意见,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公众面前。

比如,2013年底,美国政府公开表示,对安倍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很失望”,安倍的顾问荻生田光回应奥巴马政府“小题大做”。

安倍政府曾公开表示,一旦钓鱼岛问题上日本和中国发生冲突,而美国又不能提供有效的帮助,日美的安保条约就“走到头了”。美日安保条约是两国同盟关系的基础,条约解除,意味着日本将拒绝美国在冲绳岛驻军。

“安倍很清楚,美国的弱点就是中国,并且能够以此和美国讨价还价。”黄靖说。

利用中日关系向美国讨价还价,对安倍来说不是第一次。2006年,安倍第一次上台后,曾立即出访中国,并发表中日联合新闻公报。公报中,只字未提美国。

与日本相比,中美两国关系似乎淡定很多。叶海林说,中美两国间谈不上相互欣赏,也没什么共同点:“但可以肯定的是,过于强调分歧的代价过于沉重,中美双方都难以承受。”

所以,在维护地区稳定上,中美之间能够达成共识。

叶海林认为,习近平在2012年提出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实际上就是着眼于管控中美矛盾:“现阶段,这种管控对维持世界的安全与稳定有重要的意义。”

从战略角度上看,中国的价值大于日本。但对美国来说,中国和日本性质不一样。

叶海林认为,中日之于美国,一个是对手,一个是盟友,美日关系亲密“没有任何含糊的余地”,因为“人家就是一家人”。

这也能够解释,美国的“亚太再平衡”并不是“中日再平衡”,因为“盟友和对手之间搞不出平衡”。

国与国的关系,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黄靖说,现在美国国内对“亚太再平衡”逐渐形成两种声音:或继续稳固美日联盟,以此为再平衡战略的“基石”;或同中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维护目前仍然对美国有利的亚太战略平衡。

“所以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是不连贯的。”黄靖说,“因为现在两派之间还在争论。”

争论的原因,归根结底在于中国的逐渐强大。

“现在中国是一头大象,不依靠爪子和牙齿,却能用庞大的身躯与任何人抗衡。”在乔良少将看来,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是想平衡掉中国的强大,因为这种强大,足以让亚太局势向美国难以控制的方向倾斜。

猜你喜欢
哈格亚太安倍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印度8公里“路演”示好安倍
安倍 避谈“道歉”
中国股市领跌亚太
亚太雕塑的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