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洁琼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诗经》向我们展现了两三千年前先民们的生活,再现了他们劳动和生活的场景,这里有说不尽的爱情故事,有游子思乡之痛,有战争的激烈残酷,有对社会不公的抗争。这些生活画卷,对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品味诗歌的意蕴很有启发意义,不过,由于时间的久远,理解起来难度很大,各家解释也有差异,所以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选自《诗经·小雅》的《采薇》一课以四言诗歌体的形式,以回忆的方式写了被遣戍边的战士从出征到回家的经过。教这一课,识记重点词语当然很重要,流畅翻译各节内容也是重点之一,为让学生识记和理解教师可采用的方法也多彩多样。下面就这首诗中的两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对第三节中“岁亦阳止”的“阳的理解 我们来看看文中的注释,第一节中的“岁亦莫止”中的“莫”应为通假字“暮”,那当然就指年终了。可是第三节中的“岁亦阳止”的“阳”课文解释为“阴历十月”。阴历十月已是冬季,那也算是年末了,这样一来,从时间上讲,它们应是重复了。而参考书上是这样解释的“‘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这是写春天,薇菜刚刚绽出嫩绿的芽尖;‘采薇采薇,薇亦柔止,这是写夏天,薇菜的叶片肥嫩;‘采薇采薇,薇亦刚止,这是写秋天,薇菜的叶茎老而粗硬。”为何同是在冬季,薇菜的叶子一会还是嫩芽,一会就老得粗硬呢?我查阅了一下资料得知,豌豆在北方是越冬植物,十月左右月播种,次年四五月收获。文中所写的故事是和北方的猃狁作战,那么文中的解释就更让人觉得奇怪了。我的理解是,“莫“通”暮“指年终没错,此时薇菜刚好才发出新芽,而“阳”不应该指阴历十月,应指“温暖”,“岁亦阳止”指的是春夏之交,此时薇菜长得又老又硬。这样才符合常理,学生理解起来也容易。
第二、关于本诗的主旨 一般的说法都是“本诗抒发了久戍在外的战士思念家乡的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之情”,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非常思念家乡,内心痛苦至极。不过,他在战斗中毫不懈怠,对己方的装备大加赞赏,表现出一种自豪感。牵挂亲人的情感与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分不清孰重孰轻”(《教师教学用书》),对此我有不同的的理解。诗歌的前三节采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抒发的是浓郁的思想之情,诗歌的第六节融情于景,写出了战士归途孤独愁苦的形象,引发了读者内心无比伤痛的情感,让饱经战争之苦、思念亲人的戍卒形象更鲜明,也更具感染力。而中间的四五两节的确写出了武器的精良,战马的强壮和训练有素,将帅的威武庄严,可是为什么“一月三捷”还要“岂不日戒,猃狁孔棘”?为什么战马肥壮而士兵们却要采摘野草充饥?为什么高大的战车上坐着的是将帅,而士兵却只能靠它来掩体,更多的士兵得用身体去抵挡敌人的刀与箭?战士们的爱国自豪感是怎样产生的呢?对此我是这样理解的。本诗选自《诗经·小雅》,“雅”是正乐,是宫廷贵族们的音乐,那当然要表现出周王朝的神勇之姿,英武之态。我们的先民内心只有一个思想,那就是我是子民,我听从安排,为王事而战是我的职责。可他一定希望战争赶紧结束,他好早日过上安定的生活,他就能和朝思暮想的亲人团聚。所以我认为,这里对战争的描写,明显带有粉饰的成分,贵族统治者们当然希望展现他们的王者之风,体现自己装备的精良,突出士兵们作战的英勇和对国家无比的忠诚与热爱。而从诗中真正的主人公——一个底层的穷苦战士的角度来看,全诗充满的是对战争的厌恶和强烈的思乡之痛。据此,我认为,此诗的主旨是抒发了戍边战士对战争的厌恶和强烈的思乡之情。
新课标指出,文学阅读必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因此,在教学中不管是体会感情,品味语言,还是赏析艺术特色,教师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虽然本诗是早期的文言诗歌,学生在语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难,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只要教学中我们多思考、勤探究,课堂内容一定会越来越丰富,学生的自我赏析能力一定会增强。
作者单位:西安市户县第二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