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燕梅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从来没有细致认真地去引导学生欣赏别人的文章,甚至自己的文章。学会欣赏文章是学生学会作文的第一步。那么应该欣赏什么,怎么欣赏呢?笔者认为,要欣赏佳作中的真挚情感和纯真朴实的语言,并在自己的作文中努力求真。
一、内容求真
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在写作上“诚实”是“有什么说什么”,或者是“内面怎样想怎样感,笔下便怎样写。”其实,对于写作者而言,就是文字须与写作者的思想、性情、环境等一致。真实就是文章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要引导学生欣赏这道美丽独特的风景。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孩子写起作文来假、大、空。笔者也身有这样的体会。写景作文训练时,我们班很多孩子都写了黄山、张家界、杭州西湖等等景点,写这些景点本身没有什么问题,而最真实的问题就是他们大多没去过,只是在电视里瞥了一眼,所以写出来的文字十分的虚假、想象成分居多,甚至有些孩子还杜撰了一些没有的景物。怎么办呢?在评讲作文课上,我隐去了名字,用投影仪投出这些文章,让去过的孩子来说说阅读后的感受。我趁势告诉学生写文章要写真景,写真事,抒真情,不能胡编瞎造,不然会闹大笑话。
为了让孩子们写出真实的文章,我给他们留足了观察时间,比如三月份的忠仑公园正值开放之际,我让学生周末去观察观察,然后再写。有了这样的铺垫和引导,在选材上,孩子们做到了百分之百的真实。然后在作文修改课上,我提出了作文修改的第一大标准——那就是真实可信。这时学生明白了文章贵为真,在乎诚,欣赏文章的第一步就是看真实与否。
二、用词真实
我们经常会看到在写人的文章中,孩子们经常会这样描述一个人的外貌:眼睛是炯炯有神的、是乌黑发亮的、是黑黝黝的,是像一颗颗黑葡萄的;而头发则经常是乌黑发亮;鼻子则是坚挺有力;嘴巴呢,是樱桃小嘴。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大家写出来的人物外貌都千篇一律呢?难道用些好词和比喻句不会令文章更生动吗?我并不否定形容词的使用以及修辞手法使用的好处,但前提是不能脱离一个人的真实外貌。当你看到全班四十几个孩子描写的人物有一大半以上都是樱桃小嘴,黑葡萄的眼睛时,你会感叹造物主怎么像工厂一样流水线作业,捏出来的人都大同小异呢。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千方百计引导孩子准确、真实地使用词语,而不是所有好词都搬上台面,肆意发挥。
文本的构成要素中,离不开语言,老师要千方百计引导孩子欣赏那种灵动有趣富有生活真实感的语言。这种灵动感十分难得,但却是孩子天真的流露。笔者班上有个孩子在一篇写景文章中描述了美丽的观音山后,文末借用了灰太狼的一句话“我一定会回来的”来表达自己对观音山的喜爱,多么有意思啊。而在写乡村趣事——烤地瓜时,说自己的脸被烟给熏黑了,是个“鼻子会冒烟的非洲黑人”,多么富有童趣。另外有个孩子写观察日记——养蚕时,他打开装蚕的盒子,看到一只蚕奋力的往上爬时,似乎想逃脱这个监狱,盒子对小蚕宝宝来说是监狱,多么形象。而他写乡村趣事——抓鱼时,写鱼感到了他这位“不速之客”便极快地向前方游去,而这个孩子说他“不是吃素的,紧随其后”,“不是吃素的”写出了孩子的倔强认真。这些有活力有灵性的词语、句子,作为老师,要引导学生欣赏,积累这样富有生活味道的词句,从文本中积累,从别人的习作中积累,从课外阅读中积累。
三、情感真挚
在四年级下册的第六单元走进田园,热爱乡村的习作中,很多孩子都通过描写乡村田园风景或者描写乡村儿童趣事来表达自己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赞美。可是有些孩子前文写老家的猪舍鸡圈都臭气熏天,苍蝇四处乱飞,老家的房前是一条臭水沟,水牛经常在里面滚泥巴,脏死了,爸爸还经常带我回老家。该孩子笔下的景色令他厌烦,哪有喜爱之情。可在文末,他又要附和一句:我爱老家,那里的风景令我迷恋,我多想经常回去看看。这不是前后矛盾吗?假设他文末抒发对家乡臭水沟的不喜欢,或者选取乡下美好的一面,再抒发喜爱之情。那倒也是一篇情真意切之文章。
古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实在是恰当。再来看看另外一个孩子描写乡下生活的习作:“夏天,孩子们一个接一个跑到山间去玩。鲜嫩的小草是他们柔软的地毯,粗壮的大树是他们宽大的遮阳伞。在这天然的运动场里,他们显得更加快乐和自由,不用受家长的约束,不用受家长的摆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因为这种自由快乐,所以文末她真情流露,感慨道:“乡村那种自然的美和唾手可得的快乐,让我沉醉其中。”相比之下,我们看到了一种不做作,不虚伪的真情的流露。
作文是心灵的表达,是生活的感悟,是观察的发现,是生命的体验。学生作文就是当表达真情实感。可是我们很多老师在指导作文的过程中,总是侧重对文章内容的具体性、文章技巧的灵活性上的指导,而忽略了对作文真实性的追求。要让学生会修改文章,引导学生欣赏品味真实的习作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在每次作文的自我修改和他人修改之中。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市湖里第二实验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