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茹
语文是一门贴近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富有情趣的学科。然而,深受应试教育影响的中学语文教学将充满人性之美、具有趣味性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乃至畸变为一种应试训练。这种现状与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对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对立。语文教学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教师必须充分展示课堂教学的魅力,使语文课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
《论语》开篇就记载了对愉快教学的认识: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揭示了学习过程本身应该充满乐趣而且应让学生从中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满足。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认识到学习者的兴趣和爱好对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并将“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实,孔子的得意弟子颜渊就是以学为乐的典范。孔子曾经盛赞他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弟子颜回的乐学与老师孔子的乐教有着直接的联系。弟子颜渊就曾喟然叹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阐明了乐教对乐学的重要影响。
亚圣孟子将“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视为人生的三大乐事之一,并且非常注意以乐教吸引学生的乐学,并提出“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意思是说,我开设课程,(对待学生的态度是)要离去的不追回,要来的不拒绝。他们真要是抱着学习之心而来, 那就让其留下来了。这是孟子对孔子愉快教学思想的深入发展。
《学记》更深刻、更具体地揭示了愉快教学思想: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其中的“和”,就是指师生关系融洽,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处理得当,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思维;“易”是指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教师严格要求却不施加压力,学生就会视学习为坦途;“思”指学习中的思维活动,教师引而不发,让学生独立思考,这样才能善于诱思,达到启发式教学的要求。
在先秦时期,著名教育家及论著在以乐教引发乐学,构建融洽和谐师生关系方面为后人作出了榜样。当今时代,我们应如何运用巧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语文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作了以下尝试:
1.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般的小说教学往往遵循故事情节发展顺序展开,课堂教学也必然是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模式进行,教师授课时按部就班,学生听课时也是亦步亦趋、循规蹈矩,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在讲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时,我并没有按照文章本身设置的章节来讲。而是以班里的学习小组为单位,围绕小说主人公别里科夫之死,组织专案行动展开调查。以教学目标为指针,设置几个“案件侦破”的关键点,如死者信息、死亡时间、嫌疑人排查及死因探究等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学生开始在小说中寻找答案,逐渐探究文章主旨,这样,全班学生围绕案件“勘察破案”,熟知了小说的情节内容,水到渠成地掌握了文章主旨。
2.从教学目标出发,设置若干关键的教学问题,由浅入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引导学生理解文本 例如,学生对鲁迅杂文有畏难情绪,对鲁迅的文章往往是一知半解。我在讲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时,并未按照文章行文顺序条分缕析,而是在学生通读全文的前提下发问:文中的刘和珍是怎样一个人?学生从刘和珍其人其事出发,逐渐使文中提到的“三一八”事件在脑海里中明朗化……全班围绕问题自己主动去寻找答案,掌握了背景,了解了人物,揭示了文章主旨,教学任务也就顺利完成。
3.将思考的权力交还给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碰撞思想的火花 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都有着鲜活又极其富有个性的思想。老师应该给予更多的鼓励、更大的信任。在课堂中,学生展现出的灵机一动、智慧的火光、属于年轻生命的独特的思考就会层出不穷。在高中语文必修四中,有一篇富尔格姆的《信条》。讲习这篇文章时,我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要求他们读完文章后,谈谈对于文中列举的信条,哪一条或哪几条最有感触或最受启示,也可以谈谈除文章之外的自己的人生信条。有的学生选“有东西大家分享”,讲信条,聊人生,谈具体做法;有的学生从“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学一些东西,想一些东西,逗逗乐,画画画儿,唱唱歌儿,跳跳舞,玩玩游戏,外加每天干点活”说到《论语》的“浴乎沂,风乎舞雩”,畅谈人生的境界……整个课堂,学生们各自思考,有感而发,相互分享,兴致盎然。我想,这样的一节课,学生被点燃的不只是对语文的热情,更有思考与掌舵人生的智慧。
4.创造一个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感同身受,文本的习得也就顺理成章了 在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我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了家乡的秋天。由于家乡秋景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亲切,学生连词成句,聚景成画,饶有兴致地描摹了家乡的动人秋景。接着,我为学生播放了事先准备的有关“故都秋景”的视频,学生被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深深折服,赞叹之意溢于言表,纷纷沉浸于美景之中……这样由具象的秋再到郁达夫笔下的秋,学生带着对秋天的更亲切更喜爱的情感,感受了作者笔下的秋。习词句,抓特点,赏美文,一切都在意趣中进行,无论是对于景物还是散文本身,学生都有了更多的审美体验。在鉴赏完文本之后,学生提笔创作,描写故乡四季美景。学生习作读起来,真是让人惊喜连连!在课堂中,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都得以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也提高了。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乐园。
教师要巧用心思,寻找最佳的切入点,让语文课堂更富有魅力,让课堂的内容更贴近学生,鼓励学生用自己生活的底蕴去诠释文本,用自己年轻鲜活的智慧去解读教材,说出自己的独特阅读体验,实现与文本的多层次与深层次对话,并真正受到思想心灵的启迪。这样,才能赋予文本以活力与生命,更好地揭示其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中,积极主动地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真正体悟到语文的魅力所在。
作者单位: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