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波
王维山水田园诗多半作于人生后期。由于社会政治黑暗,诗人生活经历的坎坷和他思想的局限等因素,诗中往往渗透着佛家虚无冷寂的情调,寄情山水以逃避现实,主要倾向是消极的。他的一些表现大自然的幽静恬适之美,一些意境开阔、气魄雄伟以及反映田家生活情趣的作品则属于肯定范围的。这类诗的艺术特色,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
王维的这类山水田园诗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叙事往往从大处落墨,简约而宏深,纲举目张,荦荦大方;写景不求词藻华美,多用白描,注意层次的对比和色彩的和谐,特别善于捕捉客观景物的形象物征和动态,淡淡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图画,表现一种意境;抒情以构思的精巧和语言的新鲜见长。他的这些艺术特色从古到今都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其中最有代表性,评论最得体的还是宋朝的文坛领袖苏东坡。
苏东坡《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见《东坡志林》)这主要是指王维的山水诗和山水画而言。可见“诗中有画”这就是他独树一帜的个性特点,是他的独创。
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就是说他运用语言艺术表现出造型艺术的形式。在诗中表现出一幅画所描绘的图形、风韵和意境。他的山水诗渗透着绘画艺术美。为什么这样说呢?
(一)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立意和章法,符合绘画艺术中谋篇布局的基本规律,表现出均衡,对称的构图美 构图,是绘画艺术中最基本的技法之一。历代的画家们十分注重构图,构图或叫“经营位置”、“章法”、“谋篇布局”等。它是关系到作品成败的关键。构图在绘画中有很多形式和技巧,其中最主要的有:表现稳重、庄严、大方的均衡构图;表现和谐、统一、合理的对称构图。诗人王维具有很高的作画造诣,深领其中的奥妙,能在诗中淋漓酣畅的表现出诗情画意。如脍炙人口的名篇《山居秋暝》最能体现这一特点。
此诗如一幅清秀隽永,宁静沁心的画面。可以想见,画幅景物是这样的:秋天的晚上,一阵阵秋雨过后,重重叠叠的远山显得十分端庄、秀丽。一片松林里,明月爬上树梢,照着山石上潺潺流动的泉水。浣女追逐戏闹在竹林,打渔的小舟轻轻摇摆,不时地触动着莲花,一会儿小舟从莲花深处飘然而出……这幅幽雅的画卷就体现出均衡的构图。画幅的上方,远景是远山和明月。中部表现松、竹林、泉石和浣女。下方表现近景是莲花和渔舟。那泉水连接中景和近景,点破静止的一块,造成流线型的节奏。如果没有这一连接的节奏,整个画面就失去平衡,造成一边重一边轻的感觉。而有了这条节奏线,画面顿时生辉,有了均衡之式。这幅图的均衡结构,还可以从景物的质和量的比例两方面欣赏。从质上看,山是固体,不能动,比较沉重,但是虚远一点。水是液体,可以流动,是近景,可以和山造成均衡。竹和松都是木质,很容易平衡。从量上看,远山占画面近三分之一,是景物中面积较大的,而水塘面积小于远山,由于它是近景,加上满塘的莲花和渔舟,就能和远山势均力敌。另外,构图还讲究视觉中心,处在中心位置的景物是表达的中心内容。这幅图中,近景、中景里的家泉石、流水、松竹、人和莲,这组主体景物放在画面的视觉中心位置就给人以一种均衡的感觉。这样的构图,表现了端庄优美的秋山夜色的风貌。还有《桃源行》中“渔舟逐水爱山青,两岸桃花夹去津”,那曲曲弯弯的河上,打渔人驾着小船向河水深处划着,两岸桃树成林。这河水之中的船和两岸的桃林组成均衡的构图。诗人表现对称美的诗中,《青溪》是其佼佼之作。
诗中勾划的图景是:青溪水环绕着黄花川千转百回向前流去,形成山水错落对称式;水中飘动的水草和岸边的芦苇相呼应;松林和乱石这一组,诗人觉得不对称,于是在乱石一方,溪水边添加一块大石,石上坐着头戴斗笠的钓鱼人,使画面对称。同时诗人也用安闲幽静的人物同流动的溪水造成矛盾的统一,以动对静。这样画面不仅对称,而且和谐统一。这种对称的构图美标新立异,增加了新的生命力。一幅生动别致的画跃然纸上,山水人物呼之欲出,给人以直观的快感。诗人的艺术魅力正在于此。表现好的构图,诗人的诗中比比皆是,如“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枝候荆扉……”(《渭川田家》)。都表现了合理的布局。由此可见王维正是通过诗中描绘出绘画艺术中的构图美,才能使他“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有了坚实可靠的基础。
(二)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笔法符合绘画中用笔的基本要求,表现出气势磅礴的大笔触、大写意的抽象美和具象美 中国画在王维以前,画家们重视用笔,形成“以形写神”的金碧工笔传统,而诗人则吸取并总结前人的经验,创造出“以神显形”的新技法,在绘画艺术的道路上刻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由于他深悟绘画中的用笔,融会贯通到诗中来。他的诗往往从大处落墨,简约而宏深,纲举目张,荦荦大方。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廖廖十个字,凝炼、准确而传神地活画出一幅大漠夕照图。在《归嵩山作》中“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诗人以泼墨之笔描绘出夕阳下的秋山,荒城前的渡口及流动的河水,一个“临”、一个“满”字表现出大笔触的抽象美。诗人不光有行云流水大将风度的上乘佳作,还有以细腻,详尽令人百看不厌的精品,在用笔上体现出白描的功夫,如《归辋川作》。诗人充分把握辋川暮春傍晚的特点,以写实的手法,细致地描绘了“清、静”的景象,以“动、稀、暮、归、飞、掩”几个字,十分传神地刻画出山、水、草、花、田及归人。傍晚,在稀疏的钟声下,渔人和樵夫都归家了,只剩下远山伴着云彩。水草飘然不定,随波逐流,杨花随风起舞。这十分具体、实在的水草、杨花仿佛用手可捉,形象鲜明,显得可爱。这里就是诗人白描的功夫,使画面一目了然。还有“春风动百草,兰蕙生我篱”(《赠裴十迪》)十分具体地描绘出在春风的吹拂下,兰蕙爬上我门前的篱笆。“绿树重阴盖四邻,青苔日后自无尘”(《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与宋村亭》)连树阴下的厚苔,净洁无尘,这样的手法,真是令人拍案叫绝,赞叹不已!这些都表现了具象美。诗人笔下还有抽象美和具象美相结合的作品,著名的《鸟鸣涧》,诗人用浓笔饱蘸水墨铺排挥洒出夜色中的春山和山涧流水,又用精细的铁线画出月亮和惊飞的鸟。一粗一细融合成一体,画出一幅春山寂静图,用笔十分准确。诗人正是运用作画的笔法表现诗的抽象美和具象美。这是构成“诗中有画”艺术特色的重要手法。
(三)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色彩符合绘画中用色的基本原则,表现出色彩的对比、和谐美 色彩在绘画中起重要的作用,表现不同的感情。不同的色彩给人的感受大不一样,诗人精于作画,深深理解色彩的“妙”处,诗中十分注意用色表达感情,同时,表现色彩大众化的美。如“白云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新晴野望》)中,白色的云彩和明亮的田地,夹住深绿色的山峰。画中的白云、明田和绿峰在色彩明度上形成对此,在大块色的效果上看,趋向调和,白色、亮色和中性绿色在整个色调上和谐统一,给人以明快舒适,欣欣向上的感觉。“紫梅发初遍,黄鸟歌犹涩”(《早春行》)运用互位补色关系,紫和黄色对此的效果,表达一种感情强烈、奔放、思绪万千的情态。《送元二使安西》诗中虽然表达送别的怅惆之情,但色彩上却运用得十分巧妙。青砖青瓦的客舍和绿色的柳被早上雨水冲洗过后,色彩鲜艳,客舍更青,而柳树显得更绿。运用青色和绿色的间色关系,产生调和、明快的色调,使人耳目一新,又把离别的愁思涂上一笔希望的色彩,缓和了离别的愁思。中国画用色以墨为主。,“墨分十色”,有浓淡深浅之分。诗人在诗中充分运用传统色彩的魅力,他的诗显得五光十色,鲜艳夺目。“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光对色的作用极大,光线强烈,色彩就鲜明,反之色彩就昏暗。诗人把握住光和色的特点,对强光下的湖面用淡墨表示,而弱光下的湖面用浓墨显现。一个“白”字,一个“青”字,贴切地表达了色彩,有层次,有内容,丰富又自然,使人眼前浮现“日落”和“潮来”时湖面的生动景象。在《积雨辋川庄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这里的色彩感觉是两大块,即:漠漠的水田和阴阴的夏木。水田是广漠、明净的淡色,夏木是葱郁深沉的浓色。而白鹭和黄鹂则统一在两个对比的色调中,起点染作用。一浓一淡中造成强烈色彩的对比美。诗人在用色上十分讲究,真谓:多一点则赤,少一点则粉。同样是对比色,还有柔和、强烈之分。如《红牡丹》“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同样是调和色,还有冷暖、大小之分。如《欹湖》“空阔湖水广,青荧天色同”,诗人在诗中表现的色彩对比、和谐美是形成“诗中有画”艺术特色的重要因素。
(四)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三度空间,符合绘画艺术中的表现方法,体现出造型立体空间美 立体感是绘画艺术中最重要的表现手段,如果要在平面上使形象站立起来,必须具有立体空间感,而立体感主要依靠表现景物的长、宽、深度以及虚实、疏密。诗人正是运用这一方法,使诗表现出立体空间的效果。如《终南山》短短的八句诗,立体地勾画出了终南山的磅礴气势。诗人极目远眺终南山,先把山姿表现出来,画出山的高度,它接近天都(天帝居住之处),极言夸张山峰高峻,画出山的长度,说它象连绵不断的巨龙首尾不见,遥连海际。首联通过一高一长已描绘出全山的宏伟气魄。但诗人并不满足于此,又画出它的深度,于是笔锋一转,写登山时的奇妙情形,登高回首望去,白云连成一片,山间的岚霭,远看青翠而走近又不见了,颔联说明了诗人的意图是用雾气、光影让山退远,使整个山势罩上一层神秘莫测的气氛,显示出终南山的高远深邃,表现出空间,这样能让读者看到终南山已有立体感了。诗人又用颈联烘云托月,写群峰星罗棋布,变化多端,千姿百态簇拥着主峰,更增加了终南山的宏伟,尾联诗人以小示大,以一两个一水之隔人物的对话,画出近景,进一步把画面的深度拉开,展现出一幅空旷幽深的终南山景图。这幅绝妙的终南山图,立体感空间感十分强烈。以远山作景深,雾气笼罩的主峰作中景,人和小河作近景,层次清晰,主次分明。诗人在这幅终南山雄姿图中,利用虚实手法表现立体空间感。远山和雾用虚笔渲染,而近景中游人和樵夫对话的动态、表情用实笔着意描摹刻画,一虚一实把终南山凸现出来,有深度,有广度,表现出立体空间美,使此诗成为千古的名篇。还有些诗表现立体空间美,充分利用绘画中透视的变化,高低的配合,疏密关系,同样取得良好的效果,如“远树蔽行人,长天隐秋色”(《别弟缙后登青龙寺望蓝田山》),由于近大远小的焦点透视原理使远去的行人越来越小,并消失在树丛中,远树“蔽人”,表现它的远和深,而近处的树可用疏来表示,这样疏和密就表现出立体空间。这就是“疏可走车马,密不透风”的灵活运用。“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山中下一夜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山中下了一夜雨后,而树梢上的滴水象涌泉,这泉水有疏有密,互相重叠,互相穿插,一个“重”字,写出了多层次,表现出立体。诗中表现绘画中的立体空间美,是形成“诗中有画”艺术特色的关键环节。
(五)王维山水田园诗表现出绘画中的意境美 文章有“文眼”,诗有“诗眼”,而画则需创造出意境。如果没有意境就索然无味,平平淡淡。只有通过画面的情物的描绘,使人感受到超出画面的无穷的东西,使人百嚼不厌,浮想联翩,这样才有意境。而王维的山水诗正体现出这种画的意境。如《竹里馆》中,诗人夜晚独坐在竹林里弹琴,没有别人欣赏音乐,只有明月在听琴。如此简洁的画面但容纳的内容十分丰富,使我们联想到琴声与啸声之外的宁静,从宁静到寂寞、孤独,然而又洋溢着诗人的惬意。这种宁静、惬意是从诗的画面上得到的,但这种感受又远远超过画面之外,绘画中的意境得到突出的体现。另外,《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诗中画出山涧、人家和鲜艳夺目的辛夷花,是个优美而宁静的地方,表现出“幽极”的意境,让人读后可以驰骋想象,领略到无限的幽静之美。还有《终南别业》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萍池》中“摩摩绿萍合,垂杨扫复开”等都表现出“隐士清雅”的意境。诗人还有些气魄宏大,意境开阔的《汉江远眺》《终南山》,一写临水,一写登山,大笔挥洒,描绘了的祖国的雄壮的山河。诗人在诗中运用绘画中的“点睛之笔”,表现宏伟、壮阔意境之美,使人在汉江图和终南山图前,目不暇视,感慨万千。这些意境美使他“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被后人广为传颂。
诗歌饱和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达。节奏鲜明,语言凝炼,音调和谐。它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作为盛唐时期的王维,没有能象李白、杜甫等诗人一样反映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这是比较遗憾的。诗人经过多少磨难,无可奈何中才走向隐逸的道路,是封建社会软弱士大夫的典型。他的山水田园诗比较曲折、复杂地反映了社会现实,从另一个侧面间接揭露了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诗人在政治表现上是不可取的,但艺术上却有不可磨灭的功绩,特别是他的山水田园诗。他总是把绘画艺术中的技巧、方法,熟练地运用到诗中来,使两种不同门类的艺术融合在一体,在诗中表现出绘画中的构图美、抽象美、具象美、色彩美、立体美和意境美。
作者单位:湖北襄阳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