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心花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义务教育阶段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而且,各地中考也相继出现了名著阅读的考查题目,培养学生进行名著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已成为共识。其内容的涉及意在引导学生有一种健康理性的读书风气,丰富学生的语言和人文精神。但就目前而言,特别是一些农村初中,由于应试的需要,想在较少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效益,教师往往为学生推荐重点书目,编写复习提纲,把名著制成“压缩饼干”喂给学生,只要求学生熟记背诵,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应对考试;还有一些学生,由于畏惧阅读,所以最多看看翻拍名著的影视节目,却把原著弃之一边,结果是可想而知。像这样心态烦躁,急功近利地进行名著的教和学,连基本内容情节都不能熟悉,更不用说从名著阅读中教育自己、熏陶自己、成就自己了。
那么怎样让学生能真正带着执著的追求走进原著,带着丰收的喜悦欣然而归呢?我想就如何进行名著阅读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导读激趣,设置足够的悬念
兴趣是学生阅读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阅读的源动力。没有兴趣的阅读,只能是浅尝辄止、敷衍了事。只要把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起来了,学生就会“瞎子吃蜜尝到了甜头”,他就会利用一切机会寻找篇目一味苦读。为了达到此效果,我先在名著导读课上下功夫。
我的名著导读课一般是在学生刚刚接触或浅尝辄止地阅读了一下某部名著时上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能够认认真真去阅读名著。比如我在上《西游记》名著导读课时,我是这样上的:
首先是用“看图猜人”,这是让学生热热身。
接着,是“考考大家”。内容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如1.孙悟空被众猴推举为水帘洞洞主后,从谁那里借得定海神针——如意金箍棒?2.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的是谁?3.观音菩萨欲试唐僧师徒道心,和梨山老母普贤、文殊化成美女,招四人为婿,结果是谁未能经得考验?等等。这就慢慢地调动起学生的兴趣。
第三步是“你知道吗”?题目是:1.我们知道,孙悟空是从一块大石头里蹦出来的,那么,你们知道他的出生地是在哪里吗?又有什么神奇之处呢?2.唐僧师徒一路西行取经,打死和收服不少妖怪,那么,你们知道有哪些妖怪被打死?哪些妖怪被收服?他们的背后有什么隐情吗?这揭露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呢?这些题目出来,学生们的兴趣高涨,积极思考起来。
第四步是“你还知道”?我又抛出几个问题,如:“天有几层?可测试生男生女的石头叫什么?除了孙悟空,还有哪些人也是72变呢?观音菩萨委派暗中保护唐僧的神仙是谁?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分别指哪些难呢?……
学生们都冥思苦想起来,他们中大概已经有人为自己没能认真阅读名著而后悔吧。这时,我没有出示答案,只是要求同学们回去认真阅读原著,去寻找答案。
最后,我教他们“怎样去阅读名著”,介绍了几种阅读名著的方法。
可以说,这节名著导读课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学生的胃口被吊起,阅读兴趣得到激发,学生愿意真正用心去阅读原著,去寻找字里行间隐藏的秘密。
其实,名著导读课的上法有多种多样,邓小平曾经说过:“不管黑猫白猫,只要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所以,我也说,只要能引导学生真正读好名著的课就是好课。
二、分步阅读,夯实足赤的根基
有了好的开端,可不能松劲,接下来还要把“读”落到实处,特别是对于像我们这种农村初中学校,不能指望一节课就能把学生的名著阅读问题一蹴而就,接下来我的做法是进行分步骤阅读。
1.每周一节课
我坚持每周一节阅读课,一般来说,上课的内容有两个:首先是进行“十分钟小测”把上周布置的阅读任务进行检测,内容比较简单,但需要进行对原著的阅读才能回答出来。
如:鲁滨孙漂流到荒岛,需要解决哪些困难?他是如何解决的?从吃、住、穿、用四个方面回答。
接着布置完下一周的任务,就让学生自由阅读原著。因为有充分的阅读时间,学生的阅读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2.每周一积累
每周除了让学生进行名著阅读外,还要让他们动起来。古人云:“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一般的做法是让学生在完成本周的阅读内容后,进行阅读积累,以加深阅读的印象,并对相关内容形成自己的感悟和看法。主要做法有:
①制作常识卡片。即摘录下书名、作者、国籍及主人公的名字和性格特征。
②写故事梗概。学生可结合书本前面的序言写一则300字左右的内容简介,这样对全书就有了一个整体的印象。
③摘抄精彩片段。可以每周一篇,也可根据书的内容多少订下总的摘抄篇数,各篇不能是相连的内容,每篇不少于200字。
④写片段简评。最好是写所摘的精彩片段的评析,及时记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⑤写读后感。结合自身的现实生活,体味小说给自己的人生启示。
三、教师指导,驱散足量的迷津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老师应该给予一定的阅读方法指导。其中包括读书的方法(如默读法、跳读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等)和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如圈点批注法、提纲法、写心得体会法等),然后以名著节选材料作为学生训练材料,在老师的指导下实现第一次知识迁移与能力培养。
一般来说,我会根据不同小说的类型,指导学生进行不同的品读方法。常用方法有:①整体性品评,阅读小说后体会它的布局谋篇、刻画人物、展现情节的妙处。②线条式品析,从人物语言、行动、神态描绘,人物心理的刻画,环境描写,对比手法的运用,修辞手法的运用等诸多线条中抽出“一条”来咀嚼。③美点式品评,挑细节认真欣赏、分析。介绍方法后让学生从模仿中学会深入思考,再进一步挖掘小说的主题。
当然,学生毕竟是学生,他必须面对各种考试,所以在学生阅读了原著的前提下,老师的指导也应该明确名著阅读的命题范围,教会学生储备知识的要点和方法,如:作者简介、主题思想、内容概括、主要人物性格分析、主要情节标题、情节概括,读后感想等内容;还要明确名著阅读的拟题角度和形式,引导学生了解题型的规律、特点等等。比如概述某一部文学名著的主要情节、某一片段故事、主要人物及性格;对文学名著的某一内容或某个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能说出自己阅读文学名著的感受与体验;按要求向他人推介某一部文学名著;了解与文学名著有关的作家作品以及相关的诗句、名言、成语与歇后语等;品析文学名著的某个语言片段……
四、成果展示,收获足道的硕果
定期举行形式多样的名著阅读成果展示活动,这样可以一举多得,既能让老师从中掌握学生阅读的情况,又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产生一种读书的成就感,还能在交流中互相促进,让他们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并为应对中考打下基础,何乐而不为呢?
活动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比如举行读书汇报会、故事会比赛、名著知识竞赛、名著名句名段朗诵比赛等。学生都非常喜欢和期待这样的活动,这个喜欢反过来又成为了他们认真阅读的动力,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非常良性的循环。
总之,读经典名著,是孩子们永远需要的,但我们应该让他们更加有效地去读名著,而非仅仅为了考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名著阅读的作用!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市坦洲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