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师的理论识解与实践发展

2014-04-16 20:21:21郝成淼
荆楚学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理论培训课程

郝成淼

(宿迁学院外语系,江苏宿迁 223800)

有效教师的理论识解与实践发展

郝成淼

(宿迁学院外语系,江苏宿迁 223800)

自美国学者加里·鲍里奇就有效教师进行系统研究以来,有效教师作为有效教学理论的重要内容,成为国内外学界的重要研究课题。通过探讨有效教师的理论识解,明确有效教师的基本内涵、现实意义和实现路径;通过分析有效教师的实践发展,明确有效教师的实践措施、大致历程和未来走向。我国正在推进新一轮全方位的课程与教学改革,造就有效教师以实现有效教学显得至关重要。

有效教师;有效教学;理论;实践

有效教师研究是有效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随有效教学研究的兴起而产生。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1980年代以后作为一种教育思潮在世界各国蔓延开来。我国的有效教学研究始于1990年前后,理论引进与本土化进程随之逐渐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新世纪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开始与推进,有效教学成为一大研究热点,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然而,我国最近十余年来的课程与教学改革被广泛认为并未很好地实现改革预期,如何进一步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成为人们当下普遍关心的问题。教学是教育的核心事务,有效教学是教学的应然追求,有效教师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本研究选取有效教师为研究主题,主要研究有效教师的理论识解与实践发展,旨在廓清教师对于有效教师理论与实践的迷茫,更好地投入正在推进的新一轮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有效教师的理论识解

追求有效教学是教师的天然使命,掌握有效教师理论则可以使教师的使命实践更加科学。认知语言学中的识解理论认为,语言与事物之间不存在直接映射关系,同一事物可以用不同方式识解,人们对事物的识解取决于角度选择、注意程度等,因而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语言表达。跨学科思维能开拓新的视野,借用识解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人们对理论的识解差异是导致用同一理论指导的实践呈现不同形态的重要原因。有效教师理论经历了逐渐的丰富与完善,要使理论更好地指导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首先需要的是广大教师建构对有效教师理论的准确而清晰的识解。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是从哲学高度识解事物需要回答的三个问题,下面即从这三个问题入手,力图准确而清晰地识解有效教师理论。

(一)是什么——有效教师的内涵界定

尽管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一些人乐观而大胆地预测教师可能消失、学校可能消亡,但是不难想象,教师角色缺失背景下的学习者“自教”将面临诸如内容选择、过程监控、方法引导、态度激励等许多方面的障碍。因而,现代社会对教育提出的首要要求在于教育理念的更新与教师角色的转型。教师必须顺应社会发展,更新教育理念,更好地实现传授知识、构筑信念、激发思维、引导学习、增强体验、促进发展等角色功能。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核心主题,现代教师必须卓有成效地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第一位系统研究有效教师的专家是美国学者加里·鲍里奇(Gary D.Borich),他的《有效教学方法》一书第一章标题即是“有效教师”,但他并未提供有效教师的完整定义,而是介绍了有效教师所使用的关乎学习者良性效果的包括五种关键行为和一些辅助行为在内的教学常规[1]。之后,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试图对有效教师的内涵进行明确界定。一批学者偏向社会取向的角度,将有效教师界定为达到社会要求、实现预定目标的教师,如洛林·安德森(Lorin W.Anderson)[2];一批学者偏向个体取向的角度,将有效教师界定为积极影响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师,如唐纳德·克里克山克(Donald R.Cruickshank)[3]。我国学界在深入分析有效教师内涵的基础上,融合社会取向与个体取向,结合新世纪课程与教学改革实际,将有效教师界定为“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不断进步与发展,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的教师”[4]。

(二)为什么——有效教师的现实意义

教师对于教育的成效起着关键作用,任何涉及教育问题的事务,教师都应该是重要考量因素。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对教师素质与技能的要求比从前更多、更复杂。同时,在社会多元化背景下,教师岗位相对于其他岗位而言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等方面都不具备优势,教师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城乡结构、科目结构等方面存在不平衡的状况。同时,现代知识与教育技术的日益更新为教师在教学中良好驾驭、灵活运用提出了持续的新要求,对教师形成了持续的挑战。适当调整教师角色,重新界定教师责任,不断改善教师结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对于教师有效地实现角色功能和提高教育质量来说非常重要。

“有效”包含三重意蕴,即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5]。随着当代新科技革命的深入,以及经济全球化、全球一体化、世界多极化等时代潮流的发展,世界各国教育领域相应发生了深刻变革。有效教师在理论上的对立面是无效教师。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不适应时代要求的问题,各国均呼唤新的有效的教学模式,有效教师理论的现实意义因此逐渐彰显,受到世界普遍关注。首先,有效教师理论为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根据教育形势的变化,教师必须不断分析社会与学生要求,寻求适应时代要求的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其次,有效教师理论为教师评价与激励机制创新提供了启发,要激发教师潜能、保持教师活力、稳定教师队伍,必须在履行教师职责与实现教师发展之间达成平衡。另外,有效教师理论也为教师团队建设提供了协作基础,共同目标、共同参与和良好氛围是教师团队建设所需要的条件,有效教师则是这些条件背后蕴含的理念支撑。

(三)怎么办——有效教师的实现路径

教师是专业性岗位,必须具备专业性岗位所要求的全面的且不断更新的专业素质。通常来说,专业素质是包括先天素质和后天素质在内的综合性身心素质。其中,先天素质一般是无法选择的,但后天素质完全可以通过环境和教育来影响和获得。尤其是对于后天素质而言,在接受教育之外,自身努力也非常重要。有效教师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培养有效教师对于教育发展来说非常重要。打造有效教师,一方面需要通过专业的教育培养与培训,另一方面也非常重要的是需要发挥教师主观努力的积极性。

随着相关研究的推进,有效教师的实现路径逐渐具体地呈现出来。首先,需要培养有效教师个性品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与品德相关的,诸如公正、诚实、谦虚、友爱等;二是与成就相关的,诸如抱负、进取心、创造力、奉献精神等;三是与气质相关的,诸如热情、好奇、耐心、理解、情趣等[6]。然后,需要增强有效教师专业素质:一是包括关爱学生、高尚人格、强烈责任心在内的坚定的教学信念;二是包括包括专业自我意识和专业理想信念在内的高度的专业自觉精神;三是体现认知风格和思维水平的有效的教学决策;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基于专业知识和反思能力的教学智慧[7]。此外,建立有效教师的政策支持、制度支持、人员支持、经费支持等外部支持体系,对于有效教师的实现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有效教师的实践发展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一般说来,有效教师理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一是内源性的,即个体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自觉践行有效教师理念;二是外源性的,即学校及其他教育性机构通过教师教育及组织在职教师参加培训、研讨等活动,使教师掌握有效教师基本理论及实践方法,从而践行有效教师理念。

(一)有效教师实践措施探讨

教育理论之于实践的指导价值必须化为具体措施方能实现。随着有效教师内涵界定的逐渐明确、现实意义的逐渐彰显和实现路径的逐渐具体,必须进一步分析实践有效教师理念的具体措施问题。教学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核心,要想从无效转为有效、从低效转为高效,有效教师的作用非常关键。所以,实践有效教师的具体措施也应该围绕教学这一核心活动来探寻。

学界对有效教师实践活动具体措施的探讨较多的是关注在职教师培训,主要包括参与式培训和校本化教研。其中,参与式培训的基本步骤是:调查研究,通过随堂听课、问卷调查、师生座谈等方式,确认培训问题;制定计划,根据实际情况,明确急需解决的问题,确定培训形式;实施培训,按照渐进深入的原则,保证培训效果。校本化教研的主要方式包括:课例研讨,主要围绕常态课的课前、课中、课后问题展开;专题研讨,基于问题凝练专题,采用互助合作的形式解决;主题论坛,以共同关心的问题为主题,推动研究走向深入。当然,无论是参与式培训,还是校本化教研,有效教师实践活动都必须更多地关注实务操作[4]。

(二)有效教师国内外实践回顾

内源性与外源性的实践活动在理论上应该是统一的,但事实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内源性的有效教师实践活动比较不容易考察,因而下面主要回顾国内外代表性的外源性实践案例,以期“鉴古观今”。

就我国而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师培训经历了补充教学人员培训(1953~1965)、教材教法培训(1977~1983)、学历补偿教育(1983~1989)、学历补偿与继续教育并举(1990~1998)、普及性继续教育(1999以来)等主要发展阶段[8]。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里,我国从2008年开始实施了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包括“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两项内容。“国培计划”可以说是国家精心组织的一项高级别、大规模的旨在锻造有效教师的培训。“国培计划”以有效教师培训为突破口,针对新课程有效教学方面的问题,通过创新培训机制,采取骨干教师脱产研修、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国培计划”为有效教师培训积累了新的宝贵经验,主要包括:探求专业化的教师研修、营造良好的教师研修文化、把开展教师研修作为一项事业[9]。

就国外而言,各国的教师教育都追求培养有效教师。为提升教师教育项目质量并启发教师培训模式改革,肯尼斯·沙科纳(Kenneth Zeichner)、林达·达林汉姆德(Linda Darling-Hammond)等著名教师教育研究专家开展了美国“有效教师教育项目”案例研究,筛选出的高质量案例在教师教育理念和实践上各有创新[10]。美国“有效教师教育项目”案例研究发现,阿维诺学院(Alverno College)、弗吉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Virginia)等高校非常注重在教师培养过程中进行教学见实习,教师教育项目的教学见实习分解在各个学年,合计超过50个教学周,可谓“全程见实习”,而且每学年各有主题。就教学见实习场所而言,首选是附属于高校教师教育项目的实验学校与专业发展学校,这些学校与高校教师教育项目的合作还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深层对话创造了机会。

(三)有效教师未来实践走向

鉴于我国最近十余年来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成效差强人意,目前国家正在推进新一轮全方位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在义务教育方面,教育部已经发布并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普通高中方面,教育部正在组织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在高等教育方面,教育部正在牵头制定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属于国家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问,新一轮全方位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成败主要系于教师,更好地实践有效教师才能更好地实现有效教学。

从有效教师实践措施探讨和国内外实践回顾发现,我国与国外在有效教师实践方面存在重要差别,我国的特色主要表现于教师的在职培训,而国外的特色主要表现于教师的职前培养。应该说,在职培训(包括入职培训)与职前培养对于有效教师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在推进新一轮全方位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不可偏废。所以,我国未来的有效教师实践走向应该是注重在职培训与职前培养并举。

第一,就在职培训而言。首先,如“国培计划”那样高级别、大规模的旨在锻造有效教师的培训需要进一步推进。同时,更需要实施多层次、全覆盖的在职教师培训,以更新一线教师的理念、拓展一线教师的知识。过去十余年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尽管推崇新的教育理念,然而成效却遭遇质疑,正是由于未能有效激活一线教师,因而成为“尚未完成的教育启蒙”[11]。获得一线教师的认同,并化为一线教师自觉的内源性的实践行为,可谓实现教育改革目标的根本所在。第二,就职前培养而言。因为个人的教学观念甚至形成于其开始大学教育之前[12],所以师范教育阶段是形塑师范专业学生的有效教师理念的关键时期。我国未来的有效教师实践需要借鉴国外经验,重视师范教育阶段的职前培养。除了系统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学习之外,尤其需要加强教学见实习,让师范专业学生掌握有效教师理论,参与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践行有效教师理念。

三、结语

有效教师是随着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而产生的一个重要理念,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应该成为现代教师自觉的教育教学实践追求。教师一方面要努力使学生成为自我负责的学习者,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影响,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促进其长远发展;另一方面,人的成长与发展总是在一定社会中实现的,教师也必须卓有成效地回应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在经历了十余年的新世纪课程与教学改革之后,我国正在推进新一轮全方位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效教师。教师作为专业型岗位,其专业化是一个不断深入、不断更新、永无止境的过程。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纯粹依靠教学经验,以不变应万变,是不可能适应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教师必须不断掌握科学的理论、方法与技能来提高教育效能,方能期待良好的教育结果。我国未来的有效教师实践需要既注重在职培训,又注重职前培养。全面关注一线教师,不断宣导世界教育改革信息,使教师的理论知识不断更新、教学实践不断提升,将有助于形成有效教师、实现有效教学、提高教育质量。

[1][美]加里·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易东平,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30.

[2] Anderson,Lorin W.Increasing Teacher Effectiveness[M].2th ed.Paris:UNESCO: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Planning,2004:19-32.

[3][美]唐纳德·克里克山克,等.教师指南[M].祝平,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1-20.

[4]程静,张家军.论有效教师及其养成[J].当代教育科学,2010,(9):40-42.

[5]吕长生.近年来有效教师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上海教育科研,2012,(1):48-51,82.

[6]严玉萍.试论有效教师的个性品质[J].教育探索,2008,(7):99-100.

[7]蔡宝来,车伟艳.有效教师的素质构成[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2,(2):18-23.

[8]严月娟.构建有效教师培训模式的探讨[J].基础教育研究,2011,(8):20-22.

[9]李慧.有效教师研修模式的探究与实践——以承办“国培计划”北大高中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为例[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1,(3):5-7.

[10]何慧华,高湘萍.理论与实践的黏合剂:美国“有效教师教育项目”临床见实习模式评述[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4):36-41.

[11]蔡可.新课改:尚未完成的教育启蒙[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4):51-62.

[12]Walls,Richard T,et al.The Characteristics of Effective and Ineffective Teachers[J].Teacher Education Quarterly,2002,(4):39-48.

G451

A

1672-0768(2014)02-0082-04

2014-03-01

江苏宿迁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3YJG18)

郝成淼(1981-),男,土家族,湖北建始人,宿迁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外语教育政策、课程与教学论。

[责任编辑:胡璇]

猜你喜欢
理论培训课程
坚持理论创新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