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稳致远,改革要向深处行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之际,中央要求各省市加大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力度,充分释放市场、社会活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无论是“行稳”,让经济不滑出下限,还是“致远”,将经济调整到提质增效的新轨道,关键都在加大市场化改革的力度。
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一个国家和运营一个企业,道理有时是相同的。如果企业不能勇敢地面对市场,积极地参与竞争,在困难面前敢于担当,敢于行动,敢于突破,而总是想着如何被保护,如何能贪安逸,如何舒舒服服挣钱,其竞争力一定会不断下降,久而久之必然变成“僵尸”。同样,一个国家要不断提高竞争力,也必然要经历阵痛甚至痛苦,天下没有不苦的改革。苦尽甘来。
今天中国经济还存在许多不可持续又在延续的难题、顽症,一言以蔽之,就是资源配置效率还不高,还不合理。人是最关键的资源,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以人为基础,整合土地、资本、技术、劳动等要素,为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这是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随着要素成本提高,对资源配置效率的要求和对创新的要求也会更高。
而要实现更高的效率,则资源配置要向“宽处”行,在全国乃至全球配置资源,以提高投入产出比;要向”高处”行,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价值;要向“新处”行,以面对未来的新趋势新业态。
那么,是什么在束缚更有效的资源配置的形成呢?
客观上,是体制机制束缚。如条块分割,层层审批,管制寻租,垄断禁锢,“天花板”、“玻璃门”等等,是用“行政化”、“官本位”那一套管理经济。
主观上,是不少部门和带有行政化色彩的企业,多年来习惯了不思进取,小富即安,安于现状,图易避难。人是有内在动力的,但如果习惯了不奋力拼搏也能过舒服日子,现在即使给他解除了外部束缚,他也不愿意活动筋骨,反而习惯“被束缚”。
市场化改革的要义就在这里,它既包括外部环境的市场化(“去管制化”),也包括市场主体的市场化,即放下行政化思维,直面市场挑战,倒逼变革。
市场化改革,需要向深处行,也就是人人坐言起行。
(晓宇摘自《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