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眼光与市场化机制
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从明末清初开始,我国科技渐渐落伍了。……1708年,清朝政府组织传教士们绘制中国地图,后用10年时间绘制了科学水平空前的《皇舆全览图》,走在了世界前列。但是,这样一个重要成果长期被作为密件收藏内府,社会上根本看不见,没有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什么作用。反倒是参加测绘的西方传教士把资料带回了西方整理发表,使西方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对我国地理的了解要超过中国人。多年来,我国一直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
这是习近平不久前在两院院士大会开幕讲话中举到的一个例子。知识与技术不和社会相联系,不和经济相联系,其自身发展也无法持续。
笔者在华为公司参加与任正非的座谈会,了解到如下一些数据:
2013年华为研发费用支出为306.72亿元,占销售收入的12.8%。华为近十年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1510亿元。截至2013年年底,华为累计申请中国专利44 168件,外国专利累计申请18 791件,国际PCT专利申请累计14 555件,累计共获得专利授权36 511件。
华为目前在全球设立了16个研究所,进行产品与解决方案的研究开发人员约7万名,占公司总人数的45%,在ICT领域(信息、通信和技术)的关键技术、架构、标准等方向持续投入。
截至2013年年底,华为加入全球170多个行业标准组织和开源组织,在任185个职位,2013年华为向各标准组织提交提案累计超过5000件。
一个企业如此重视研发,原因只有一个,满足客户需求。华为六条价值观的第一条就是“成就客户”。华为2013年年报中说,“我们在未来5G通信,网络架构,计算和存储上持续创新,取得重要的创新成果,同时和来自工业界、学术界、研究机构的伙伴紧密合作,引领未来网络从研究到创新实施。我们还与领先运营商成立28个联合创新中心,把领先技术转化为客户的竞争优势和商业成功”。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为了满足客户需要而展开的研发活动,是最有生命力的创新活动。要促进中国经济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最可靠的方法是向企业问路,看看目前的研发创新中存在哪些问题和症结。市场牵引企业,企业牵引研发,这是科技创新的可靠之路。
(晓宇摘自《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