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团学工作多元联动模式构建和路径分析

2014-04-16 22:40沈爱琴
江苏科技信息 2014年23期
关键词:团学微信信息

沈爱琴,罗 珺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0 引言

随着广播、报刊与网络的互动以及手机、电视、互联网的三网融合,逐步形成了新的媒体环境,传统陈旧的高校团学工作思路已然不能满足青年学生日益增长、多元化的成长需求。如何依托新的媒介,建设更丰富多彩、更全面、更快捷的团学工作平台是高校团学工作需要思考的问题。

1 新媒体定义及特点

新媒体,也叫数字化媒体,区别于报刊、广播、电视、杂志等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是在新的技术支持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包括手机短信、微博、微信、APP、贴吧、人人主页等。新媒体被具有强大的接受新鲜事物能力的广大青年所接受、传播和运用,表明其拥有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

(1)即时性与交互性。以网络为载体的信息传播方式是互动、可逆的,参与者既是信息的发布者,也是信息的接受者,可以公平地享有更多参与公共事务讨论的机会且传播速度异常迅捷。如手机网络轻松突破时间、地域和终端设备的限制,微信、QQ 等软件随时随地接收、传递和表达信息。

(2)开放性和包容性。单体和无组织性是典型的新媒体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原始表现,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端。网络平台的虚拟性使得青年学生能够畅所欲言,表达心声,评价时事或者抒发情感,张扬自我个性的需求能在这个可以对其内容、风格、版式进行自我选择和个性化设计的平台中,得到满足。

2 新媒体环境给高校团学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分析

目前高校学生主体是90 后青年,呈现出“高、大、快、强”的特点:开放程度高,吸收信息量大,思想未定性变化快,自我意识强。青年学生在团学活动中显现出主体性、选择性、独立性和思想多样性的特点。

对新媒体的关注和运用无疑推动了团学工作的改革和创新。一方面拓展了团学工作阵地,丰富了团学工作手段。新媒体平台承载大容量的文件信息,轻松地上传、查询和下载增加了团学工作的灵活性。问题可以直接通过人人主页、微博、微信等直接向相关职能部门反应,通过回复或者私信引起重视,及时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增强了团学工作育人功能,通过新媒体对团组织的先进思想、典型事迹和优秀人物等进行正面的宣传和报道,实现团学工作的全面化和综合化。

与此同时,新媒体技术犹如一把“双刃剑”,对于团学工作带来的挑战体现在:

(1)信息获取的“无主控性”。大学生思想较为单纯,缺乏社会经验,对多样化信息辨别较为困难。面对信息爆炸,青少年往往会显得消化能力不足,扮演纯受众的角色,使得负面信息趁虚而入。一些带有个人色彩的、偏激的、片面的观点凸显了网络表达的随意性,对青年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2)信息传播的“虚拟性”。网络的全球性、自由性和匿名性,导致网络上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不安全因素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缺乏,极易导致虚假信息被盲目放大从而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如传播学生群殴、虚假的求职信息等。

(3)信息多媒体化的“不可逆转性”。团学工作中不管是公共主页,抑或是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如果内容仅仅是活动通知、政治新闻等,同学关注度不高。他们更喜欢浏览具有针对性的时事热点,解决实际问题,如感情问题、心理问题等。

3 新媒体环境下团学工作多元联动模式的构建

新媒体舆论的空前活跃,在于它的聚集效应。构建“上下齐动,左右联动”的团学工作多元联动模式更有助于新媒体在团学工作中发挥作用。

3.1 网上、网下整体工作模式

在以往团学刊物、橱窗等传统宣传阵地基础上,搭建网络平台,做好网上舆情收集分析和信息发布、引导社会观察、开展教育活动等工作,既省去制作横幅、海报的费用,又提升了活动的覆盖面与影响力。通过线上收集问题,能答复、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线下开展服务,解决问题。

3.2 校内、校外新媒体矩阵体系

一方面,积极动员各级团组织、专兼职团干部、优秀学生骨干等建立微博、微信、人人主页等实名平台,并参与微博互动、网络投票等交流体系。另一方面,组建高校团组织新媒体矩阵体系,通过全省、全国高校团支部微博等构建扁平化、多层级的沟通渠道和机制。

3.3 网络、人才多方位融合机制

构筑网络线上教育和现实生活线下教育相互联动、全方位覆盖、全时段关注的立体交叉工作网络,与学生展开有效交流和互动,密切关注学生动态,推进团学组织的信息化建设。同时,培养校园媒体管理信息员队伍,实现辅导员、共青团干部、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等多层次、广覆盖的引导动员体系。

4 新媒体环境下团学工作多元联动模式的路径分析

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辐射力、吸引力、影响力和渗透力,实现课堂、精神、制度、传统媒体等载体合力平台,更有利于充分调动团员青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据此,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种路径。

4.1 互动式:构建师生广泛交流的新媒体场景

一是主流网站进行优化整合,对网站各模块进行改革,使其更富生命力。如以图形、图像、音频和视频等现代化手段生动化体现出来。

二是围绕学生成长成才增设网络论坛或网络社区,如师生面对面、资源中心、求职路上,邀请专业老师、班主任和辅导员通过新媒体与学生形成良好互动。

三是聘请专家学者制作学习课件,如团学工作成果展、各级各类证书考试、教案和参考资料、考试范围、经验分享,以便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

4.2 体验式:构建学生移情体验的新媒体平台

团学工作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需求,利用新媒体手段,努力开发能广泛吸引学生参与的场景。如借鉴“杀人游戏”“三国杀”等,以团学工作内容置换替代游戏内容开发情景模拟;学生领袖的模拟训练营、网络短剧、模拟就业面试、模拟创业等,帮助学生零距离地接触情景,深化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在团学工作管理与服务层面上,打造特色网站,以直观的视觉效果将学校制度要素(管理与服务)、物质要素(校园风貌、建筑风景)与学生共享。以学生为主,依托学校维权平台,参与学校管理和制度设立,以公开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参与学校管理的主人翁意识。

4.3 引导式:增强信息传播的正确价值引导

团学工作要求以严谨治学态度、高尚道德情操和独特人格魅力影响和带动学生,传统的谈话和咨询活动在新媒体环境下延伸表现为教师和辅导员通过空间、博客、微博等形式上传学习辅导材料,讨论话题,发表观点等,影响和带动学生。

对于突发事件的舆论走向,要保持高度关注,通过“心灵驿站”等方式搭建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对于因宿舍、学习等问题困扰的大学生及时进行针对性地沟通和引导。充分利用新媒体的聚集效应,打造榜样,宣传可歌可泣的事迹,形成榜样的力量。

高校团学工作者可依托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推进主流文化思想,通过明星同学、明星教师、知名校友等“意见领袖”的号召力扩大网上主流声音,引导大学生营造健康、和谐的舆论氛围。

4.4 渗透式:搭建学生自由交流的场景

一方面,强化校园主流新媒体平台服务学生成才的功能性。如加强高校就业信息网建设,及时提供和更新实习、社会实践、就业招聘和毕业档案等信息。另一方面,指导以年级、班级等建设公共主页,从而有效地增强零散的大学生用户之间的凝聚力。构建手机短信息交流服务平台,与特定群体如学习后进生、网络成瘾生、心理障碍生、特困生等进行咨询和交流;通过微信群、微校园APP,丰富教育内容,拉近教育者与大学生群体的距离,形成平等交流的互动模式,提升共青团工作实效。

新媒体不仅是传播工具,也在发挥着塑造思想和建构观念的政治功能。新时期的团学工作要把新媒体平台打造成共青团工作的特色,作为联系青年、服务青年、引导青年的重要渠道,成为传播积极、健康、向上信息和文明理性表达意见的新平台,全面开启高校团学工作的新探索。

[1]季海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的动态生成[J].南京社会科学,2009(10):121-125.

[2]龚涛,徐建军.新媒体与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社会科学家,2010(11):126-129.

[3]桂伟珍,杨帆,李祝捷.新时期高校团学工作中的新媒体运用[J].考试,2012(19):8.

[4]唐凯.新媒体在高校团学工作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3(11):238-239.

猜你喜欢
团学微信信息
“三全育人”背景下团学组织对高校学生学习成绩影响的研究
群团改革背景下如何有效推进高校团学工作
订阅信息
微信
高校创新性团学干部培养探索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团学组织建设创新性思考
微信
微信
展会信息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