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条件下大学生主体性培育的反思

2014-04-16 22:33:48王淼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4年12期
关键词:培育主体大学生

王淼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

新媒体条件下大学生主体性培育的反思

王淼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

文章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体性培育视角入手,分析认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体性培育面临正反两方面的机遇与挑战。即主体性定位视野的全方位拓展、主体性形成的多角度认知和主体能力培养的多视角切入的时代际遇,价值迷惘、时间和精力分配不合理以及自我教育不力的成长现实。在厘清事实,反思问题的基础上,探寻新媒体条件下大学生主体性培育的有效路径。通过运用访谈、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大学生进行实地调查,反映出媒体素养、价值观及其职业生涯规划、校园活动过程中的新媒体开发等突出问题。研究得出主体地位认知、主体形象塑造以及主体责任承担等要素是大学生主体性培育的核心要素的结论,这一结论对推进高校人才培养信息化进程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新媒体;高校人才;职业规划;教育实践

大学生主体性建设关系到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主体性地位能否得到尊重,自身能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也是应对当前个性化教育关注不够,信息化负面冲击较严重现状的重要手段。新媒体对大学生主体性成长的影响无庸置疑,但对比新媒体在大学生主体性教育过程中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我们很有必要重新审视、反思新媒体在大学生主体性培育过程中的问题,努力趋利避害,探索高效的高校人才培养信息化之路。

一、大学生主体性培育的时代际遇

新媒体的发展和进步在推进信息化进程的同时,也丰富了高校人才主体性培育的内涵。新媒体不仅作为一种人们生活的辅助工具,而且还作为一种有着其自身独特内涵的事物,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在人的主体性培育方面,发挥着其自身的独特优势,大学生作为时代的佼佼者,他们的成长充分借助了这一重要的辅助手段,全方位地提升了他们成长过程中主体性的内涵。

1.主体性定位视野的全方位拓展

人的主体性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因此,主体定位是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从有线网到无线互联网,其发展过程实现了对人们时空的全方位渗透,人们可以通过任何一种媒体的终端设备实现互联,及时了解世界上任何一种网络可以联通的地方的信息。大学生是一个高知群体,他们对知识的渴望、能力的追求和责任感的认知不断地从原来的认知逐步与世界接轨,从一个民族、国家区域意义上地人,走向现代的、全球意义上的人,对知识、能力和责任的认知也从“小我”到“大我”逐步过渡。肩负时代发展使命的大学生在进行人生定位时,受环境影响会把自身定位于更广泛意义上的人并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地修正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努力把自己与时空的发展变化紧密结合。

新媒体概念本身就是时代产物,“新”与“旧”代表了时空的转换和技术的变革,新媒体是相对应于之前的旧媒体,或者是以前的内涵而言的。“新”本身代表着变化,大学生作为时代发展前沿的人群,无论是好奇感、驾驭能力还是新媒体的内容,大学生都会选择与生活内容更接近,更富时代感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大学生极富时代气息的年龄,在交往手段上更愿意用与潮流同步的交往方式。借助新媒体的手段,可以极大地拓展了他们的生存时空,为他们在有限的时空范围里接触更多的人和事提供一定的条件,每个人都会不同程度地选择多媒体作为他们交往的工具,在更加广泛的视野里展示他们对主体性内涵的解读。

2.主体性形成的多角度认知

新媒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知识、信息来源囊括古今中外,虽然受中国教育体制的现实约束,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大学生主体性培育过程中都对新媒体心存戒备,但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寻求的公平和公正、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价值观等观念都通过新媒体与大学生成长作了全方位接触。古今中外的生活实践以及对教育的审视、批判和期望,都会通过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在不同场合传递给大学生,为大学生认知自身主体地位进行各种形式的利益表达、明晰时代要求、明确自身的主体责任、形成主体精神和主体人格创造了条件。

新媒体条件下,意识形态是全方位的开放系统,各种利益集团的立场、观点都可以借助这一手段快速传播。大量的政治事件、政治观点和政治知识为大学生成长提供了多元选择,在多元选择、对比过程中不断强化他们的政治立场、政治意识和价值观,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和价值多元化的当代,都成为他们主体性认识和主体性形成的奠基石。

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大学生可以在选择性学习过程中,优化他们的成长实践,完善他们的主体性成长品质。在成长过程中发现他们的个性化需求,并把主体责任和主体精神与个性化的时代发展需要结合起来,促进主体人格的不断完善,为适应丰富多样却又充满危机的新媒体时代创造条件。

3.主体能力培养的多视角切入

大学生主体能力建设不仅表现在新媒体时代对人的能力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内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对人的媒体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升。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社会进步对大学生的要求也在不断超越,不仅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方面提出了要求,而且对大学生的认知、领悟、思维能力,实践中的批判、反思和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适应、交往、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在推动学习成长实践的执行、领导的战略、应急处理能力等都从不同角度,对不同对象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这些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与新媒体的使用有着密切联系,新媒体的介入为推进人才培养节奏创造了条件。

在大学生主体能力培养问题上,可以借助新媒体对他们学习和实践的内容进行针对性选择,借助网上平台寻求各自需要的成长陪同伙伴,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学校则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便捷地了解学生的能力状况及其需求,针对性地进行活动策划、引导和改善,避免新媒体时代时空观念转换带来的不合拍现象。学校还可以借助新媒体的平台,加强意识形态、德育方面的引导,提升他们对意识形态问题敏锐的洞察力、全面的分析判断能力以及以正确的价值观作出选择的能力,并更好地开展工作。新媒体在促进大学生成长方面的角色特殊性,以及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全方位渗透使得人们对新媒体的驾驭能力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媒体素养随着新媒体的便携式终端的不断更新而优化,这一点也为大学生主体能力成长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成长动力不足的群体映像

新媒体为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但是,如同科学技术没有国界一样,信息也是如此。图文并茂的内容吸引力,信息内容的广泛性以及利益立场多样性都给大学生带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在提供成长机遇的同时,更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突出地表现在价值领域、时间精力分配和自我教育问题上,都成了大学生主体性培育无法逾越的槛,给人们带来成长动力不足的群体映像。

1.意识形态领域的价值迷惘

新媒体是推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进程的重要载体,全球发展的一体与多元、共性与个性的发展矛盾通过新媒体手段在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与生态等领域广泛传播。西方的文明形态和发达的物质基础,在推动其他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无形中也通过新媒体传播其文化,不同的文明形式在交流过程中碰撞、交锋。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不同发展阶段对文明的接纳、吸收和应对的不同方式,自然会产生各种矛盾。特别是来自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对话、交流与交锋为新媒体提供丰富内容的同时,也使新媒体在从技术到内涵的发展过程中,给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了诸多困惑。

新媒体的发展现实给大学生主体性培育带来的不仅是多元化的立场选择,更多的是来自价值领域的迷惘。“网络是无疆的,其信息内容之间的多元与变化使网络信息呈现出多维性,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思想、理念之间的互相碰撞,对于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成熟的大学生来说,还很难完全理解和接受。这会使他们的思想观念处于矛盾、冲突的多元文化中,从而迷失于观念多元的漩涡中无法自拔。”长期接受着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的大学生群体,在较大程度上认同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但发展的现实、东西方文明程度对比以及先进与落后的反差在促使他们不断反思的同时,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实践产生了种种困惑。人的异化、工具至上以及消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东西都在不同程度上蚕食着他们的思想,束缚着他们的思维,并在实践中异化教育、异化人,对大学生认知能力、自控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带来很大影响,造成他们对意识形态领域认知的困惑,甚至是逆反。指导思想与实践的冲突,理性与现实的博弈,时刻都通过新媒体产生着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以致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宏大与博爱很难使他们走出成长的困惑。

2.时间和精力的不合理分配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便陷入了信息的海洋,只要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允许,总有看不完的东西。“互联网将全球的计算机和网络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巨大无比的数据库,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只要具备了上网条件就可以得到任何地方的任何信息,这就为教师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的社会情境提供了极大便利[1]。”正是对新媒体这种便利信息的主动或被动关注,人们生活的相当一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消耗在浏览、阅读或休闲娱乐之中,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来关注身外的世界,而自己的事情则很少有时间去处理。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大学生的自理能力相对较差,学习的主动性还没有完全回归,新媒体信息的这种特点正好满足了他们猎奇抑或逆反心理。价值选择困境、学习和生存面临压力,成长的理性选择与现实陷入冲突困境。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面前,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愈加明显,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原本用在专业学习及其实践上的时间和精力转移到新媒体的休闲娱乐上来,导致学习成长与休闲娱乐的时间精力比例不同程度失调。手机媒体的不断更新换代,使得大学生对新媒体的关注和使用可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关注的内容从关乎他们成长的专业知识、相关知识,到个体兴趣爱好,再到休闲娱乐等,新媒体成为他们生活的主要内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前网上购物以及网络游戏对大学生群体的时间和精力的持续消耗,已成为不可小觑的问题。另外,新媒体从网络到终端对大学生市场的细分设计在当前已经非常到位,其影响不仅在课外,课内同样会产生影响,甚至有的人把学习与娱乐颠倒,导致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主体性淡出,甚至退场。新媒体对于大学生主体性培育而言,不仅是一种时尚和潮流、一种生活方式,而且也可能是使大学生主体性培育导向泛娱乐化倾向的工具,显然急切需要在这一过程中加以正确把握和引导。

3.自我教育的冲击

自我教育的冲击,首先是来自大学生主体性成长的培育主体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价值共识冲击。作为大学生成长的利益相关方,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外因教育主体因为各自利益的差异格局,直接导致了他们在大学生主体性培育问题上的态度差异,外因教育主体的价值共识是大学生主体性培育的主体环境,也是影响他们主体性形成最近的外因,这些外因不仅在同一个教育环节中产生影响,还通过互联网传播其问题,造成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价值选择困境。其次是新媒体的交往方式带来人的功能退化,手机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广泛应用,更便于他们参与网络互动,发表观点和言论方面更为自由,以至于他们更喜欢在网络上寻找存在感,人为地分离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价值取向,降低了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个体道德判断力减弱。这种退化还体现在交往方面:从传统的面对面、有亲切感的交往走入了人机交流,缺少特定的“场所”环境,使人际关系淡化,造成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下降和对人对事的态度冷漠的现实。这种现实反过来又因为网络空间某种程度上的虚拟性、开放性,使得人们的交往可以突破社会规范或风俗禁忌,带来行为失范的社会风险和信任危机,自我教育从道德底线上受到冲击。学习生活中的泛娱乐化倾向和成长的被动状态,使大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形成知识的主干体系,对科学精神的追求懈怠。道德品质、意志品质和能力品质等也在新媒体的生活方式中逐渐弱化,代之而起的是新媒体的传播环境为他们提供的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和实用主义理念,及其理念下营造的天真的想象空间,对自己的生活缺乏批判性反思,在自我教育问题上无法体现其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偶像占据了生活空间,而自立、自强的榜样形象随风而去。

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体性建构凸显的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世界多元化和多极化的发展,人的主体精神和主体人格形成,尊重人的主体地位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体性培育时刻需要正视新媒体发展的时代背景、时代发展、媒体素养、价值观及职业生涯规划、校园活动的媒体开发等问题逐步凸显,成为制约人的个性张扬和潜能挖掘的主要因素,需要人们在大学生主体性培育过程中不断反思。

1.媒体素养

媒体素养是媒体时代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在大学生主体性建构过程中,媒体素养不仅指对媒体信息的存取、制作和传播能力,还包括对媒体信息的理解、沟通及其驾驭、把控能力,从受媒体影响的被动方,转变成既受媒体影响,又能影响媒体的主动方。一方面,大学生对已有的判断对媒体的信息进行批判性解读能力不到位;另一方面,他们在使用新媒体的过程中,往往置身事外的想法更胜一筹,对媒体施加积极影响的意识不足。从学校的角度而言,虽然已考虑到媒体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受各种条件限制,一时还难以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合适而满意的平台。从图书馆、实验室直到宿舍的网络条件和终端平台还不能实现适时互动或者按需求满足的现状。

可能每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如果大学生这个群体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意识,我们的新媒体环境就需要不断充实正能量,以引导大学生的主体精神和人格。随着技术的发展,大学生对新媒体平台的依赖以及社会整体道德滑坡,价值的虚无,虚拟平台上运行的交往环境往往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远。理性需要的新媒体传播内容与新媒体运行实际正越来越困扰着人们,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脱节、道德标准割裂,有意无意地制造了认知上的偏差和盲区。新媒体的更新发展速度与正确的媒体观形成速度难以实现同步,有人专门钻媒体规范滞后的空子,为各自的利益团体谋利,正能量上位困难,导致在新媒体培养人的问题上,人被媒体异化,这些都会导致大学生主体性培育过程中的主体精神缺失,主体人格形成受阻。

2.价值观及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主体性培育是一个过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受因主体的全方位参与,更需要大学生自身在成长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完善自己,这个过程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然而,大学生主体性培育过程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引导,只停留在表面,或者还是理论层面的东西,它并未能实现促进大学生在时间和精力的合理分配。同时更重要的是厘清价值取向的问题,价值取向是在维系复杂的发展环境中为自己的成长找到方向,用理想和目标不断激发自身的成长动力的重要因素,却因为复杂的教育环境以及新媒体信息缺乏价值取向而更加复杂。

一方面,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大学生成长问题上谋求各自的利益不同,异中求同的差异化共识形成困难;另一方面,高校作为大学生主体性培育起主导作用的外因主体,自身优势整合存在较大困难,意识形态教育、价值观引导知识化、表面现象严重、人浮于事情况突出。同时因为资金、教师知识结构、人的观念等问题,难以将高校德育与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对新媒体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的巨大作用的认识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意识形态教育或德育工作的方式认识还停留在比较原始的水平上。

“网络和手机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最重要的‘公共空间’,生活网络化是大学生生存方式最真实的写照。在这样的大环境和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不可能再维持原本的灌输式教育方法,而应以一种开放的态度,从现实向虚拟转化,从固定运用新媒体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对策探析新媒体思政向移动转化,从教师组织向学生自组织转化,从计划性向机动性转化[2]。”在价值观和职业生涯教育方面转变观念迟缓,就很难把世情、国情和当前的生存环境融入到大学生主体性培育实践之中付出,难以关注到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也难以通过网络提供合理的引导,帮忙大学生更好地提升他们的认知能力。

3.校园活动的新媒体开发

在国家多媒体课程教学相关政策要求指引下,借鉴精品课程等相关经验,加强学生活动课程的多媒体开发,这样不仅可以解决活动时空上参与者的在场问题,还可以节约时间、精力,使其在组织精力、经费和资源节约上产生更好的效益。然而,大学生当前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的不合理分配一方面与他们自身在媒体驾驭能力上有关系,另一方面与学校在活动的开发方面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新媒体时代,学校在学生的教育引导问题上的精品意识和媒体意识不足,特别是活动与新媒体的整合创新方面意识不足,无法在他们的传统活动与新媒体方面赋予新的内涵,直接导致活动的受众面较窄。

新媒体条件下,对学生活动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不仅对整体人群关注不足,对活动内涵同样关注不够,顶层设计无法突出,仍旧停留在原有的认识水平上,简单地对待学生活动。在活动方式上,只关注活动的“场”和“势”等前期或后期表面的东西,即重宣传而少参与机会。特别是手机等便携终端参与机会受限制,就使得活动深入程度明显不够。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新媒体的不断更新及其普及,大学生是毋庸置疑的主导推进群体,随着他们媒体素养和要求的不断提升,对活动的整体策划、品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活动主办方不断加强对大学生成长需求的研究,从研究的视角加强大学生成长活动的开发,并调动广大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因此,高校和相关工作人员新媒体教学意识是否强烈,是否会使用新媒体,能否在使用过程中建立与学生沟通的渠道,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媒体形式与他们建立联系,决定了学校能否把握及时沟通、指导的机会,把握学校教育的主动权。同时,也凸显高校人才培养信息化过程中教育引导、把握动态以及舆情处理的能力,决定着新媒体条件下大学生主体性培育的主动权和实效,决定着大学生成长过程中主体性能否张扬。

四、新媒体条件下大学生主体性培育的关键要素

人的主体性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利”或“弊”都是新媒体发展和运用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其发展及应用不断对人的主体性培育提出新的要求。要在大学生主体性培育过程中充分趋利避害,要求必须抓住制约大学生主体性培育的几个关键问题,并以此推动新媒体与大学生主体性培育有效对接,促进大学生从学生向职业人的成功转变,减少人生重要转折过程中的焦虑和不安,用饱满的热情和十足的信心应对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

1.主体地位认知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可以不教”,主体性认知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否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教育,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和学会做人已成为时代对人的成长和发展的基本要求,关乎大学生成长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人格的养成。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认知越来越接近理性,大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早在1998年10月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中就明确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认为高等教育在世界日新月异的发展中需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和新模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而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人,他们在教育过程中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充分认知自己在作为一个社会人、有着较高知识水准的人以及被社会高度期待的人群,同时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必须被充分认知,并且这种认知要实现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外因主体到内因主体的有效传递,那种过分强调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或隐含的对大学生主体地位漠视等变相否定大学生主体地位的问题也越来越为人们所感知,并需不断修正。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课堂教育之外的世界越来越精彩,大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从过去课内的纸质书本知识为主,逐步过渡到课内书本知识与新媒体知识信息共在的状态,并且随着知识信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无论从学习手段还是提供信息方面都成为大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条件。新媒体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价值多元化以及信息化等条件下为大学生的多元认知、差异化价值观以及知识需求的多元化等提供了可能。但新媒体为大学生准备的不仅有他们需要的知识,还有知识提供方为了他们自身利益诉求而发布的有着他们鲜明立场的其他信息,这些信息不乏社会公益,但更多的是为了不同人群或团体的经济利益和变相的经济利益。来自意识形态领域的信息则为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政治立场和不同利益群体服务,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方向选择,给他们的主体性培育带来巨大挑战。一方面是来自不同利益诉求信息背后的利益群体对大学生群体政治立场的争夺使新媒体成为不同意识形态之间斗争的主战场;另一方面是海量信息造成大学生时间和精力的被动消耗,在有意无意之中把他们推向成长的被动地位。因此,无论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还是维护大学生的成长利益,对大学生主体地位的认知都应该成为新媒体发展环境下人们的共识。

2.主体形象塑造

主体形象实质上是大学生成长目标的重要体现,大学生的成长肩负着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使命,把自身塑造成一个什么样的人不仅直接关系到他们在大学四年的学习和生活,更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前途。主体形象塑造关系到他们主体意识能否到位,能否珍惜社会赋予他们的主体创造机会,同时关系到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如何学会生存,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主体精神,塑造主体人格。新媒体是一个公共的空间,既虚拟又实际地存在,其双刃剑的特点要求人们不仅要善于捕捉其对人们成长以及教育有益的一面,还要善于规避其不足甚至是有害的一面。

在成长和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应扮演主导的角色,使新媒体成为生活中重要的辅助工具和手段,而不能满足于其单纯的娱乐功能,甚至被其异化。“一切解放都有赖于对奴役状态的觉悟,而这种觉悟的出现却往往被占主导地位的需要和满足所阻碍[3]。”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新媒体不同程度的依赖给予了其奴役人自身的可能性,现实生活已证实或还在证实其对人的奴役,给人本身的“自治”带来巨大的压力。大学生作为新媒体运用的重要生力军,并没有因为其知识水平和能力较高而幸免,来自教育培养过程的问题,成长环境以及从学生到职业人转型的压力都使得他们不同程度地陷入“泥潭”,有的甚至不能自拔。非媒体时代人们靠榜样获得力量,而媒体时代塑造的偶像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需求水准的不断上升而不断重塑,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期望的主体形象暴露出层出不穷的问题,是人的发展需求与新媒体功能二重性的博弈的真实结果,已成为大学生主体性培育必须要面对的一个严酷现实。

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新媒体背景下对大学生成长社会功用的要求,迫切需要大学生不仅要在公众场合中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用知识、能力武装自己,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同时,大学生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对自身还要严格要求,在公众视野之外,注意到“慎独”要求同样是形象塑造的重要条件。“慎独”是主体性外在形象的基础和根本,而公众形象则是“慎独”自然的外在表现。“网络主体在网络空间的活动具有鲜明的独立性和虚拟性,网络社会的和谐发展要求网络主体唤醒主体意识,养成自律、自觉的网络道德人格。这种要求符合“慎独”精神的理性自觉、道德自律的本质特征,与“慎独”追求个体“至德”理想人格的道德修养目标殊途同归[4]。”只有把“慎独”与“至德”作为主体形象的基本要求,大学生的主体形象才能更加鲜明。

3.主体责任承担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5]”。而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养成都需要大学生有主体责任担当的意识,责任是教育的重要目标追求,责任意识是主体性培育不可逾越的话题,也是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重要前提和社会发展对他们的必然诉求。主体责任是人的社会性的重要体现,它不仅表现为个体对社会的责任,还表现为个体对自身和家庭的责任等。主体责任承担是对个体能力的考验,建立在个体主体意识和主体作用发挥的基础上,对自身主体形象有清晰认知,关注自身主体精神习得和主体人格养成,对主体责任有着积极的理解,并把主体责任与个体成长过程中自为的自律性、自觉的能动性、自由的超越性等特质养成紧密结合起来。主体责任承担是新媒体条件下大学生以积极的价值选择应对时代发展多重干扰,遇事能作独立判断,并进行相应实践,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基本条件。当前,在西方文明意识形态、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评价标准、道德滑坡以及独生子女实际生存环境下,大学生的主体责任担当会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其外因主体也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急待主体培育过程中给予足够重视。

综上分析,文章在厘清事实和反思问题的基础上,探寻新媒体条件下大学生主体性培育的有效路径。通过运用访谈、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大学生的实地调查,反映出了媒体素养、价值观及其职业生涯规划、校园活动过程中的新媒体开发等突出问题。研究得出主体地位认知、主体形象塑造以及主体责任承担等要素是大学生主体性培育的核心要素的结论,这一结论对推进高校人才培养信息化进程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1]刘岩,徐晓雄.新媒体支持下大学生社会探究学习的实践探索—以宁波大学为 [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2):31-34.

[2]姜羡萍,孙安宁.运用新媒体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对策探析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2012(3):61-62.

[3]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 [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4]邹银凤.“慎独”教育大学生网络主体意识的培养 [J].中国青年研究,2010(3):109-111.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FZF)

O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Subjectivity at the Era of New Media

WANG Miao
(Wenzheng College of 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Jiangsu 215104,China)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subjectivity at the era of new media.The epochal opportunities are the all-round expansion of subjectivity positioning,the multi-angle cognition of subjectivity formation and the multi-dimensional cut-in of subject ability training,while the growth challenges include the loss of values,the unreasonable allocation of time and energy and the weakness of self-education.After clarifying facts and reflecting problems,the paper then explores the effective ways to cultivate the college students'subjectivity at the era of new media.Through the field interviews and survey on college students,the critical issues are made known,such as media literacy,students'values and their career planning and new media development for campus activities.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obtaining the cognitive subject status,building the subject image and taking the subject responsibility are the core elements i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subjectivity,which has a great realistic significance to promoting the process of the informatization of college talent cultivation.

Asset securitization;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lents;Career planning;Education practice

F270

A

1004-292X(2014)12-0037-05

2014-09-03

江苏省教育厅201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3SJBFDY058)。

王 淼(1973-),男,江苏苏州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生成长动力生态及其教育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培育主体大学生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南大法学(2021年3期)2021-08-13 09:22:32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中国火炬(2014年3期)2014-07-24 14:44:39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
中国火炬(2011年3期)2011-08-15 06:5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