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光学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天津 300071)
论生态文明建设的四个纬度
邵光学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天津 300071)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十八大报告从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高度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通过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见,生态文明建设日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文章从四个方面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解读:首先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纬度,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其次论证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纬度,即不断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健全资源环境生态保护体制机制;再次从技术纬度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解读,强调加大污染防治力度,促进自然生态修复;最后探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文化纬度,即大力推进生态文化建设,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文章认为,只有从经济、制度、技术和思想文化四个方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
生态文明;资源环境;生态保护;文化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高度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强调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其他方面和过程之中,大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以最终实现全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1]”。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式,其建设需要新的视野,这种视野主要体现在四个纬度上:经济纬度、制度纬度、技术纬度和思想文化纬度。文章力图从这四个方面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解读,以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正式强调要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经济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彰显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从全面深化改革的角度强调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不断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经过全球金融危机的洗礼,中国经济跃升至世界第二位。无论是出于意识形态的冲突、冷战思维的惯性,还是出于世界大国之间的实力比拼,中国都将遭遇前所未有的国际竞争。尤其是世界经济仍然低迷,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市场需求减少的新形势下,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难以维系。而且,每一次大危机之后,世界经济结构都会进行新的调整,特别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日益临近,欧美等发达国家重振制造业优势的再工业化进程初见成效,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对此,习近平强调:“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国际竞争历来就是时间和速度的竞争,谁动作快,谁就能抢占先机,掌控制高点和主动权;谁动作慢,谁就会丢失机会,被别人甩在后边[2]”。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切实践行科学发展观,正确把握新形势下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通过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管理创新助推经济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三大产业协调发展。加快生态环保项目的产业化,培育壮大生态环保产业群。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第二产业,而污染少的第三产业发展在经济发展中的比例较小。去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仅为46.1%,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也有一定差距,行业竞争力的差距则更为显著[3]。在第二产业中,居于主要地位的仍然是高耗能行业,而低能耗行业只占很少一部分。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工业能耗占全国一次能源消费的71.3%,其中高耗能行业占工业能耗的80%左右[4]。鉴于此,在夯实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发展壮大工业,促进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以使得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得到提高的同时,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5]”。另外还应推进汽车、钢铁、造船、水泥等行业的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发展过快,对其落后的生产能力及时进行淘汰,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带动产业升级。立足我国国情,紧跟国际能源技术革命新趋势,以绿色低碳为方向,分类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并同其他领域高新技术紧密结合,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6]。
2.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循环经济致力于推进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突出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借助于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等途径,以实现资源能耗持续较少、废物排放不断降低、生产率不断提高的目标。从1993年开始,我国的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不断发展。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已经或正式启动了清洁生产示范项目,涉及众多行业,一些企业已经达到了清洁生产的要求,还有一些企业实现了循环发展[7]。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要大力构建资源利用、企业生产和产业组合的循环式发展模式,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清洁能源的推广应用,努力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维护我国的生态安全。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8]。”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5]”。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9]”。
1.建立健全资源环境生态保护机制,必须加强立法,规范人与自然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制定并修订了许多法律,至2011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吴邦国委员长郑重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目前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有30多部,行政法规有90多部。截至2011年2月,除现行宪法外,我国现行有效法律有238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其中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就有266件[10]。近年来,我国在制定和实施生态环保的法律法规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首先,颁布并实施了一些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其次,初步形成了绿色国民经济年度核算报告制度。我国于2004年首次开启了《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项目,次年对10个试点省市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和污染损失进行了综合评估。在此基础上,2006年9月,我国首部环境污染经济核算报告—《中国环境经济核算2004》绿皮书正式发布。此后,环保部环境规划院连续发布了《中国环境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8(公众版)》和《中国环境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10(公众版)》,标志着基于环境污染的绿色国民经济年度核算报告制度已经初步形成。最后,逐步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相关方面的政策和法律支持。如2006年开始对部分高档生活用品和耗材高的产品征税[11]。2013年9月10日,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研究将部分“两高”行业产品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11月12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把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征收范围[1]。”应抓紧把在实际工作中形成的节能环保措施和有益经验上升为法律,不断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
2.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体制机制,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涉及诸多方面的变革
鉴于此,要建立健全一系列全新的环境保护政策和体制机制,加快建立支持环境保护的配套经济政策体系。要充分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推进全国生态功能区规划建设,在充分考虑各个地区生态承载能力的基础上,依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原则对各个地区的发展模式进行评估,合理引导发展方向,用以促进不同特色发展格局的形成。
3.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保制度,建立和完善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环境法规、政策、标准和技术体系
努力打造高水平的执法队伍和行之有效的执法手段,“切实杜绝一切环境违法行为,坚持谁破坏环境谁赔偿损失的原则,坚决防止一小部分人发财、绝大部分人受害、整个社会买单的情况一再出现[12]。”在进行有关公众环境权益方面的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公众意见,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环保科技创新;加强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鼓励检举和揭发各种环境违法行为,不断推进环保公益诉讼的开展。
4.要建立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信息机制
加强企业征信系统建设,逐渐将企业排放和环境违法相关信息涵盖在内[13],以掌握企业节能减排的现实状况,从而为金融机构授信提供服务,促进金融机构资产质量的提高,确保环保节能执法力度的不断增强。要理顺资源和环境价格,充分运用市场调节机制,一是充分利用价格杠杆,对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进行抑制,对符合环保标准和有利于节能减排的新技术给予支持;二是充分借鉴和运用发达国家碳排放交易机制,尝试实行排放配额制,促进排放配额交易市场的发展。
当前,我国发展日益受到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的威胁。这三大污染的来源主要有工业污染物排放、生活垃圾排放以及森林植被破坏等。加强污染防治,促进自然生态修复,关键在于加大对水污染的防治力度,确保饮用水源安全;强力推进城市大气污染治理,促进城市空气质量的不断改善;加强土壤污染防治,促进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再建项目时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避免造成新的污染[14]。
第一,加强对工业污染的防治,对污染物排放总量实施严格控制。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在工业污染防治、控制污染物排放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201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单位能耗下降3.7%,实现年度目标;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完成年度目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3.7%以上,达到年度计划目标[15]。2013年,国务院印发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会同有关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力争通过五年左右的努力,实现空气质量好转。大力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和重点区域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2013年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51亿元,支持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项目全部建成后可新增城镇污水管网1.9万公里,污水处理能力874万吨/日,垃圾处理能力7万吨/日[16]。按照十二五规划,201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要显著减少,实现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要在2010年基础上削减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削减10%[17]。在“十三五”期间,还要采取措施促使工业能耗不断下降,对污染物排放总量进行严格控制,努力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污染问题。
第二,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生态修复。一方面,我国是世界上典型的贫水国;另一方面,我国水污染事件频繁发生。据监察部统计,近几年水污染事故每年都在1700起以上。全国城镇中,饮用水源地水质不安全涉及的人口达1.4亿人。从3年前的云南曲靖“非法倾倒铬渣”事件到前年的广西镉污染事件;从去年的上海黄浦江上漂死猪,再到今天兰州自来水苯超标,一次次的水污染,令城市猝不及防,形势让人堪忧。同时,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日益严重。2013年9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最新气候变化科学报告,报告显示,全球变暖证据确凿,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在加快,北极冰融速度已经翻了一倍。如果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增无减,地球将会面临不可想象的灾难。此外,土壤污染、沙化、荒漠化也日益严重。面对这种状况,中国采取积极措施,一方面加大对自然资源开发的控制力度,另一方面充分运用自然规律科学地修复自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习近平在2010年4月博鳌亚洲论坛上表明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定立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关乎各国共同利益,地球安危各国有责。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但我们仍然以最大决心和最积极态度,按照联合国所确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共同行动[18]。”针对我国国土绿化工作取得重大成效,但仍然是少林缺地的国家的状况,国家林业局发布《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2011-2020年)》指出,“进一步推进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加大造林绿化和森林经营力度,扩大森林面积,增加森林蓄积,提高森林质量,提升森林效能,力争到2020年,森林面积达到2.23亿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林木绿化率达到29%以上,森林蓄积量增加到150亿立方米以上,通过实施森林经营、控制消耗等措施,力争达到158亿立方米,全国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总之,加强污染防治,促进生态修复,就是要做到“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5]”。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思想观念起决定性作用,制度、法律、政策、行为都是思想观念的外化和体现。生态文明理念是涵盖文化、道德、意识和价值等内容的观念体系,它具有明显的基础性、前提性、引导性和约束性等特征,是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重要思想保障。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6]”。只有大力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才能保证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进行正确的行为选择,才能不断增强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积极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生态文明理念以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爱护和尊重为出发点,是关于人类与地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道德基础。当今全球性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归根结底是人类缺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思想所引起的,是与西方近代以来形成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消费主义思潮分不开的,也与人类过度征服自然的实践密切相关。如今,我们所倡导的生态文化建设,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就是在对西方发达国家工业文明所倡导的征服自然文化观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观。
鉴于此,应该抛弃不顾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追求GDP增速的发展模式,树立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为此,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努力在思想观念上做到三个转变:从一味追求经济增长而对环境保护不予重视,转变为对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给予同等重视;从经济发展优先于环境保护,转变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时进行;从采用单一的行政办法来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利用各种方法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大力培育生态文化,不断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牢固树立良好生态环境是生产力、竞争力的生态发展观,经济发展是政绩、保护生态环境更是长远政绩的生态政绩观;引导和鼓励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支持越来越多的企业获得ISO14000认证证书,加快国际化步伐;大力推进多种形式的生态文明教育,培育社会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为保护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氛围;支持科技工作者开展环保技术难题公关,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同时,要抵制西方消费主义将消费视为生活目的的生活方式,反对不合理消费,提倡合理适度、文明环保的绿色消费。绿色消费的典型特征在于无公害、污染少、高效利用、能耗少等。崇尚节俭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节约节俭是一种重要的绿色生活方式。节约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习惯,因此要在全社会营造厉行节约的良好氛围,努力形成崇尚节约、合理消费的理念,促进消费方式的转变,使绿色消费逐渐成为公民的自觉行动,使节约节俭逐步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大力宣传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与法律法规,倡导生态文化,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近年来,丰富多彩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活动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生态文明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如2007年中央17个部门联合开展的“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就取得了明显成效。只有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形成生态文明的良好风尚,才能实现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的根本变革,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N].人民日报,2013-11 -16.
[2]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强调积极推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加快实施能源领域重点任务重大举措 [N].人民日报,2014 -06-14.
[3]习近平在广东主持召开经济工作座谈会:调结构刻不容缓 [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12-11.
[4]白光裕.如何打造服务贸易升级版?[N].国际商报,2014-03-11.
[5]我国高耗能行业能耗约占工业能耗80%[N].中国化工报,2010-12-31.
[6]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N].人民日报,2012-11-18.
[7]清洁生产在中国 [N].中国环境报,2003-02-25
[8]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N].人民日报,2007-10-25.
[9]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N].人民日报,2013-05-25.
[10]五个关键词见证中国依法治国坚实足印 [N].法制日报,2012-11-07. [11]消费税调整:新增高尔夫球高档手表一次性筷子等 [N].新京报,2006-03-22.
[12]环保部对污染零容忍地方政府头悬区域限批利剑 [N].经济参考报,2012-05-02.
[13]周小川.利用金融市场支持节能减排工作 [N].金融时报,2007-08-02.
[1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100.
[15]发改委.去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3.7%实现目标 [DB/OL].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4/02-13/5832493.shtml.
[16]发改委.将制定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意见 [DB/OL].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fortune/2014-02/13/c_126126851.htm.
[17]苏南.国务院明确十二五单位GDP能耗下降16%[N].中国能源报,2012-07-18.
[18]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0年年会开幕式上的演讲 [N].人民日报,2010-04-12.
(责任编辑:FZF)
On the Four Dimension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SHAO Guang-xue
(School of Marxist Education,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China)
On the report at 17th Party Congress,the goal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s first raised.On the report at the 18th Party Congress,the importanc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s highligh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ople's well-being and national future.On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18th CPC Central Committee,promoting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by the building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ystem is stressed.It is obvious tha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s increasingly taken seriously by our party and our country.This paper interpret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from four aspects.It first emphasizes the economic dimens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which refers to changing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It then illustrates the systematic dimens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which consists in perfecting policy and law constantly,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the resourc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chanism,In the following,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s discussed from the dimension of technology,laying stress on strengthening pollution control and promoting natural ecological restoration,In the end,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s explored from the aspect of ideology and culture,with a focus on enhan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ulture and establishing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This paper believes that only by strengthen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economy,system,technology and ideology and culture can the deep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be constantly pushe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Ecological protection;Cultural construction
F291.1
A
1004-292X(2014)12-0092-04
2014-07-03
邵光学(1980-),男,山东滕州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生态文明等。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