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盈利 王志国/天津宝坻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卷首篇
浅析我国开发区发展问题及措施
陈盈利 王志国/天津宝坻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开发区是一种享有特殊经济政策、从事某种经济活动的地域类型。开发区的建设推进了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对外开放,被认为是一种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方法。我国自80年代初兴办经济特区以来,各类开发区在全国快速发展,在功能和类型上呈现多种多样的态势。因此,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国开发区的发展同样面临着新的问题,本文对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实现开发区发展的良性循环和有序发展。
开发区;创新;可持续发展
我国开发区的发展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0年我国在东南沿海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兴办经济特区;1984年,我国宣布设立14个沿海开放城市,并在这些城市中设立数量不等的经济技术开发区;90年代以后,开发区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2002年6月,我国仅国家级的各类开发区已达160多个。概括来讲,我国开发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1984~1991年的沿海小布点、1992~1997年的东部和南部大铺开和1998年以来向全国大迈进3个阶段。开发区的功能和类型呈现多种多样的态势,如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金融贸易区、旅游度假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等;开发区的级别呈现自上而下的态势,如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区县级、乡镇级、村级等工业园区。开发区的发展之所以呈现如此快速的发展态势,主要是因为我国开发区在对外开放、吸引外商投资、扩大外贸出口、发展高新技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等多方面起到了窗口、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
(一)用地指标不合理
我国开发区发展的过程,与我国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过程紧密相联并与全球经济活动密不可分。由于在时间上的阶段性和空间上的梯度性,我国开发区是在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城市划定的小块区域中实验性的发展,所以在规划之初由于各种原因在用地指标的划分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合理现象,如如青岛、烟台、连云港等开发区因规划面积过大,造成土地大量闲置;而如温州和上海漕河泾等开发区则由于用地规模太小,限制产业的进一步集聚。
(二)内外资利用脱节
由于区域经济空间相互作用的微观机制是企业,所以如何通过与跨国公司建立生产链的联系,纳入其全球生产运营的体系,协助本地企业从跨国公司获得知识和技术转移,缩小与国际先进技术的差距,成为摆在各个开发区面前不可忽视的问题。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开发区由于历史和经验的原因,在设计伊始主要定位于如何利用外资,而没有考虑所处的区域背景;同时开发区引进的外资企业在产业定位上与周边地区的企业发展相脱节,一些外资企业仅专注生产链的某一环节或某一领域;因此,这种发展形式不能实现开发区内外企与所在区域的产业联动。这种“各自为政”式的跨国公司投资状况,会使得当区位条件发生变化时,这些外资企业考量自身发展极有可能转移投资,进而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尤其对于一些开发区来说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直接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
(三)开发区间发展差异明显
由于成立于不同的时期,受不同时期的国家政策导向的影响,加之各具不同的经济发展历史和地缘条件,我国开发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总体来讲,批准先后决定开发区不同的发展优势,1992年以前批准的天津、大连、广州三个开发区经济总量之和占全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总量的30%以上,并持续保持领先水平,而后批准的昆山、长春、沈阳三个开发区的增长速度最快;政策导向决定开发区经济发展态势,东部沿海开发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同时在大力发展西部的号召下,近些年来重点发展的西安、重庆、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状况远远优于西部其它经济技术开发区;历史和地缘条件决定开发区发展的实力,由于我国第一批开发区主要集中于经济发展活跃的沿海城市,这些地区占据了地缘优势,能较快捷地利用周边的经济条件,而后起的第二、三批开发区大部分集中在经济相对保守的中西部地区,因此第二、三批开发区的实力明显低于第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经济实力。
(一)整合资源形成立体空间优势
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我国开发区依然延续以往开发区发展的惯性模式,一味追求批租土地、争上项目,并积极寻求政策层面上的园区级别建设,而从全国来讲,由于各地都设有国家级的开发区,所以这种特殊政策的效力将越来越弱化。而从企业的本质特性而言,企业投资不仅要关注于开发区的政策层面,而且更要关注于各类生产要素的时空组合是否有利于企业的成长,是否符合企业的发展战略。所以从各级政府来讲,也不应该把眼光只停留在是否设立开发区,开发区是何种级别,而是应该着力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开发区应制订相应优越的投资政策,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形成具有简便、快捷、与国际惯例相适应的办事程序;在立项过程中,把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纳入决策体系,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实现各种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重组,营造适宜企业投资兴业的立体空间优势。
(二)整合内外资企业形成联动区域优势
从自身的发展而言,这些跨国公司为了推行全球化战略,势必要以自身的资金和技术优势与中国特定的经济活动空间相结合,从全球的角度将中国开发区作为组织其生产运营的首选之地。但很多开发区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尽管产出很高、利润很好,但从区域发展的内生动力而言,外资企业仍然“游离”于区域之外。这些外资企业鲜少关注与当地企业的联系,而当地企业也苦于无缘与这些外资企业实现有效协作,使得“近水楼台”难于“先得月”。这种情况下,要强调社会文化联系在开发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注重“以情联商”、“以诚联商”、的招商模式,实现内外资企业的密切联系。这就需要开发区应发挥相应的经济管理的优势,着力制定适应内外资联动发展的特殊优惠政策和高效运营体制和环境;应着力搭桥牵线强化内外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作;尤其应成立可行的服务平台实现内外资企业之间有效转移专有技术和知识,提高地区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真正实现整个区域内外资企业联动发展。
[1]付晓东、胡铁成,区域融资与投资环境评价,商务印书馆,2004.11.
[2]夏海钧;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3]石万鹏,中国投资环境与政策,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
[4]何兴刚.城市开发区的理论与实践。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