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玲
新一轮“超级增长周期”还是疲软的复苏
——未来十年全球经济形势研判
陈文玲
未来十年,全球经济的复苏仍主要靠新兴经济体带动,但随着其付出代价增加,全球经济增长进入低于过去60年趋势增长率的“新常态”。发达国家的过度经济刺激政策、新兴经济体的通胀与通缩风险、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的风险、人口老龄化、粮食和能源安全危机、全球公共品供给难题等将对未来十年全球经济发展造成严峻挑战,但全球寻求共同认知、共同语言与共同行动的努力也为未来十年全球经济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未来十年全球经济发展可能出现两种“替代情景”,“乐观情景”是世界经济增长迈向新一轮“超级周期”,“悲观情景”是疲软的复苏抑或“失去的十年”。我们当然期待“乐观情景”,但是也必须要警惕“悲观情景”。
全球经济 经济周期 新兴经济体 老龄化 全球治理机制
中国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经过建国后六十多年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5年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经济大国,正在向经济强国迈进,未来十年,中国极有可能在目前的第一大制造业国家、第一大贸易体的基础上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那么,我们将面临怎样的全球发展态势,全球范围将有哪些挑战和机遇?这是一个崛起的大国不能不研究的重大战略课题。
随着经济权力的转移,成功的新兴经济体将通过跨境商业和金融交易,帮助推动低收入国家经济增长。未来几年,发达经济体在减少家庭债务的过程中,消费将趋于正常化;亚洲国家出口的高速增长也将向常态回归,新兴市场国家正着眼于在外需与内需之间取得平衡,并逐步倚重国内消费。均衡、可持续和包容性增长的理念逐渐成为各方共识。总体看,全球经济进入低于过去60年趋势增长率的“新常态”。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按照市场汇率加权计算,1973~2011年全球GDP年均增长3.0%,其中2000~2011年增长2.7%。预计未来十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在2.5%左右。①
全球经济稳步增长,新兴经济体增速高于发达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扩大,亚洲经济增速将高于世界其他地区,占全球经济份额稳步上升。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预计,在基准情景下,未来十年世界经济增速为4.4%,其中,新兴经济体增速达到6.3%,发达国家增速只有2%;新兴经济体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由现在的50%增长至60%。②世界银行报告③预计,2011~2025年,新兴经济体年均增速将达到4.7%,发达经济体同期增速为2.3%。到2025年,中国、巴西、印度、印尼、南非和俄罗斯这6个新兴市场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将从目前的1/3上升至1/2。IMF更加乐观,预测未来5年新兴经济体将保持6.5%~7%的高速增长,2020年中国、印度、俄罗斯、印尼、墨西哥和土耳其等7大新兴市场国家GDP总和有望超过7大工业国。④2013年5月16日世界银行报告指出,到2030年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的投资中将占到47%~60%,而现在是23%。我相信这个趋势是不会改变的,所以我们应该鼓足信心,要看到未来,要看到新兴经济体走在整体崛起的道路上。
亚洲开发银行(ADB)报告⑤指出,20世纪60年代,亚洲GDP占全球GDP的比重仅为10%,目前为25%,预测到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4%,亚洲经济增速为5.8%,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比重超过50%;全球经济总量达到90万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45%,亚洲经济对全球的贡献由2010年的27.4%上升至33.5%,到2050年亚洲经济产出将占全球经济总产出的一半以上。
短期内,发达经济体潜在产出下降,2015年后,发达经济体产出缺口缩小,实际增速与潜在增速保持一致。经合组织(OECD)报告⑥分析,在基准情景下,短期内金融危机将影响潜在产出规模,但不会对OECD成员国潜在增速造成长期影响。2015年后,除了受危机影响较大的几个国家,多数发达国家产出缺口缩小,经济增长达到潜在增长水平。预计2010~2015年,OECD成员国经济增速为2.8%,通胀率为1.8%,期末失业率由8.3%降至6.2%。2016~2026年,经济增速为2.1%,通胀率为2.3%,期末失业率降至5.6%。美国经济结构调整并没有实质性突破,经济有可能短暂复苏,但在较长时期表现为低增长常态。美国经济依然面临着国内外双重严峻挑战,一方面,来自国内的债务困境、失业困境和低增长困境短期内难以摆脱;另一方面,由于欧元区是美国最大出口目的地,美国企业来自海外的销售额有一半来自欧洲市场,欧债危机将长期困扰美国。但从长期来看,美国的高新技术创新实力仍然强大,美国提出重振制造业计划和扩大国家创新优势等战略,如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将为未来美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全球经济结构面临调整,新兴经济体消费占GDP比重上升,投资占GDP比重下降,经常项目顺差缩小。世界银行报告⑦认为,虽然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东亚各国储蓄率较高,但未来人口老龄化趋势将加速居民消费增长。预计到2025年,东亚经济体消费占GDP比重由2010年的40%上升至47%,印度和拉丁美洲国家的比重也将缓慢上升,而美国则由70%下降至63%左右。新兴经济体将成为全球潜力最大的市场,最大的消费群体将创造巨大的市场需求。
新兴经济体投资占GDP比重也将相应下滑。东亚经济体由45%跌至37%,俄罗斯、土耳其、拉丁美洲等新兴经济体也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而欧元区国家将由16%上升至18%。但是,新兴经济体投资结构将发生较大变化,世界银行2013年报告指出,新兴经济体中最大的投资者将是中国和印度。目前,中国已成全球对外投资排在第三位的国家,未来十年有可能成为第一、第二大投资国。
全球经常账户失衡状况得到改善。大型新兴经济体经常项目顺差占GDP比重逐渐缩小,其中中国由8.1%降至5.6%,俄罗斯由4.9%降至4.1%,南非由17.4%降至12.9%;发达经济体经常项目赤字比重降低,甚至某些经济体由逆差转变为顺差,欧元区由-0.1%升至0.2%,加拿大由-0.2%升为0.5%,美国由-6%升至-4.5%。
全球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对全球产出的贡献不断升高。国际贸易仍然是带动全球增长的动力。世界银行报告⑧预计,到2025年,全球贸易占产出的比重将由49.9%上升到53.6%,新兴市场国家内需扩大促使进出口贸易规模大幅增加,进口占全球份额由35%增至45%,出口份额由38%增至50%,同期,发达经济体进口、出口份额分别下降至55%和50%。新兴经济体全球贸易份额逐渐接近发达经济体。
挑战之一:世界经济将面临发达国家如何真正走出经济困境,力求避免过度经济刺激政策造成虚假繁荣或对新兴经济体的冲击,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严峻挑战。
几年前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当前进入新阶段,主要特征包括主权债务系统性透支和风险,私营债务部门风险向公共债务部门风险转移,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政府债务缠身。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像传染病一样蔓延。目前,全球主权债务总额已逾95万亿美元,超过了55万亿美元的全球股市总市值,亦超过全球GDP总值。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发达国家囊括全球10大外债发行国,举债总量占全球八成多,2014年发达国家债务总额占GDP比重将超过100%,2015年占GDP比重将达到122%,直到2030年才有可能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⑨
从经济危机规律和发达经济体经济现状看,此轮国际金融危机尚未结束。近几十年,美国、欧洲经济周期缩短,“衰退—复苏—扩张—衰退”各阶段大多为半年至多不超过1年。但此次经济衰退后的复苏已历时近5年,不仅没有快速反弹,发生“双底衰退”的几率仍然存在。发达经济体能否从金融危机的泥沼里尽快挣扎出来,避免用过度刺激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支撑短暂的复苏,而是正视造成问题的原因并从制度设计上改进,成为推动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而不是“拖累”,这是全球经济未来十年发展的关键。
挑战之二:世界经济将面临新兴经济体如何战胜输入型通胀与通缩以及如何应对经济下行的风险,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发展活力,这将成为中长期的挑战。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粮食价格和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食品价格上涨成了新兴经济体CPI大幅上涨的主要因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追踪的1929年以来的14轮经济周期中,本轮复苏是最缓慢的,但信贷反弹却是最快的。目前全球央行的资产规模约为18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30%,是十年前的两倍。发达经济体深陷债务泥潭,都在持续通过量化宽松或无限期、无限量宽松货币政策来维持债务循环,长期低利率和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性泛滥将成为常态。考虑到全球产出缺口会逐步减小、资源价格将在跌宕起伏中继续走高,全球可能将面临高通胀压力,金融市场动荡加剧。
过去闻所未闻的事情,现在却变成导致问题发生的导火索。韩国的白菜、印度的葱头、印尼的辣椒市场供求问题演化成社会危机,阿尔及利亚、突尼斯物价上涨引发全面骚乱和政治危机。2010年国际市场50种食品价格攀升25%,小麦价格上涨70%;2011年食品价格继续攀升,食品价格上涨成了新兴经济体CPI大幅上涨的主要因素;2012年食品价格总体平稳,但在未来十年内,食品价格、日用消费品价格、生产资料价格变动加快,不确定性增强。新兴经济体处于快速发展进程中,是大宗商品的主要买主,全球铁矿石、石油、大宗农产品等商品涨价,随时可以吞噬其发展成果,并打断其发展进程。
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南非“金砖五国”和墨西哥、阿根廷等一大批新兴经济体,受发达国家金融危机以来宽松货币政策、无休止的财政政策和新贸易保护主义等影响,2012年经济增长开始下行,经济发展或将进入“换挡期”。虽然从高速增长进入仍比发达经济体高得多的中高速增长,但发展模式可持续性不强,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落后,资本投入产出率不高,仍是困扰新兴经济体的难题。未来十年特别是最近这几年,假如发达经济体不能尽快走向复苏,新兴经济体发展模式转变缓慢,加之难以预见的外部冲击,特别是通胀等压力,整个世界将因缺少经济增长点和有后发优势地区的替代,迎来真正的全球性的黑暗和灾难。
挑战之三:世界经济将面临国际货币体系亟待变革、金融体系动辄引发震荡的风险,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或将难以形成共识和共同行动。
金融危机实质是由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造成的,大多数国家对此已基本达成共识。国际货币体系从金银本位到准金本位再到自由汇率,英镑和美元先后成为实质上的世界货币,尽管“牙买加体系”允许各国选择货币和汇率,但很多国家仍然继续选择美元作为储备货币和贸易结算货币。在“雷曼”破产后,流入美国的国际资本增多了数倍,而不是减少了,这说明国际投资者希望持有美元作为避险资产,也说明继续选择美元作为储备货币和贸易结算货币,既是各国自主选择的结果,也是当前无奈的选择。在一定意义上,美元的“霸权”地位,是选择使用美元的所有国家共同赋予的,所有的国家包括美国自己也认为,国际货币体系必须改革,但却仍然选择美元。
持有越多美元和美元资产的国家,越怕美元贬值,越不敢大量抛售美元,因为担心剩下的大部分可能陷入更大幅度贬值的窘境。格林斯潘曾在爆发“次贷风波”和金融危机后坦言,造成这些问题与他多年采取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低利率有直接关系,然而之后几年,他的继任者仍然走在他的旧路上,宽松、宽松、再宽松似乎成为从格林斯潘到伯南克再到耶伦的选择。日本实行长期的“零利率”和无限期宽松货币政策,英国也推出宽松货币政策,澳大利亚、印度等国紧步其后。欧洲一些国家和通胀压力较大的经济体则步入加息周期,使整个世界金融市场动辄顷刻间震荡。未来十年,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能否推进,并在推进中不使世界经济大幅震荡,是对各国特别是对美国是否具有负责任大国胸怀的考验。如果国际货币体系不发生变革,将不会对全球性美元泛滥和美国贸易和财政“双赤字”现象产生制约。其结果是,美元将持续贬值,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将持续上扬,最终,全球经济将面临难以克服的通胀风险,这将继续沉重打击全球经济,尤其是新兴经济体,并可能导致全球经济的再次衰退。
挑战之四:世界经济将面临世界老龄化趋势加快发展、劳动适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缩小的挑战,老龄化将消减全球经济发展动力。
联合国最新人口调查报告显示,2011年全球人口已突破70亿,全球人口从60亿增至70亿只用了12年,预计2025年将达到80亿,到本世纪末将达到100亿。发达国家老龄化与“婴儿荒”同步,美、日、意、德等国家,60岁以上人口比例都将达到30%以上,儿童人口增长率持续低迷甚至负增长。
令人担忧的是,老龄化在向发展中国家加速挺进,一些发展中国家“未富先老”或“边富边老”。到本世纪中期,发展中国家老龄化率将上升到14%,老龄人口将比现在增长4倍。在劳动力曾经取之不竭的东亚,劳动适龄人口的比例将从2010年的64%降至2050年的57%。
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劳动适龄人口逐步减少,既预示着全球性人口红利将结束,从而改变经济规模持续扩大的发展前提;也将对传统福利社会模式、教育、就业、养老等一系列问题提出变革的迫切需求。据联合国报告预测,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达到91.5亿的峰值,其中60岁以上人口将突破20亿,占全球总人口近22%,6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将增至16%;届时每位65岁以上的老年人仅能依靠3.9个年龄介于15岁至64岁的劳动力供养,而在2010年这个比例还是1∶8.7。
全球人口老龄化还预示着储蓄水平和投资水平下降,消费水平上升,但购买力却急剧下降。全球经济体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能否实现消费水平以及老年人口购买力水平的整体上升,取决于相关政策的执行力和有效性,例如,金融业的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将极大地降低人们用于整个生命周期未来的预防性储蓄。
挑战之五:世界经济将面临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问题的多重挑战,解决吃饭问题和动力问题成为世界性难题,最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民生存问题值得高度关注。
世界粮农组织报告⑩称,未来十年国际粮价将继续高位运行并持续波动,有可能比1997~2006年的平均价格水平上涨16%~40%。据联合国统计,目前世界上每7人中就有1人受到饥饿威胁,本轮粮食危机又导致4400万新增饥饿人口。预计美国到2022年将需要1.8亿吨玉米来生产生物燃料,相当于5.8亿人全年的口粮。其他一些国家用粮食生产生物燃料的计划也在陆续实施之中。
国际能源供求矛盾更加突出。2011年初,BP在英国伦敦发布的《BP2030世界能源展望》指出,全球的碳排放高峰将在2020年后很快到来,届时的碳排放水平较2005年高出20%。未来20年一次能源消费会增长将近40%。非经合组织国家能源消费到2030年将比现在增长68%,年均增幅达2.6%,对世界能源消费增长的贡献达93%。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0年,全球现有油田产量将下降2/3。可以预见,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全面进入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发展阶段,国际能源供需平衡将更加脆弱。
挑战之六:世界将面临更多全球公共性问题与建立解决这些难题的制度安排的挑战,提供全球公共品成为大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首要责任。
例如气候变暖问题,世界银行报告预计,21世纪(2000~2100年)全球温度将比工业化前升高5℃。2009年11月24日发布的《哥本哈根诊断》报告指出,到2100年全球气温可能升高7℃,海平面可能升高1米以上。再比如贫困问题,发展中国家有1/4的人口仍处在极度贫困状态。据世界银行发布的《2010年世界发展指标》,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又使全球增加了6400万极度贫困人口。
世界经济还面临人口爆炸、全球环境恶化、自然灾害、掠夺式地滥用自然资源、贫困、疾病、国际恐怖主义、生物技术规则和移民规则、建立新的贸易投资规则等诸多方面的问题。用传统思维应对这些问题已难以奏效,迫切需要有效的方法来解决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但是从目前来看,建立解决这些问题的全球性制度安排,还有待形成共识并采取统一行动,但是这些议题尚未开启进行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的进程。如何在未来十年或更长时间内解决这些问题,将决定今后几代人在这个星球上的生存质量、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
机遇与希望之一:转变传统思维模式,形成发展共识,这是推动世界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释放经济发展潜力的最大希望。
美、日、欧等国家和地区,纷纷对先前制定的经济发展战略进行调整。美国制定了再工业化和新能源发展战略,公布了《美国创新战略》,建立了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实行首席技术官制度。在政策取向上,引导企业向实体经济回归,将制造业确定为产业发展的主要战略方向,并实施5年出口倍增计划。还将通过新能源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复苏和创造就业。欧盟首脑会议2010年6月通过《欧盟2020战略》,创新成为首要目标,决定未来十年推动经济实现智能、可持续和包容性增长,确定了就业、研发、气候变化、教育、减贫五项具体目标。德国制定《高技术战略2020》和《科学自由办法》。同年6月,日本政府出台新增长战略,通过国内要素和扩大对外开放两个渠道寻求经济增长动力。
中国、巴西、俄罗斯等新兴国家也走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道路上,当这些选择步入健康运行轨道时,世界经济就一定能走出当前的困境,就一定能达到胜利的彼岸。面向未来十年,应充分发挥国际经济组织,如IMF、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世界银行以及其他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全球气候变化等议题上协调推进,促使变革、调整、转型、创新、发展成为更多国家的共同期盼和共同选择。
机遇与希望之二:以“金砖五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对全球经济贡献显著上升,为争取世界经济走出低迷,迈向复苏和繁荣提供了战略空间。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对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金砖五国”的预测表明,到2015年,5个国家GDP占全球比重将由目前的17%上升到23%,202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31%,2025年将达到41%,2030年将达到47%,甚至有可能达到50%以上。预计2020年美国GDP将达到21.1万亿美元,而届时中国将达到17万亿美元,占美国GDP总量的80.6%。毫无疑问,以“金砖五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加快发展,是一个寓于全球化发展大框架中的经济现象,涵盖亚洲、非洲、拉美、欧洲等地区的众多国家。随着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的权重不断上升,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承认新兴经济体崛起是一种不可逆转的长期发展趋势。
这些国家未来十年的整体崛起,将为全球贫困人口进一步减少做出巨大贡献,对这些国家和所在地区、对全球经济发展都有利,这是当代世界史上一件大事,为过去400年国际关系史所罕见。除此之外,在发达国家面临经济困境的情况下,新兴经济体快速发展,为世界经济恢复增长争取了时间和空间,为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世界经济持续发展,做出并将继续做出独特的贡献。
机遇与希望之三:充满“睿智”的创新,驱动人类从工业(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跨越,也是未来十年世界经济发展中最大的变量。
近几年,世界经济在坎坷中孕育的希望,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各国以科技革命带动产业革命进而实现经济增长的信心。美国制定了《国家创新战略》、《2010~2014年智能电网研发跨年度项目规划》,欧盟推出“创新联盟”、“欧洲数字化议程”和史上最大规模科研和创新投资计划,日本制定了第四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2011~2015年)草案,韩国的《绿色增长国家战略及5年计划》2010年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国家也加快了在科技创新与科技发展道路上的脚步。英国实现工业化进程用了200年,美国用了150年,日本用了100年,而中国实现这一进程可能会压缩在几十年。可见,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均将科技创新与科技革命作为经济复苏和发展的突破口,积极改造传统产业,竞相角逐新兴产业,为世界经济注入了新活力。世界银行报告预计,高生产率的新兴经济体将实现6%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而生产率较低的新兴经济体也将有年均3%的增速。
机遇与希望之四: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新能源发展将成为未来十年全球经济新的支柱之一,或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
在全球反思经济模式的今天,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新能源不但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的大方向,也是少数在国际金融危机中逆势发展的领域。根据汇丰(HSBC)的一项研究显示,按照目前趋势,到2020年时,低碳行业的年收入将超过2万亿美元。世界自然基金组织2011年2月24日预测,全球可再生能源到2050年有可能满足人类大部分需求。《欧洲2050年能源路线图》计划碳排放量到2050年比1990年减少80%~90%。日本可燃冰储量相当于日本百年消费量,2013年3月12日,日本开始从海底可燃冰层提取甲烷。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展新能源成了很多国家共同的战略选择,发展低碳经济、清洁能源和可再生新能源成为科技创新的热点。据《BP2030世界能源展望》,2010~2030年间,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源和生物能对能源增长的贡献率将从5%增至18%。以先进核能、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新能源将逐步取代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主导地位。生物燃料产量预计将由2010年的180万桶/日上升至2030年的670万桶/日,其在未来20年中的增长,将是非石油输出国组织国家液体燃料供应增长的125%。
机遇与希望之五:努力推动建立共同承担责任的全球治理机制,重塑人们对经济增长的信心和国际经济新秩序,是创造未来十年世界经济发展新辉煌的重要保障。
当今世界经济正在经历一场大震荡、大调整和大变革,需要找到一条有效的全球经济治理之路,共同搭建或改造全球治理的主要平台。国际金融危机打破了旧的国际经济秩序,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贸易组织等国际机构变革已将应对全球问题的议案提上日程。联合国发表的《2010年世界经济与社会概览》,提出“改革全球储备货币体系、改革世界经济治理结构、改革全球治理机制”;G20讨论的议题从经济金融问题向其他领域扩展;金砖国家首脑峰会提出世界经济必须实行包容性等。
如何使国际机构在协调全球性问题时具有权威性、合法性、公正性和有效性,如何使世界性经济组织和各种国际论坛具有引导性、透明性、战略性和疏导性,逐步形成全球共同认知、共同语言和共同行动,这不仅决定着未来十年的世界,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
1.“基准情景”:走向复苏并持续发展的十年
其假定前提是,全球依然保持和平、发展、合作的主流和基调,不会出现大规模的战争和冲突;将继续保持开放的自由贸易和投资环境,全球金融系统逐步走向相对稳定;全球经济治理虽然没有实现新的突破,但开始形成治理共识;各国经济在合作、互动和竞争、对抗、博弈中前行。中美两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经济转型取得进展;中美经贸关系按照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要求发展,中美经贸合作取得新的进展。
在这种情景下,未来十年世界经济增长率或在3%~5%之间。其中发达经济体增速达到3%,新兴经济体增速或在5%~7%之间,美国、欧洲、日本、中国、印度经济的实际增长率将分别达到2%~4%、1.5%~3%、2%~3%、6%~7%、6%~8%。全球实际经济规模将增至90万亿美元。
2.“乐观情景”:世界迈向经济增长新一轮“超级周期”
其假定前提是,由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利益高度重合和融合,大家取得共同认识并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加强合作,互利多赢;优势互补,重建秩序;创新调整,应对挑战;互相让步,包容发展。
在这样的假定前提下,我们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将逐步解决或转化为新的机遇,世界经济也许出现2010年渣打银行《超级周期报告》所描述的情景,即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超级周期。从2000年持续至2030年左右或更长时间,世界经济实际增长率将达到3.7%。其中美欧、日本、中国、印度经济的实际增长率将分别达到2.5%、1%、6.9%、9.3%。
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预计,乐观情景下,未来十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达到5.4%。其中发达经济体增速达到3%,新兴经济体增速达到7.4%,其中美国、欧洲、日本、中国、印度经济的实际增长率将分别达到3.4%、2.4%、2.4%、9.4%、9.8%。全球实际经济规模将增至105万亿美元,比基准情景规模扩大约15万亿美元。
3.“悲观情景”:疲软的复苏抑或“失去的十年”
其假定前提是,主要国家缺少“战略清醒”,金融危机、债务危机、实体经济“感染”叠加效应持续发酵,全球经济“二次探底”并引发社会动荡:拒绝反思,“君临天下”;失衡加剧,复苏缓慢;市场动荡,环境恶化;关系纠结,集体坍塌。
这样的情景发生的可能性不大,但也不是绝无可能。给出“悲观情景”,是为了给世界各国统一认识、统一行动提供一种特别的警示。当前发达国家经济深陷困境,包括增长困境、失业困境、债务困境和政策困境,不论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还是举债还债的财政政策,政策效力都在递减,难以从根本上扭转颓势。新兴经济体发展外部环境恶化,面临通胀困境、贫困困境、生态困境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困难。非洲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自身能力薄弱,还难以在世界经济增长中有所作为。
因此,如果上述假定前提发生,世界经济增长的进程将被打断,甚至出现全球性经济衰退。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预计,在悲观情景下,未来十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只有2.6%,其中发达经济体增速为1%,新兴经济体增速为4%,美国、欧洲、日本、中国、印度经济增长率分别只有1.3%、0.6%、0.1%、5%、5%。届时全球经济规模只有80万亿美元,比基准情景规模缩小约10万亿美元。
①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未来十年中美经济发展趋势判断与测算》,2012年。
④⑨IMF:《世界经济展望报告》,2011年。
⑤亚洲开发银行:《亚洲2050:实现亚洲世纪》,2011年。
⑥OECD:《OECD经济展望》,2011年。
⑩世界粮农组织:《2010年到2019年粮食展望》,2010年。
〔责任编辑:李 芸〕
陈文玲,1953年生,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总经济师兼战略研究部部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