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卓娅
广东省清远市与湖南省株洲市同属地级市,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运基础设施条件类似,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可比性。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看:清远市辖区总面积19152平方公里,人口403万人,2011年GDP 1289亿元;株洲市辖区总面积11000平方公里,人口380万,2011年GDP1563.9亿元。从水运基础设施条件看,两市都属于内河地区。清远市拥有航道总里程402公里(其中约180公里系三级航道,其余基本为四级及以下航道),辖区内客货码头44座、库区3个;株洲市管辖着航道558公里(其中88公里湘江航道为二级航道,其余均为六级及以下航道),辖区内客货码头152座、库区4个。株洲市除了较高等级航道里程少于清远市外,其水运基础设施的各方面条件与清远市差距不大,特别是湘江航道作为二级航道,加上千吨级码头的建设,株洲市水运面临着很好的发展前景。综合清远市和株洲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运基础设施条件,两市水运具有非常强的可比性。
(1)水运产业。从水上货运看,2012年清远市完成水上货运量1400多万吨,株洲市仅740万吨。而且清远市的货运量除700万吨砂石外,其余为水泥等其他工业货源,而株洲市90%以上来自砂石,货源非常单一。随着湘江综合治理工作的全面开展,株洲市货运量增加的可能性不大。从水上客运看,株洲市的农村渡口有117处,清远市有47处,株洲市农村渡口客运量比清远市多,而高附加值的旅游客运,株洲市与清远市根本没有可比性。清远市的旅游客运已形成较大的规模,仅西江就有较大型旅游客船100多艘,形成了日游、夜游、游艇旅游等多方式的客运业。而株洲市的湘江上除近期新购的2条游艇外,没有旅游客船。从水运企业看,清远市有航运公司47家,在册船舶2358艘,而株洲市仅有水运企业21家,在册船舶773艘,不算企业规模,数量差距在2倍以上。从船舶制造看,清远市是广东省最大的内河船舶建造基地,拥有船厂14家,年产值过亿元,而株洲市基本上是空白。如果从水运产业的角度进行比较,清远市与株洲市至少存在着代差。
(2)管理水平。信息化、智能化是当前交通运输管理的发展趋势,集中体现了现代交通运输的管理水平。株洲市水运的信息化管理与清远市相比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株洲市水运信息化建设主要做了两个方面工作:一是按照湖南省水运局的要求在部分船舶上安装了AIS等装备;二是按照湖南省政府要求,对全市的重点农村客渡渡口安装了视频监控。而清远市的信息化建设在系统集成的基础上,建立了VHF、CCTV、AIS和FM97.8电台频道4个监管系统,实现了对西江400多公里航道、2000多艘船舶的全时段、全覆盖实时监管,确保监管、应急和通航安全的信息化、智能化。在内河航运信息化、智能化方面,清远市已远远走在株洲市前面。
(3)人员结构。株洲市和清远市从事水上管理的机构都是海事局及下属各海事管理处,海事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地方水运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清远海事局现有干部职工89人(不含航道管理职能,有另外的航道管理部门和人员),平均年龄37岁,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占60%,全部都是大专以上学历,中高级职称占16%。株洲海事局现有编制88人(除湘江省管航道外,包括其他航道管理职能),实有人数74人,平均年龄45岁,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占40%,大专以上学历占87%,中高级职称占9.5%(没有一个高级职称)。无论人员数量、人员素质、年龄层次、专业化程度等方面,株洲市与清远市都存在不少的差距。
从地域位置看,株洲市和清远市虽然水运基础设施条件类似,但清远市管辖的西江为珠江航运体系的重要一段,往南200公里左右就是经济最为发达临海的珠江三角州地区,给清远市的西江江海运输带来了先天的优势。而株洲市即便依托比西江等级更高的湘江,但距洞庭湖300多公里,距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州地区近2000公里,货物要通江达海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时效性方面具有先天的劣势。从区域经济发展看,2012年广东省的GDP为5.6万亿元,其中仅珠江三角州地区就达4万亿元;而湖南省仅2.2万亿元。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更大的物流量,也肯定会促进水运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水运经济的发展。
清远海事局属于交通运输部海事局直管广东省、市海事局,株洲海事局属于地方交通运输局的下属机构。这种条块形的管理结构带来了两市水运发展的巨大差异。从水运发展理念看,直管模式远远好于地方模式。尤其是清远市虽然是内河市,但广东省大部分地区靠海,沿海水运发展的先进理念、管理能力、专业技术可以更直接、更快捷地得到运用。从建设资金投入看,由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大部分来源于部、省的投入,直管模式下的水运建设更有利于直接争取交通运输部海事局项目、资金的支持。加上广东靠海,广东省海事局的资金实力远远强于湖南省等内河省。这也是西江内河近5年突飞猛进发展的主要原因。从水运管理能力看,目前全国水运管理的法律法规基本来自于国内外海事法律法规的承袭,相对于内河航运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但广东省由于海运与内河并存,经过数十年的融合,广东省内河法规日益健全,执法体系、管理模式等均优于湖南省。从水运人才培养看,直管模式下广东省海事管理人员实现了全省范围内的交流、培训与引进,而株洲市长期以来海事人才均来自于交通运输系统内部的子女的招聘和很少范围内的系统内部交流。
株洲海事必须围绕“一江、二水、三港、四型海事、五个湘江”建设的总体发展思路,加快水运设施建设,转变水运发展方式,做大做强水运产业,充分发挥株洲市水运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目前,国家已将内河水运高等级航道纳入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在“十二五”中予以重点扶持。湖南省政府也提出了将湘江打造为湖南的“莱茵河”的战略构想,加上“湘江二千吨级航道开发”、长沙航电枢纽建成后湘江库区设施建设等项目的实施,株洲市水运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当前,株洲市水运发展的重心:一是加快建设,推进发展。要大力实施株洲市交通运输发展“十二五”规划中的“一江、二水、三港”的建设。在加快实施湘江二千吨级航道建设、航电枢纽二线船和湘江库区设施建设的基础上,着力争取“渌水、米水”的梯级渠化项目尽早提上实施日程,切实改变株洲市水运“一江不畅、二水不通”的“梗塞”局面,变内河资源为交通运输能力,充分发挥综合交通运输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二是要顶层设计,做好规划。要高规格、高起点、大思路、大胆子,重新修编株洲港口总体规划,全面启动渌水、米水梯级渠化设计,力争规划内项目尽快列入国家和省内河建设规划中,力争早立项、早开工。三是积极争取,全力融资。必须在继续争取交通运输部、省交通运输厅在水运建设投入的基础上,积极汇报,努力协调政府将水运作为公共产品在财力上给予更多的支持。
规范水运市场,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逐步形成一些较大规模的龙头企业支撑株洲市水运产业的发展;要通过制定一些优惠政策,使株洲市水运市场产生较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吸引一些好的水运经营企业落户,促进株洲市水运产业的结构优化和升级;要结合湘江风光带建设,着力发展水上旅游客运,着力引进和培育船舶制造、水上劳务等水运企业,以适应株洲市水运未来大规模发展的需要。要通过市场培育使株洲的水运产业逐步形成客、货并举,船舶制造、水上劳服等水运企业迅速发展的良好格局,促进株洲市水运经济发展和水运产业变强。
要结合株洲市交通运输文化建设的主题,按照交通运输部海事局的要求,努力构建学习型、服务型、责任型、创新型的“四型”海事文化建设,积极创建具有株洲特色的海事文化体系,充分发挥海事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全面建设一支符合“四型”海事要求的干部职工队伍,服务于株洲市水运经济的发展。同时,要适应未来湘江干支流发展的需要,努力建设“平安湘江、数字湘江、绿色湘江、阳光湘江、和谐湘江”。“平安”就是要确保湘江株洲段航运的安全、畅通、有序;“数字”就是要逐步实现湘江株洲段航运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推进湘江水上交警化管理模式的建立;“绿色”就是要充分发挥水运的低碳环保比较优势,参照湖南省库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的要求,逐步建设好湘江株洲段油污水接收系统、船舶污染监督管理和应急反应体系、危险品源头监管体系等,确保“绿色”湘江航运的发展;“阳光”就是要确保湘江株洲段航运执法的公正透明、文明规范、廉洁高效;“和谐”就是湘江株洲段航运要以人为本,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适应沿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让沿线群众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