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计北 孙 红
(1.江西省化学工业学校,江西 南昌 330012;2.江西省通用技术工程学校,江西 九江 330306)
现在的中专生,大都是14-17岁的青年,正处在走向独立人生道路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由于个性、情感、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他们逐渐形成了独立意识,并希望获得独立力量。本人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多年,接触了很多中专学生,曾经对60名学生进行了心理素质相关测验,结果有80%的学生对独立生活充满了自信心,90%的学生对疑难问题坚持独立思考,88%的学生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其中不畏困难、勇于负责的占52%,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意识的倾向。
学生独立意识是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客观表现,它一产生就主动的指导和调节着学生的实践活动,影响着学生的情绪、意志和追求,如果把握的好、引导得好,就能发挥学生在自我分析基础上的“自我教育”作用,使之在进步的欢欣和挫折的反思中不断前进;如果自觉或不自觉的压抑了这种意识,他们就表现出不满,甚至采取各种形式进行抗拒。由于学生个别发展是不平衡的,个性千差万别,如何爱护、培养和指导学生的独立意识,最基本的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平等对待和尊重每一个学生。
学生的心理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他是学生,另一方面他是独立的人,不能单纯把他们看作被教育者,而应当也把他们看成教育过程中的主动参加者。班主任作为学生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与学生虽然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但在人格上应当完全平等,地位上不表现高低,这样才能使学生没有压抑感,心情坦然,表现出自身的个性。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有时会以“领导”和师长的姿态居高临下,过分期望,要求学生既要象大人那样懂事,又要像小孩那样听话,形成了家长式的管教,这样必然会与同学生独立性要求发生矛盾。这个矛盾如果进一步激化,还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使思想教育工作不能顺利进行。
第二,要充分信任学生。
由于独立意识的形式,大多数学生希望获得独立力量,他们从不轻易否定自己的能力和放过证明自己的机会,而且思想敏捷,在任何事情上都想标新志异,当他们得到信任、负起责任的时候,变得更加谨慎,更加踊跃,如果他们得不到信任或思维的独立性受到限制和外来因素的封闭,就会表现出相对的消极而没有生气。因此,班主任不能总是顾虑学生这也不可能、那也做不到,即使让他们干点事情也要千叮万嘱,生怕他们干不好、出问题,而是应当相信他们,放手让他们独立做事情,哪怕不成功或不满意,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
第三,善于引导学生。
在学生的独立意识中,存在着发展的双面性问题。就是说,他们可能向好的方向发展,也可能向不好的方向滑行。对于这个问题,班主任应该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工作上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把独立意识由自发向自觉的方向转化。对正向发展的学生,要注意克服他们的骄傲自满情绪、个人主义、个人英雄主义等不良苗头,大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组织纪律性。对反向发展的学生,要耐心地进行思想工作,及时解开他们的心结。青年学生,好强上进,但又往往经不起挫折的考验和失败的打击。例如:在学业上往往因为成绩不好而灰心丧气,在人际关系和交往中容易形成“失宠”而自悲的心理障碍,从而失去上进心。因此,班主任必须细心观察,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做出恰当的分析,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引导,促进他们走向日益成熟的人生道路。
第四,实行协商对话。
协商对话本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之一,也是思想工作的新形式。过去,班主任把工作的重点放到了教和管上,没有建立反馈线路,下情上达的渠道不通,学生独立意识处在抑制状态之中,不利于他们健全心理素质。实行班主任和学生协商对话,可以使学生的要求、建议和委屈得到及时的解答,便于他们找到独立意识的恰当位置,增强群体意识,良化人的本质力量。
现在的青年学生心理普遍早熟,独立意识来得早,表现强烈,只要高度重视,耐心培养,就能使他们成为勇于负责、具有开拓精神的社会主义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