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进
(金湖县水产技术推广站,江苏 金湖 211600)
培育池要求水源充足,水质良好,进排水方便,池埂坚实,池底平坦,淤泥少,不漏水,面积以(1~2)×667m2为宜,水位1m左右。
在蟹苗投放前15~20d,将池水排干,让池底曝晒数天后,采用干法清池。将生石灰加水溶化后趁热向池四周均匀泼洒,生石灰用量为80~100kg∕667m2,并于次日用铁耙翻动底泥,使石灰浆与底泥充分混合,这样做不仅能杀灭野杂鱼、敌害生物及各种病源菌,而且能改善池底土质和增加水中钙的含量,有利于仔蟹的发育生长。
蟹苗下池前7~10d,向池内注水50cm,并投施肥料,培育饵料生物,为蟹苗下池后提供适口的天然饵料。通常投施经发酵后的鸡粪、牛粪、猪粪、人粪尿等,用量为150~200kg∕667m2。
应选择优质的蟹苗,具体要求是规格比较整齐,体色呈淡黄色或姜黄色,有光泽和透明感,个体粗壮,游泳活泼,爬行敏捷,手感微刺,镜检体表无聚缩虫及其它异物。用手抓一把已沥去水份的蟹苗,轻轻一握,然后松开,如果蟹苗迅速向四处爬行逃走,则说明蟹苗质量较好;反之,则说明质量较差。应根据池塘条件、供饵状况、出池规格和管理水平等因素来确定蟹苗的放养量。通常蟹苗放养规格为15万只/kg左右,放养密度为1.5~2kg∕667m2,条件好的池塘可放2~3kg。面积较大的池塘,由于投喂不均匀,造成后期蟹种规格悬殊较大,因此,在同一池塘内要求放养蟹苗的批次应相同,规格应一致。
仔蟹饵料种类有天然饵料和人工饲料两种。天然饵料有浮游生物、水生植物、底栖生物等;人工饲料有配合饲料和小麦、菜饼、豆饼、南瓜等。蟹苗下塘后至蜕皮变态为Ⅰ期仔蟹期间以池中的浮游生物为饵料,不足时可增投豆浆、鱼糜、熟蛋黄等,坚持每天多次投喂,并做到量少次多。Ⅰ-Ⅴ期仔蟹期间以投喂人工饵料或配合饲料为主,Ⅰ-Ⅲ期仔蟹期间日投喂量为蟹体总重的50%~80% ,Ⅲ-Ⅴ期仔蟹期间日投喂量为蟹体总重的10%~30%。采用沿池四周定点投喂的方法,将饵料投放在浅水处或水草等附着物上。每天7:00-8:00,18:00-19:00各投喂1次,上午投日投喂量的30%左右,傍晚投日投喂量的70%左右。
蟹苗刚下塘时,水位保持30~40cm,池水浅接受光照升温快,有利于仔蟹的发育生长。当蟹苗蜕壳变态为Ⅰ期仔蟹后,加水5cm,变态为Ⅱ期仔蟹后,加水5cm,变态为Ⅲ期仔蟹后,加水10~15cm。采用分期注水可迫使在水线下挖穴的仔蟹弃洞寻食,以防产生懒蟹。在培育过程中,若发现水质恶化,应及时换水;若遇大暴雨,应适当抬高水位,以防水温和水质突变,造成死苗。加水时应用60目的网片过滤,以防敌害生物进入培育池。
蟹苗经过20~30d的强化培育,蜕壳3~5次后,长成规格达10000~20000只/kg的幼体,个体有黄豆大小,所以在生产上也称Ⅴ期幼蟹或豆蟹,可起捕另池进行幼蟹养殖或直接用于成蟹养殖。
培育池应选择在环境安静、水源充足、水质清新、饵源丰富、排灌方便、电力配套、交通便利、无工业和生活污染的地方。养殖池以东西向长方形为佳。培育池面积以(1~3)×667m2为宜,坡比为1:3,水深为0.6~1.2m,蟹喜欢在浅水和水草丛中生活,池水过深对其生长不利。土质为黏土,淤泥小于10cm。池底自进水口一端向排水口一端倾斜,两端高度差为20cm左右,以便于蟹种起捕。池塘应配备抽水、增氧等机电设备。
推荐理由:包祖晓医学博士深入地剖析和提炼了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和幸福的主题,如尊严、自信、接纳、爱、自由、体验、追求、安住当下、觉察、保持正念等,分45篇阐述,以禅学故事、电影故事以及心理治疗中的真实案例为主要组成部分,带领读者认清生命的实相,摆脱常见的“心理误区”走出困境,拥抱生活,过真正意义上的幸福生活。
蟹具有强烈的趋流性及趋光性,有很强的逃逸能力。为了防止其逃逸,对池埂要进行加固、夯实、整平,四周应设置防逃设施。在培育池四周用4目/cm2的聚乙烯网片围起,以防青蛙等敌害生物进入池内,网底部埋入土下10 cm,网高1.0~1.2 m,用木桩或竹桩固定。距聚乙烯网片内侧1~2 m处用塑料薄膜作防逃墙,要求内侧光滑,无支撑物,高50~60cm,底部埋入土下10cm,并稍向池子内侧倾斜,用木桩或竹桩固定,拐角处做成圆弧形。进出水口应用密网封好扎牢,防止幼蟹外逃和敌害生物进入。
⑴清池消毒。幼蟹入池前10~15d用生石灰清池,干法清塘用量为75~100 kg∕667m2,带水清塘时(水位1m)用量为150~200 kg∕667m2,以清杀灭病原菌、野杂鱼等敌害生物。
⑵注水施肥。清池后5~7d,注水30~40cm,进水口用60目网袋过滤,以防野杂鱼及其它敌害生物进入。在幼蟹入池前7~10d,施经发酵过的鸡粪、猪粪、人粪尿等有机肥,用量为300~500 kg/667m2,并施氨基酸肥水素24kg/667m2,以加速浮游生物的繁殖,为刚下池的幼蟹提供大量适口天然饵料。
⑶移植水草。在养殖池四周设置1.5m宽水花生带,用竹杆加绳固定。池内保持一定量的水浮萍,池底移植轮叶黑藻、苦草、马来眼子菜等。水草覆盖面应达50%以上,当水草生长过盛时应人工割除,若过稀则用水花生、水浮萍补充。
⑷投放抱卵青虾。在养殖池内投放抱卵青虾(1kg/667m2、4月下旬投放),让其在池内自然繁殖,为幼蟹提供天然动物性饵料。
⑴幼蟹质量。优质幼蟹体色呈青灰色,肢体完整,无伤无病,弄翻后能立即翻正并能迅速爬行,反应灵敏。
⑵幼蟹放养。幼蟹从仔蟹培育池中捕出,挑选规格为1500~1800只/kg的幼蟹进行放养,放养量为8~10kg/667m2。
⑶幼蟹消毒。幼蟹在捕捉、运输等操作中,极易造成创伤感染,因此,在幼蟹放养前应进行消毒处理,一般选择“幼蟹消毒剂”,是目前较为常用的幼蟹消毒药品。
⑴水位调控。蟹种培育前、后期,每5~7d加入1次新鲜水,保持水位0.8~1.0m。养殖中期(高温季节),每3~5d加入新鲜水1次,保持水位在1.5m以上,并保持稳定,便于控制水温,保证幼蟹安全度夏。
⑵水温调控。幼蟹生长最佳水温为22~28℃,当水温高于30℃时,幼蟹生长速度受到抑制。长时间的高水温会造成积温过高,易引起蟹性早熟。因此,在蟹种培育过程中应尽量控制好水温的升高。
⑶水质调控。幼蟹对水质的变化尤为敏感,因此,应保持池水的“活、嫩、爽”。每15~20d使用1次生石灰,用量为8~10kg/667m2,方法是加水化浆后全池泼洒,调节pH值在7.5~8.5之间。定期使用光合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生物制剂,改良水质和底质,保持透明度40cm左右。另外,在蟹种培育的全过程中,必须将池水盐度控制在3‰以内。
⑷增氧措施。经常使用增氧设备,是蟹种培育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增氧设备上安装溶氧控制器,设定池水溶氧的最低、最高限,实现增氧设备的自动开、停机,保持池水溶解氧在5mg/L以上,为幼蟹创造舒适的生长环境。在增氧设备发生故障不能使用时,可采取抛洒粒粒氧的应急增氧措施。
饵料是蟹种培育的物质基础。在蟹种整个培育过程中,除利用池中自繁的小虾、水草和底栖生物外,主要靠投喂人工饲料。
⑴饲料的种类。动物性饵料主要有小鱼虾、螺蚌肉等。植物性饵料主要有水草、南瓜、豆饼、麸皮和米糠等。此外,还可投喂幼蟹配合饲料。
⑵投喂方法:放养初期投喂以小鱼虾、螺、蚌肉等动物性饲料;中期投喂以水草、南瓜、豆饼、麸皮和米糠等植物性饲料为主;后期投喂以动物性饲料为主,使蟹种积累营养,增加体重。日投饵量为5% ~10%,并根据天气、水温、幼蟹摄活动食情况灵活掌控。水温低时取下限,水温高时取上限。傍晚投喂的饵料,以次日早晨吃完为宜。饵料投喂应坚持“四定”、“四看”原则。即:定时、定点、定质、定量;看季节、看天气、看水质、看摄食。所投喂的饵料要求新鲜、适口、营养全面,确保幼蟹吃饱吃好。上、下午各投喂1次,日投喂量为幼蟹总体重的5%左右。河蟹有晚上摄食的习性,上午投喂约占日投喂量的30%,下午约占70%。人工饵料于傍晚投在浅滩处。
病害防治应遵循“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则,将防病治病贯穿于蟹种培育全过程的各个环节。重点是预防纤毛虫病、烂肢病、肠炎病等。经常用显微镜检查幼蟹,若发现有纤毛虫,应及时使用“纤虫净”全池泼洒,若发现有烂肢病、肠炎病等,应使用溴氯海因等消毒药物全池泼洒。
投放的蟹苗经4个月左右的培育,可生长成规格100~200只/kg的蟹种,一般产量可达15~20kg/667m2。加强蟹种越冬管理,是提高蟹种成活率的关键措施之一。越冬前用生石灰(用量为8~10kg∕667m2)对培育池进行消毒后,换去一半池水,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将池水深度控制在2m左右,若水位过浅,应及时补充,以防蟹种被冻伤或冻死。若水质过肥,应及时加注新鲜水。
蟹种的捕捞时间一般为秋季或春季,捕捞方式有投饵诱捕、地笼捕捉、陷阱捕捉、灯光诱捕、注水捕捉、干塘捕捉等多种方法,将上述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捕捞效果更佳。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