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语用的概念构图教学策略

2014-04-16 20:27包莉莎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4年4期

包莉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就语文课程性质进行了这样的界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语道明语文课程“学什么”和“怎么学”两大问题。“学什么”是指向“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怎么学”是在大量的综合实践中体会和把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近年来,笔者将思维导图、思维地图、思维树、概念图等一系列思维可视化的工具纳入教学的视野范围,提出应用概念构图策略,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指向语言文字运用的探索研究。在指向语用的应用中,概念构图既是“地图”,也是“GPS导航系统”,它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为践行“语用”的理念指明了目的和方向,让学生在大量画图、用图的过程中体会和把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

一、概念构图策略在微观层面的应用

语文教学要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离不开语言这一媒介。对语言反复推敲、感悟、比较、分析,是语文课程的任务。词,是语言中最小的、可以自由运用的单位。句子,是用词和词组构成的,能够表达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笔者在这个微观层面,运用概念构图策略,品味用字、遣词、造句的奥秘,帮助学生习得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1.一字开花图,触摸文字的温度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当字词句组合成文本的时候,有着动人的力量。比如,当我们读到特别让人感动的地方,会情不自禁地落泪,读到令人悲伤的地方,会感觉到丝丝凉意。这就是文字的温度。那么,怎样利用概念构图策略,帮助学生去触摸文字的温度,感受文字的力量呢?

如笔者执教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桂花雨》一课,在引导学生理解“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一句时,抓住“浸”字,引导学生来感受桂花的香味迷人和家乡的浓浓情意。具体操作分以下几步。

第一步,关注“浸”字,让它开花。由师生合作,完成一字开花图(如图1)。请大家选择花瓣里的任何一个词,代入原文读一读,进行比较。引导学生从嗅觉、触觉、视觉等不同方面去体会这个“浸”字的妙处,从而体会浸在花香中的感觉。

第二步,让“浸”字再次开花,师生合作,完成一字开花图(如图2)。这一步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这里的描写是有内涵、有感情的,同时让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怎么做呢?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还有谁浸在桂花的香气中,并试着用“浸”字说句子,如“家乡的小溪浸在桂花香里”。让学生感受到每一个生灵都美妙地享受着桂花香,感受着浓浓的家乡情。

“语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发现作者在用字上的巧妙之处,体会作者写作风格上的特点,所以,还得再进行第三步,通过运用“换词法”“想象法”“琢磨修辞法”“领会含义法”等让“浸”字再次开花(如图3),引导学生去关注方法,并抓住作者用字上特别有力量的地方加以分析和品读,如此习得的是语言运用,而不仅仅是情感。

上述“一字开花图”设计简单,结构清晰,布局分明,它便于学生对信息的组织和管理,学生通过直观看图,比较、讨论,加深理解和体验,并发现作者在用字、遣词上的奥妙之处,体会作者在风格上的特点。这是一种指向于写作、指向于运用的比较简单可行的策略。

2.糖葫芦串图,品味词语的个性

文章中的许多词语都是作者精心挑选、反复推敲而来的,因此,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精彩的词语、经典的遣词,教师除了要引领学生反复含英咀华外,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练点”。

孙双金老师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二泉映月》一课中采取的方法,令大家眼前一亮。孙老师在让学生们初读课文后,出示了这样一组词语:

月光如银 双目失明 委婉连绵

月光似水 卖艺度日 升腾跌宕

静影沉璧 经历坎坷 步步高昂

月光照水 热爱音乐 舒缓起伏

水波映月 向往光明 恬静激荡

这三列15个词语,像不像一串串糖葫芦?孙老师对这些词语进行了归类梳理,别出心裁地根据词语的内容将之分为三列。除了根据内容这样的明线安排,还凸显了写作的暗线。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在认读中理解、积累了词语,更理清了文本的条理,使教学明晰而又高效。

孙老师的这一设计让我们受到了启发。教学《小镇的早晨》中“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一句时,对于“恬静”一词的学习,笔者同样通过糖葫芦串图,进行了展示和梳理。

师:“恬静”是什么意思?(顺势在黑板上画一串糖葫芦图,写上“恬静”,如图4)

师:如果把“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改成“小镇的早晨是安静的”,行吗?(顺势在糖葫芦图上加上“安静”)

生:不行吧?安静给我们的感觉是没有声音的,沉沉的,而恬静能给我们柔柔的美感。

生:不行,听起来给我们的感觉太不一样了。“恬静”的“恬”和“甜美”的“甜”同音,“恬静”,听着,我感觉小镇的早晨不仅是安静的,安静中还有丝甜甜的味道。

生:作者特别热爱自己的家乡,想到家乡就会有一种甜甜的味道,用“恬静”更能表达他这样的感情。

师:“恬静”和“安静”是两个意思非常相近的词,但细细辨别仍有细微的差别。还可以换别的词儿,(顺势在糖葫芦图上加“……”)比较辨别后,我们才领悟到了作者用词的精妙。

利用和借助图进行教学的方法,不但可以让学生学习领悟用词的精当,而且能加深对课文的感悟。这也符合儿童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学习特点,有利于儿童建立清晰、明确的概念。

3.系列流程图,体会句子的味道

流程图是流经一个系统的信息流、观点流或部件流的图形代表。笔者想借浙江省课题推广活动中姚筱群老师的一个用图实录,来说明流程图在帮助学生体会句子味道时起到的作用。姚老师教学的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女娲补天》一课。

师:这五天五夜的炼石只是女娲为了补天做的一小部分事情,那她还做了哪些事情呢?请小朋友们再次默读第四自然段,找出女娲炼石补天的其他动作,用圆圈圈出来。(师生交流)

师:面对这么多的动词,我们可以先把它们写下来,然后用小圆圈圈起来,最后用小箭头按先后顺序把它们连接起来,这样的图有个好听的名字,叫作动作流程图(如图5)。你能学着老师的样子,把后面的动作流程图补充完整吗?

(学生拿出作业纸绘图,教师请一学生上黑板完成动作流程图)

第一步:借助“动作流程图”感悟句子里的神奇。(略)

第二步:借助“动作流程图”复述内容。

师:今天老师教给大家一个小秘诀,保证你能把课文复述得井井有条。想知道是什么吗?秘诀就是我们黑板上的这幅动作流程图。你只要看着这幅图,就可以把故事讲得很有条理。不信啊?那咱们还是请刚才那位同学,看看他根据这幅图,能不能讲得更好一些?

第三步:借助“动作流程图”创编故事。(略)

在这个板块的教学中,姚老师所选择的目标非常明晰: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分解女娲的动作画成“流程图”,重点是让学生学着画“流程图”。对学生而言,画流程图既是一种文本阅读的方法,也是一种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是围绕图来设计教学环节,并且层层深入地开展指导。一堂课的语用指向明确而集中,就是用课文来教语文,按照语文学习的方法或规律来设计并实施教学过程。

这样的流程图还有很多,可以是“心理变化流程图”,可以是“心情流程图”……让学生人人动手参与流程图的制作,并反复使用,然后借助这个图,去感悟文章的内容。

二、概念构图策略在中观层面的应用

“语言文字运用”的妙处更在于段落和篇章的层面。笔者在参加浙江省教改之星比赛中教学《乡下人家》一课,就是应用了概念图,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结构与选材上的妙用。

第一次是在课文内容的把握上,笔者设计应用概念构图的理念,来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概括出六个画面(如图6)。然后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来摆放,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了解课文梗概,从而借助构图深入感悟文章的主题。这个方法简单明了,易操作,有实效,既培养了学生提炼语言信息的能力,又梳理了文章思路,了解了一种新的写作顺序。同时巧妙地揭示了“先分后总”的段式结构。

第二次是抓住了语用点——用对比的写法进行教学。先是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的对比方法,再进行迁移应用。

第三次是在总结本节课时,笔者介绍了概念构图的作用和妙处,边板书边介绍,然后出示一些学生绘制的《乡下人家》概念图,让学生直观感知概念图的有趣、形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概念构图,所以以阅读教师和他人绘制的概念图为主。

概念构图是一种较优的阅读教学策略,它能够巧妙地辅助教师的教学,拓展理解的深度,挖掘文章的主题,使文本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扎实高效的教学效果。等到学生掌握了绘制概念构图的技巧,他们就掌握了一套学习语文的策略。这些直观形象、互相交叉、紧密相连的概念构图,一定能够发挥出它的独特优势,为阅读教学添彩增效。

另外,笔者也探索出了习作时“整体构思”上的“蛛网式构思法”“金字塔式步步追问法”“提纲挈领法”等策略。学生可以通过个人或合作绘制如层次图、环球图、花朵图、藤蔓图、古树图、菜单图、抽屉图等来构思自己的写作想法,还可以在图中插入语言,用完整的句子写自己的想法和想说的话。

三、概念构图策略在宏观层面的应用

指向生活,融入社会,过一种语文生活,才是宏观视野下的“语言文字运用”。在这样的观点的烛照下,我们的概念构图教学策略是如何具体地运用的呢?请看笔者执教的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走遍天下书为侣》片段。

师:在几百个日子里,作者是怎样与书成为“形影不离”的伴侣的?她是如何读书的?她的读书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请大家自由读第七自然段。有会背的吗?背给大家听一听。(师生分享记忆的方法)

师:今天老师教大家一种新的方法,跟张峭宇同学的差不多,把每一个句子的关键词找出来,新加上一些图(如图7所示,过程略)。

师:作者认为一本书可以常读常新,让我们想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是啊,每读一遍书,我们都会收获与上一次不同的体验。我用图的形式来展示一些名人读书的方法,谁看懂了,能不能用板书上的这些“创意关键词”来说一说呢?……

宏观层面下的“语用”,当是“无用之用”“不用之用”,不在于习得与模仿,而在于在学生心里种下一种习惯,一种方法,一种意识。

每个学期的起始课,笔者都会让学生画知识树。让学生对这个学期的学习内容,用一个统筹的、整体的、宏观的、系统的视野去看待。学生在画树的过程中,既培养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又学习了一种方法,同时也在不断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如图8)。

一般来说,教师心里应该有几棵宏观意义上的“知识树”。比如学段知识树:有哪几个年级,有哪几册教材,每册教材中有哪些章节或单元。目的是对整个学段的教材有一个整体上的理解和全面的感性认识。比如整册教材知识树:有哪些单元,每单元有多少节课,每节课有几个大的方面的问题。目的在于弄清楚本册教材知识结构和所用教学时间,了解本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比如单元章节知识树:每单元包括哪些节,每节包括哪些问题,每个问题包括多少个知识点。比如课时知识树……在课堂中可以边上课边完成知识结构图,也可以在课堂小结时由教师引导学生共同画出知识结构图。比如单元达标知识树,相当于时长一个课时的单元达标练习试卷。平时,教师利用概念图,把整个学习阶段的某块学习内容(可以是一个学段,可以是一门学科,可以是一个主题单元,可以是一篇课文),用形式多样的各种概念图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表现出来。

上述“语言文字运用”的三个层面,在实际的教学中,因课而异,因生而异,因师而异。每一种策略,都包含着多方面的元素、多方位的精彩,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运用。笔者运用概念构图策略,牢牢地抓住“语用”,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构图找到他们熟悉和喜欢的“景物”,让家长和教师根据学生的这一张张构图去了解他们未知的“风景”。“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正是展示一张张图的过程,更是丰富自己心灵的过程。

(浙江省东阳市第五小学 32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