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志坚
“大匠之门”是湘潭齐白石纪念馆一直坚持做的学术品牌。
湘潭齐白石纪念馆建立前曾有一段这样的趣闻。有一位国际友人问及周恩来总理关于齐白石纪念馆的情况和处所,周总理风趣地回复,中国是齐白石的故乡,踏入他的故乡就是进入了他的纪念馆。此话虽说大气,却也道出齐白石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终于在1983年由国务院批准在湘潭市建立了齐白石纪念馆,诚然,这个馆的建立为湘潭添上了一处厚重而高雅的文化景观,引人们为之朝圣。
自开馆以来,全国慕名而来的朝圣者们纷至沓来,并立刻会被馆内的氛围所吸引,特别是齐白石的生平陈列,较为全面地讲述了他的艺术历程,观者可从中体会到大师成功的经验,并收获艺术营养,这就是齐白石纪念馆,有别于其他名家纪念馆的,那就是“大匠之门”。“大匠之门”出自齐白石篆刻中的一枚印章。这枚印章却也表达出齐白石对鲁班的崇拜。齐白石曾是木工雕花匠出身,对祖师爷有感情,从他的另一枚“鲁班门下”印章更能证实。基于这一点,所以我们做“大匠之门”的学术活动也就实至名归,也为此而做成了一个传播艺术经典的平台。
起初,我们认为“大匠之门”既然读来让人为之一振,为什么不为之开展系列学术活动呢,“大匠之门”毕竟有着学术性上的号召力。于是,一经策划,“大匠之门”就取得学术界和湘潭市人民政府的认同,同时又得到省政协副主席、省文联主席谭仲池、省美协主席朱训德的支持,接下来,就很顺利地举办了“大匠之门”名家大师系列书画精品展。自2008年始至今,已成功举办林散之等金陵四老、吴昌硕、沈耀初、赖少其、陆俨少、潘天寿的书画精品展。这些名家大师的作品各具风采,他们的艺术如同一座座高山,让后学者叹为观止。这些大师们在艺术上的追求与取舍,在艺术创作上将自身情感的倾注,艺术地将事物的主客观有机结合,艺术思想与技艺上的超妙、侧面地折射出画家在生活上的平凡与创造上的超凡,画家博大的心怀胸怀和高贵的品格,以及他们对世界的认知,特别是对生活的热爱,引人敬畏,也引人追思。
纵观中国画艺术的历史长河,不难发现,每一个时代的艺术历史的发展就如同一本书,一目了然。近现代名家大师,他们对中国画传统的艺术发展史皆有精究。因为他们那一代更接近古人的生活节拍,对传统似乎更有情感。毕竟他们生活在农耕文明时代,他们的心更贴近古人的那种治学态度,以及对艺术的虔诚,特别在艺术的突破和发展上狠下功夫。他们在艺术求索上的那种从容与细究是可想而知。齐白石之所以能成大器,除了他与他的同辈人一样的天份与勤奋外,那就是有一颗纯朴而善良的心,谦虚谨慎且通身充满着蔬笋气,以布衣文人自称,朴素做人的作风,和对待艺术真诚和无止境的求索变法。
每一个成功的艺术家,都有着传奇的人生和成功的秘诀,没有重复,因为每位艺术家所走的路不一样,其经历自然不同,然而追求艺术的奥妙无外乎一个“真”字。“大匠之门”系列艺术展的诸位大师都有这一共同的特点。一个“真”字始终贯穿他们的做人和索艺。
我们深知艺术来不得半点虚伪。中国画是如此,西方艺术又何尝不是呢。2010年齐白石纪念馆举办的“齐白石与毕加索对话展”,其中毕加索的作品同样蕴含着一个“真”字,即真情。艺术家对艺术的真情溢于言表,又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每当我看到这些近现代大师们的艺术杰作,辉煌成就和成功典范,不禁使我有几分冲动,心中油然升起一种对大师的无限崇敬。
就以身边熟知的大师齐白石而言,他也是位有血有肉的平凡人,其他大师也同样是由一个平凡人成就的。要想成就为一位有作为的艺术家,那就要做到将自身置身于社会,置身于现实生活,并用心观照身边的一切。如果艺术家自身与社会脱节,闭门造车或一味临摹古人,又只在技艺上下功夫,肯定成不了艺术家,或者只是一个匠人而已。我们举办的“大匠之门”系列展入展的艺术家,都是能容纳天下,心中积聚着丘壑,眼观宇宙,遇事不惊,从容大度,通晓古今,笔墨跟随时代的名家大师。
当今社会的节拍不再是慢节奏,艺术家的环境也发生了质的变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方式也与过去不同。看的是网络,坐的是飞机,就我国现在的人口数量也是过去的数倍,加上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和认同也不尽相同,这些因素自然对传统的中国画艺术的发展,有很大冲击,使得艺术家在这热闹的世界中容易轻浮盲从,难以自控,况且,现代人欣赏艺术的观念也产生了变化。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促使更多的当代人追捧西方式的艺术,造成对中国文化的不热衷,间或带有几分抵触情绪,如此等等。我们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承人,要克服当前的种种困境,并鼓起勇气向我们的前辈大师学习和借鉴,从中获得新的生机。中国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如何在当下相融、相合,如何在这种多元文化的环境中去坚守,去传承,如何在学习传统的基础去发展,引导当代人对传统、对大师有崇敬感,这也是我们通过“大匠之门”,怎样去引导当代人找回本土文化的情结与文化的自觉初衷。
传承大师的文化,发扬光大大师艺术应是我们搭建“大匠之门”的责任,中国文化有着与西方艺术相同又为之不可比肩的魅力,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我们有理由去热爱和发扬它。这是时代的呼唤,是传统文脉延伸发展的需要,因为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带给国人的是一种文化自信。“中国梦”是复兴和实现民族强大的梦。民族的文化更应围绕民族的振兴而展开。历史发展给我们的经验是:艺术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是一脉相承的。社会的发展是生产力,生产力不改革意味着发展没有出路。中国的大革命时期,抗战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至现在的深化改革时期,无不是对旧体制的革命。我们民族的文化同样要与时代同步,同样要革新,才能让传统文化焕发出青春,并与时代合拍。
改革是一切生命的出路,中国画同样如此。中国画艺术传承需要正能量的革新,需要我们潜心学习,了悟艺术发展的规律,搭建“大匠之门”这个平台,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向大师学习,学他们的精神,学他们的创造。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他们也是在艺术之路上筚路褴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探索,也从初学期、形成期到发展期和革新期的艺术嬗变之苦旅,他们同样面临着他们那个时代的种种挑战,才使得他们获得艺术的新生。传统艺术是中华文化的正脉,其发展从来就没有句号,中国画原来就是一朵永不凋谢的奇葩。作为艺术家应该正视生活,把握创作方向,向传统学习,向当代学习,向生活学习,让自己时刻有种昂扬向上的精神,把持良好的学术态度,就能引领自己的艺术向高深发展。
感恩和学习前辈大师们为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大匠之门”永远是敞开的,拜读大师的精品,总会使自己生发一种艺术的冲动。对艺术的创造感触更深,对这些大师,平添一种深深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