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环境下的知识建构研究综述

2014-04-16 01:12赵淑婷陈梅詹海宝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4年6期
关键词:知识建构内容分析技术

赵淑婷+陈梅+詹海宝

摘 要 通过内容分析法,对技术环境下的知识建构从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两个方面进行综述,得出技术不是影响技术环境知识建构的主导因素等结论。并指出此类研究中存在的不足,针对不足给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知识建构;技术;内容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6-0007-03

1 引言

当今是一个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各种技术层出不穷,技术正在影响着人们活动环境的方方面面。绝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技术对知识建构有着积极作用。乔纳森曾把技术对教学的作用概括为五个方面:支持知识建构的工具、支持建构性学习、用于探索知识的信息工具、支持通过交谈来学习的社会媒体、支持通过反思来学习的智能伙伴。由此可知,技术与知识建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国内有关某种具体技术下的知识建构的研究很多,但鲜有站在技术宏观的角度对知识建构进行系统的研究。目前国内有关技术环境下的知识建构的研究处在什么水平?主要集中研究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想回答上述问题,对我国技术环境下知识建构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就显得尤为必要。

2 技术环境下的知识建构

知识建构是指知识不能简单被传授,而必须通过学生自身包括个体和群体已经具有的经验、方式和信念,对所要“理解”和“同化”的知识做出自己的解释,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而技术环境下的知识建构是指在知识建构的各个阶段利用技术的强大功能,提供有效、合适的支持环境以促进知识内化的学习过程。本研究所探讨技术主要包括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无线通讯技术、软件技术等。技术为个体和协作知识建构过程提供了新的支撑环境,使知识的建构过程得以高效、简捷、方便地实现。同时技术为知识广泛地交流与协作建构提供了平台。

在知识时代里,教育中知识建构的焦点应转移到协作知识建构和开发上来,让学习者主动参与到创造新知识的活动中去,并把它看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通过利用技术创建相应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在其中进行协作的知识建构,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3 样本检索

文献主要内容必须是重点针对技术支持下的知识建构的研究。为了保证样本的质量与科学性,本文选取了教育技术学专业中综合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作为样本来源。笔者在中国知网数据库里以技术为维度,初步找出了90篇相关文献,其中学位论文18篇,期刊论文72篇。然后将初次筛选的论文导入NoteFirst中建立文献数据库,对所有90篇文献进行整理归类,并在阅读文献摘要和浏览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样本筛选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最后得到完全符合样本标准的文献67篇,其中学术论文53篇,学位论文14篇。

4 文献分析类目

在对文献进行认真研读的基础上,根据抽取样本中对技术环境下知识建构的具体描述,并结合本研究的需要,从文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两个类目对所抽取的样本进行了深入分析。

研究方法 本文在参考徐辉、季诚钧对高等教育研究方法分类的基础上,结合教育技术自身的研究特点,将研究方法分为“定性与思辨”“定量与实证”两个大类目,各大类的具体分类如表1所示。

研究内容 通过阅读样本文献的摘要和浏览全文,总结归纳出样本文献主要包括六方面的研究:技术环境下知识建构的策略研究、因素研究、特点研究、模式研究、应用及效果研究、开发研究。

5 结果分析

研究方法分析 由图1可知,技术环境下知识建构的研究采用“定量与实证”的研究方法较“定性与思辨”的研究方法多,可见在此类问题的研究中,研究者都比较倾向于理性研究。由表1可知,在“定量与实证”的研究方法中,内容分析法用得最多,而质的研究方法用得最少。在“定性与思辨”的研究方法中,感悟性思辨用得最多,而哲学思辨用得最少。感悟性思辨注重从自身经验、学识积累出发对研究对象进行解释或阐述,笔者认为这样的研究带有很强的主观性,缺乏科学论证。

研究内容分析 技术环境下知识建构研究维度分类情况如表2所示。由统计情况可知,技术环境下知识建构的模式研究得最多,其次是技术环境下知识建构的策略和特点的研究,研究得最少的是技术环境下知识建构平台的开发。

1)技术环境下知识建构的策略。在此类研究中不同的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策略,主要以下几种:柴少明提出把技术当作一种学习者对话与交流的空间与工具,加上教学者对会话过程给予恰当的引导,可以很好地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建构的发生[1];朱永海等人提出技术应作为一种学习支持的服务体系,并且要把组织记忆存储起来,将此类创生的知识外化为专题学习网站资源等形式,从而实现学习的外化建构[2]。

2)技术环境下影响知识建构的因素。此类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王陆通过实证研究发现CSCL环境下学习者高水平的知识建构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的教学组织行为、学习者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3];况姗芸通过个案研究发现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知识建构的重要因素有群体规范、情感交流、群体认同感和教学管理等[4];而周洋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CSCL中对学习者知识建构有深远影响的因素有学习者之间的互助、教师之间的互助、教师的教学组织与管理行为[5]。

3)技术环境下知识建构的特点。王陆等人通过对三个学习小组的三次专题研习活动进行详细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那些知识建构层次达到了意义协商层的小组,“冲突—辩论”和“综合—共识”的认知行为还被包括在他们的知识建构过程中;知识建构是一种学习者之间彼此进行知识分享、意义协商与深化认识的互动性活动,而不是以教师为权威中心的互动活动[6]。赵海霞认为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协作知识建构具有的特点有:强调个体知识主体建构性,聚焦的问题、协作知识建构性,面向群体公共知识建构性,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性,知识建构环境情境性和社会性,等等[7]。

4)技术环境下知识建构的模式。周素萍以SECI模型为理论基础,构建了基于移动学习的虚拟学习社区中知识建构双回路循环模型;谢幼如等人在理论探索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问题学习的网络课堂协作知识建构初步模式;杨玲以支架式教学模式为参考框架,构建了概念图在协作知识建构中的应用过程模型;张延飞结合博客硬件环境与可扩展等功能,从网络协作学习活动着手,构建了协作知识建构的环境模型;等等。

5)技术环境下知识建构的应用及效果。庄慧娟与李克东通过试验研究发现,MP_Lab支持下的动态数学实验教学可以很好地提供给学生从事数学实践活动的空间,有效地支持了学生对数学规则自主地建构;MP_Lab通过展示概念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把生活现实抽象为数学概念等,可以很好地促进小学数学概念类知识的建构[8]。王佑镁在研究学习技术系统在支持学习者知识建构过程中的效果时发现,协同学习机制在学习者个体与群体的知识建构的不同阶段有着动力作用,协同学习技术系统有利于知识的集体建构与集体记忆的图式化呈现[9]。

6)技术环境下知识建构平台的开发。张曼琳等为了促进协作知识建构活动的有效发生与提高学习效率,利用AJAX技术局部刷新和异步通信等特点开发了协作知识建构平台[10]。陈娬则整合技术与认知的力量,根据知识建构的原则专门设计了网络异步教学平台——知识论坛,为开展知识建构提供了理想的实践环境。Marlene Scardamalia等人为了支持与促进共同体的知识建构,研制了CSILE/知识论坛系统。

6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建议

在前面详细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技术环境下知识建构的研究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定性与思辨的研究方法采用得过多 技术环境下知识建构的研究属于应用性很强的研究,要探讨技术怎样与知识建构融合,必须先把技术应用到具体的知识建构中去。这样一来,定量与实证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在技术环境下知识建构的研究中,有33%的研究者在自己的研究中主要采用了定性与思辨的研究方法,这样研究出来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笔者认为在此类研究中应该采用定量与实证的研究方法为主,再辅之以定性与思辨的研究。在研究的开始可以用定性与思辨的研究方法确定研究假设,然后用定量与实证的研究方法去验证。

仅把技术当作一种学习支持工具 大多数研究者在研究技术环境下的知识建构时,都仅仅把技术当作一种学习支持工具来研究。其实要使技术在知识建构中发挥最大作用,只有把技术当一种学习支持环境。技术的工具性是技术特性的很小一面,技术在知识建构中的作用就应该是伴随学习者的无处不在的建构环境。学习者在融入这个环境中时,自身就会无意识地利用技术的各种优势进行意义建构,这应该是一种建构意识和建构习惯。

个性化的知识建构平台开发不够 当今的教与学特别强调个性化,事实表明,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才能真正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在知识建构的平台开发研究中,很少有研究者注重知识建构个性化功能的研究开发。一种知识建构平台不可能满足于所有知识建构者的需求,所以应该尝试开发一些针对某类群体的知识建构平台,或者在平台里加入更多的个性化功能。

技术在某一具体学科知识建构的研究广度欠佳 笔者通过统计发现,在技术环境下知识建构具体应用的研究中,只有李克东教授的团队利用MP_Lab针对小学数学的知识建构做了一系列的研究。技术要促进知识建构,必须把技术落之于地,而不是置于高高在上的位置。笔者认为与其从一个很宏观的层面来研究技术如何融合知识建构,不如把技术运用到具体的知识建构中去,因为应用性是技术最大的特性。

7 启示与总结

通过以上对技术环境下知识建构的研究分析,可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技术不是知识建构的主导因素 技术在知识建构中的作用更多表现为一种支持建构的环境,是知识建构发生的外因,而知识建构的内因是学习者的内部机制系统,包括学习动机、个性特征等。外因要通过内因发生作用,所以技术要促进知识建构还得先影响学习者的内部机制。由此可知,学习者的内部机制才是影响知识建构的主导因素。通过前面分析可知,绝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学习者的社会交往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以及信息素养等内部机制是影响学习者知识建构的主要因素。

技术环境下的知识建构应充分考虑人的情感 单纯的技术或者技术系统给学习提供的仅仅是一种提供给养的环境,在人—机与人—人系统互动的基础上,结合社会技术系统的展开,才能促进深层次的信息加工和知识建构。这里所说的社会技术系统指的就是以情感为基础的人际网络。从前面的综述可知,大部分研究者在自己提出的策略中都提到了情感因素,如增强学习者的社区归属感、激发成员对群体的认同感、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等。其实这和前面提到的技术不是影响技术环境知识建构的主导因素,学习者的内部机制才是内因的结论是相辅相成的。

参考文献

[1]王佑镁.协同学习技术系统中的知识建构动力学机制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2):20-24.

[2]庄慧娟,李克东.利用MP_Lab支持小学数学规则类知识建构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1):106-109.

[3]张曼琳,顾容,徐梦.基于AJAX技术协作知识建构学习平台的研究与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5):44-48.

[4]况姗芸.异步CSCL情境中协作知识建构的动力机制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7):11-18.

[5]柴少明.CSCL中促进协作知识建构的策略[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4):35-40.

[6]朱永海,张舒予.从共享到共生:基于专题学习网站的知识建构演进与实践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2(12):81-87.

[7]赵海霞.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协作知识建构设计与实践:以大学生“结构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3(1):100-105.

[8]杨惠,吕圣娟,王陆,王彩霞.CSCL中教师的教学组织行为对学习者高水平知识建构的影响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1):64-68.

[9]周洋.CSCL中互助行为对学习者知识建构的影响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10]王陆,杨惠,白继芳.CSCL中基于问题解决的知识建构[J].中国电化教育,2008(4):31-34.

4)技术环境下知识建构的模式。周素萍以SECI模型为理论基础,构建了基于移动学习的虚拟学习社区中知识建构双回路循环模型;谢幼如等人在理论探索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问题学习的网络课堂协作知识建构初步模式;杨玲以支架式教学模式为参考框架,构建了概念图在协作知识建构中的应用过程模型;张延飞结合博客硬件环境与可扩展等功能,从网络协作学习活动着手,构建了协作知识建构的环境模型;等等。

5)技术环境下知识建构的应用及效果。庄慧娟与李克东通过试验研究发现,MP_Lab支持下的动态数学实验教学可以很好地提供给学生从事数学实践活动的空间,有效地支持了学生对数学规则自主地建构;MP_Lab通过展示概念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把生活现实抽象为数学概念等,可以很好地促进小学数学概念类知识的建构[8]。王佑镁在研究学习技术系统在支持学习者知识建构过程中的效果时发现,协同学习机制在学习者个体与群体的知识建构的不同阶段有着动力作用,协同学习技术系统有利于知识的集体建构与集体记忆的图式化呈现[9]。

6)技术环境下知识建构平台的开发。张曼琳等为了促进协作知识建构活动的有效发生与提高学习效率,利用AJAX技术局部刷新和异步通信等特点开发了协作知识建构平台[10]。陈娬则整合技术与认知的力量,根据知识建构的原则专门设计了网络异步教学平台——知识论坛,为开展知识建构提供了理想的实践环境。Marlene Scardamalia等人为了支持与促进共同体的知识建构,研制了CSILE/知识论坛系统。

6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建议

在前面详细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技术环境下知识建构的研究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定性与思辨的研究方法采用得过多 技术环境下知识建构的研究属于应用性很强的研究,要探讨技术怎样与知识建构融合,必须先把技术应用到具体的知识建构中去。这样一来,定量与实证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在技术环境下知识建构的研究中,有33%的研究者在自己的研究中主要采用了定性与思辨的研究方法,这样研究出来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笔者认为在此类研究中应该采用定量与实证的研究方法为主,再辅之以定性与思辨的研究。在研究的开始可以用定性与思辨的研究方法确定研究假设,然后用定量与实证的研究方法去验证。

仅把技术当作一种学习支持工具 大多数研究者在研究技术环境下的知识建构时,都仅仅把技术当作一种学习支持工具来研究。其实要使技术在知识建构中发挥最大作用,只有把技术当一种学习支持环境。技术的工具性是技术特性的很小一面,技术在知识建构中的作用就应该是伴随学习者的无处不在的建构环境。学习者在融入这个环境中时,自身就会无意识地利用技术的各种优势进行意义建构,这应该是一种建构意识和建构习惯。

个性化的知识建构平台开发不够 当今的教与学特别强调个性化,事实表明,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才能真正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在知识建构的平台开发研究中,很少有研究者注重知识建构个性化功能的研究开发。一种知识建构平台不可能满足于所有知识建构者的需求,所以应该尝试开发一些针对某类群体的知识建构平台,或者在平台里加入更多的个性化功能。

技术在某一具体学科知识建构的研究广度欠佳 笔者通过统计发现,在技术环境下知识建构具体应用的研究中,只有李克东教授的团队利用MP_Lab针对小学数学的知识建构做了一系列的研究。技术要促进知识建构,必须把技术落之于地,而不是置于高高在上的位置。笔者认为与其从一个很宏观的层面来研究技术如何融合知识建构,不如把技术运用到具体的知识建构中去,因为应用性是技术最大的特性。

7 启示与总结

通过以上对技术环境下知识建构的研究分析,可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技术不是知识建构的主导因素 技术在知识建构中的作用更多表现为一种支持建构的环境,是知识建构发生的外因,而知识建构的内因是学习者的内部机制系统,包括学习动机、个性特征等。外因要通过内因发生作用,所以技术要促进知识建构还得先影响学习者的内部机制。由此可知,学习者的内部机制才是影响知识建构的主导因素。通过前面分析可知,绝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学习者的社会交往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以及信息素养等内部机制是影响学习者知识建构的主要因素。

技术环境下的知识建构应充分考虑人的情感 单纯的技术或者技术系统给学习提供的仅仅是一种提供给养的环境,在人—机与人—人系统互动的基础上,结合社会技术系统的展开,才能促进深层次的信息加工和知识建构。这里所说的社会技术系统指的就是以情感为基础的人际网络。从前面的综述可知,大部分研究者在自己提出的策略中都提到了情感因素,如增强学习者的社区归属感、激发成员对群体的认同感、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等。其实这和前面提到的技术不是影响技术环境知识建构的主导因素,学习者的内部机制才是内因的结论是相辅相成的。

参考文献

[1]王佑镁.协同学习技术系统中的知识建构动力学机制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2):20-24.

[2]庄慧娟,李克东.利用MP_Lab支持小学数学规则类知识建构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1):106-109.

[3]张曼琳,顾容,徐梦.基于AJAX技术协作知识建构学习平台的研究与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5):44-48.

[4]况姗芸.异步CSCL情境中协作知识建构的动力机制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7):11-18.

[5]柴少明.CSCL中促进协作知识建构的策略[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4):35-40.

[6]朱永海,张舒予.从共享到共生:基于专题学习网站的知识建构演进与实践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2(12):81-87.

[7]赵海霞.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协作知识建构设计与实践:以大学生“结构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3(1):100-105.

[8]杨惠,吕圣娟,王陆,王彩霞.CSCL中教师的教学组织行为对学习者高水平知识建构的影响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1):64-68.

[9]周洋.CSCL中互助行为对学习者知识建构的影响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10]王陆,杨惠,白继芳.CSCL中基于问题解决的知识建构[J].中国电化教育,2008(4):31-34.

4)技术环境下知识建构的模式。周素萍以SECI模型为理论基础,构建了基于移动学习的虚拟学习社区中知识建构双回路循环模型;谢幼如等人在理论探索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问题学习的网络课堂协作知识建构初步模式;杨玲以支架式教学模式为参考框架,构建了概念图在协作知识建构中的应用过程模型;张延飞结合博客硬件环境与可扩展等功能,从网络协作学习活动着手,构建了协作知识建构的环境模型;等等。

5)技术环境下知识建构的应用及效果。庄慧娟与李克东通过试验研究发现,MP_Lab支持下的动态数学实验教学可以很好地提供给学生从事数学实践活动的空间,有效地支持了学生对数学规则自主地建构;MP_Lab通过展示概念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把生活现实抽象为数学概念等,可以很好地促进小学数学概念类知识的建构[8]。王佑镁在研究学习技术系统在支持学习者知识建构过程中的效果时发现,协同学习机制在学习者个体与群体的知识建构的不同阶段有着动力作用,协同学习技术系统有利于知识的集体建构与集体记忆的图式化呈现[9]。

6)技术环境下知识建构平台的开发。张曼琳等为了促进协作知识建构活动的有效发生与提高学习效率,利用AJAX技术局部刷新和异步通信等特点开发了协作知识建构平台[10]。陈娬则整合技术与认知的力量,根据知识建构的原则专门设计了网络异步教学平台——知识论坛,为开展知识建构提供了理想的实践环境。Marlene Scardamalia等人为了支持与促进共同体的知识建构,研制了CSILE/知识论坛系统。

6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建议

在前面详细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技术环境下知识建构的研究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定性与思辨的研究方法采用得过多 技术环境下知识建构的研究属于应用性很强的研究,要探讨技术怎样与知识建构融合,必须先把技术应用到具体的知识建构中去。这样一来,定量与实证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在技术环境下知识建构的研究中,有33%的研究者在自己的研究中主要采用了定性与思辨的研究方法,这样研究出来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笔者认为在此类研究中应该采用定量与实证的研究方法为主,再辅之以定性与思辨的研究。在研究的开始可以用定性与思辨的研究方法确定研究假设,然后用定量与实证的研究方法去验证。

仅把技术当作一种学习支持工具 大多数研究者在研究技术环境下的知识建构时,都仅仅把技术当作一种学习支持工具来研究。其实要使技术在知识建构中发挥最大作用,只有把技术当一种学习支持环境。技术的工具性是技术特性的很小一面,技术在知识建构中的作用就应该是伴随学习者的无处不在的建构环境。学习者在融入这个环境中时,自身就会无意识地利用技术的各种优势进行意义建构,这应该是一种建构意识和建构习惯。

个性化的知识建构平台开发不够 当今的教与学特别强调个性化,事实表明,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才能真正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在知识建构的平台开发研究中,很少有研究者注重知识建构个性化功能的研究开发。一种知识建构平台不可能满足于所有知识建构者的需求,所以应该尝试开发一些针对某类群体的知识建构平台,或者在平台里加入更多的个性化功能。

技术在某一具体学科知识建构的研究广度欠佳 笔者通过统计发现,在技术环境下知识建构具体应用的研究中,只有李克东教授的团队利用MP_Lab针对小学数学的知识建构做了一系列的研究。技术要促进知识建构,必须把技术落之于地,而不是置于高高在上的位置。笔者认为与其从一个很宏观的层面来研究技术如何融合知识建构,不如把技术运用到具体的知识建构中去,因为应用性是技术最大的特性。

7 启示与总结

通过以上对技术环境下知识建构的研究分析,可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技术不是知识建构的主导因素 技术在知识建构中的作用更多表现为一种支持建构的环境,是知识建构发生的外因,而知识建构的内因是学习者的内部机制系统,包括学习动机、个性特征等。外因要通过内因发生作用,所以技术要促进知识建构还得先影响学习者的内部机制。由此可知,学习者的内部机制才是影响知识建构的主导因素。通过前面分析可知,绝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学习者的社会交往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以及信息素养等内部机制是影响学习者知识建构的主要因素。

技术环境下的知识建构应充分考虑人的情感 单纯的技术或者技术系统给学习提供的仅仅是一种提供给养的环境,在人—机与人—人系统互动的基础上,结合社会技术系统的展开,才能促进深层次的信息加工和知识建构。这里所说的社会技术系统指的就是以情感为基础的人际网络。从前面的综述可知,大部分研究者在自己提出的策略中都提到了情感因素,如增强学习者的社区归属感、激发成员对群体的认同感、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等。其实这和前面提到的技术不是影响技术环境知识建构的主导因素,学习者的内部机制才是内因的结论是相辅相成的。

参考文献

[1]王佑镁.协同学习技术系统中的知识建构动力学机制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2):20-24.

[2]庄慧娟,李克东.利用MP_Lab支持小学数学规则类知识建构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1):106-109.

[3]张曼琳,顾容,徐梦.基于AJAX技术协作知识建构学习平台的研究与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5):44-48.

[4]况姗芸.异步CSCL情境中协作知识建构的动力机制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7):11-18.

[5]柴少明.CSCL中促进协作知识建构的策略[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4):35-40.

[6]朱永海,张舒予.从共享到共生:基于专题学习网站的知识建构演进与实践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2(12):81-87.

[7]赵海霞.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协作知识建构设计与实践:以大学生“结构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3(1):100-105.

[8]杨惠,吕圣娟,王陆,王彩霞.CSCL中教师的教学组织行为对学习者高水平知识建构的影响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1):64-68.

[9]周洋.CSCL中互助行为对学习者知识建构的影响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10]王陆,杨惠,白继芳.CSCL中基于问题解决的知识建构[J].中国电化教育,2008(4):31-34.

猜你喜欢
知识建构内容分析技术
教师工作坊中促进知识建构的磨课活动研究
临床医学教学改革探讨
给学生带得走的智慧
2016年《中国日报》“两会”数据新闻报道研究
从《远程教育》35年载文看远程教育研究趋势
探讨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
移动应用系统开发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