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熹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 江苏 南京 210001)
慢性肾炎是以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为基本临床表现的一组肾小球病。其起病方式各有不同,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展,可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最终易发展为慢性肾衰竭。现就慢性肾炎中医辨证分型治疗作一简单论述。
绝大多数慢性肾炎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起病即属慢性,但一般认为与机体免疫功能失调有关,属中医学的“水肿”、“虚劳”范畴。主要症状水肿及蛋白尿大多为脾肾亏虚,水、湿、痰、瘀内阻所为。其发病原因或急性肾炎反复发作,或饮食失调不当,或劳累房事不节制致脾虚不运,肾虚气化不行,水湿内停,流溢肌肤,形成水肿。《诸病源候论》所云:“水肿者,由脾肾俱虚所致也,肾虚不能宣通水气,脾虚不能制水,故水气盈满,渗溢皮肤,流通四肢,所以通身肿也。”
若湿浊内停,郁久化热,一则壅阻气机,脉络气血运行迟缓;二则煎熬营阴,久必凝滞为患,血水同源,血瘀内阻又加重水肿。脾主摄精,肾主封藏,病久脾肾功能衰退,脾虚不能摄精,肾虚不能固藏,体内代谢失常又致水、湿、痰、瘀胶结不化,阻滞脾肾之络,脾肾升清降浊功能不行,必致水谷精微下流,产生蛋白尿、血尿,时久脏气日虚形成虚劳。
慢性肾炎大多患病日久,病程长,病情重,体质弱,其发病过程来看,总属正虚邪实,虚实夹杂互见。本虚为脾肾亏虚,标实为湿浊、瘀血胶结,同时伴水停为患,也可兼夹各种诱发因素及病理代谢产物,如风、寒、湿、热、瘀等。病程演变中由于正虚邪实交织纷争,因虚致实、因实致虚相互影响,致虚者愈虚实者愈实,给辨证论治带来困难,同时由于蛋白尿,镜下血尿持续难消,而表现为缠延难愈。
慢性肾炎病因病机复杂,临床所见也各异。即使同一病例而在不同阶段,症状也多种多样。因此很难从某一个症状角度来考虑分型。本着辨证论治与标本缓急的中医治疗特点,结合慢性肾炎多年临床所见,试将其分为五型,做如下论述。
2.1 脾虚气弱型 此型多由慢性肾炎水湿困脾,致脾阳不足,水湿运化失调。
主要症状:面色苍白或萎黄,脸面四肢肌肤轻度浮肿,身倦乏力,食欲不振,便溏尿清,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濡。见无症状性血尿或(和)尿中蛋白时有时无,多见于慢性肾炎隐匿型及肾病型缓解期。
治疗方法:健脾益气。香砂六君丸、归脾汤、升阳益胃汤合方加减,用黄芪、党参、白术、鸡内金、茯苓、山药、泽泻、木香、砂仁、陈皮、桑寄生等。黄芪具有明显的免疫促进活性,可增加网状内皮系统功能,减少蛋白尿,降低全血及血浆比粘度[1],宜重用;党参、茯苓、泽泻益气升阳,健脾利湿;山药能滋阴又能利湿,可补脾、肺、肾三脏气阴,其所含蛋白质,又可补尿中丧失之蛋白;慢性肾炎久病多瘀,鸡内金善化瘀积,与白术等分使用,化瘀积,消痰水,健脾补胃;更可用砂仁、木香、陈皮芳香化湿,解胸闷腹胀。舌苔白腻加半夏、厚朴,黄腻加藿香、佩兰。
2.2 脾肾阳虚型 此型由慢性肾炎病久邪气伤阳,致阴寒内盛运化失职,水液停滞。
主要症状:面色晄白或晦滞,神疲倦怠,形寒肢冷腰背疼痛,下肢凹陷性水肿,可伴胸水、腹水,纳呆、腹胀,尿少或清,舌淡胖嫩苔白,脉沉细或沉缓。实验室检查,尿蛋白超过3.5g/d,血浆蛋白低于30g/L,肾功能轻度损害,多见于慢性肾炎肾病型。
治疗方药:温阳利水。真武汤、五苓汤、实脾饮合方加减,用附子、桂枝、白术、泽泻、茯苓、生姜、木香、厚朴、仙灵脾等。附子辛温,补助元阳,配仙灵脾益阳气,助肾气化,使阳气得充,阴寒得散;桂枝力善宣通,善除湿满,与白术并用,开寒凝水结,与茯苓泽泻相伍,淡渗利湿,使人体水液输于脾,达于肺,导引三焦下通膀胱,以利小便;木香可调一身之气,佐补则补,佐利则利;气虚甚加黄芪;如出现咽干舌红,为阳虚及阴,加熟地、山萸肉。滋阴之剂,虽初时收效不显,但一俟气机输化,效必日趋明显;血压增高加赭石、牡蛎;夜尿量多加菟丝子、补骨脂。
2.3 肝肾阴虚型 此型为慢性肾炎郁热耗损真阴或病久阳损及阴。
主要症状:头晕头痛,目涩视糊,面赤升火,腰痛酸软,足跟痛,咽干口燥,虚烦不寐。无明显浮肿或目眶、足胫略浮肿,舌质干红苔少,脉细弱。血压升高,血尿或少量中量蛋白尿,血脂偏高,肾功能损害程度较重,多见于慢性肾炎高血压型及IgA肾病。
治疗方药:滋阴养肝。杞菊地黄汤、青蒿鳖甲汤合方加减,用枸杞子、菊花、生地、丹皮、青蒿、生鳖甲、牛膝、赤芍、泽泻。枸杞子补益元阴,为滋补肝肾良药,与菊花、生地同用,补肝肾,退虚热;山药色白入肺,味甘归脾,液浓益肾,张锡纯谓“能滋补肾阴,便肾阴足,而小便自利”;阴虚则热,赤芍清上焦虚热,青蒿清中焦虚热,丹皮清下焦虚热,三药同用,三焦虚热得清;生鳖甲补阴补气,滋阴潜阳;赭石、珍珠母、豨莶草、牛膝降压降脂;口渴津少,加生脉饮、石斛;头痛头晕,加半夏、夏枯草、决明子。
2.4 肺肾两虚型 此型慢性肾炎反复发作致体质虚弱,免疫功能低下。
主要症状:易发感冒,四肢浮肿反复发作,恶风自汗,咽红肿痛或咳嗽,舌红苔薄脉细滑或弱数。尿中少量蛋白,红血球及管型。多见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或肾病综合征并发感染,也可因感染而转变为急性肾小球肾炎。
治疗方法:肺肾同治,滋阴养肺。沙参麦冬汤,麦味地黄汤合方加减,用南沙参、天冬、麦冬、玉竹、生地、山药、山萸肉、女贞子、旱莲草、茯苓、泽泻、白茅根。南沙参补益肺气,清热益阴,疏通而不燥,润泽而不滞,与天麦冬同用,治肺虚之热;山药健脾,补肺益肾宜重用;山萸肉固摄气化,变肺肾之气收敛而不耗散;女贞子、旱莲草补益肝肾,益母草中含有少量氯化钾与白茅根同用,不仅能增强利尿作用而且凉血止血化瘀,对消除尿中红细胞诚有良效。偏肺气虚加玉屏风散,低热不退加青蒿、鳖甲,偏阴虚加知母、黄柏。
2.5 阴阳两虚型 此症为慢性肾炎后期体质损耗而见阴阳俱不足者。
主要症状:面色萎黄或晄白,枯而不荣,形体瘦弱或轻度浮肿,神疲气少;或腹胀厌食,便溏尿清,肢体不温;或五心烦热,夜寐不安,舌质淡红胖大,脉细数。肾脏检查,可见肾小球硬化或肾小管萎缩,多见于慢性肾炎后期,缓解期或恢复期,症状呈现复杂性。
治疗方法:济阴宜阳,益气养阴。大补元煎加减,用党参、熟地、山萸肉、炙甘草、山药、杜仲、当归、枸杞子、黄芪、白术、茯苓、丹参、菟丝子。熟地、山萸肉、杞子、菟丝子补肾中之火,取“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助而泉源不竭。”黄芪补气生血,既能开补脾气,又能益肺固表,且能使血浆蛋白增高,尿蛋白减少;党参、茯苓、白术补脾益气养血,使气血生化有源,五脏六腑得养;丹参具有降血脂,降低血粘稠度,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的作用,能修复受损的血管内膜,改善肾脏血供,保护肾功能并促进肾功能的恢复,慢性肾炎后期常宜用之。
3.1 关于慢性肾炎的分型 慢性肾炎临床所见非常复杂,对本病的中医分型也是各抒其见。根据中医辨证论治与标本缓急的特点,通过对慢性肾炎病人的临床观察,本文把慢性肾炎大致分为脾虚气弱、脾肾阳虚、肺肾两虚、肝肾阴虚、阴阳两虚五型,涉及肺、脾、肾、肝四脏,尤以肾虚为病之本,兼肺、脾、肝三脏阳(气)或阴(血)的亏损。但上述分型不是固定不变的。一个具体的病人,治疗过程中往往由于兼夹症较多,从而互相转化。如脾肾阳虚,日久阳损及阴,亦可成为阴阳两虚;脾虚气弱由于水湿困脾,郁而化热伤阴,损及肝肾,转为肝肾阴虚,故治疗时,不可拘泥于分型,应随症灵活变通。
3.2 关于各型的治疗注意点 脾虚气弱型大多见于慢性肾炎隐匿型及肾病缓解期,治疗虽健脾和祛湿并用,还应视具体情况而有所侧重,同时酌情选加滋阴活血之品;脾肾阳虚型,治疗温补脾肾之阳,此时虽有水湿留滞,但不可强利,更不可攻泄,应于温补之中兼用行气化湿;肝肾阴虚型,治疗当以滋阴而不滞,淡渗化湿而不伤阴为宜;肺肾两虚型,多有卫外不固,易外感而诱发加重,治疗要处理好标本缓急及祛邪与扶正关系;阴阳两虚型,正邪俱虚,患者呈现气阴两伤,治疗总以扶正固本为治,补气补阴兼顾。
3.3 关于水肿的治疗 慢性肾炎水肿,多因脾肾亏虚,脾虚不能制水,肾虚不能化水,随着脾肾功能强弱而呈不同程度的水肿反复消长。由于正虚邪实,故治疗宜祛邪不伤正,补气不碍邪,邪正兼顾。如若病人以水肿为主,此为标急,从水湿的多寡和部位遣方用药;如若水肿不显著或消退,从脏腑本身阴阳平衡失调的情况遣方用药。但如若慢性肾炎因外感引发水肿,则又应当从急性肾炎论治。
3.4 关于蛋白尿、血尿的治疗 慢性肾炎各型中均(或)可见蛋白尿、血尿。西医认为是肾小球基底膜损伤,血浆蛋白渗出所致。中医责之脾肾均虚。脾主统摄,肾主封藏,脾肾虚不摄不藏,致精华外泄,从溺窍而出,见蛋白尿、血尿。所以调节脾肾是关键。同时蛋白尿、血尿作为一个局部症状,还要结合各型辩治。全身症状改变了,蛋白尿、血尿自然减少或消失。对血尿、蛋白尿还可选择针对性单味药加入方药中使用。如黄芪,有明显免疫促进活性,可使血浆蛋白提高,尿蛋白减少到消失;山药富含蛋白质,可补尿中丧失的蛋白;白茅根可增加肾血流量,改善肾缺血,从而加快肾小球基底膜损害的恢复;丹参可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或释放,改善微循环,提高肾脏血供,保护肾脏功能和促进肾脏修复[2]。阿魏能改善肾小球滤过率,改善肾小管钠的再吸收,从而改善缺血性肾脏肾功能[3]。
[1]孙向春.黄芪膏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1982(1):39
[2]马林霞.丹参粉针联合阿魏酸钠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3):72.
[3]李力,陶新朝,杨歌明,等.阿魏酸钠对慢性肾衰竭内皮素细胞功能紊乱的调节[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