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奋力推进工业强省建设
——在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报告(节)

2014-04-15 14:31徐一平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
江苏建材 2014年1期
关键词:培育工业企业

徐一平 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

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奋力推进工业强省建设
——在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报告(节)

徐一平 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

这次全省经济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部署,总结去年工作,分析当前形势,明确今年工作要求和任务,动员全系统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奋力推进工业强省建设。会前,史和平副省长到我委专题调研指导,对今年工作和开好这次会议提出明确要求,我们将认真落实到位。

一、2013年全省经济和信息化工作扎实主动,稳中有进

过去的一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也是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的一年。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牢牢把握主题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创新思路、攻坚克难,优化举措、真抓实干,扎扎实实推进工业强省建设,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建设取得新的进展,运行呈现总体平稳、结构优化、融合加快、质效提升的良好态势。

一是总体平稳。全年工业经济运行总体走势平稳,虽然上半年有一定回落,但三季度趋向稳定,四季度继续巩固夯实。预计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近3万亿元,增长11.5%左右。工业和技改投资保持平稳增长,预计全年全省工业投资和技术改造投资分别增长18%、17.6%左右。全年工业用电3794亿度,增长6.5%。

二是结构优化。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增长18%,高于全部工业7个百分点左右,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兴产业投资增长23%左右,高于全部工业投资增幅5个百分点;私营个体经济投资增长超过30%,增幅较上年高4.4个百分点;七大高载能行业投资增幅低于全部工业3.8个百分点。区域发展呈现“北快南升”。苏北、苏中地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4.4%和13.0%左右,增幅分别高于全省平均2.9个和1.5个百分点;苏南地区工业增加值增长9.3%,较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三是融合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军民融合步伐加快。预计全省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达到86.5,位居全国第一。全省企业信息化指数达到77.49,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占比上升1个百分点以上,工业设计、现代物流、软件和信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等重点领域发展提速,支撑了制造业转型升级。

四是质效提升。1-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1.0%、16.8%和17.9%,预计全年仍将呈现出利润增幅高于利税、利税增幅高于主营业务收入的良好态势。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6%以上,七大高载能行业生产增幅低于全省工业。预计全年全省单位GDP能耗下降3.9%,累计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的63.8%。

去年,我们坚持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有机统一,聚焦重点,精准发力,在“稳”上下功夫,“进”上想办法,“效”上强措施,突出抓了三个方面工作:

(一)认真落实三项要求十项举措。去年3月份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工作提出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三项要求,省政府把落实这三项要求具体细化为十项举措。我委紧紧围绕三项要求十项举措,明确目标任务,制定落实方案,强化工作责任,全力加以推进。加强研究,协调推动,省政府出台了培育规模骨干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化解过剩产能、促进信息消费、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快船舶转型升级及海洋工程装备发展三年工作计划、支持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等政策意见,制定了工业强省建设“六大行动”实施方案、六个集中连片地区帮扶工作方案,把中央要求、省委省政府部署全面落实到经信工作中。

(二)扎实推进工业强省建设六大行动。一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工业强省建设目标,以六大行动为牵引,促进经信工作水平提升,带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在产业高端发展方面,各地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方案和“万企升级”行动计划,推动新技术新产品市场应用,实施创新成果转化和创新能力建设项目,组建产业联盟和企业联合研发中心,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与突破。大力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和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针对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我们分行业制定了化解方案。各地加大淘汰落后力度,累计关停并拆除90家企业落后设备;扎实开展第三轮化工整治和铅蓄电池专项治理,全省关停并转企业409家。在信息化引领方面,持续推进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百千万”工程、百项信息化关键核心技术示范项目、工业软件应用示范,制定实施产品、生产过程、电子商务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标准,建设两化融合服务产业园、工业云平台等公共信息服务载体,建成省数字企业创建体验中心。在技术改造提升方面,制定工业强基专项行动工作方案,重点项目列入国家强基工程。持续推进“百项千亿”重点技改工程,实施436项、总投资5112亿元的重点技改项目和352项、总投资3166亿元的“四新”技改项目,推动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型。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开展融资洽谈活动,协调国土部门优先保障重大技改项目用地需求,推动技改项目加快实施,加速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在绿色发展推进方面,重点强化节能降耗责任,完善节能推进机制,制定11项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千企能源管理体系和评价指南。实施电机能效提升三年计划,推进节能改造工程,年节能量超过200万吨标准煤。建成省级能效监测分析平台,启动一批企业能源中心示范项目和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加快绿色制造步伐。在生产性服务业提速方面,突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节能服务、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等重点,优选120家企业和203个项目给予重点扶持。在国际化企业培育方面,各地认真贯彻《省政府关于加快培育规模骨干工业企业的意见》,结合实际出台配套政策,制定培育计划,着力创造条件,协调解决企业做强做大的困难和问题。开展百强企业成功之路宣传,加强典型引导;安排专项资金鼓励、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各市主动出击,融入央企战略布局,赢得发展新机遇。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升和“科技小巨人”培育计划,认定100家高成长型中小企业和100家创新能力建设示范企业,组织了5000多人次的高端人才培训,把国际化企业培育举措落到实处。

(三)着力保障经济平稳运行。我们统筹处理稳增长与调结构、促转型的关系,持续夯实工业经济总体平稳、良性运行的基础。一是加强产业研究。二是加强市场开拓。三是加强增量培育。四是加强要素协调。五是加强企业服务。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不足。主要是,工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工业发展的质量效益仍需进一步提高;部分行业存在产能过剩,企业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还不够强,转型升级、结构调整仍需进一步加快;对照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要求,我们的改革意识、创新精神、市场理念还需进一步强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工业、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机关办事效率不高、抓落实不够、服务意识不强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4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稳”有基础,“进”有动力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我们必须认真研判形势,准确把握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所处的阶段,按照省委2020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的总体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扎实推进工业强省建设,努力开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局面。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处于深度调整期,虽总体复苏,但仍面临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新的增长动力源尚不明朗,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抬头,国际需求状况短期内难以明显改善。发达国家凭借自身优势力图重振制造业,一些后发国家依托传统优势更多参与中低端市场分工,给工业发展带来双重影响。从国内看,我国经济既有增长动力,也有下行压力,发展中的“两难”问题增多。工业化、城镇化协调推进,城乡、区域逐步协调发展,国内有效需求将逐步释放,发展空间将进一步拓展;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的重大改革全面有序推进,具有针对性、指导性的政策措施接连出台,市场机制的作用将进一步发挥,新的改革红利持续释放,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将进一步激发;中央注重既稳当前、又利长远,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给市场稳定的预期。同时,我国经济已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经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相互叠加,过度依赖投资拉动难以为继,土地、劳动力等传统成本优势相对减弱,环境资源约束加强,大范围雾霾天气频发倒逼产业加快转型调整。从我省看,经过近年来的艰苦努力,发展后劲和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在产业结构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现代服务业比重上升,民营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一半以上;在需求结构上,消费拉动持续发力,智能终端、电子商务等新兴消费热点爆炸性增长,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增强,民间投资、新兴产业投资比重进一步提高;在区域结构上,苏中、苏北占全省经济的比重上升,三大区域各展所长、互动融合,区域协调发展格局进一步形成。但我省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比如:外贸形势依然严峻,去年全省进出口总额仅仅略有增长,对日本、欧盟、拉美等主销市场持续低迷,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出口呈负增长;传统消费热点进入平稳期,新兴热点还不多;产业投资需求不振,制造业投资增速低于全部投资;企业用工成本刚性、持续上升,产品价格下行进一步挤压企业利润空间;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没有明显缓解等。

三、狠抓关键重点,奋力推进工业强省建设

2014年全省经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及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信工作各方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紧紧围绕工业强省建设目标,瞄准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企业国际竞争力和江苏制造国际影响力三个提升,推进产业高端发展、信息化引领、技术改造提升、绿色发展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提速和国际化企业培育六大行动,深入实施转型升级工程,强化创新驱动,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打造江苏工业经济“升级版”。

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年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1%左右,工业投资增长16%左右、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7%左右,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8%左右,地区信息化水平指数达到88以上,单位GDP能耗下降3.6%。

实现上述预期目标,奋力推进工业强省建设,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六大行动部署,统筹兼顾、突出关键、集聚资源、创新举措,着力抓好十项重点工作:

(一)突出创新驱动,推动产业高端发展。把创新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集聚各类创新要素,加快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着力推动产业向高端攀升。一是形成新的支柱产业。继续实施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方案,引导创新资源向新兴产业集聚,加强关键核心和共性技术攻关,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链重点环节,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快速发展。密切关注有望引领新的技术和产业革命的移动互联网、先进机器人、3D打印等重大颠覆性技术发展趋势,围绕工业机器人、高速电梯、高效节能装备、轨道交通等优势领域,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跟踪支持我省相关重点企业研发创新,培育新兴产业新增长点。省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专项引导资金重点用于支持新兴产业重大高端项目和创新平台建设。二是强化创新能力建设。完善研发创新支持机制,引导企业、科研院所攻关核心技术、研发新产品,争创一批国家级创新示范企业,认定一批省级首台(套)重大装备,培育产业发展的高端优势。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区域性公共技术平台建设,继续实施企业技术中心培育计划,力争新增一批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以技术性能和质量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为目标,着力实施重点质量攻关项目。三是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围绕创新成果工程化、产业化和推广应用三个环节,搭建一批转化应用平台载体。实施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百千万”工程,建立完善省、市、县三级联动推广机制,全年重点推广应用百项关键技术、千个新产品,实现新增销售收入超万亿元。落实财政补贴政策,支持南京等城市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实施光伏下乡计划,拓展市场应用空间。加强新产品示范应用,扩大对使用单位的支持。四是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五是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推进各类特色产业聚集区和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建设,引导企业入园进区,培育产业竞争优势、降低配套协作成本、提升土地等公共资源效益。培育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强化授牌基地的评价考核。

(二)瞄准前沿领域,提升先进制造水平。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极端制造已逐步成为先进制造业发展方向和重点,要敏锐捕捉其发展机遇,深入实施“百项千亿”重点技改工程和工业强基专项行动,运用信息技术、低碳环保技术和精益制造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脱胎换骨、凤凰涅槃。一是加快智能制造。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交汇创新,提升制造业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水平。在数控机械装备、纺织装备、电子装备、自动化仪器仪表等领域,推动智能制造生产模式集成应用。二是促进绿色制造。推广低碳节能、清洁安全、循环利用等先进工艺技术和生产装备,减少污染物排放和资源能源消耗,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加快推进环保装备和技术的研发创新与产业化,支持培育一批具有研发设计、工程总包、设备制造、运营服务等一体化经营能力的龙头企业,形成技术先进、产品配套、门类齐全的节能环保产业体系。三是突破极端制造。极端制造是指在极大型、极小型、极精密型等极端条件下,制造极端尺寸或极高功能的产品或系统,是一个地区、一个企业先进制造能力的重要标志。随着信息技术等新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极端制造技术日趋成熟,极端制造产品越来越多且应用领域越来越广。要加强极端制造理念的宣传推广,引导企业以极端制造提升核心竞争力。支持企业在纳米材料制造、超精密加工设备等领域先行突破,以极致产品抢占市场竞争制高点和价值链高端环节。

(三)化解过剩产能,加速产业结构调整。要按照“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的原则和“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方向,多措并举化解过剩产能。一是扩大市场份额。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抓住城镇化发展机遇,围绕保障性住房、中西部铁路、建材下乡等重点,强化市场开拓,释放、消化钢铁、一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过剩产能。二是推动兼并重组。研究制定财政补贴、土地有偿转让、职工社会保障等综合性鼓励政策,推动重点行业加快兼并重组,鼓励支持优势骨干企业兼并、收购、重组同类企业和落后产能企业,加快布局调整和集聚集约,优化提升产业竞争能力,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三是引导产业转移。抓住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的机遇,实施沿海产业升级行动,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鼓励资源、市场两头在外的企业走向省外、境外,开展国际和省际产业合作,充分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和全球资源优化配置。支持鼓励省内产业转移,提升南北共建开发区水平。四是坚决淘汰落后。制定高于国家要求的淘汰落后标准,分解落实2014年淘汰落后产能任务,淘汰关停一批炼铁、炼钢、水泥、平板玻璃、印染行业落后产能。落实差别电价、差别水价等政策,倒逼落后低端产能尽快淘汰和退出,将有限的资源和环境容量用于支持高端产业发展。深入开展全省第三轮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和沿海地区化工园区环保专项整治行动。五是建立长效机制。建立产能过剩行业动态监测分析预警机制,提高节能节地节水和技术、质量、环保、安全标准,加强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推进过剩产能化解的长效机制。

(四)扩大信息消费,加快两化深度融合。紧紧抓住消费结构升级的机遇,积极打造信息消费环境,着力培育信息消费热点、丰富信息产品与服务,以极大的消费需求牵引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加快提升信息基础设施。二是加快扩大信息产品和服务供给。三是加快培育信息消费市场。

(五)培育国际企业,增强核心竞争能力。以规模骨干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重点,落实扶持措施,加大培育力度。一是培育国际化大企业。二是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引导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开展专业化协作配套,提升在细分行业中的竞争优势。实施“专精特新”企业提升和“科技小巨人”培育计划,认定100个“专精特新”产品和50家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组织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服务行动,推动中小企业创新转型。围绕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技术,重点培育、认定一批专精特新产品。三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六)创新业态模式,激发产业发展活力。伴随着全球化、信息化不断深入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要大力探索我省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机制,以业态模式创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速,增强制造业转型升级动力。一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二是培育智慧产业新模式。三是着力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四是积极拓展新赢利模式。

(七)完善服务体系,助推小微企业升级。要进一步落实、省委省政府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全面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一是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二是推动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创业。三是帮助解决企业突出问题。

(八)强化节能减排,提升绿色制造水平。要强化责任落实,完善倒逼机制,着力提升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水平。一是加强节能综合协调。制定实施年度全省节能行动实施方案,推动出台有关配套政策措施。节能目标分解落实到市,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形成责任到位、分工明确的工作推进机制。定期公布对各地节能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严格落实节能预警约束措施。二是更大力度实施节能重点工程。突出重点耗能行业,大力组织实施节能改造工程,力争全年新增节能能力200万吨标准煤。积极推进重点耗能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和高效节能产品,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深化电力需求侧管理,从各行各业再选择2000家用户进入省电能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扩大推广应用。三是推动重点耗能企业能效提升。继续启动编制一批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组织开展重点用能单位专项能源监察审计,对单位产品能耗超过限额标准、违规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用能设备的,执行惩罚性电价。深入推进千企节能低碳行动,建立覆盖“千企”的能耗在线监测系统,50%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全年实现节能400万吨标准煤。四是推进清洁循环低碳发展。以电子、化工、造纸、电镀、纺织印染等行业为重点,组织500家企业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创建20家清洁生产先进企业。以产业生态链接、废弃物资源化、机电产品再制造等为重点,实施一批工业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开展低碳工业园区试点。

(九)优化经济调节,促进工业平稳运行。保持工业经济合理增长,突出发展质量效益,着力为调结构创造有效空间和条件。一要优化运行调节。二要创新要素保供。三要搭建市场平台。四要强化增量带动。

(十)推进改革创新,加快职能转变步伐。按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针对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市场功能发挥不够和政府对资源干预过多、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加快职能转变,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高机关效率效能,促进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建设持续健康发展。一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二要创新管理方式。三要提升效率效能。四要优化发展环境。

猜你喜欢
培育工业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工业人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