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嘉颖,徐 琤,邬秉左
(1.无锡市天合景观有限公司,江苏无锡214072;2.无锡市园林文化研究会,江苏无锡214072)
无锡园林绿化树种应用演变的探讨
邬嘉颖1,徐 琤1,邬秉左2
(1.无锡市天合景观有限公司,江苏无锡214072;2.无锡市园林文化研究会,江苏无锡214072)
通过对无锡地区古代和近现代各时期树种应用和演变规律的调查;结合地带性植被和植物区系,从城市绿化的可持续发展,就植物多样性保护和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对科学合理地应用绿化树种进行了讨论。
树种;城市植被;植物多样性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城市绿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营造生态完善、功能齐全、景观丰富的城市植被已成为长期目标,作为主角的树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作者就本地区史上绿化树种种类应用及其变化进行了调查分析,并结合地带性植被和植物区系的调查开展讨论,以进一步科学合理地应用绿化树种。
无锡历来就有注重植树之传统。较为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和长时期的植物引种工作,保证和增加了无锡的树种多样性。通过几代人长期的努力,在树种应用方面,获得较好的成绩。从历史看,树种的选择应用有明显的不同。
1.1 古代应用的树种
由于先民认为“草木郁茂,生长相随”,历来就注重植树。民间植树的场所多在宅屋前后、村旁、河旁、墓丘等处。常在宅前种植榉树(Zelkova schneideriana),屋后种植朴树(Celtis sinensis),而谓“前榉后朴”;庭中有天井者多种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玉兰(Magnolia denudata)、腊梅(Chimonanthus praecox)、桂花(Osmanthus fragrans)、石榴(Punica granatum)等树种,意寓“金玉满堂、多子多福”以讨口彩;村旁多竹林,河旁多植柳(Salix babylonica);墓丘栽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石楠(Photinia serrulata)、女贞(Ligustrum lucidum)等树种[1]。对山林绿化史载最早的植树是由宋代李纲在为父母守墓时,曾在惠山植赤松(Pinus massoniana)万株;洪武7年,普真又在惠山种松树万株[2]。史上很长时期以来松、柏、榉、朴、楝(Melica azedarach)、柳和竹等种类则是先民最为常用的绿化树种。
山水壮美的地理环境,使无锡历代先贤们凭借青山绿水,建草堂和别业,形成了珍贵的古典园林,其中大多历经战乱,或衰败、或湮废。各类园林中花木植物则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在寺庙、庵院内的庭院中习惯种植银杏(Ginkgo biloba)、罗汉松(Podocarpus macrophyllus)、圆柏(Sabina chinensis)、黄杨(Buxus sinica)等树种;在私家庭园中种植的树种以乡土种类为主,外地的种类不多,以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柳、梧桐(Firmiana simplex)、梨(Pyrussp.)、桃(Prunus persica)、梅(Prunus mume)、海棠(Malus spectabilis)等为主要树种,具体种类由园主人爱好而异。在众多古园中,应用花木水平上乘者以《愚公谷》为最[3]。《愚公谷》是明万历年间由士绅邹迪光置地数十亩而建,园内栽种有松、柏、朴、柳、梧桐、玉兰、桂花、腊梅、槐(Sophora japonica)、海棠、桃、梅、李(Prunus salicina)、杏(Prunus armeniaca)、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橙(Poncirus trifoliata)、柑(Citrussp.)、木芙蓉(Hibiscus mutabilis)、石榴、牡丹、紫藤(Wisteria sinensis)等种类,崇台闲馆参错其间,花木配置崇尚自然,景色幽美。可惜仅历40 a左右,园遂湮废,今仅留遗迹。据记载,在无锡历代古园中种植应用的树种还有: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杨梅(Myrica rubra)、香椿(Toona sinensis)、丁香(Syringa oblata)、枣(Ziziphus jujuba)、蔷薇(Rosa multiflora)、樱桃(Prunus pseudo-cerasus)、木锈球(Vibumum macrocephaluim)等种类,甚至在一些古园中还出现了利用山矾(Symplocos sumuntia)及一些草本植物如大叶骨牌草(Microsorium forctune)、秋海棠(Begoni evansiana)、菖蒲(Acorus calamus)等植物之个案[3]。而在明正德嘉靖年间有邹望在鸿山徐塘村建《众香堂》及南花园,在众香堂“……四季香花毕备,每种百余,布列檐下,残即易之,无日无花”。即使在深秋时也“以黄丝络香橼千颗于梁间,如繁星然”[3],可谓初现了植物专类园的理念和雏形。
除上述种类外,明弘治重修《无锡县志》[4]第7卷的木、果和花之属3节中比较详细记录了当时应用的树种,除前述的一些种类外,还有梓(对现存古树鉴定为楸树Catalpa bungei)、桑(Morus alba)、柘(Cudrania tricuspidata)、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山茶(Camellia japonica)等种类。
1.2 近代应用的树种
随着20世纪初西方先进思想和理念涌入,无锡邑人也渐受影响,学习西方,倡导植树。1915年地方政府宣示清明节为植树节。1916年清明,由知县率领民众代表在惠山黄公涧植树;1925年于城区种植行道树。据当时记载应用树种主要有松、杉、柏、柳、榉、朴、桃、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白杨(Populus adenopoda)等乡土树种。20世纪30年代城区已开始种植悬铃木(Platanus sp.)等国外树种。作为时尚模式,1905年由无锡士绅集资筹建了我国第1座公共园林——锡金公园(今城中公园),之后还建成了惠山公园、社区公园——胥乐园和乡村公园——村前公园。同时作为社会中坚的新兴民族工商业者,纷纷在太湖之滨的湖山胜处修筑私园,使无锡的园林再度兴盛,形成有一定特色的近代园林。从1912年荣氏构筑梅园开始,二三十年间,涌现的近代园林有20处以上,如万顷堂、横云山庄、太湖别墅、郑园、若圃、退庐、镇山园、小桃园、蠡园、渔庄等。与传统园林不同,这些园林在满足主人享受的同时,坚持向市民免费开放。与之相适应,植物造景在这些园林建设中成为造园主要手法。为营造较好植物景观,造园者不但大面积种植树木,应用的树种也更丰富,除从周边地区购买观赏苗木外,还从国外直接引进一些观赏树种,如冷杉(Abiesi alba)、大王松(Picea palustris)、黑松(P.thunbergii)、五针松(P.parviflora)、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日本樱花(Prunus yedoensis)、槭树(Acer palmatum)、茶梅(Camellia sasanqua)、杜鹃花(Rhododendronsp.)等种类[1]。1933年横云山庄主杨翰西撰写的《鼋渚艺植录》较为详细地记录了当时近60种常见的园林植物,其中不少是新引进树种,如白皮松(P.bungeana)、塔柏(Sabina chinensisvarpyramidalis)、龙柏(Sabina chinensisvarKaizuca)、晚樱(P.serrulatavarlannesiana)、春鹃(R.obtusum)、夏鹃(R.indicum)、夹竹桃(Nerium indicum)等种类[5]。这些种类虽然应用并不都普遍,或仅局限在城中公园或私家园林中应用,但此阶段应用的园林绿化树种已较古时明显丰富。
1.3 现代应用的树种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园林绿化更为重视,设有专门机构从事此项工作。除在公园、风景区内广植各类树种,进行荒芜丘陵绿化,还非常重视城区的绿化。当时绿化所用苗木均有专门机构负责培育或从周边,甚至从浙江丽水、江西庐山、哈尔滨等地采运并统一配发。据记载,20世纪50~60年代山区绿化选用的树种主要有杉木、马尾松、黑松、金钱松(Pseudolarix amabilis)、柏类等针叶树,在山麓或土层较厚地带则还混杂应用麻栎(Quercus acutissima)、锥栗(Castanea henryi)、油桐(Aleurites fordii)、乌桕(Sapiumsebiferum)、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等种类;在城区绿化应用的树种,除前述的侧柏、龙柏、塔柏、罗汉松、广玉兰、女贞、桂花、黄杨、悬铃木、白杨、枫杨、桑树、榉树、梧桐、楝树、槐树、玉兰、海棠、梅、桃、李、杏、蜡梅、石榴、紫薇等种类外,还有雪松(Cedrus deodara)、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胡桃(Juglans regia)、水曲柳(Fraxinus chinensis)、白榆(Ulmus pumila)、榔榆(U.parvifolia)、栾树(Koelreuteria bipinnata)、贴梗海棠(Chaenomeles lagenaria)、紫荆(Cercis chinensin)、荚蒾(Vibumum dilatatum)、麻叶绣球(Spiraea cantoniensis)、紫玉兰(Magnolia liliflora)、棕榈(Trachycarpus fortunei)、含笑(Michelia figo)、珊瑚树(Viburnum.odoratissimum)、海桐(Pittosporum tobira)、夹竹桃、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等种类[1];此外20世纪60年代还推广应用桉树(Eucalyptussp.)、泡桐(Paulownia tomentosa)、油橄榄(Olea europaea)等,其中推广种植的桉树种植在本地区最南的大浮一带,种类有赤桉(E.camaldulensis)和心叶桉(E.cordata);它们虽在短时期内生长尚可,到20世纪80年代已有长成胸径40 cm以上的植株,虽然当时主管部门曾经对其中的成年株作为“名木”保护,但终因本地的绝对温度过低造成的冻害引起树干基部腐朽而亡。20世纪70年代广泛应用池杉(Taxodium ascendens)、落羽杉(T.distichum)、墨西哥落羽杉(T.mucronaturn)等树种。由于加强引种和培育苗木工作,苗圃育苗品种在20世纪60年代初一度400种以上,树种应用开始呈现多样化。20世纪60年代中期已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行道树绿化,如:梅河路的重阳木、学前街的青桐、健康路的栾树、泗堡桥路的枫杨、合欢(Albizia julibrissin)、锡鼋路的榆、朴,解放路的悬铃木等,可惜随着城市建设和改建已不复存在。20世纪80年代初为编制树种规划进行了绿化树种调查,调查表明全市已有常用绿化树种393种。
改革开放后,绿化成为国策,对园林绿化更加重视,随着植物引种驯化工作的展开,绿化树种更为多样丰富;除一些乡土树种,如冬青(Ilex pubescens)、木荷(Schima superba)、三角枫(Acer buergerianum)、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紫树(Nyssa sinensis)等得到种植应用外,应用的外来树种有秃杉(Taiwania cryptomerioides)、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北美圆柏(铅笔柏)(Sabina virginiana)、杜英(Elaeocarpus sylvestris)、棱角山矾(Symplocos tetragona)、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es)、江南桤木(Alnus trabeculosa)、香花槐(Robinia pseudoacacia)、银鹊树(Tapiscia sinensis)、北美枫香(Liquidambar styraciflua)、柳叶栎(Quercus phellos)、沼生栎(Q.palustris)、北美红栎(Q.rubra)、金合欢(Acacia dealbata)等以及槭树属(Acer)、玉兰属(Magnolia)、含笑属(Michelia)和荚蒾属(Vibumum)等的种类。
总结无锡由古到今绿化应用树种的种类,可发现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表现为:
2.1 树木种类多样化
无锡地区古人种植的树木以乡土树种为主,种类仅数十种。随着社会发展,特别是从上世纪初开始,由于民族工商业发展迅速,无锡也成为了重要的商埠,频繁开展对外交流,植物引种不断加强和开展,不少树种经过长期的引种驯化,在当地生长发育正常,观赏价值较高,经过示范推广得到较好的应用,同时不断对乡土树的栽培利用,树种应用呈现多样化。据调查,目前在无锡能露地生长的木本植物有518种,其中乡土树种216种,占41.7%,外地引进树种302种,占58.3%[6]。
2.2 功能调整更专一
古代和近代对应用树种的选择体现了乡土性及主人爱好,还常考虑树木的其他实用性,如:榉树材质坚硬、结构细致、有光泽、耐水湿、耐腐朽,是制作家具理想的高级用材;朴树木材坚硬、粗糙而柔韧、不易开张,可作器皿、砧板、农具等材用;竹更成为小型建筑、蔑用、竿柄和其他农具等用材;因就近种植极大便利了农耕社会的日常生活和田间劳作,受到青睐。而利用种植枳(Poncirus trifoliata)、木槿(Hibiscus syriacus)、雀梅(Sageretia thea)等种类以篱垣作地宅间的分隔已是乡间传统之一。更有在宋代天熙年间尤叔保迁居开化乡白石里(后名许舍),为安全起居,曾经将楝树子埋于居所四周,待楝树长大成城,并设四门,按时启闭,人称之为“楝城”。随同社会发展、绿化树种应用中适应农耕社会劳作、生活方式和习惯的一些实用功能逐步消失、或淡化;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树木的生态和景观等功能更显重要,绿化树种的选择主要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提升城市绿地景观为主要标准,兼顾如:游憩闲暇、防灾减灾等其他功能,为城市市民的生活和工作提供服务;新世纪以来,为保障城市生态安全,促进城市自然生态、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和谐发展,做好自然资源和物种多样性保护也成为树种选择应用的原则。
2.3 园艺品种更为丰富
由于长期以来对引种驯化工作的重视,目前无锡市的观赏植物比较丰富,就木本植物而言,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4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16种;一些在无锡地区没有原生种类的科,如木兰科(Magnoliaceae),或原生种类很少的属,如槭树属(Acer)、荚蒾属(Viburnum)等类群,由于它们的观赏价值高,经长期的引种颇有成果,目前在无锡露地生长的这些科属的种类分别已有数十种之多;一些观赏花木的园艺栽培品种更为丰富,本地区已收集保存了梅花品种500个以上,杜鹃花栽培品种400个以上,樱花(含品种)40个多,观赏桃品种20个多,桂花品种60个多等;其中梅花收集成为“中国梅品种资源圃”,杜鹃花收集成为”中国杜鹃花园艺品种资源库”。利用主题植物众多的种类和品种还建成了梅花、杜鹃和樱花的植物专类园,这些专类园既是收集保护主题植物的种质资源库,也营造了优美的景观,是无锡园林建设的特色。
2.4 喜好常绿树种
古代先民传统习惯一般喜好落叶树种,当时以落叶的榉树、朴树和柳树的应用最为普遍,至今还有许多榉树、朴树的古树[2]。20世纪90年代对境内村庄绿化的调查中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的比为1∶2.4。
改革开放后,常绿树绿化效果明显,成为引种、苗木培育和种植的热门树种。目前在无锡境内露地生长的常绿树已有156种,其中常绿的乔木为50种,与原植物区系中的常绿乔木22种相比增加了2.5倍,而落叶的乔木164种与原生的78种相比增幅仅为1.1倍;其中特别是香樟,冠大荫浓,树姿雄伟,吸烟滞尘能力强,又较适应城市环境,香樟成为市树后,在应用方面做了大量推广工作,更是种植普遍。管理力度也向常绿树种类倾斜,如长期在行政审批收取绿化赔偿费用中对涉及常绿种类就要加倍收取。
数十年来城市植被中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之比日渐趋小,城区主要常绿树与落叶树种植株数的比从20世纪80年代的1∶0.97,到90年代就降低至1∶0.65,降幅近30%[6]。在2011年无锡园林局委托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对无锡城市木本植物指数开展调查研究,在调研中通过全面踏查结合取样调查,对样地进行群落学调查。分别对城市绿地计算木本物种应用多度和应用频率,调查表明:无锡地区虽然有比较丰富的树种多样性,但树种的应用极不平衡,常绿的香樟和桂花占所有应用植物的54%,其中香樟的应用频率竟达到80%〔7〕。
社会发展对园林绿化提出更高要求,其生态功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绿化是人工建设的“第二自然”,由其组成的城市植被“是在高度的人为干预下,按照城市的绿化政策和人们的意愿发展的一种偏途演替”[8],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无锡的原始植被已被破坏殆尽,目前的植被主要是次生林和人工植被。其中人工植被是由人为绿化种植的城市绿化、村庄绿化和道路绿化等组成,在这些人工植被中,树木是生态效应和绿量的主体,因此对人多地少和生态环境压力大的无锡而言,保证绿地群落的稳定性,发挥城市绿地最大的生态作用,必须科学合理应用树种,以保证城市绿化乃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无锡气候属亚热带北缘,地区植被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和过渡性的特征,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向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过渡地带。地带性植被的乔木层以落叶树为主,主要优势树种有麻栎、白栎(Quercus fabri)、枫香树、化香(Platycarya strobilacea)、野漆树(Toxicodendron sylvestris)、黄檀(Dalbergia hupeana)、朴树、野桐(Mallotus tenuifolius)等;常绿树有香樟、马尾松、冬青等。相对而言,城市南部常绿成分较多,在五里湖以南的诸山陵和马山等地可见石栎(Lithocarpus glaber)和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等常绿乔木。植物区系中有野生木本植物251种,其中201种为落叶种类,常绿树木50种,落叶与常绿之比约为4∶1[1]。从植物区系中兼含落叶和常绿种类的阔叶树各科中的落叶与常绿种类的比例分析表明:植物区系中热带性质的分布类型虽有部分常绿乔木,但在自然植被的组成上处于次要地位,而温带性质分布类型中则集中了较为典型的温带主要落叶阔叶树,并构成植被的主体。
与地带性植被相比,现有城市植被的构成显然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完善,特别是目前以常绿树香樟为主构成的城市植被呈现了常绿态势,与地带性植被并不相符,降低了为人服务的功能,影响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而对单一树种的过度利用则严重影响了城市绿地景观的多样性。对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而言,缺少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是极不稳定的,严重时会影响城市的社会和经济活动,乃至对城市的生态安全产生一定影响。
科学合理的城市绿化应该尊重自然,根据城市地带性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进行建设;由于无锡地区人多地少,生态和环境压力大,更应该在绿化中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坚持植物造景,利用多种植物不同的生态习性和种植形式,形成多种以乔木为骨干、物种丰富、配置合理、生态功能最大的复层植物群落,营造出群落稳定、景观优美的植物景观;特别针对无锡夏季炎热、冬季寒冷的气候特点,更应重视骨干乔木树种的选择,科学控制常绿乔木和落叶乔木的应用比例,营造合理的城市植被。
目前无锡的城市绿化已进入追求绿化质量的新阶段,从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完善城市绿地分布和结构,全面提高绿地的各种功能,发挥其最大的生态和环境效应将成为长期的工作。
(1)坚持正确的园林绿化观。首先绿化工作要“以人为本”,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出发,改变以往城市绿化中一些重形式和追求数量或“短视”行为等不恰当做法。要以生态为先、因地制宜,提升绿化质量,协调完善绿化功能。发挥城市绿化对提升城市生态功能、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物种多样性的作用,保障城市自然生态、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和谐发展。
(2)在绿化建设中大力推广落叶树木,特别是乡土大乔木的应用。通过政府引导,长期坚持,切实改变目前城市植被的常绿趋势,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区域特色和城市个性的绿色景观。另外,针对现在的城市绿地中树木,特别是局部乔木过密,可在日常养护管理中适当对绿地中的过密常绿乔木进行逐步控制,为相近邻的落叶乔木创造生长空间;在城市绿地改造的建设中可适当减少过多的常绿树,如香樟。
(3)要从植物、园林、林业、规划等多学科出发,科学制定城市绿化的树种规划并加以深化。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不同功能区域来制定居住区、游览区、工业区等片区的树种规划,合理确定常绿树木和落叶树木的比例;应在广泛调查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提出特色树种应用的原则。通过长期的引导,努力来构筑具区域特色和城市个性的绿色景观。树种规划确定后应向社会公布,要采取措施指导育苗和引导应用。
(4)从城市绿化可持续发展来看,目前城市绿地整体功能的发挥并不完善。究其原因,忽视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及应用则是重要原因之一。必须坚持植物造景,在植物造景中以乡土植物为主,积极推广应用其他适生植物,丰富地被植物种类和品种,加大对乡土植物中有观赏利用价值的草本和亚灌木种类的驯化栽培和利用,推广应用自衍草花及组合花径等绿化形式,要采取措施保护生境、促进野生种群恢复,营造特色景观。同时应避免一些不恰当的绿化建设,以减少对乡土植物,特别是对乡土草本植物和木质藤本种类的伤害(9)。
[1] 邬文祥,邬秉左.无锡城市化进程中的植物[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 常荣初,龚近贤,邬秉左,等.无锡园林志[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
[3] 无锡园林局.梁溪古园—无锡古典园林史料辑录[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
[4] 钱西青.无锡县志[M].明.弘治7年(1494年).
[5] 杨翰西.鼋渚艺植录[M].1933.
[6] 邬秉左.无锡树种多样性的调查与分析[J].江苏林业科技,2005,32(1):17-22.
[7] 王 娟,张明娟,张馨韵,等.无锡市本地木本植物指数研究[J].中国园林,2013,29(4):48-52.
[8] 赵运林,邹冬生.城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9] 邬嘉颖,邬秉左.绿化建设对次生林地植物多样性的影晌——以无锡三山公园为例[J].中国城市林业,2011(4):34-38.
S731.2
C
10.3969/j.issn.1001-7380.2014.04.012
1001-7380(2014)05-0049-05
2014-04-23;
2014-05-12
邬嘉颖(1980-),女,江苏无锡人,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园林绿化树种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