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军 郭 威 刘 俊 张忠兵
(内蒙古自治区地方病防治研究中心,呼和浩特 010031)
内蒙古地处蒙古高原南端,由于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的差异从东到西形成了森林自然景观、草原自然景观和荒漠自然景观,郁莽的林海,辽阔的草原,浩瀚的沙漠是内蒙古生物多样性的基础。在拥有丰富节肢动物资源的同时,有些节肢动物叮咬人畜,传播疾病,蜱是人、畜感染病的重要媒介(能乃扎布,2004)。在以往的流行病调查和日常监测工作中,发表并记录了一些蜱种名,描述了部分蜱传疾病。在检视既往蜱类标本和检索文献后,记录了内蒙古部分蜱的名录、分布和宿主,描述了几种重要的蜱传疾病。
所检视蜱类标本为历年研究工作和监测工作中存留的1 000余份标本,并参照新疆所赠的部分标本。文献资料来源于各期发表的有关蜱论文和科研报告。
用LEICA MZ95立体体视显微镜检视各期标本,查阅历年有关蜱的文献,核实蜱的宿主和分布,描述蜱传疾病在内蒙古的研究情况。
根据标本鉴定结果和文献资料,内蒙古蜱现有2科7属27种。
Ⅰ Ixodidae 硬蜱科
1.Dermacentor革蜱属
(1)D.daghestanicusOlenev,1927 达吉克斯坦革蜱,旧称银盾革蜱 21♀♀34♂♂1986年6月,采自阿拉善盟额济纳旗骆驼体。分布:阿拉善。宿主:马、牛、羊、骆驼、鹿、獾、啮齿动物。
(2)D.nuttalliOlenev,1929草原革蜱2♀♀3♂♂1981年7月在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腾格淖尔采自五趾跳鼠。分布:呼和浩特、赤峰、兴安盟、阿拉善。宿主:马、牛、羊、骆驼、小型哺乳动物。
(3)D.silvarumOlenev,1931 森林革蜱43♀♀56♂♂1995年7月兴安盟阿尔山市五岔沟镇分布:呼和浩特、兴安盟。宿主:马、牛、羊、骆驼、刺猬、啮齿动物。
(4)D.sinicusSchulze,1931中华革蜱3♀♀5♂♂1996年6月赤峰市敖汉旗刺猬。 分布:赤峰、通辽。宿主:马、牛、羊、野兔、刺猬。
(5)D.marginatus(Sulzer,1776) 边缘革蜱41♀♀46♂♂1983年7月鄂尔多斯鄂托克旗白土。分布:鄂尔多斯、阿拉善。宿主:马、羊、小型哺乳动物。
2.Haemaphysalis血蜱属
(6)Hae.campanulataWarburton,1908 铃头血蜱4♀♀6♂♂2005年7月鄂尔多斯市乌审旗狗体表。 分布:兴安盟、鄂尔多斯。宿主:狗、马、牛、鹿、啮齿动物。
(7)Hae.concinnaKoch,1844嗜群血蜱41♀♀46♂♂1983年7月鄂尔多斯鄂托克旗白土达乌尔黄鼠。 分布:呼和浩特、赤峰、兴安盟、阿拉善。宿主:马、牛、羊、骆驼、小型哺乳动物。
(8)Hae.japonicaWarburton,1908日本血蜱98♀♀66♂♂ 2013年5月呼和浩特市白塔机场达乌尔黄鼠。分布:呼和浩特。宿主:马、牛、山羊、啮齿动物。
(9)Hae.verticalisItagaki,NodaetYamaguchi,1944草原血蜱16♀♀21♂♂1996年7月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乌宁巴图达乌尔黄鼠。分布:呼和浩特、包头、锡林郭勒、赤峰、兴安盟、鄂尔多斯。宿主:黄鼠、沙鼠、跳鼠、仓鼠等。
(10)Hae.longicornisNeumann,1901长角血蜱11♀♀9♂♂1997年6月呼伦贝尔市满洲里达乌尔黄鼠。分布:鄂尔多斯、呼伦贝尔。宿主:马、牛、羊等家畜,鹿、獾、熊、狐。
3.Hyalomma璃眼蜱属
(11)HyalommaasiaticumSchulze et Schlottke,1929亚洲璃眼蜱87♀♀92♂♂1983年5月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白土骆驼体。 分布:包头、通辽、锡林郭勒、乌兰察布、巴彦淖尔、鄂尔多斯、阿拉善。宿主:马、牛、羊等家畜,野兔、刺猬和啮齿动物。
(12)Hy.rufipesKoch,1844麻点璃眼蜱45♀♀47♂♂1996年6月阿拉善盟额济纳旗骆驼体。分布:阿拉善。宿主:马、牛、羊等家畜,野兔、刺猬和啮齿动物。
(13)Hy.scupenseSchulze,1918盾糙璃眼蜱21♀♀16♂♂2006年7月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骆驼体。分布:阿拉善。宿主:马、牛、羊、骆驼、驴。
(14)Hy.anatolicumanatolicumKech,1844小亚璃眼蜱104♀♀94♂♂1986年6月 阿拉善盟额济纳旗骆驼体。分布:阿拉善。宿主:马、牛、羊等家畜。
(15)Hy.dromedariiKoch,1844嗜驼璃眼蜱6♀♀5♂♂ 阿拉善盟额济纳旗骆驼体。分布:阿拉善。宿主:马、牛、羊、骆驼等家畜,狗、啮齿动物。
4.Ixodes硬蜱属
(16)I.arboricolaSchulzeetSchlottke,1929嗜鸟硬蜱 2009年6月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鸟巢。分布:锡林郭勒。宿主:鸟巢。
(17)I.crenulatusKoch,1844草原硬蜱4♀♀6♂♂ 1993年7月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西伯利亚旱獭体。分布:锡林郭勒。宿主:穴居动物。
(18)I.persulcatusSchulze,1930全沟硬蜱114♀♀121♂♂2010年6月锡林郭勒盟宝格达山林场。分布:锡林郭勒、呼伦贝尔、兴安盟、通辽、赤峰。宿主:鸟巢。
(19)I.vespertilionisKoch,1844长蝠硬蜱1♀2♂♂1986年5月呼和浩特市大青山蝙蝠体。分布:呼和浩特。宿主:蝙蝠。
5.Rhipicephalus
(20)R.pumilioSchulze,1935短小扇头蜱3♀♀4♂♂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蒙古兔。 分布:阿拉善。宿主:野兔、刺猬。
(21)R.sanguineus(Latreille,1806)血红扇头蜱4♀♀5♂♂2009年7月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当浪乌素狗体。 分布:呼和浩特、包头、乌兰察布。宿主:狗、野兔、绵羊。
Ⅱ Argasidae 软蜱科
6.Argas
(22)A.beijingensisTeng,1983 北京锐缘蜱4♀♀6♂♂1996年7月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乌宁巴图麻雀体。分布:锡林郭勒、巴彦淖尔。宿主:麻雀
(23)A.persicus(Oken,1818) 波斯锐缘蜱3♀♀2♂♂ 1999年7月赤峰市松山区麻雀体。分布:呼伦贝尔、赤峰、锡林郭勒、鄂尔多斯。宿主:麻雀。
(24)A.lahorensis(Neumann,1908)拉合尔锐缘蜱1♀1♂1983年7月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羊体。 分布:锡林郭勒、巴彦淖尔。宿主:麻雀。
(25)A.vulgarisFilippova,1961 普通锐缘蜱 1998年7月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分布:锡林郭勒、巴彦淖尔。宿主:麻雀。
7.Ornithodoros
(26)O.tholozaniLaboulbeneetMegnin,1882 左氏钝缘蜱 1996年6月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白土刺猬体。分布:鄂尔多斯。宿主:沙狐、蒙古兔、普通刺猬。
(27)O.tartakovskyiOlenev,1931 特突钝缘蜱1983年7月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刺大沙鼠。 分布:乌兰察布。 宿主:啮齿动物。
蜱类除了叮刺人畜造成机械性损伤外,更重要的是,它对人、畜的疾病传播作用更大。在虫媒疾病中,由蜱传播的病原体种类多,对人畜威胁较大。内蒙古地区在以往的流行病调查和自然疫源性疾病日常监测中,发现蜱传播的病原体有细菌、病毒、立克次体和原生动物,现报告如下。
2.2.1细菌性蜱传疾病:(1)莱姆病:自1989年张启恩等首先在于黑龙江省海林市有相同纬度和相似生境的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莫尔道嘎林区从蜱中分离到莱姆病病原体以来,经系统研究,1995年杨秀峰等证实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荒漠地区人群存在莱姆病感染,证实大兴安岭南段存在莱姆病自然疫源地,并证实该地区主要传播媒介为全沟硬蜱,从全沟硬蜱中分离到4株伯氏螺旋体。1995年在内蒙古东部洮儿河流域的五岔沟、明水和绰源采集的森林革蜱中检出3株伯氏螺旋体(李朝品,2006;Zhang,2011)。
(2)土拉弗氏菌病:土拉弗氏菌病是一种多宿主、多媒介和多传播途径的自然疫源性疾病。1957年中国首次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自达乌尔黄鼠体分离到土拉弗氏菌(苑崇凯等,1993)。上世纪80~90年代,内蒙古自治区地方病防治研究中心在全区内20个旗(县、市)的人群、野生动物和家畜中开展了血清学流行病学调查,共检测各类血清4 319份,阳性43份。阳性点分布在四子王旗、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阿拉善右旗、科尔沁区、东胜区、科尔沁右翼前旗和牙克石市。阳性宿主有:大沙鼠、大耳猬、蒙古羽尾跳鼠、五趾跳鼠、淡尾黄鼠、喜马拉雅旱獭、翘鼻麻鸭、绵羊和人(赵俊伟和王环宇,2012)。虽然内蒙古地区蜱体中未检出土拉弗氏菌,但在黑龙江、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山东等地分离到土拉弗氏菌。特别是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1959年爆发人间土拉弗氏菌病,该县与毗邻的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南部的扎兰屯市和扎赉特旗自然地理条件相同,蜱的种类多,组成相似,病原体在蜱体内不但有生物性的发育循环,而且多数情况下可以经卵传至后代,因而对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土拉弗氏菌流行病学研究才刚刚开始。
另外,布鲁斯菌病和红斑丹毒丝菌病内蒙古地区常见的人畜共患病,1988年戚安顺等报道新疆由草原硬蜱和谢氏山蚤中检出红斑丹毒丝菌。通过蜱叮咬和在基节分泌液排菌播散传染布鲁斯菌病也已经证实,布鲁斯菌病疫源地采集的蜱有时也可检出布鲁斯菌。虽然在家畜主导的布鲁斯菌病流行过程中蜱媒作用有限,但应考虑到布鲁斯菌病自然疫源地中蜱的流行病学意义(邓国藩和姜在阶,1991;于心和叶瑞玉,1997)。
2.2.2病毒性蜱传疾病:(1)森林脑炎:森林脑炎主要流行于欧洲、亚洲的俄罗斯、日本和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东北地区存在着稳定的森林脑炎自然疫源地。内蒙古大兴安岭主要宿主为全沟硬蜱。内蒙古东北地区森林脑炎自上世纪90年代从大兴安岭林区报告以来,病例逐年上升,流行范围不断扩大,2011年全区报告森林脑炎276例,分布在5盟市。该年度发病率最高在呼伦贝尔市7.94/10万,其次是兴安盟3.16/10万,另3盟市赤峰市、通辽市和锡林郭勒盟仅有个别病例报告。前述两盟市发病率高的原因有:境内大兴安岭占有较大面积,森林覆盖度较高,优势蜱种全沟硬蜱、森林革蜱密度高,从事林业和深入林区采摘、旅游的敏感人群逐年上升(吕志和梁国栋,2006)。
(2)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是欧、亚、非三大洲都有分布的自然疫源性病毒疾病。璃眼蜱属蜱为主要媒介。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已在至少31种蜱和1种蠓中分离到。1965年在中国新疆南部巴楚县爆发,随后认定亚洲璃眼蜱为主要传播媒介,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的抗体已经在新疆的北疆、青海、内蒙古、四川、云南、海南和安徽等地的家畜或人血清中发现,虽然未检出病毒也未见病例报告,由于有璃眼蜱属蜱的分布,提示内蒙古等地可能存在该病潜在的流行区域(邓国藩,1978;李朝品,2006)。
(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2004年以来,在中国河南、安徽、湖北、江苏、浙江、山东出现的临床表现为全身不适,发热、肌痛、头痛,少数病例有关节痛及胃肠道症状、呼吸道症状、肝脏和神经系统症状。实验室检测有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和肝酶升高等。严重病例可发生多脏器受累。累计报告死亡病例36例。2009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从河南病例标本中分离到1株新布尼亚病毒,2010年从包括辽宁省在内的6省病例标本分离到20株新布尼亚病毒,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随后的流行病学调查证实主要媒介为蜱。近年来,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天津、海南都曾出现类似病例,且有死亡病例报告。内蒙古范围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研究还需不断加强(Zhangetal.,2011)。
2.2.3立克次体病:(1)Q热: Q热是由伯纳特柯克斯体引起的急性自然疫源性疾病。家畜是主要宿主,小型哺乳动物也有Q热感染。世界各地从50余种蜱中分离到伯纳特柯克斯体。中国目前经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和病例证实的分布区有北京、河北、黑龙江、山东、江苏、安徽、福建省(市、自治区)。内蒙古自20世纪60年代检出伯纳特柯克斯体后,90年代初经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内蒙古荒漠草原存在Q热自然疫源地,草原革蜱是Q热主要媒介。
(2)斑点热: 斑点热是由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引起的一组蜱、螨及蚤传播的立克次体病。目前证实对人类有致病性的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有10余种,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中国学者自1962年从黑龙江东方田鼠分离到第一株斑点热群立克次体以来,已经从不同地区的斑点热患者、媒介蜱和啮齿动物中分离到30余株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涉及黑龙江、新疆、内蒙古、海南、福建和北京等省市地区。媒介蜱种主要有草原革蜱、森林革蜱、亚洲璃眼蜱、越原血蜱、嗜群血蜱和中华革蜱等蜱种。近年来,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从病原学上确证了在我国北方广大的地理范围内存在着北亚蜱传斑点热,而且还证明了在我国新疆精河县、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陈巴尔虎旗及北京市昌平县存在着北亚蜱传斑点热自然疫源地,证实了在我国黑龙江绥芬河市、虎林县和内蒙古阿拉善盟存在新的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即:黑龙江立克次体、内蒙古立克次体和虎林立克次体。 上世纪90年代,内蒙古自治区地方病防治研究中心韩效中等对斑点热疫源地宿主和媒介进行系统研究,证实内蒙古荒漠草原存在斑点热疫源地,草原革蜱是斑点热主要媒介(范明远,2004)。
(3)埃利希体病: 人类埃利希体病是由埃利希体经蜱传播所引起,埃利希体目前已发现有10余种,对人致病的主要有4种,病原体主要由蜱叮咬或接触传播。中国科研工作者在多种媒介蜱中检测到埃利希体。在内蒙古从全沟硬蜱、森林革蜱检测到埃利希体(朱建华和宋彩华,2003)。
(4)无形体病:无形体病是一类新发的重要人兽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2006年10~11月期间,中国安徽首次爆发无形体病。此后在湖北、内蒙古、江苏、山东、河南、黑龙江、新疆等地发现病例或在蜱体内检测到病原体。内蒙古大兴安岭全沟硬蜱、森林革蜱中检测到无形体基因片段(俞东征 梁国栋,2009)。提示内蒙古有蜱媒传播的无形体病,但对内蒙古无形体病疫源地的范围,人及兽类流行病学还缺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