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砚辉
(武平县中医院针灸科 福建 武平 364300)
长针是古代常用的一种针具。《灵枢·九针十二原》:“长针者,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说明了长针的特点和应用。而《灵枢·九针论》进一步解释曰:“八风伤人,内含于骨解、腰脊节、腠理之间,为深痹也,故为之治针,必长其身,锋其末,可以取深邪远痹……取法于纂针,长七寸,主取深邪远痹者也。”
深、远一指病位在人体的层次深。人体表为皮,次为肉,再深为筋,至深为骨。从这个意义上讲,筋骨之间的痹病即为“深邪远痹”。《素问·长刺节论》记载:“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为故。”《灵枢·刺节真邪》曰:“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内搏于骨,则骨痹。”
深、远,又有久远、长期之意。邪气深伏,治疗困难,病程必然较长,因此远痹又是指日久不愈的痹病。《素问痹论》指出“其留连筋骨间者痛久”,就是对深邪远痹的又一注释。依据深、远是指病邪深藏之义,说明长针必须身长:“必长其身”,“取法于纂针,长七寸”,这些字眼明确了这一点。
虽然《内经》反复强调了长针可治疗深居筋骨之间的顽固痹证,但在《内经》以后的历代医学文献中却较少有关于长针治疗疾病的记载。直到近现代的中医前辈将长针发展为芒针,长针治疗深邪远痹的学术思想才得以发扬光大,继续为广大患者解除病痛。
芒针是一种特制的长针,用较细而富有弹性的不锈钢丝制成,因形状细长如麦芒,故称为芒针。常用芒针的长度为4.0~8.0寸,也有长度在1尺以上的。芒针因其针体长,通过深部穴位刺激,经络感传以及气至病所可产生镇痛、增强机体免疫力和调节机体各系统功能等作用,因而特别适用于要深刺才能达到目标的病痛,如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及“胃脘痛”等,而且取穴较少,疗效较好;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这一医学瑰宝在解放初已濒临失传。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杨兆钢教授是现代针灸学者中从事芒针研究的杰出者之一。杨教授数十年来潜心钻研芒针技术,在大量临床实践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对芒针常用穴的深部解剖进行了反复细致的研究,同时对前人经验加以分析,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将多年来口传心授,鲜为人知的芒针技法与经验进行总结,著成《中国实用芒针治疗》一书。书中详细论述了芒针的作用、适应症、针具、手法、选穴原则以及治疗处方等,为学习芒针者提供了一份详细的教材。
本人于1998~1999年间有幸跟随杨兆钢教授临床学习,受到杨兆钢教授的亲自指导,受益颇深,学成后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积极应用。对长针治疗深邪远痹的学术思想有较深体会。笔者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过程中,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坐骨神经痛位置深在,缠绵难愈的特点,根据《灵枢》中关于长针主取深邪远痹的指导思想,应用芒针深刺秩边穴的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坐骨神经痛,以4~6寸的芒针,用轻捻缓进的手法,根据病情变换不同的针刺方向、深度,使良好的感应随着针体移动,有的放矢地使感应向下肢扩散。病人能感觉到针感如同流水一般缓缓流向下肢,随着针感的向下传导,症状很快得到缓解。临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如患者钟某,男,45岁,因长时间弯腰劳动出现腰痛伴右下肢酸痛麻木一月余,曾做CT检查诊为L4、5腰椎间盘突出症,经卧床休息及服中西药物治疗未效。笔者用芒针深刺右秩边穴,使针感向下肢传导,患者当时即感右下肢麻木减轻,留针20分钟后出针,症状明显缓解,嘱每日治疗1次。续针6次后症状全部消失。
同样是秩边穴,本人在对于前列腺肥大、肛肠手术后及产后出现尿潴留的治疗时,考虑到病位深在,属于“深邪”的范畴,还是根据长针主取深邪远痹的指导思想,应用芒针深刺治疗。操作时根据“针向病所”、“气至病所”的要求,针向会阴或针透腹部水道穴,使针感向会阴或腹部传导,只要手法正确,操作到位,病情能很快得到缓解,相当多的病人是在出针后马上能排出尿液,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患者林某某,男,40岁,因做痔疮手术出现小便点滴不出,小腹胀痛难忍,欲行导尿又担心疼痛和感染。求助笔者,给予芒针刺秩边,针向腹部水道穴,使针感向腹部及尿道方向传导。20分钟后出针,即能顺利排尿。患者舒畅无比,连声道谢。
特别要提醒的是,芒针操作手法较为复杂,应用前必须勤练手法,掌握人体穴位深部解剖知识。针刺时必须严格注意手法操作,注意力高度集中,做到胆大心细,切勿轻率疏忽。手法要异常轻巧,以最大限度的减轻疼痛、达到最佳疗效并不出现意外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