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形神合一的中医健康观

2014-04-15 11:13祝景旭李晓敏
江西中医药 2014年4期
关键词:形神津液素问

★ 祝景旭 李晓敏

(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天津 300193)

形与神是中国哲学上的一对重要范畴。形神,指人的形体和精神;合一,指两者相互统一。在中国哲学史发展进程中,不同学派对形与神的关系有着不同的解释。先秦时期,《管子》中有“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为人”的形神论。荀子提出“形具而神生”,肯定形是神产生和存在的物质基础。到了南北朝时期,范缜在其《神灭论》一书中提出“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说明了形体的产生、存在和变化,决定精神的产生、存在和变化,从而坚持了形神合一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形神合一理论的哲学基础实际上就是物质与精神的辩证统一。

从中医学角度来讲,形神合一是中医整体观最重要的体现,是健康的一种诠释,反映了中医的健康观念。

《素问·上古天真论》有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说明形与神是生命存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只有形神和谐统一,才能健康长寿,以养天年。《云笈七笺·元气论》说:“脑实则神全,神全则气全,气全则形全,形全则百关调于内,八邪消于外。”神形皆全,百关调达,则邪不可干而不发病。

在中医学中,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即精、气、血、津液合而为形。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神的内涵是广泛的,既是一切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的主宰,又包括了生命活动外在的体现,其中又将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归为狭义之神的范畴。《素问·六节藏象论》说:“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说明精、气、血、津液不仅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而且还是神所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而神对精、气、血、津液的代谢又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起统领、调控的作用。《类经·摄生类》说:“虽神由精气而生,然所以统驭精气而为运用之主者,则又在吾心之神。”所以人之形神是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精气血津液充足,脏腑功能强健,则神旺;精气血津液亏耗,脏腑功能衰败,则神衰,神衰则人体生命活动失常,从而影响人体健康。神安则精固气畅,神荡则精失气衰,精失气衰则人体基本构成物质缺乏,而影响形体功能。所谓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只有形神合一才是真正的健康,《素问·上古天真论》言:“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

当今,医学模式已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变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21世纪健康新概念,即“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中医自古以来“形神合一”的健康观与这个健康新概念却是惊人的一致,体现了中医健康理念的前瞻性与科学性。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现代医学界逐渐重视对于病人思维意识活动、生存质量等的疗效评价,也就是说不单单注重形体的治疗,同时更加注意病人的主观感受,提高舒适度,改善患者的心情及痛苦程度。中医在这方面一直做得很好,在“形神合一”理念的指导下,在对人体各脏腑、经络诊治的同时,考虑患者的就医愿望,一些患者经现代医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的指标,但患者的确存在躯体的不适或痛苦,解决了患者的痛苦与不适(如口干、口苦、大便不爽、全身乏力、眩晕等),也就实现了患者的就医愿望。相比西医而言,中医则更具人文精神,体现终极关怀。

在当前新医学模式和健康概念下,有人提出中医《黄帝内经》中所体现的具有中医特色的医学模式:形-神-环境医学模式[1]。其在本质上也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致的。形,即躯体上的健康;神,又可分为广义之神的健康和狭义之神的健康,后者也就是心理健康。这里的环境,不仅仅指社会适应良好,还指自然环境,人要与自然和谐统一,遵守大自然变化规律。为此,《内经》中要求医者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笔者认为,中医的形-神-环境医学模式不仅包含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而且内容更为广泛,更为全面。

首先,说一下狭义之神概念上的健康,也就是现代医学中的心理健康。狭义之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包括: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抗压能力,欲望,情感,道德,甚至是人生观、价值观等一切心理活动。《内经》心理健康观的典型特征为和谐与整体观,其内容主要包括心理活动,如认知、情感、行为、个性等方面的协调统一[2]。“五脏藏五神”及“五脏主五志”反映了生命存在的形神统一观。神的存在是脏腑生理功能正常与否的反映。“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脏腑精气盛衰则产生不同的情志,如《灵枢·本神》说:“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素问·调经论》说:“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说明时刻保持心情舒畅,精神内守,则是脏腑生理功能正常的反映。此外,某种有针对性的精神活动还能调整脏腑生理功能的紊乱,达到治病康复的目的。中医的心理健康观体现出的是一种和谐与整体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说明心无杂念,则精气神能够守持于内而不散失,抗病能力得到加强,因而健康无病。《素问·上古天真论》:“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素问·移精变气论》:“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是对欲求需适度,才能保持心理健康的描述。所以道家重视“清心寡欲”、“以静养心”。老子提倡“致虚极,守静笃”是说坚守清净寡欲的状态是养生之道。

再者,广义之神的健康。神主宰全身,神的旺衰在全身皆能反映,如语言、呼吸、面色、眼睛、形体动态、舌象、脉象及各种排泄物等,故中医有“色之有神”、“脉之有神”、“舌之有神”、“声之有神”之说[3]。中医的“四诊合参”就是运用以神通形的诊断原理,通过“望、闻、问、切”对人体广义之神的了解来诊断身体疾患。一个人身体无病,但整天无精打采,沉默不语,眼神呆滞,亦不是一个健康之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缺少精气神儿。以上都说明了外在表现是诊查躯体疾病的重要依据。一言以蔽之,“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

总之,中医“形神合一”的健康观念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古代哲学思想及中医学术思想等的精华和理念,反映出中医自古至今都是一门“心身医学”,体现中医的整体观念。形神合一的思想是建立中医健康观的基石。在当今时代,“形神合一”的健康理念没有过时,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性。

[1]张庆祥,闫平.论《内经》的医学模式及其意义[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4):277-279.

[2]于迎,杜渐,薛崇成,等.基于《内经》的中医健康观[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2):147-148.

[3]李友林,晁恩祥,王伟.形神统一是循证辨证论治疗效评价的最佳证据形式[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5):291-292.

猜你喜欢
形神津液素问
《伤寒杂病论》“阳气”实质探析
形神兼备,聚焦小学数学公式定律教学策略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形神之间 浅谈古代人物故事画的发展历程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意象、形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