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的社会工作创新——以江西“万载模式”为例

2014-04-15 09:51陈晓平
江西社会科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社工社区农村

■陈晓平

农村社会工作是我国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阶段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的体现。它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广泛发动各种社会力量在农村所开展的社会服务,其目的在于预防和解决农村社会问题、增进农村社会福利、推动农村社会发展。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农村社会工作的内容不断更新,目前主要包括:拥军优属、社会救济、婚姻登记、婚姻指导、计划生育、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组织志愿者开展社会服务活动等。

在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起源可追溯到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只不过当时并未使用社会工作的概念来指代相关活动。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开展的“乡村建设运动、在革命根据地进行的农民解放和农村改造活动”等,无论是从工作理念还是从工作方法和技巧来看,都包涵了丰富的农村社会工作元素,这也说明当时已经构建了相当完善的农村社会工作体系。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农村社会工作建立了一种新的模式,即社会主义集体福利工作的模式,具体的体现就是农村“五保”以及其他一些集体福利制度,但专业化程度较低。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的组织功能开始弱化,农村社会工作更多的需要按照市场方式来运行,这就使得农村基层社会组织——村委会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职能。进入21 世纪后,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明确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然而,我国仍然处于社会转型期,农村的社会矛盾也日趋复杂化、多元化,新农村建设任务繁重而艰巨。同时,农村社会组织制度的缺失,使得仅仅依托政府的力量来解决农村中出现的诸如留守家庭、空巢化、社区矫正等问题几乎都不太可能。

2007 年,江西省万载县被确定为首批全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县。经过两年探索实践,在全县、乡、村机构及村落社区等层面和民政、教育、卫生等多个领域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和社会工作发展,取得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实现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和社会工作从无到有、从虚到实的跨越,探索创立了农村欠发达地区社会工作的“万载模式”。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导推动,部门密切配合,整合现有资源,社工义工联动,公众广泛参办,广大群众受益。

一、万载模式探索历程

社会工作是新农村建设亟待开发的领域,探索社会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对推动我国社会工作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万载县农村社会工作介入,初始是从改革传统的政府包揽社会服务起步,后来延伸到农村社区自治、民主管理与公共服务等层面,逐渐发展成为“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全民共建”的新农村建设中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起步阶段:改革政府包揽社会服务的非专业运作模式

西方社会工作方法“个案、小组、社区”是一项全新的专业技术工作,具有很强的实务性。城乡社区(村)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稳定的前提,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从城乡社区(村)切入,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为指导,通过试点建设,以点促面,让社会工作成果全民共享。在介入农村社区实践后,确定了社会工作介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框架,即“政府主导、政策扶持、专家引领、社会配合,农民广泛参与”。大思路确定后,相继出台《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的意见》等共4 个配套文件、7 个配套方案,简称“1+3+7”文件。这些文件与方案,不仅阐述了农村社会工作的职业与功能,还明确了“社工、从工、义工”等不同社会角色的专业岗位分类,对专职社工资格认证、专业岗位设置、薪酬保障体系等,都给出了具体、明确的政策规定。在社工专家帮带下,凝聚起“城乡统筹、齐抓共管”的氛围,打破了以往政府统揽社会事务的传统格局。

(二)探索阶段:开通社工绿色通道,彰显社会工作“以人为本”的魅力

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20 字方针,涉及硬件、软件两大类。在硬件方面,重点落在贯彻执行党的科学发展观政策,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的目标;在软件方面,集中在“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八个字上,这是新农村建设在文化层面必须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为此,万载县委集中群众智慧,全力挖掘社会工作“软实力”内涵,把好介入新农村建设的四个着力点“农村维稳、农民致富、社区救助、智残康复”,通过构建“共有精神家园”活动,彰显社会工作“以人为本”的魅力。

首先,在社区(村)“两委”设立社工委员岗(这在全国尚属首次),引领社会工作者介入;其次,在专业社工机构、社会公益事业单位,设立热线电话、社工直通车、职业公示栏、知识宣传栏等,通过热线电话接收村民咨询,满足城乡社区(村)各类服务需求;第三,在政府网站设立《社工论坛》,供专业社工和社区居民进行心得交流,让他们了解服务项目、普及社工知识;第四,在电视台设立专题节目,宣传社工理念、传播科学技术、沟通社工与村民间的心理距离,造大社会工作舆论声势,使社区人对社工理念有了清晰认知,社工实务也有了广阔的实践平台。例如,留守儿童是农村社区的普遍现象,这些孩子生活缺少照料、行为缺少管教、学习缺少辅导、情感缺少关爱。专业社工介入后,通过创设少儿乐园、组织春游爬山等“手拉手”活动,模拟“爱心妈妈”、“幸福家庭”情境,矫治儿童孤僻心理,让幼儿心灵感受到亲情温馨,重新燃起了“爱”的火花。

(三)提高阶段:深刻领会新农村建设20 字内涵,全面拓展社会工作社会化职能

新农村建设20 字方针包含有丰富的社会工作内容,万载县社工协会、百合服务社等专业社工组织,经过多年来的实践,从初始“四个着力点”,逐步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亮点。

1.延伸到争创文明卫生村镇活动领域。小街小巷楼院与村镇结合部的卫生,是新农村硬件建设方面的难点,通过设立社工岗,社工带领义工,分片包干、规划整治责任到人,逐步解决了这个问题。如,针对农村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禽畜乱跑、塑料袋乱扔的“脏乱差”陋习,通过开设健康讲座,制订门前三包、庭院绿化、公共卫生制度,引导村民自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2.延伸到村落文化领域。如,白水乡永新村,曾是港商资助的全国首个妇女“蓄金会”试点,享有“平等参与、助人自助”的优秀文化传统。但自2004 年以来“蓄金会”呈现危机,优秀村落文化随之断流。社工介入后,与妇女们“同劳动、同聊天”,理清了蓄金会的经济问题,化解了会员心中的郁结,通过民主选举,激活了组织体系,不仅使断流的村落文化复苏,还开拓出富有时代特色的百合花地婚纱摄影、百合花季少年乐园等鲜活多样的社区文化活动。

3.延伸到社区民主管理领域。让社工扮演乡镇政府与村两委或村民之间的“中介人”,让处于弱势的农民维护了其草根发言权,有利于建立政府与村民相互信任的“共通信道”,不仅协助政府顺利完成移民搬迁事务,还协助村民自主成立“移民搬迁理事会”、“移民建设理事会”、“移民发展理事会”等,使“搬迁、建设、发展”成为农民“在干自己的事”,政府补贴也转换成“自救、自强”的精神力量及建设“共有幸福家园”的发展动力。通过协调各方情绪,沟通彼此心理,消除双方心结,使原先较紧张的党群、干群关系得以缓解。

4.延伸到社会生产领域,引导农民科学致富。各示范社区服务中心,普遍设有“爱心帮扶坊、技能加油站、谈心室、心灵驿站”等个案小组,开辟有“种植业、养殖业、家电业、烹饪业、汽修业”等专业基地,为解决农民致富问题,拓展了广阔的专业服务领域。这不仅使社工技能得到了提高,社工机构也提高了协调沟通、组织策划等综合能力,缓解了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少以及政府社会管理力量不足的矛盾。

(四)完善阶段:积极探索本土化改革新路,科学破解社会工作人才短缺瓶颈

坚持社会化与本土化相结合,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增强了本土社工的责任意识和技术服务意识,创造出“存量盘活、多元吸纳、专业引领、转换提升”的科学方式,整合了一支本土化“社工、从工、义工”队伍。一是整合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工作人员,使原本分散的人才资源实现“存量盘活”,壮大了从业者队伍;二是多元吸纳,将那些散居在社区的离退休老干部、老村支书、老农艺师、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技工等组织起来,扩大了志愿者义工队伍;三是通过党校、职校定向培训,实现本土社工人才的“转换提升”;四是政府牵线搭桥,与高等院校签订合作协议,实施“专业引领”传帮带,激活了人才成长链。

二、万载模式的缺陷

万载模式的特征是“党政主导、政策扶持、社工引领、农民参与、法治保障、和谐共建”。从总体看,万载对农村社会工作的探索是成功的,发展路径也是清晰的,但也存在一定缺陷。

(一)政府主导、村民参与不足

万载县的农村社会工作介入,自始至终都是由政府主导,在经费投入、政策支持、资源整合、舆论宣传、社会各部门支持等方面都离不开政府的身影。但是,过度依赖行政力量也存有一定弊端。“行政主导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政者对社会工作的重视程度,一旦体制资源支持断裂,万载模式很可能面临前途未卜的风险;行政主导强力推动,在很大程度上会抑制专业组织发展空间,容易陷入政府动而民不动、上层动却基层不动的困局。”中华民国时期的著名社会活动家梁漱溟在总结“邹平实验区”教训时,就曾尖锐指出:“中国建设不能走自上而下的路,只能从下面做起,从社会运动做起,最直接的则是从乡村建设开始。”可见,单纯依靠政府而村民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二)专业社工少、社会组织活力不足

在试点期间,万载县初中级专业社工仅38 人,加上不稳定的专业义工、志愿义工,从事社会工作的才800余人,这势必制约和影响社工实务向更深层次领域拓展。高级社工“空白”,势必难以保证社工实务质量,一旦“大学生支农团队”撤出,致使专业素养的本土社工缺乏,那么社会工作实务的推行就会流于“一般化、浅表化”。当前在我国绝大部分农村地区,农民本来就对西方社会工作模式不熟悉、不了解,只是在政府强力推动下而勉强介入。但是,如果社工服务质量满足不了农民需求,社会组织的发展市场就会萎缩,现有的示范典型也就很可能会有夭折的危险。

(三)专业机构量少面窄、服务平台缺乏规范

万载县至今仅有县社工协会、百合服务社、综合福利中心、义工联合会、老年体育协会等5 个专业社会组织,基层社区几近空白;整合的从业社工,都分散在党政机关、事业组织中,流动性大,技术服务行政色彩浓,缺乏系统的技术跟进服务。专业社工组织稀缺,必然使社工实务方面缺乏人才、技术等方面的统筹规划,使市场开发、宣传调研等工作缺乏技术操作标准,其社工实务势必呈现“蜻蜓点水、浮在表面”的现象,很难从深层次领域去拓展社会工作服务。

三、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工作践行路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指出,要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公益慈善类组织、城乡社区服务类组织,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将政府主导机制与民间组织机制有机整合,构建“多元参与”的发展机制,这是新一届党中央对社会工作、社会组织未来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因此,要从我国国情出发,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社会改革”的总体部署,准确定位社会工作介入新农村建设的框架,探讨中国式农村社会工作可持续发展路径。

(一)在政府主导层面:改革传统社会治理方式

从观念认识上摆正位子,避免政府统包统揽,要把激活社会组织功能、改革传统社会治理方式,列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将高度集中的“全能型”政府管理,改革成以社会自治为基础的服务型社会管理,通过专业的、职业的社会化服务,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以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结构转型。

巩固、完善“社工委员岗”等三级服务平台,以城市带农村,以示范点、实验区带动穷困弱势的边远山区;发挥社区组织民主自治职能,创造条件和环境,支持民间组织吸纳专业技术人才,以职业化社工机构、福利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辅导带动农村薄弱社区的社会服务组织发展,提高社区服务中心(站、所)的专业技术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整合各类社会组织力量,拓宽服务形式,整合人力、财力、先进服务技术等资源,拓展农村社会工作实务领域,激活主力军作用,把政府主导的新农村建设转化为农民自主参与“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行动。

(二)在社区服务层面:激发社会组织创造活力

首先,政府要放手放权,将有关环境治理、公共服务、纠纷调解、妇女儿童维权、人口老龄化等系列“三农”问题的协调和治理,交由社会行业协会、公益慈善类组织、城乡社区(村)服务类组织自行解决;其次,在引进西方社会工作技术服务时,要根据国情与社情规范社会组织服务模式,使之适应市场原则,让社会组织在“自我下海”中历练,在市场机制的“赋权模式”中,充分发掘农民的主体作用,振奋“农民精神”,体现农民“充分参与、和谐共建”的原则;其三,鼓励和支持社工专家、大学生参与农村社会建设,发挥专业技术的指导作用,在专家策划、评估、监督、反馈等机制作用下,全面推进农村社会工作的专业化、社会化,并逐步延伸、过渡到职业化,使各类社会服务组织在鲜活的农村社会工作实务中,激发活力和创造力,实现永续发展、可持续发展。

(三)在专业机构层面:激活社会组织内生功能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全球化和信息化在农村的日渐推进,我国“三农”矛盾的表现日趋复杂,社会工作在农村可以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必须突出抓好“体制机制、服务平台、教育培训”这三个关键环节,不断提高社会组织的运行质量。因为只有受到农民欢迎的服务,社会工作才能有市场,才能真正激活其内生功能。因此,要学习借鉴“云南绿寨”、“湘西苗寨”、“乐施会扶贫模式”等新乡村建设运动的先进理念与成功做法,创新和完善“政府主导、政策保障、统筹城乡、农民权益保护、本土人才培养、社工实务评估”等工作机制,并将这些创新工作机制贯彻、运用到农村社会工作实务中,通过“文化兴农、教育激励”举措,培养新型农民,唤起“农民精神”回归。同时,还应学习和吸纳“韩、日、台”农协会的经验,把农民组织起来,让他们有“回归集体力量”的信心。

(四)在人才培训层面:破解专业技术滞后瓶颈

社会工作人才,作为政府社会工作政策的传递者、服务者,在健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是凝聚社会力量、用好社会资源、服务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首先,要建章立制,注重实务,科学谋划,整合创新,不断激活本土人才成长链。其次,要借鉴新乡村建设运动的创造实践,建立农村与高校进行信息互动的传播平台,引导高校、村委会、涉农组织、社会公益组织加入,建立起良性循环的农村信息传播网;借鉴云南绿寨、湘西苗寨、河南岳寨等大学生支农试验区“本土化人才”培育模式,形成党政主导下的“联动合作”体系,让各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五)在理论研究层面:要有国际化视野、本土化根基

本土化社会工作,在中国古代就不乏实例。如,孟子主张“仁政”,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倡导邻里“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在《礼记·礼运》中,关于“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论述,至今在民间仍有实践意义;墨子主张“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贵不敖贱,诈不欺愚”等。可见,先秦“百家争鸣”时代的社会工作理念,不仅是东方文化的思想精粹,也是我国社会工作的根基。执政为民,不仅是我们党的宗旨,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宗旨。我国倡导社会工作,为的是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因此,要重视实践积累和理论研究,从我国的实情出发,用国际化视野,探讨本土化路径,走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工作发展新路。

诚然,现代西方国家创立的福利性政策以及“助人自助”理念等,对我们开展社会工作仍有可参考价值,但不能全盘照搬,忽视民族传统根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有选择地汲取中外文化传统中的有益部分,要参照“不完全照搬西方”的“韩日台”模式,坚持民族文化根基,这样社会工作基础才会更牢固,技术发展空间才会更宽广。

(六)在新乡村建设层面:发挥社区基层组织“桥头堡”作用

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力量和组织力量,通过他们组织社会工作介入,在党和群众之间架设“连心桥”,可起到“桥头堡”的作用。“党委负责、政府主导”,就是要把构建和谐社区列为新农村建设的总抓手,纳入城乡社会工作总规划。各社区(村)党支部,以尊重和关爱之心为专职社工、义工、志愿者排忧解难,激励他们服务农村社会工作的热情;调动“村两委”的积极作用,协调各层级、各类别社会服务机构,整合社会资源,形成社会合力,解决新农村建设在软、硬件中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问题;搞好以社区为核心的地方性社会自治,将传统服务方式同现代科技手段结合,提高农村社会工作服务水平;通过设立社区党员便民卡、理事卡、帮扶卡、培训卡等,调动社区五老党员、无职党员、流动党员的志愿者服务积极性;在服务方式上,将传统的非专业物援帮扶,转变为专业示范帮扶,从技术、产业、市场、经营、管理等方面,帮带社区群众脱贫致富;各级基层党组织要注重发挥职业社工在文化教育、道德风范、治安维护等方面的技术支持,使城乡社区邻里和睦、安居乐业,通过和谐社区创建,缓解政府社会管理压力。

[1]民政部社会工作司.农村社会工作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

[2]江波,杨晖.农村社会工作:实践与反思[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7.

[3]柳拯.规律与模式:从制度视角建构中国本土社会工作[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4]张和清.中国三农问题历史演变、全球化背景下的新三农问题[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的嵌入性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2011,(2).

[6]李有发.西部欠发达地区社会工作发展中的主要问题[J].社会工作(学术版),2009,(5).

[7]程建平.发展农村社会工作,促进新农村建设[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4).

[8]易钢.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面临的三大问题[J].中州学刊,2007,(11).

[9]李永敏.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路径研究:江西万载县的实证分析[D].上海:复旦大学,2011.

[10]陈涛.我国农村社会工作有不短的历史[N].中国社会报,2007-03-05.

猜你喜欢
社工社区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青春社工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社工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