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华 徐浩 董红军 钱建娥
(张家港市中医医院,江苏张家港 215600)
辨证论治为主治疗儿童鼻出血80例
王耀华 徐浩 董红军 钱建娥
(张家港市中医医院,江苏张家港 215600)
目的:观察以辨证论治为主治疗儿童鼻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鼻出血患儿常规予以盐酸羟甲唑啉棉片简易填塞压迫止血,然后进行辨证分型,胃热型予犀角地黄汤加减,脾虚型予归脾汤加减,同时予复方薄荷脑滴鼻液每日滴鼻。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结果:80例患儿治疗后治愈率93.75%,总有效率97.50%,随访3个月复发率1.33%。结论:以中医辨证论治为主治疗儿童鼻出血具有较好的近远期疗效,值得研究推广。
鼻出血 分型论治 犀角地黄汤 归脾汤儿童
近年来,我们采用中医辨证论治为主治疗儿童鼻出血80例,获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80例均为我院耳鼻喉科门诊2009 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儿童鼻出血患者。其中男性46例,女性34例;年龄5~12周岁;病程为2周~3个月。
1.2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符合《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册》[1]鼻出血的诊断标准;中医符合《中医耳鼻喉科学》[2]鼻衄的诊断标准。
1.3 排除标准年龄大于12周岁的儿童;就诊后血液相关检查确诊为血液系统疾病的患儿;鼻腔异物或鼻腔肿瘤引起的出血或血性涕患儿;鼻外伤引起的即发鼻出血患儿。
根据患儿发病的轻重缓急,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即发鼻出血患儿先常规予以盐酸羟甲唑啉棉片简易填塞压迫止血15~30min。然后予以辨证分型论治,分为胃热型和脾虚型。
(1)胃热型:即胃热炽盛。鼻中出血,量较多,血色鲜红或深红,鼻内干燥,口干,口臭,口渴欲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厚干,脉数。此型患儿主要表现为鼻腔干、热、痒不适,且常不由自主去掏挖鼻腔。发热后易出血,多食巧克力、桂圆等热性食物后易出血,大便数日一次。鼻腔检查:黏膜充血、干燥,梨氏区糜烂充血,或见搏动样出血。治宜:清泄胃火,凉血止血。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减。组方:犀角(水牛角)10g,生地10g,丹皮10g,石膏20g,赤芍10g,知母10g,白茅根10g,地榆炭10g,焦山栀10g,侧柏炭10g,茜草炭10g,生甘草6g。大便秘结加大黄6g。
(2)脾虚型:即脾不统血。鼻衄渗渗而出,色淡红,量或多或少,面色少华,食欲不振,神疲懒言,乏力,舌淡、苔薄,脉弱。此型患儿主要表现为夜间睡眠时出血,反复发作,劳累或激烈活动后出血,饮食挑剔,面色白而少华,可有轻度贫血。鼻腔检查:黏膜淡红或粉红,梨氏区糜烂。治宜健脾益气,摄血止血。方用归脾汤加减。组方:炙黄芪30g,党参20g,白术15g,茯苓15g,厚朴10g,当归10g,茜草炭10g,地榆炭10g,侧柏炭10g,藕节炭10g,丹参10g,炙甘草6g。
每日1剂,水煎2次,煎出200~250mL分3~5次服用。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可以采取浓煎并加入冰糖、白糖等改善口味等措施,以方便患儿接受口服中药汤剂。
治疗期间外用自制制剂复方薄荷脑滴鼻液,每日2~4次,每次2滴。
治疗4周后统计疗效,并随访3个月。
3.1 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拟定。治愈:鼻出血停止,鼻中隔黎氏区黏膜溃疡、糜烂愈合;显效:鼻中隔黏膜糜烂面缩小,糜烂程度减轻,鼻出血量及发作次数减少;无效:鼻中隔黎氏区黏膜糜烂依旧,鼻出血无改善。
3.2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3.3 治疗结果80例患儿,治愈75例,显效3例,无效2例,治愈率93.75%,总有效率97.50%,3个月后统计复发率为1.33%。治疗过程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
儿童鼻出血是耳鼻喉科门诊的常见病、多发病,通常发生于春秋干燥季以及炎热夏季。本病属于中医学“鼻衄”范畴,发病机理为各种原因引起鼻部阳络损伤。出血部位多在鼻中隔前下方的易出血区(即利特尔动脉丛或克氏静脉丛),我们临床上也称黎氏区,儿童、青少年的鼻出血多数或全部发生在该部位[4]。本病发病主要与气候干燥、儿童不良挖鼻擤鼻、儿童不良饮食习惯有密切关系。
鼻出血的治疗方法有很多,包括常规的鼻腔前后鼻孔填塞,运用现代科技微波、激光、低温等离子局部烧灼,局部冷冻,局部注射硬化剂或无水乙醇以及局部黏膜划痕手术等等。以上治疗均属于有创,且痛苦较大,治疗时儿童并不配合,患儿以及家长接受度差。
传统辨证鼻衄分肺经热盛、胃热炽盛、肝火上炎、肝肾阴虚、脾不统血5个证型,但对于儿童鼻衄,我们耳鼻喉科临床以胃热与脾虚两型为多见。肺经热盛的儿童鼻出血患者,因其前期有外感风热表证,而通常首先就诊于儿科,且出血多为单次偶发,经儿科疏风散热等治疗后,绝大多数患儿鼻出血自止而不再发作,很少首诊于耳鼻喉科。而由于肝火上炎以及肝肾阴虚引起的儿童鼻出血在临床上也比较罕见,故此三型本观察中未予以列入。儿童脏腑娇嫩,饮食不知自节,易为饮食所伤,一为过食桂圆、荔枝、巧克力、煎炸等温燥之品,以致胃热炽盛,火热内燔,循经上炎,损伤鼻中阳络,血随热涌,妄行于脉外,而为鼻衄;二为饮食不节,过于挑剔,营养失衡,损伤脾气,脾气虚弱,统血无力,气不摄血,血不循经,脱离脉道,渗溢于鼻,而致鼻衄。胃热型治宜清泄胃火、凉血止血,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减;脾虚型治宜健脾益气、摄血止血,方用归脾汤加减。治疗同时配合调整饮食,避免过食温燥之品,纠正挑食,避免患儿挖鼻和不恰当的擤鼻,外用薄荷油滋润鼻腔黏膜,解除干燥也颇为重要。
研究中我们另设高膨胀海绵填塞48~72h,同时口服抗生素和止血剂1周的对照组,随访3个月复发率为11.11%,明显高于本组患儿(P<0.05)。说明辨证论治为主治疗儿童鼻出血效果理想、复发率低、临床接受度高,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1]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1
[2]王德鑑,干祖望.中医耳鼻喉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56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25
[4]田勇泉,韩德明,孙爱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5
R255.705文献识别码A
1672-397X(2014)09-0034-02
王耀华(1963-),男,本科学历,副主任中医师,从事中医耳鼻喉科临床工作。wyh915@qq.com
2014-05-21编辑:吴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