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舒琳
(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重庆 400075)
作为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独立学院正在接受着时代的考验.国家、高校、家长、学生都在持续关注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效果、毕业生就业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培养阶段步入大众化教育培养阶段,加之市场经济发展进入深水区,毕业生就业人数从2001年的114万快速增长到今年的727万,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量增加但其增长数远远低于毕业生就业人数增长数,就业形势严峻;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不仅是具有高学历、理论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交际能力强、应变能力突出的综合性人才,而且是拔尖型、创新型、卓越型、复合型人才.因此,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尤其是毕业生就业率问题逐渐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域专家关注的重点.
独立学院不同于以往普通高校的二级学院或分校,是采用民办机制、独特的办学模式、独立的管理体制、新建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经国家批准,教育部公布了2013年具备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287所独立学院名单,其中较多的省份有湖北省(26所)、江苏省(25所),最少的省份是青海省(1所).而湖北省教育厅于2008年1月23日针对毕业生就业率低问题表示,对毕业生就业率低于全省平均数的独立学院,在年度招生计划中,招生计划相应减少;低于5个百分点的,两年内暂停新增专业.对就业率低的专业要采取少生、隔年招生、直至撤销专业停招的办法[1].随后,江苏省教育厅于2010年4月6日在江苏省独立学院教学工作会议上要求江苏省普通高校独立学院毕业生必须更加“适销对路”,对于初次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70%的专业,将限制其招生[2].针对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低的问题,不仅要树立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意识,更要详细分析毕业生就业率问题,深入挖掘毕业生就业率低的原因.
(1)独立学院就业工作体系不健全. 就业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牵涉到就业形势、就业信息、就业心理、就业技能、就业对策等方面的知识,而且需要学校、各系、辅导员、家长、学生[3]的积极配合.然而,独立学院就业工作体系仍不健全,具体体现在:独立学院缺乏独特的就业体系理论和实践研究,不能为学生提供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和职业化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缺乏系统就业知识培训、没有创新的就业模式;而独立学院较少举办求职模拟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就业指导类活动,且独立学院招生就业处、各系、辅导员、家长、学生未形成合力.
(2)招聘单位对独立学院毕业生认同度较低. 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信息在独立学院、招聘单位、毕业生三者之间流通.该就业信息是否对称影响着独立学院、招聘单位、毕业生间的信息拥有量,他们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彼此之间的认识存在偏差,彼此之间的认同度存在差异,甚至影响到独立学院毕业生信息的有效传递.1999,浙江大学与杭州市人民政府联合创办的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标志着我国独立学院创办开始,但仍处于依附期;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学院诞生是在2003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教发〔2003〕8号)文件之时.独立学院办学时间短的现实、知名度低的无奈、人才培养经验缺乏、学生学习成绩较差,因此,招聘单位“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持怀疑态度”,甚至“明确表示不招收独立学院毕业生”[4].
(3)毕业生生源质量较差. 高考是我国高等教育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按照高考成绩高低进行分批次、分类别、分区域的录取,形成了提前批、本科一批次、本科二批次、本科三批次、专科一批次、专科二批次多层次的选拔机制.作为本科第三批次的独立学院选拔高考生的时间安排在提前批次、本科一批次和本科二批次之后,其选择录取优秀学生的机会减少,因此,独立学院录取的高考成绩相对较低.以重庆市近三年的理科生本科三批次控制分数线为例,2011年本科一批533分,二批479分,三批446分;2012年本科一批522分,二批462分,三批429分;2013年,本科一批520分,二批462分,三批430分.从以上三年数据可以看出,重庆市理科生本科一批的录取控制线比本科三批高出将近100分;本科二批的录取控制线比本科三批高出33之多分.足见独立学院毕业生生源质量较差.
(4)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定位错位. 毕业生能否实现高质量的就业,不仅受到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决策的影响,更是受到毕业生就业定位问题.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定位错位现状严重,因独立学院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给很多家境困难学生带来较大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导致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求职目标功利性,不能根据自己的学习成绩、就业竞争力、胜任力进行利弊分析,而是盲目追求高工资、好环境、高位置、好地域工作.另外,因高考没考好不得不就读一所独立学院的学生而言,受到高考失利的影响而逐渐产生自卑心理,负面情绪较多,进而形成不自信、胆怯的心态,造成就业定位错位.
(1)加快独立学院转型. 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独立学院由普通本科高校申请,可以与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体或者其他有合作能力的组织进行合作,而申请者要保证独立学院办学质量并对其教学和管理负主要责任.此规定虽保障了独立学院的招生和顺利发展,但不利于独立学院的“独立”,摆脱不了与“母体”的依附关系,不能自立门户.因此,独立学院应积极构建“独立”的办学指导思想和理念、职业化师资队伍、完善的教学基础设施、合理的专业设置、契合的教学模式、系统的教学管理、良性的教风学风等自洽的高等教育体系,完全独立于普通本科,加快独立学院的转型,成为实质上的“独立学院”.
(2)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在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方面,独立学院“凸显学科专业建设的时代性和应用型特色、彰显学科专业建设的知识应用性价值和目标;构建‘基础+专业’和‘专业主干课程+跨专业任选课程’的课程设置框架,搭建专业基础知识、知识开发应用、素质拓展和实践技能训练一体化课程体系平台;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政策建设、质量监控和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等教学支持和保障体系”[5],打造成“以市场需求为基础,以服务市场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目标,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6]的教学服务型大学.
(3)构建“政用产学研”合作模式. 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产品形态的演进,科学2.0、技术2.0、管理2.0合力打造了创新2.0,进而助推产学研合作模式逐渐向“政产学研用”模式、“政用产学研”方向协同发展转变.在此背景下,独立学院应积极寻求构建以政府主导和国家政策推动、用户为中心、企业为人才输出地、高校为人才培养基地、科研机构为平台资源的“政用产学研”合作模式,实现独立学院人才与政府、企业的耦合,技术在独立学院、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间的无缝对接,资源在独立学院、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间的协同和集成,进而填平独立学院与社会对人才培养和需求之间的鸿沟,解决独立学院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
(4)健全独立学院就业工作体系. 独立学院就业工作体系是否完善决定着独立学院能否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独立学院应建立校长负责制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成立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或职业咨询处,加强专业化和职业化的专、兼职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完善系统化的就业知识体系,搭建以博客、飞信、QQ群等web2.0工具[7]融合的立体化就业信息平台,进而健全独立学院就业工作体系.另外,独立学院相关部门应创新性地举行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和就业求职模拟大赛等竞赛活动,实现以赛促炼,发挥学生的求职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5)建立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年度质量报告制度.“向高等教育要质量”的理念逐渐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因此,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是独立学院的核心任务,更是践行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理念的评价指标.为“完善就业状况反馈机制、引领高校优化专业结构、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及时反馈社会关切、接受社会监督”[8],应建立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制度.该报告能够客观反映独立学院毕业生规模、就业率、就业流向等基本情况、各独立学院采取促进就业策略的主要措施、独立学院毕业生数据间的相关分析、近几年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发展趋势,以及独立学院就业状况对教育教学的反馈等内容.该制度有利于独立学院在招生、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决策,有利于社会正确地、客观地评价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适切度和认可度.
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率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问题,其产生受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独立学院就业工作体系不健全、招聘单位对独立学院毕业生认同度较低、毕业生生源质量较差、毕业生就业定位错位等微观现实,严重阻碍着毕业生就业率,因此,建议独立学院应加快独立学院转型、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政用产学研”合作模式、健全独立学院就业工作体系、建立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年度质量报告制度等方面实施提升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进而促进独立学院的常态化发展,确保高等教育质量.
[1]赵 莉.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不高[N].楚天金报,2008-1-23(5).
[2]蒋廷玉.就业率低于七成限制招生[N].新华日报,2010-4-7(A06).
[3]王 辉,舒 琳.应届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12):98.
[4]黄群赞,李 飞.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29.
[5]刘焕阳,韩延伦.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及其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2(12):69-70.
[6]王 鹏,王秋芳.教学服务型大学: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6):16.
[7]王 辉,张建欣,涂 涛.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校生使用Web2.0工具现状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9):41-42.
[8]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的通知(教学厅函〔2013〕25号)[Z].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