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源古村的建筑文化特征

2014-04-15 06:26:18丁功谊李梦星
关键词:马头墙天井民居

丁功谊,李梦星

(1.井冈山大学庐陵文化研究中心,江西 吉安 343009;2.吉州区宣传部,江西 吉安 343000)

钓源村位于江西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2003年列入江西省首批历史文化名村名录,2010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江西较早发现和保护开发的古村之一,也是吉安十几年来古村旅游开发的重点村落,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12年被被评为江西省4A级乡村旅游示范点,同年列入中国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录。

钓源村是欧阳修后裔及其宗亲聚居地,分为渭溪、庄山两个自然村。钓源的村落布局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各种精美的雕刻彩绘表达了人们对和谐平安生活的向往,民居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观赏价值,代表了赣派民居的典型风格。可以说,钓源村是我国江南古代村落建筑文化的缩影。

一、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

中国风水学的最高原则是天地人合一。《老子》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而,在生存环境的选择和建筑物布局上,应“辅相天地之宜”。如天变,人也应效法天而变,顺其自然。钓源村里的长岗岭,二三里长,形似太极图鱼尾状,渭溪村位于上半“太阳”中心区的“少阴”处,庄山村位于下半的“太阴”处,组合成生生不息的太极形态。如此布局,便是先祖们按风水理论刻意为之,使其合符古代传统择居的理念。S形的长岗岭被两万余棵香樟和少数枫、荷等阔叶树遮掩,环抱着两个村庄。像这样万樟拥簇,自然生态与人居建筑结合如此融洽的地方,在江南不多见。

一是水向西流。虽然现在改变了古时的水流状况,但依然能看出钓源人依照风水学说改造环境的痕迹。俗话说一江春水向东流,可钓源村的几条水系都是向西流。渭溪村的小溪本是向南流,却人为引导向西流。庄山村两片民居之间有7口水塘一排向西而下,和古井组合成“七星伴月”之形。西向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是不吉利的,可钓源的先人却有意为之。因为在传统风水学中,水、木、金、火、土五星称作五行,各有主宰。金星在西方,亦称太白,主宰着金钱、财富。在相地建宅时,东边象征着春天,播种发芽;西边则象征秋天,收获果实。钓源的祖先在择地建村时,正是相中这西流之水,在两旁筑宅,盼望金星高照,给他们带来富裕。

二是三门两锁。风水学认为水能“载气纳气”,认为“吉地不可无水”。钓源十分注重水口的处理。水口指村落水流的入口处,称上水口,也叫 “天门”;水流出村外的出口称下水口,也叫“地户”,一些风水家称的水口为下水口。从地理形势讲,水口应是山冈转折处,或两山夹峙处,形成门户之景观,可以构成入村之前的前奏。按要求村落内流水“来要生旺,去要休囚”,即来流茂盛,去水缓慢。钓源水系的上水口“天门”已无处寻觅,也许已淹于水库之中;不过,曾有座元化观镇守着,里面有玄帝神像,早已摧毁得无踪影了,只是流传着玄帝显灵的神奇故事。风水学还要求,下水口应曲闭,流速小;村内的水流要缓慢,便于利用,可以“留财”。往往在下水口处增建桥、亭、堤、塘、塔、庙,或者种植大树,以增加锁阴的气势。钓源先人在村西南端的进村古道西侧地势低洼的稻田中,自三里开外起横筑三道人工堤,树起了三座横跨古道的大牌坊,在人工堤后建起一座定安寺和一座浮图塔,形成钓源村水口的“三门两锁”,从而使村内外东西流向的水系有序流动。这三道人工堤和三座大牌坊似“乾卦”,用“破”的方法,挡住了煞邪之气“直冲”村里,而一塔一寺形成“两锁”,与“三堤”“三门”组合,又阻挡了财气的外泄。这样就营造出了藏水纳气,天地人融洽相处的环境。

三是歪门斜道。“歪门”就是有的房屋大门或院门不与墙面平齐,门框、门柱稍有偏向;“斜道”,就是房子之间的巷道两头,不是一样大小,路面呈斜形。钓源村没有坐北朝南的朝向规矩,门庭各异。庄山村北向之西,有一群比较陈旧的老屋,其中编为65号的明代古宅,是典型的“歪门”。坐北朝南的房子,由红石条砌成的大门,不与墙面一样平,稍偏西向,使得门框向墙内嵌入两三寸;东面的墙体也不是笔直的,墙的四分之一长度向内折了十几度,使巷道成斜状。这样的格局,与传统的风水理念有关。“天地人感应”,是风水学的基本命题。《黄帝宅经》中云:“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1]就是说天地自然、人的命运、住宅三者之间是有必然联系的,是相互影响的。风水学家们按后天八卦方位,推算出人的命相以及住宅的卦象,确定了东西四宅法。按方位和五行关系,推算出人的命相和宅的卦象是相生还是相克;如是相克,就要“避煞”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调整门的方位。因为门是决定住宅风水吉凶的关键因素之一,所谓的“阳宅三要”中,“门”为首。至于“斜道”,也是遵循我国建筑文化中的基本精神“天道自然”。因为钓源的地势是东西走向呈S形的山岗环抱村庄,房屋依山势而建,于是,坐向东西南北都有,出现了房角折向,巷道斜形的现象。另外,因为山岗坡度高低不同,走向又有变化,而房屋坐向需取正,就依山势而建,形成了一头宽、一头窄的路面。

二、精致美观的装饰艺术

钓源民间建筑中的雕刻彩绘,精致美观,表现了先人鲜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凝结成古村的灵魂。与其他地方注重原木原色的雕刻工艺不同,钓源人喜欢涂漆和鎏金。房中的梁柱枋、板壁等大的木构件以及桌椅、茶几等家具,刷涂清漆,使之显得厚重和庄典。这些木制品上的雕刻和绘画,大多用描金的工艺装饰,显得华贵和高雅,这也是钓源民居装饰工艺中最大的特色。木、石、砖“三雕”,在我国,尤其是江南民居中常见,也许是建材不同和工艺所限,钓源的石、砖雕不多,只存少数精品;木雕却很普遍,几乎触目可见,彩绘也常见于家具之上。

钓源有显赫的官宦,有儒雅的名士,有跋涉于商海的富豪,也有终日劳作的村民,因而民居的装饰,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式和内容。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做工精致,形象生动。村里最受文物专家青睐的,是欧阳瑞麟家厅堂两边侧壁上所绘的鎏金画,每幅2.7平方米。已成黑色的清漆木板上,金粉绘成的图画,在天井射入的阳光的映照下,金璧辉煌。画上的景物,竹林山水繁简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左边那幅名为“访贤才于渭滨”,右边名为“求富贵亦寿考。”本为名家徐庭焕之作,经鎏金制作,更是锦上添花。漆面上的鎏金画,一般见于小件的家具之上,像这样的大幅壁画,实属罕见;而且能逃过屡次浩劫而存留150多年,更为难得。

在我国许多古代建筑中,太极八卦的图案往往占据醒目的位置,但多在道观、宫殿出现,民间的祠宇住宅中只是偶然可见。而钓源村的民居、祠堂的构件上,八卦的图形赫然在目;门扉、房梁的椽头、窗框、屏墙、槅扇等房屋构件上,也刻有不少八卦图形;床、脸盆架、梳妆台、柜台、桌几、案台等家具用器上,仍刻有八卦之形,成为重要的装饰图案。有的是单独一卦,有的是八个卦画成一圈,有的是与卷云、花草、福寿等图形交杂一处。如此普及的八卦之形,在江南一带的古村中并不多见。27号民居大门的两扇离门,上方是镂空的格子,下半部分用竹片拼接而成,是作防水、防碰撞之用。可竹片排列的是八卦之形。在其他民居的门框、门楣处,也刻有八卦。广公书舍的左右门头,分别刻有乾卦与坤卦。礼派宗祠、经祖祠、伦祖祠、明善祖祠的门当,都刻有八卦图。这些图案,一般人认为是像花草山水之形一样用于装饰以增美感,可在懂《易经》和风水学的人看来,就能读出其中的内涵。

钓源的这些八卦画图,就是根据房主的命象与天象的关系,建房中相生相克的关系和运转规律编制的。每副卦画都有特定的内容,都可解释。村人将八卦图当作房屋的重要装饰方式,不仅是美观,还是精神的寄托,营造出浓浓的文化氛围,提高了房宅的文化档次和品位。

民宅的雕饰,是地域文化的具体表现形态和民众普遍心理的反映,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情感密切相关。房主心中的祈求和愿望,被工匠刻入木、石,就使抽象的概念和无形的思想化作了可视的图案,可触摸的形象。钓源古建筑的梁枋、雀替、门棂、槅扇、壁板等固定木构件以及可移动的香案、桌椅、书柜乃至梳妆台、脸盆架上,大多以浮雕、镂雕、透雕等方法,雕刻出各种形象和图案;有的饰以描金之画,或花鸟鱼虫,或吉禽瑞兽,或戏曲故事,或神话传说,或太极八卦,包罗万象,千姿百态。古村建筑中雕饰的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有的是现实生活的再现,有的是情感的宣泄,有的是对未来的向往。所贯穿的主题,都是对吉祥平安的祈盼;所采用的形式,大都以象征性的形象和民间喜好的谐音来表现主题。如以莲花和游鱼象征“连连有余”,以蝙蝠悬梁来象征“福气盈门”;如以花瓶宝剑象征“平安健康”,以松树和仙鹤来表示“延年多寿”,以兰花桂树表示“兰桂齐芳”等等。当然,这样的内容和形式,普遍存在于我国南北的民宅之中,是民族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之一,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人大多能理解。可是,在一个村中,保存了那么多明清两代的雕饰,而且内容如此丰富,工艺如此精湛,实不多见。

庄山自然村西北向的那幢被称为“歪门”的古屋,简直可称得上是木雕展览馆。这座明末所建、经历了300多年风雨的屋中,给人很陈旧、冷清之感。板壁被油烟熏染成厚厚的黑色,窗棂、花板蒙上灰尘和蜘蛛网。可是,板壁槅扇、房门和过道门上方的花板以及天花板、梁枋头,都雕刻了形态不一的图案,或镂雕,或阴刻,或浮雕。下厅两边的槅扇上,满是透雕的花草连纹图案。左边板壁上几块长方形的木格中,一团团的透雕卷草的中央,有3只老鼠翘着长长的尾巴,一只向前窜跳,一只回首张望,一只惶恐地望着远方。前、后厅之间的两边门框上方的花板上,则以流畅而深沉粗犷又细腻的手法,浮雕出呼之欲出的动物造型。正面一边的是“鲤鱼跳龙门”。一只硕壮的鲤鱼,须鳞毕现,呈屈身翻跃状,下面是滚滚波涛。另一边是“鳌鱼回首”。头大嘴阔的鳌鱼,跃出水面,可令人奇怪的是,两边花板的反面各雕一只孤伶伶的怪兽,像是麒麟;有人说,又像是犀牛。一头垂着耳朵,一头卷着角。尊贵的瑞兽,不是盛气凌人、趾高气扬,而是俯首贴耳,温顺又和蔼可亲。

钓源村中富商后裔之家,似皇室贵族之堂。厅堂下厅的两边槅扇,每边6块,每块5尺多高,2尺多宽,全部鎏金木雕。每块上格为浮雕祥花瑞草,中间是镂雕“福”“寿”之形的博古纹,下格为名胜景物。这满壁的“福”“寿”之字和一方方的繁花茂草,营造出浓郁的喜庆吉祥氛围;而鎏金红底的色彩,平添了华贵典雅的气息。下方那12幅浮雕的名胜景物画,集山水风光、人文景观于方寸之中。村里最精美的板格鎏金雕绘,是一民居中厅堂两边各6块长形团寿镂空槅扇下,12幅 “连年有鱼”连环图,也可称“万事有余”。鱼是鲜美的食品,一鱼万籽,繁殖能力强;鱼又和“余”谐音,象征生活美满,因而受到百姓喜爱。这幅幅画以金色鲤鱼为主,配以小虾、小蟹、鲶鱼等。有渔翁捕捞,有金鲤在水草中游动,有金鲤和小鲶鱼玩耍,有大小金鲤一家觅食,有金鲤公母相濡以沫。无不活灵活现,呼之欲出,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人们对和谐平安生活的期盼。

三、赣派民居的典型代表

我国大江南北的传统民居有各自的建筑风格,分为不同的派别。但是,江西的民居长期以来没有赣派之说。因江西处于吴头楚尾,传统民居建筑吸取了各地的长处,没有全局性的统一风格和样式。但赣中的吉安和宜春、抚州邻近吉安的区域,民居建筑虽然也受到了外地的影响,但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是地地道道的赣派民居。尤其是吉安所辖地区的赣江中游两岸吉泰盆地一带,民众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居住习惯和欣赏心理有许多相似之处,因而民居的建材、样式、结构、功能大同小异,形成了大致类似的,明显有别于外地的建筑风格,称为庐陵民居,是赣派民居的代表。而吉安城西郊的钓源村古建筑,无疑是赣派民居的样板之作。

钓源民居建筑形式既有中国建筑文化的共性,如封闭性、等级性、群体性、屋顶艺术等;也与邻近省区的民间建筑样式相互渗透,有相似之处。但是又有鲜明的个性,呈现出有异于其他区域的地方色彩。主体建筑以砖木结构的江南硬山式为主,以青砖灰瓦马头墙、石条门、天井采光等为形态。单栋的民居普遍为“一明两暗三开间”的布局,明间为厅,暗间为房,前厅宽大,后厅较小,左右房间对称,称作“一厅六房”,也有的是“一厅四房”,平面布局及空间处理结构紧凑而自由。屋内用穿斗的梁柱和木板隔成厅、房和楼层;少数是内隔砖墙。前厅楼层较高,后厅和两边房间的楼上低三四尺,一般不住人,堆放杂物。

钓源还有多种多样的民居布局方式。因房主的地位、身份、经历和财力不同,所建的住宅样式各异,内置的功能不一,呈现出多样的姿态。有两进四厢式,有数进数厢式,有前庭后院式,有左院右宅式,有边宅式,倒宅式,有多宅院落式;屋面有普通的硬山顶单檐,又有重檐式,还有四向单檐的歇山顶式。钓源民居建筑风格,主要有以下特色:

一是清水墙蓝灰勾缝。钓源附近山岗坡地土层厚,松林杂林多,制砖方便;而且红壤土含的铁质多,经烧制成的砖块,呈深青色,又坚硬如铁。拿这样的青砖砌墙,用不着再去敷粉面料,耐老化。经一两百年风雨,大多数还没被销蚀,保持原态。层层垒砌的青砖墙,称作 “清水墙”。为了增加墙面的耐销蚀力和美感,工匠们采用了“蓝灰勾缝”的技艺。就是在砖缝处,用木炭灰和石灰、细沙相拌的泥料粉粘,沿砖缝用泥刀勒出一条笔直的线状,遮住砖缝的泥浆,颜色比青砖稍深点,呈条格图形,使墙面整洁而美观,又不失原貌。钓源民居全用了这种费工费料的装饰工艺。至于磨平青砖正面使墙平整,更是普遍。“清水墙”也有不同的垒砌方法。青砖平放垒砌的,叫“眠砖”墙,大概是取放倒平躺之意;侧竖垒砌的,叫“斗砖”,意为垒成斗状,方格形,中间空,或填充沙石料。用“斗砖”方法,要节省许多砖头,虽然减轻了墙体的负荷,但没有“眠砖”那样结实。钓源大半民居是“眠砖到栋”,即从墙基到屋顶,全是用平铺青砖垒砌。

二是风火马头墙。钓源民居外型的主要特征之一是两边的山墙上有翘角的马头墙。房屋的外墙高于房梁和屋顶,有防火、防风之用,称作风火墙。江南许多地方的民居,都有这样的风火墙,砌成马头的形状,于是又称马头墙,但造型有异。此墙体作为户间的分隔,阶梯式山墙可以形成多种姿态。跌落式马头墙在墙面绝大多数是平衡对称的,少有不对称的马头墙。同是马头墙,外型也有较大的差别。有的地方的阶梯形马头墙大多是分高低两层,上短下长,一边两垛,也有的分三、四层的;每层一般较平,有的起翘不大,有的不起翘。而钓源较为典型的民居,两边墙面各分高低三个层次,前后各三垛马头墙,一边六垛,两边共十二垛,墙头翘起。也有单垛和双垛的,但较少。阶梯式马头墙的跌落比例是1比1,与民居屋顶四分半水有关,与整栋房子很协调,把防风火和审美的功能较好地融合于一体。前后各三垛的马头墙,比两垛的优雅,比四垛五垛的简洁,具有美感;也有少数只是人字栋而不建马头墙的,只能算是简易的民居。建马头墙垛不仅要增加材料,还增加了难度。因而拥有“十二个垛子”,也是实力的表现。高高翘起的马头墙,一排排、一片片的房屋连在一起,就能显示出恢宏的气势。

三是结构紧凑简洁。钓源民居以砖木结构为主,称为“排山”房,意为用根根木料,组成房架,代替房屋内部的山墙,撑住整栋房屋。砖只是围房架而砌,墙倒而架不散。在村中,可见到墙已塌毁,而架梁还顽强地挺立的老屋。屋内从房梁屋柱枋到内壁门楼,全用杉木榫铆拼装,防震的功能较强。少有以砖砌墙体或土墙作为承重的砖木、土木混合结构。房屋开间一般比其他地方民居要宽大,这与吉安盛产优质的杉木有关。单栋民居内部取消天井,平面虽也常以“进”为单元,但多半只有一进,后天井也少见。屋高一般一层半,楼上不住人,堆放家具杂物与柴火。梁托、爪柱、叉手、雀替、丁头拱、斜撑等,大多会雕刻花纹、线脚,梁架构件组合的巧妙,装饰工艺技术精湛。富裕家庭民居中的梁架壁板一般施以清漆加以彩绘,不露原木之色,显得华丽富贵。

四是重檐屋面。江南传统民居屋面都是呈“人”字形,上盖着层层叠叠像龙鳞般的灰瓦,前后对称,高低相等,楼上只能是封闭的。这是常见的民居屋顶构造。而在钓源可以看到不同的形状,多数民居的屋面从顶到檐口不是一直倾斜,而是下部分横向隔断,成两个层次,格外显眼。在庄山自然村水塘两边,都是这种类型,即屋面下方约三分之一的位置,倾斜的屋顶隔开了三尺左右高的空间,用木格扇装饰,像是长长的窗户,形成双层重檐。远远望去,像是戏院的阁楼,比单面屋面,增加了层次感。不仅正面的屋面有两个层次,有的背面也是如此。重檐增加了楼层的高度,也使楼上更好地通风透光。

五是元宝形天井。以高位天井采光,是庐陵民居区别于其他地方建筑派别最主要的特征,也是赣派民居最突出的建筑风格。钓源都是采用这种方式采光。按建筑学的观点,天井是室内的空间组成部分,是建筑内部上空的自由空间。北方和徽派民居的天井,俗称“四水归堂”,意为“肥水不外流”。庐陵民间建筑有几种设敞开式天井。一是较大的宗祠,有一井两进、二井三进等格局,天井也是“四水归堂”式,有的天井面积比较大,很开阔。二是连体式的建筑群,有的三四栋纵排,每栋之间有狭长型的天井,主要用于排水和采光;有的设后宅、边宅,也设天井隔开。但庐陵绝大多数单栋民居建筑,不设内部敞开式天井建筑,而是用天门(天井)、天窗等采光。

天井被取消后,室内采光通风如何解决?从钓源的民居中可以看到,就在大门入口处上方的屋面直接敞开一个豁口,利用这个豁口采光和通风。这个豁口学术上称为“天门”或“天眼”。民间有的地方仍然叫做“天井”,的确名符其实,是“天上的井口”,地面没有相关的接水设施,完全不同于把四向屋檐的水汇入地上的“天井”。站在厅堂中,抬头可见门上方的一线蓝天。由于天井高开,从豁口进入的光线直射厅堂宝壁,即使关上大门上厅也明亮,通风的效果也明显。为了避免雨水从豁口落进厅堂,又在豁口下方做一个长方形的的内水沟。屋檐的水,汇入大门上的水沟中,通过两边石制的水槽,通过墙体引向屋外的门两旁。这就使屋檐水不流入屋内,也不会滴在门口。天井汇水的条形沟槽,超出了内墙,人们就制成了“元宝”的形状。有的人家还在下方题写匾额、对联。这元宝形天门的作用,不仅仅是采光和避开门口的屋檐水,另一个好处,就是方便燕子自由地进出。再就是在厅中抬眼可望屋外一线天空,望着那方象征着财富的“元宝”,心中充满着喜悦和希望。到玻璃明瓦出现后,人们又将天门的面积稍微扩大拓宽,加盖了与屋瓦相衔接的玻璃明瓦,室内光线更充足了。钓源这类高位天井采光的民居产生,在我国民间建筑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

关于以钓源为代表的庐陵民居的重要特色,及其在江西乃至全国古代民间建筑中的地位,古建筑研究专家黄浩在《江西民居》前言中作了分析和总结。他认为:“赣中吉泰盆地一带,天井类型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安福、莲花等地,天井已经推到厅堂之外,成为天井院的形式,于是出现了一个属于天井形式的亚类型。到了吉安、吉水一带,他们干脆彻底摒弃了天井而演化成独立的中小型住宅。这一变革,克服了天井式建筑内潮湿的缺陷,但随之出现室内,特别是厅堂的采光通风等问题。于是,他们创造性地采用天门、天眼、天窗(风窗)这一特殊的高位采光形式来补其不足。这一种形式的民居在国内其他地方是很难看到的,我认为这是十分了不起的变革。”他的结论是,“赣中这一地块民居, 应该说可以代表江西的本土风格。”[2](前言)黄先生的分析和论断是客观科学、令人信服的。

从以上钓源古村的建筑理念、装饰艺术、民居分析,钓源古村是我国南方古代村落氏族繁衍生息、建筑演变发展的一个典型缩影。

[1] 黄帝宅经(卷上)[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黄浩.江西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马头墙天井民居
民居摄影
中华民居(2022年1期)2022-04-12 08:03:44
民居书画
中华民居(2022年1期)2022-04-12 08:02:14
Neve Tzedek天井住宅
现代装饰(2021年6期)2021-12-31 05:28:00
《马头墙》、《皖南印象》之二
民居智库
中华民居(2021年2期)2021-05-24 08:11:30
青砖小瓦马头墙
浅谈徽派“马头墙”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与演变
天井庭园,幻境犹深
现代装饰(2019年7期)2019-07-25 07:41:40
马头墙上的徽州“ 一府六县”的水墨长卷
城市地理(2018年7期)2018-09-18 08:38:02
雨天
诗潮(2018年1期)2018-04-25 01:4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