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炼目标内容对青少年体育锻炼和主观活力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

2014-04-15 02:43项明强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4年6期
关键词:主观活力体育锻炼

项明强

广州体育学院运动与健康系(广州510500)

我国青少年体育锻炼水平较低,体质状况堪忧。2011 年, 国务院颁布的 《全民健身计划 (2011-2015)》要求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 小时[1]。 然而,章建成等[2]对全国2 万多名青少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1.8%的青少年体育锻炼时间大于等于1 小时,并发现影响体育锻炼的因素前2 位为锻炼兴趣、 锻炼动机, 而经济和政策等因素只是制约体育锻炼的充分而非必要条件。因此,项明强研究[3]认为,激发锻炼动机对促进青少年体育锻炼和身心健康尤其重要,也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

目标内容(goal content)是指个体追求什么样的目标,是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简称SDT)框架下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Deci 和Ryan等[4,5]将目标内容分为内在目标内容与外在目标内容。内在目标是指个体内在成长趋向的目标, 包括自我接受、亲密关系、身心健康等。 外在目标是指个体以外在结果为导向,包括财富、名誉、地位等。SDT 假设不同目标内容会产生不同心理和行为结果。 在体育锻炼领域的研究证实了这一观点。如Ingledew 等[6]研究表明,以改善外貌的锻炼目标与外在动机相联系,导致个体较少参加体育锻炼; 而以增进健康的锻炼目标与内在动机相联系, 促使个体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类似的,Gillison 等[7]发现,内在目标能正向预测自主型动机, 并促使个体参加体育锻炼和提高其生活质量。 为了更好测量体育锻炼的内外在目标,Sebire 等[8]编制了锻炼目标内容量表(Goal content for exercise questionnaire),随后,Sebire 等[9]利用该量表证实了锻炼相对内在目标可正向预测基本心理需要、自我价值感、体育锻炼和心理幸福感,负向预测运动焦虑。可见,内在目标是解释和预测体育锻炼行为和健康幸福的重要驱动内容。

SDT 进一步认为,自主、能力和关系3 种基本心理需要是满足个体成长的滋养品, 这3 种基本心理需要缺一不可。 自主需要是指个体期望行为可自由选择和决定,而不受他人控制。能力需要是指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时,渴望体验到胜任感。关系需要指个体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体验到归属感。要验证基本心理需要是否解释目标内容效应的心理机制,就是要验证基本心理需要是否在变量X(目标内容)和变量Y(幸福感、绩效、体育锻炼等)之间起到中介效应[10]。 在体育锻炼领域,研究者通过中介效应检验法证实了基本心理需要理论是解释锻炼目标内容效应的心理机制。 如Vansteenkiste 等[11]采用依次检验法发现, 基本心理需要在外部目标与幸福感之间起到完全中介的作用。 Sebire 等[9]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发现, 基本心理需要可部分中介锻炼相对内在目标内容与自我价值感、心理幸福感、运动焦虑之间的关系。 张勤等[12]发现,基本心理需要亦可中介锻炼相对内在目标内容与身体自我效能之间的关系。

应指出的是, 锻炼目标内容研究大都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获取的, 而国内鲜见基于锻炼目标内容探讨青少年体育锻炼和健康幸福, 且国外有关锻炼目标内容的心理机制研究也存在以下不足:1) 仅揭示了基本心理需要在锻炼目标内容与积极心理效应之间起中介作用, 尚未探讨在锻炼目标内容与体育锻炼行为之间是否起中介作用。 2)虽然SDT 认为自主、 能力和关系3 种基本心理需要是满足个体成长的滋养品[4],但Vlachopoulos 等[13]研究发现,3 种运动基本心理需要地位并非均等,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表现不同。 然而以往研究仅笼统地探讨了基本心理需要的中介作用, 而未细致探讨3 种基本心理需要各自所起的中介作用。针对以往研究之不足,本研究致力于探讨中国背景下青少年体育锻炼目标内容的积极效应及其心理机制。同时,考虑到在积极心理学领域,主观活力是指个体对自我机能发挥水平的知觉,可为自我提供积极心理能量, 是健康幸福的关键评价指标[14]。 故本研究采用主观活力评价青少年健康幸福水平。具体而言,本研究旨在:(1)采用Sebire 等[8]编制的锻炼目标内容量表,探讨锻炼目标内容对中国青少年体育锻炼和主观活力的促进作用;(2)探讨3 种基本心理需要分别在锻炼目标内容和体育锻炼、主观活力之间的中介作用,以此考察锻炼目标内容的心理机制。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为了尽可能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本次调查按照城乡平衡、学段平衡、学校平衡和性别平衡的原则从1 所完全中学(指既有初中又有高中的中学)、2 所初中学校和1 所高中学校中抽取研究对象。 除了高中学校未抽取高二年级外,其他每个学校、每个年级随机抽取一个班级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700 份,回收有效问卷664 份。 男性和女性各占50%; 城镇学生286 名, 农村学生378 名; 年龄14.86±1.997 岁;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和高三分别为164 名、155名、116 名、92 名、47 名和90 名。

1.2 研究量表

1.2.1 锻炼目标内容量表

采用Sebire 等[8]编制的锻炼目标内容量表,共20 题, 包括锻炼内在目标和外在目标两个维度,前者又包括健康管理、 技能习得和社会交往3 个子因子,后者包括外貌形象和社会认可2 个子因子,每个子因子包括4 题。 量表采用Likert 7 点计分,从“非常不重要”到“非常重要”分别记1 至7 分。国内学者张勤和奚家文以成人为研究对象, 发现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12]。 本研究5 个子因子验证性因子 分 析 的 效 度 检 验 显 示,χ2/df=3.848,P < 0.001,RMSEA=0.06,CFI、RFI、NFI、GFI、IFI 均 大 于0.9。 2个因子(内在目标和外在目标) 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χ2/df=1.55,P < 0.001,RMSEA=0.07,CFI、RFI、NFI、GFI、IFI 均大于0.9。信度检验显示,内在目标和外在目标的α 系数分别为0.90、0.89。 本研究拟借鉴以往研究的做法, 仅采用锻炼相对内在目标这一变量[9,12],其计算公式:相对内在目标=内在目标平均分-外在目标平均分。 其具体含义为:个体进行体育锻炼时偏向内在目标的程度。

1.2.2 锻炼基本心理需要量表

选用Vlachopoulos 等[15]编制的锻炼基本心理需要量表。共12 题,分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和关系需要三个维度, 每个维度包括4 题。 量表采用Likert 7点计分,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别给予1至7 分。项明强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发现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16]。 本研究信度检验显示,各维度的α 系数在0.91~0.95。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效度检验显示,χ2/df= 3.41,P < 0.001,RMSEA = 0.07,CFI、RFI、NFI、GFI、IFI 均大于0.9。

1.2.3 Godin 业余锻炼量表

采用Godin[17]的业余时间体育锻炼量表。 杜梅等[18]采用该量表调查了体育管理人员, 发现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该问卷要求受试者填写“一周内参加多少次剧烈运动(为a 值)”、“多少次适度运动(为b值)”和“多少次轻度运动(为c 值)”。计算公式为,体育锻炼分数=9×a+5×b+3×c。 信度检验显示, 量表α系数为0.812。

1.2.4 主观活力量表

选用Ryan 等[14]编制的主观活力量表,单一维度量表,共7 题。采用Likert 7 点计分。唐本钰等[19]采用该量表测量了大学生,他们删除了第2 题“我常常觉得无精打采”后可提高量表信度。本研究删除后却未显著提高量表信度,故仍然保留第2 题。信度检验显示,量表α 系数为0.807。 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效度检验显示,χ2/df= 4.67,P < 0.001,RMSEA = 0.074,CFI、RFI、NFI、GFI、IFI 均大于0.9。

1.3 量表修订过程及信效度检验

本研究所采用的4 个量表均系翻译和修订国外量表,可能会涉及文化差异问题,故采用以下方式进行控制。 具体包括:(1)邀请2 名大学英语教师对量表进行双向翻译,以确保量表内容准确性。 (2)查阅中文文献,以支持量表的中文版信效度。 (3)对各量表进行信度检验, 结果显示各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均高于0.8, 表明修订后的量表具有较好信度。(4)采用Amos17.0 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各量表的拟合指数,χ2/df 均大于5,RMSEA 均小于0.08,CFI,RFI,NFI,GFI,IFI 均大于0.9,符合模型拟合标准,表明修订后量表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1.4 共同方法偏差的控制

由于采用自我报告法收集数据可能导致共同方法偏差(common method bias),故根据周浩等[20]建议重点从程序方面进行控制。 具体包括:(1)选用信效度较高的成熟量表进行测量。(2)采用匿名方式进行测量,调研过程中强调保密性和告知受测者“若有不适,可以在任何时候结束回答问卷”。(3)对不同量表的指导语、计分方式等进行适当的变换,其中部分题目使用反向计分。 数据收集完成后,采用Harman 单因子检验对共同方法偏差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特征值大于1 的因子共有12 个,且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19.53%,小于40%的临界标准,说明本研究共同方法偏差不严重。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 软件进行数据特征描述、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采用Amos 17.0 软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初步统计分析

表1 呈现的是各变量的描述统计及相关矩阵。由表1 可知,锻炼相对内在目标、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关系需要、体育锻炼和主观活力两两变量之间均存在显著性正相关。

表1 相对内在目标、基本心理需要、体育锻炼和主观活力的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n=664)

2.2 锻炼相对内在目标预测3 种基本心理需要的回归分析

从表1 可知, 锻炼相对内在目标与3 种基本心理需要均存有显著性正相关。基于此,构建回归方程一以探讨锻炼相对内在目标对3 种基本心理需要的预测作用(见表2)。 从表2 可知,方程一中相对内在目标对自主需要(β = 0.42,P < 0.001)、能力需要(β= 0.46,P < 0.001)和关系需要(β = 0.44,P < 0.001)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且从回归系数来看,锻炼相对内在目标对3 种基本心理需要预测能力相当, 标准化回归系数范围在0.42~0.46 之间。

表2 方程一:相对内在目标预测3 种基本心理需要的回归分析(n=664)

2.3 锻炼相对内在目标预测体育锻炼和主观活力回归分析

同理,从表1 可知,锻炼相对内在目标与体育锻炼和主观活力均存有显著性正相关, 故构建回归方程二以探讨锻炼相对内在目标对体育锻炼和主观活力的预测作用(见表3)。 从表3 可知,方程二中相对内在目标对体育锻炼(β = 0.18,P < 0.001)和主观活力(β = 0.55,P < 0.001)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表3 方程二:相对内在目标预测体育锻炼和主观活力的回归分析(n=664)

2.4 锻炼内在目标效应的心理机制检验

如前所述, 要验证基本心理需要是否解释目标内容效应的心理机制, 就要验证基本心理需要的中介效应。借鉴以往研究成果,本研究以相对内在目标为变量X,3 种基本心理需要为中介变量, 体育锻炼和主观活力为变量Y,采用Baron 和Kenny[21]的三步回归方程对3 种基本心理需要的中介效应进行依次检验。该检验的程序步骤及判断中介效应条件为:第一个方程为中介变量对变量X 进行回归, 回归系数应该显著; 第二个方程为变量Y 对变量X 进行回归,回归系数应该显著;第三个方程将变量X 和中介变量同时进入回归方程, 中介变量的回归系数应该显著。 同时,若变量X 的回归系数不显著,则存在完全中介效应; 若变量X 的回归系数仍然显著并且比方程二中有所下降,则存在部分中介效应。 本研究上述的两个回归方程已满足其中两个条件:方程一是3种基本心理需要(中介变量)对相对内在目标(变量X)进行回归,回归系数显著(如表2 所示);方程二是体育锻炼和主观活力(变量Y)对相对内在目标(变量X)进行回归,回归系数显著(如表3 所示)。 接下来将构建回归方程三,让相对内在目标(变量X)和3 种基本心理需要(中介变量)同时进入回归方程,分别考察它们对体育锻炼和主观活力的预测(表4)。

表4 方程三:相对内在目标和基本心理需要预测体育锻炼和主观活力的回归方程(n=664)

在相对内在目标对主观活力的影响路径中,3个中介变量对主观活力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且结合表3 和表4 可知,当中介变量自主、能力和关系需要出现时, 变量X 相对内在目标的标准化回归系数由0.55(P < 0.001)分别下降到0.42(P < 0.001)、0.37(P< 0.001)、0.46(P < 0.001),表明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和关系需要在相对内在目标对主观活力影响中均起部分中介作用。 同理可得,自主、能力和关系需要中介效应分别为0.134、0.184、0.101, 分别占总效应的24.2%、33.2%、18.0%。 可见,能力需要的中介效应量最大(见图1,其余中介效应图略)。

图1 能力需要在相对内在目标与体育锻炼间的中介模型

为进一步验证基本心理需要的中介效应, 本研究借鉴Sebire 等[9]的中介模型变量的设置,以相对内在目标为变量X,体育锻炼和主观活力为变量Y,总体基本心理需要(自主、能力和关系需要的平均值为观测变量)为中介变量,采用Amos17.0 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来验证。 结果如图2 所示。

从模型提供的各项拟合指标来看,χ2/df=1.67,RMSEA=0.032,CFI=0.999,RFI =0.985,NFI =0.997,IFI=0.990,GFI=0.999, 可得该模型较好地对数据作出了拟合, 从而证实了基本心理需要在相对内在目标对体育锻炼和主观活力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即基本心理需要是解释锻炼相对内在目标效应的心理机制。

图2 基本心理需要中介效应的结构方程模型

3 讨论

3.1 锻炼内在目标对青少年3 种基本心理需要的积极影响

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表明, 锻炼相对内在目标对自主需要、 能力需要和关系需要均有显著性的积极影响。 这意味着青少年越是为了追求内在目标而参加体育锻炼, 那么他们就越容易满足自身基本心理需要。 胡小勇等[10]认为,追求内在目标的个体会更多去从事那些能满足基本心理需要的活动。据此,本研究认为,相对于锻炼的外在目标定向者,内在目标定向者会重视锻炼过程中自身成长和发展, 为此他们更有可能主动参加体育锻炼, 表现出较强的锻炼积极性和自主性,从而满足自主需要;他们更愿意去挑战中等或较难的运动项目,从而体验到能力需要;他们在锻炼中倾向于乐于助人并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从而体验到关系需要。事实上,Sebire 等[9]和张勤等[12]研究也发现, 锻炼相对内在目标能显著预测基本心理需要满足。 然而他们的研究未对3 种基本心理需要的预测作用进行细致探讨。 本研究揭示了青少年锻炼相对内在目标对3 种基本心理需要均有正向预测作用,且对3 种基本心理需要的预测能力相当,表明锻炼内在目标对满足青少年成长的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和关系需要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

3.2 锻炼内在目标对青少年体育锻炼和主观活力的积极影响

锻炼内在目标内容对提高自我价值感、 体育锻炼和心理幸福感有显著功效已得到西方文化背景下研究的证实[9],本研究将其推广到中国背景下青少年体育锻炼领域。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发现,锻炼的相对内在目标对促进中国青少年体育锻炼和主观活力均有显著的积极功效。需说明的是,本研究相对内在目标是内在目标减去外在目标, 它表示个体进行体育锻炼时偏向内在目标的程度。这意味着,青少年越是为了增进身心健康、 掌握运动技能和加强社会交往等内在目标参加体育锻炼, 他们越能持久参加体育锻炼和提升其主观活力和幸福感。相反,若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是为了改善外貌形象和获得他人认可等外在目标, 那么他们很难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和降低其心理幸福感。 该研究结果与国外相关研究一致。Vansteenkiste 等[23]对美国10~12 年级的学生进行追踪研究,来探讨内、外在目标与运动成绩和持续性的关系。该实验将学生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内在目标启动组, 其指导语是体育锻炼有利于身体健康;另一组为外在目标启动组,指导语是体育锻炼能保持迷人的身材,增强外部吸引力。 结果表明,在一周内,内在目标组能取得更好的运动成绩,增加短期的锻炼持续性;且相对于外在目标,内在目标能显著预测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长期持续性。 Sebire 等[9]研究发现,相对锻炼目标内容对提升自我价值感、加强体育锻炼和增强心理幸福感具有积极功效。

此外,许多研究表明,在SDT 框架下,内在目标内容的积极功效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 Kim 等[24]证实,在韩国和美国这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 目标内容效应均显著。 Sheldon 等[25]证实,在美国、中国、中国台湾和韩国这四个不同文化背景下,自我和谐(相当于内在目标)都正向预测了主观幸福感。然而这些研究结论均是在非体育锻炼领域获得的,本研究结果表明,在体育锻炼领域, 内在目标对中国文化背景下青少年体育锻炼和主观活力有积极影响, 从而间接证实了锻炼内在目标的积极效应也具有文化普适性。

3.3 基本心理需要是解释锻炼内在目标效应的心理机制

锻炼目标内容效应的心理机制是最近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并且已证实基本心理需要在锻炼目标内容效应与积极心理效应(比如,身体自我效能、自我价值感和心理幸福感)间起中介作用[9,12]。 本研究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 基本心理需要不但在相对内在目标与主观活力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且在相对内在目标与体育锻炼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表明青少年锻炼相对内在目标一方面直接预测体育锻炼和主观活力,另一方面通过基本心理需要,间接预测体育锻炼和主观活力, 即证实了基本心理需要是解释锻炼相对内在目标积极效应的心理机制。

与以往相关研究相比, 本研究采用依次检验法进一步深入探讨3 种基本心理需要在中国背景下青少年锻炼内在目标与体育锻炼和主观活力之间所起的中介作用。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对内在目标对体育锻炼影响路径中,自主需要起部分中介作用。表明青少年锻炼相对内在目标一方面直接促进体育锻炼, 另一方面通过自主需要间接促进体育锻炼。 然而,能力需要和关系需要不起任何中介作用,这不符合SDT 认为“自主、能力和关系3 种基本心理需要缺一不可”的观点[4]。 本研究认为导致能力需要和关系需要不能起中介作用的原因可能有三点:(1)目前我国学校体育对学生运动技能要求不高, 以及学校升学压力的影响,使其无精力掌握更多体育技能,导致锻炼能力需要地位逐渐削弱。(2)相比较自主和能力需要,关系需要在远端促进内部动机,它并不能直接促进个体参加体育锻炼, 这一观点也得到国外学者研究证实[4]。 (3)本研究采用Godin 的课外体育锻炼自评量表来衡量锻炼程度, 由于自评量表具有主观性,其客观性不如Sebire 等[26]采用ActiGraph 体动记录仪记录7 天的运动量方法, 也可能影响体育锻炼的客观评估。

应指出的是, 与相对内在目标对体育锻炼影响路径不同,在相对内在目标对主观活力影响路径中,自主需要、 能力需要和关系需要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且能力需要的中介效应量最大。 可见,3 种基本心理需要在不同影响路径中的中介机制和地位不同,正如Deci 等[4]指出3 种基本心理需要在人生的不同时期表现不同, 在不同文化中表现也会有所不同,也支持Vlachopoulos 等[13]认为3 种基本心理需要具有跨文化特色的观点。本研究认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青少年锻炼的内在目标可满足自主、能力和关系等心理基本需要, 虽然能力和关系需要的满足感可能受到一些学习压力原因并不能促进其参加体育锻炼,但它们(尤其是能力需要)却能显著提高其主观活力甚至幸福感。

3.4 对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启示及未来研究取向

本研究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探讨青少年锻炼目标内容的积极效应和心理机制, 所获得的研究成果不但可拓展和丰富SDT 目标内容的研究领域,亦可为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提供理论指导和行动策略。首先,在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时要充分考虑到锻炼内、 外在目标的不同效应, 应帮助学生去追求参加体育锻炼是为了增进身心健康、 掌握运动技能和增进社会交往等内在目标。 其次,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青少年自主需要、 能力需要和关系需要的满足。 具体策略为:(1)提供一些可供选择的体育活动来满足自主需要;(2)设置中度难度并具有挑战性的体育活动来满足能力需要;(3)建立良好师生和同学关系来满足关系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目标内容理论是SDT 框架下一个较新的子理论,其研究成熟度不如有机整合理论。比如,有机整合理论将动机划分为无动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且将外在动机进一步划分为外在调节、内摄调节、认同调节和整合调节四种类型,构成从自主性最弱到较强的连续体[4,5];而目标内容理论将目标简单划分为内在目标和外在目标。因此,未来在研究内容方面, 可从目标内容不同连续体的视角进行深入理论研究和编制量表。 在研究方法学上可结合问卷调查、半结构访谈法、情境实验法等来寻求汇聚性证据,有利于获取更多的信息,进而得出更可靠的研究结果, 从而全面揭示锻炼目标内容的积极心理效应和心理机制。

4 总结

4.1 相对内在目标对青少年的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和关系需要均有正向预测作用, 且对3 种基本心理需要预测能力相当。

4.2 相对内在目标对青少年体育锻炼和主观活力均有正向预测作用。

4.3 基本心理需要虽是解释锻炼目标内容效应的心理机制,但每种基本心理需要的地位不一,具体表现为: 自主需要在相对内在目标和体育锻炼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和关系需要在相对内在目标和主观活力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1] 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 (2011-2015)[EB/OL]. http://www.sport.gov.cn/n16 /n1077/n1467/n1808585/1808663.html.

[2] 章建成,张绍礼,罗炯,等. 中国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报告. 体育科学,2012,32(11):3-18.

[3] 项明强. 促进青少年体育锻炼和健康幸福的路径: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模型构建. 体育科学,2013,32(8):21-28.

[4] Deci EL,Ryan RM. 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rsuits:Human needs and the self -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 . Psychol Inquiry,2000,11:227-268.

[5] Ryan RM,Deci EL. Self- 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social development,and well- being . Am Psychol,2000,55:68-78.

[6] Ingledew DK,Markland D. The role of motives in exercise participation. Psychol Health,2008,23:807-828.

[7] Gillison FB,Standage M,Skevington SM. Relationships among adolescents’ weight perceptions,exercise goals,exercise motivation,quality of life and leisure -time exercise behaviour: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pproach.Health Edu Res,2006,21:836-847.

[8] Sebire JS,Standage M,Vansteenkiste M.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goal content for exercise questionnaire. J Sport Exe Psychol,2008,30:353-377.

[9] Sebire JS,Standage M,Vansteenkiste M. Examining intrinsic versus extrinsic exercise goals:Cognitive,affective,and behavioral outcomes. J Sport Exe Psychol,2009,31:189-210.

[10] 胡小勇,郭永玉. 目标内容效应及其心理机制.心理科学进展,2008,16(5):826-832.

[11] Vansteenkiste M,Neyrinck B,Niemiec P,et al. On the relations among work value orientations,psychological need satisfaction and job outcomes: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pproach. J Occup Organ Psychol,2007,80:251-277.

[12] 张勤,奚家文. 不同锻炼目标的影响及心理机制. 体育文化导刊,2010,(7):1-5.

[13] Vlachopoulos SP,Asci FH,Cid L,et al. Cross -cultural invariance of the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in exercise scale and need satisfaction latent mean differences among Greek,Spanish,Portuguese and Turkish samples. Psychol Sport Exe,2013,14:622-631.

[14] Ryan RM,Frederick CM. On energy,personality and health:Subjective vitality as a dynamic reflection of wellbeing . J Personality,1997,65:529-565.

[15] Vlachopoulos SP,Michailidou S. Development and initial validation of a measure of autonomy,competence,and relatedness in exercise:The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in exercise scale . Meas Physical Edu Exe Sci,2006,103:179-201.

[16] 项明强. 体育自主性支持与青少年课外锻炼之间关系:基本心理需要的中介作用. 体育与科学,2014,2:96-100.

[17] Godin G,Shephard RJ. A simple method to assess exercise behavior in the community.Can J Appl Sport Sci,1985,10:141-146.

[18] 杜梅, 梁美莉. 应对策略对体育管理人员工作压力与身心健康的调节.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1):94-100.

[19] 唐本钰, 张承芬. 个体早期情绪唤起与自我决定及主观活力的关系.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2):139-142.

[20] 周浩,龙立荣. 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 心理科学进展,2004,12(6):942-950.

[21] Baron RM,Kenny DA.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Conceptual,strategic,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J Pers Soc Psychol,1986,51:1173-1182.

[22] 温忠麟,张雷,侯杰泰,等. 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心理学报,2004,36(5):614-620.

[23] Vansteenkiste M,Matos L,Lens W,et al. 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intrinsic versus extrinsic goal framing on exercise performance:The conflicting role of task and ego involvement. Psychol Sport Exe,2007,8:771-794.

[24] Kim Y,Kasser T,Lee H. Self -concept,aspirations,and well-being in South Korea and the United States . J Soc Psychol,2003,143:277-290.

[25] Sheldon KM,Elliot AJ,Ryan RM,et al. Self-concordanc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four cultures. J Cross-Cul Psychol,2004,35(2):209-223.

[26] Sebire SJ,Standage M,Vansteenkiste M. Predicting objectively assessed physical activity from the content and regulation of exercise goals:evidence for a meditational model. J Sport Exe Psychol,2011,33(2):175-197.

猜你喜欢
主观活力体育锻炼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活力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对立与存在
收回编制 激发活力
全公开激发新活力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夏天体育锻炼“四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