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汗水谱写青春之歌

2014-04-15 17:38肖进雄
甘肃教育 2014年5期
关键词:校长学校教师

肖进雄

16个年头,对于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时间并不算长,然而,就在这青春火热的16年中,他却用自己的特殊经历描绘着人生精美的画卷。从初中到高中再到小学,一个个新环境丰富着他的人生体验;从语文、地理到体育、美术,一个个新学科考验着他的学识;从团委、办公室、政教处到教务处,再到校长,一个个新位置挑战着他的才能。他,就是定西市岷县闾井中心小学的校长——张英杰。

潜心教学,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1997年8月,年仅18岁的张英杰从陇西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家乡的岷县四中工作。学校地处岷县东部山区闾井镇,这里高寒阴湿且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当时的岷县四中虽为完全中学建制,但高中部已停止招生,初中部也仅有200多名学生。这里是他的母校,张英杰怀着对母校的热爱,一入校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1999年8月,他当上了初一四班的班主任。从初一到初三,张英杰一直跨年级担任语文课,由于工作努力,成绩优秀,学校领导先后聘任他担任团委书记,办公室、政教处、教务处主任及副校长,工作量逐年增加。他不负校领导对他的期望,博读教研书刊,勤写教学心得,业务能力不断提升。2002年8年,学校高中部恢复招生一个班,学校把该班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工作的担子压在了他的肩上。没有地理老师,高一地理教学也安排他兼任。

信任就是责任,困难就是动力。从恢复高中部的那一学期起,张英杰几乎牺牲了自己所有的节假日,加班、备课、学习,充满了他的每一天。

天道酬勤,厚德载物。2005年的6月,张英杰老师所带的恢复招生以来的首届毕业生,以100%的语文及格率和全县第一的平均分,赢得了上级的奖励和群众的赞誉。他也多次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获得了全市优秀班主任和全省优秀班主任称号。一个个荣誉的背后凝聚着张英杰老师在工作上付出的一滴滴汗水,也铭刻着他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

“张老师就像我们的父亲,给了我们太多的关心和帮助,没有他,也许我早就流向社会……”2005年高考后,面对岷县电视台记者的镜头,他的一个学生含着泪这样说道。如今,努力在不同岗位工作的他的学生们每年都不会忘记一件事,那就是春节时一同到张老师家相聚。

倾心教研,做课改的冲锋战士

2009年,上级安排张英杰老师担任岷县闾井中心小学校长。闾井中心小学有1200多名学生,是全县最大的农村小学,也是全县最早实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学校。这时,张英杰老师面临两个转变:由教师到校长角色的转变,由高中教育到小学教育这个陌生环境的转变。为了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张英杰上任后亲自带课,了解小学教育的特点,并详细掌握了学校发展情况特别是自内部体制改革以来的发展变化。半学期后,他结合学校实际“烧”出了上任后的“第一把火”:全面推行“三阶五步”课堂教学改革。

他认为,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学习过程是在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参与、双向提升的过程。同时,他还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学生主动、教师主导、问题主线、活动主轴”的指导思想,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师生形成学习共同体。基于以上认识,他提出了“三阶五步”课堂教学模式。他将学习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教学过程是核心阶段。教学过程又细化为五个步骤,包括学生的自学、合作、展示、探究、达标和教师的导学、参与、激励、引领和评价等。为了配合改革的实行,他还提出了“20+20”课堂模式,即教师讲课时间为20分钟,学生训练时间为20分钟,并逐渐向“10+30”模式努力。

改革不论大小,都会遇到各种阻力,方案提出后,老教师和家长们议论纷纷,提出了极大的质疑,学生也表现出不适应。但是,张英杰还是义无反顾地将课改坚持了下去。一些年青教师率先尝到了甜头,纷纷表示:新模式下不但自己轻松了,学生在课堂上也活跃了很多,而且教学成绩明显上升。现在,新模式已内化在所有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成了常规教学的模式。

为了配合教改,减轻教师负担,张英杰在其他教学环节也做了大胆的改革尝试。首先,改革备课制度,将以前沿用多年的教案本备课变为备写活页教案,后又改为备写导学案,最后确定了集体备课制,教师不仅备写导学案,而且每课都设计课件。这样,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让他们有时间充分搜集资料,整合资源。

同时,他在作业批改、阶段测试和学生辅导等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学校整个教学环节经历了巨大的改变。工作多年的老教师深有感触地说:“前一次改革是管理方面的改革,而这一次则直接改变了我们多年的教学理念,我们必须得改变,否则无法适应新时代的教育啊!”

精心规划,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张英杰刚接任校长时,学校办学条件非常落后,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前院年久失修、沙砾脱落,后院还是高低不平的泥土操场,南面、西面以及校门前空地与住户界限不清,部分学生课桌凳短缺,全校只有三台旧电脑,教师挤在破旧的课桌上办公……

摸清了校情后,张英杰迅速行动起来,通过再三商讨,制定了可行的学校发展规划。他认为,一所学校要有长远发展,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在网络时代,信息化的教育已势在必行。为此,他提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不可完成的任务——为所有办公室、教室配备电脑,接通网络,每个教室配备投影设备。他一次次找领导谈想法、一次次写报告要项目。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国家宣传部、文明办和省留守儿童等项目,以及学校自身的努力,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实现了多媒体进课堂的计划。办公室接通了光纤,24个教室配齐了电脑和大屏幕电视,并接通了网络,建成了简易多媒体教室。这一举措,在全县教育界引起了关注。时至今日,8个教室已经安装上了电子白板和多媒体一体机,学校信息化建设正在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2011年是两基国检年,学校迎来了改善环境的良机,但对于张校长来说,这却是当校长以来最艰难的一年。危房要重建,围墙要修缮,校园要硬化,校门也要重新设计。初步预算,需要资金近50万元,工程款从何而来?最困难的是,项目涉及的区域全是与学校邻居有界限纠纷的地方。整个暑假,他和班子成员几乎没离开过学校,项目时不时被邻居干扰而停工,他一边做当事人的工作,一边奔走在村委会、镇政府、土地所和教体局之间。最后,在各方协调下,学校和四家住户达成了协议,学校项目也如期完成。面对崭新的操场、明亮的办公室,以及现代化的电动门,张校长如释重负,笑着说:“孩子们终于可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了。”

爱心管理,创设和谐校园文化

教育界有句名言:“三流学校靠校长,二流学校靠制度,一流学校靠文化。”闾井中心小学在张英杰校长的带领下,已将深厚的校园文化渗透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

“让制度看守哈佛的大门”,这是哈佛大学的管理箴言。张英杰校长通过教代会、教师会等形式集体决策,制定和完善了30多项学校规章制度。他经常说:“定制度的目的是规范,而不是惩罚,但愿惩戒性的制度永远都是摆设。”其实,闾井中心小学的很多制度都是挂在墙上的摆设,因为该校的教师早已形成自律,他们敬业、奉献的精神已经成了这个学校远近闻名的品牌。

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不仅要能教学,更要学会反思提高。张校长提出教师要沿着“教书匠—经验型教师—专业型教师—科研型教师”的方向发展,既要注重教书育人,又要实现自我的专业成长。为此,学校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教师成长的制度措施,其中“名师工程”和“青蓝工程”就是专门为中年和青年教师发展制定的措施,一个个青年教师在中年“名师”的带领下迅速成长,挑起了大梁,为学校教师队伍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2012年,一名年青教师在全县优质课大赛中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

张校长说:“教师工作要搞好,前提是要有爱心,不付出爱的教育迟早会失败的。”在爱心的感召下,校园里发生着一幕幕温暖人心的故事。一年级的一位小学生在家门口被精神病人将脸部砸伤,生命垂危,被送往西安做手术。得知情况后,学校及时组织师生进行捐款,当孩子的爷爷从张校长手中接过两万多元捐款时,已泣不成声。父亲早逝、母亲出走,和70多岁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的杨同学永远都不会忘记全校师生对她的关爱,不会忘记多年来一直资助她上学的张校长,没有学校和张校长对她的支持,她就不可能坚持到小学毕业,更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成绩。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2年9月,张英杰喜获“园丁奖”,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甘肃省优秀教育工作者,这是对他多年工作的肯定。16年来,张英杰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了不平凡的工作业绩。

16个春秋,已将他的青春燃烧得所剩无几,当我们问及面对已逝的青春有何感想时,他说:“成绩和荣誉只是对过去的小结和评价,摆在面前的是站在荣誉之上的更艰难的路。只要学生们的未来更加灿烂,我付出的青春就是值得的!”是的,教育本身就是一条漫长的路,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懈地努力才会走得更远,走得更好。我们相信张校长和他的学校会在这样的路上一直走下去。

编辑:郭裕嘉

猜你喜欢
校长学校教师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学校推介
论校长的修养
圆我教师梦
好校长是怎么炼就的?
校长给力“九个一”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