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止喜 凌敏 陈思含
摘 要:《西方建筑的意义》是挪威著名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茨的系列研究著作之一。该书史料翔实,史论精辟而独到,对西方建筑历程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和论述。它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部极具学术价值的著作,更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整体性研究建筑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的方法。
关键词:西方建筑;历史;环境;建筑艺术
“建筑,应该被理解成富有意义的(象征的)形式。同样,它也作为一个章节,构成了存在的意义的历史,今天人们感觉到一种急迫的需要,要把建筑重新看作一种具体的现象。”舒尔茨在他的《西方建筑的意义》的前言中如是说。本书的理论基础是“建筑是一种活生生的现实,自远古以来,它已使人类的存在变得富于意义,并使人类在时空之中寻找到了一个立足之点。所以建筑更关注存在的意义。而存在的意义通过建筑转译成为空间形式。这样建筑的空间形式是存在空间。所以建筑不能用几何或符号概念来完满表达,而应该理解成为一种象征形式,是意义的表达。全书以西方建筑的发展历史为脉络,将西方建筑的发展分为12个时期,并在最后以“意义、建筑和历史”作为补充,形成了场所精神和建筑意义阐释的完整的体系。每个章节又从导言、景观与聚居地、表达性处理、案例分析、空间概念与发展和意义与建筑几个方面娓娓道来,详细地介绍了西方建筑的发展,并牢牢把握了场所和意义的核心,将西方建筑的发展脉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面。
在史前时代,建筑史的发展脉络主要是依据对神灵的崇拜,而表达性处理也大多集中在比较简单的模仿阶段。例如,在埃及,就是“巨石的体量和形式赋予其一种单纯的伟力”,植物纹样则是试图给予每种生命以绝对、永恒的“形式”,而当时建筑的意义大多是将法老神化,并注重死亡,在书中将陵墓作为“来世的住宅”,并利用空间隐喻埃及人永远在路上、“永远徘徊的”舞台,塔门或大门则象征“徘徊的前往途中的断续停顿”。早在古埃及时期,建筑并没有进行过刻意。
埃及金字塔的设计,是在工匠的建造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将表达性处理做到与当时(主要指法老,兼顾一些普遍价值观)的意识形态契合,在当时的社会发展情况下是很不易也很残酷的。存在和时间的主题萌芽在当时已经开始逐渐形成。
在古典时期,意识形态的转变是非常明显的。古希腊前无古人的民主与开放使得“异质性”和“拓扑学”的概念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拟人的手法在建筑中的体现是非常明显的,通过将建筑群体中的各单位比作“家庭成员”,来象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角色,通过围合的手法来表示重要的角色并将特定空间或领域具体化使得古希腊建筑无论从单体形象还是群体组织来说都对后世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在这个时期,建筑语言的发展,从简单的模仿开始向当时的秩序观发展,形成了一套具有等级特质的建筑体系。
基督教时期,是神权至高无上的时期。在早期基督教统治时期,拜占庭建筑的集中式平面是当时的主流,柱子从象征规则的标志变成了强调纵向运动的方式。而穹顶开始代表天堂,穹顶下面的部分成了天堂之外的地带,圣索菲亚教堂运用肌肤天才的形式把集中式和纵向式进行了完美的融合,形成了无与伦比的美的心灵化的室内空间,体验如果进入天国的“精神性空间”成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为之努力奉献的对象,人们重视“开始”和“结束”,而朝圣的重要性在建筑中得到了非常直白的体现“空间形式表现为路径”。而罗马时期,修道院开始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时间来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在这个时代,人文主义的光芒开始闪耀。文艺复兴时期教堂代表着“完美”的形式,其他公共建筑代表着形式原则保证最严格的一致。私人住宅则可以从严格的原则中加以变通。这是个思想爆炸的时代,柏拉图的思想得到了重新地诠释:“宇宙”(cosmic)和“秩序”(order)和“美”(beauty)被认为是同质的;毕达哥拉斯的“万物皆数”理论在此时期也有新的理解。建筑的美感来源于各部分的协调,“均衡和联系”;装饰是“对美的增进”;人文主义文化是文艺复兴主流思想的基础。文艺复兴真正实现了基督教与构成其真正核心思想的柏拉图哲学的融合。
16世纪成了互相区别的动态的空间交替的可能性。在16世纪,天主教堂不再是获得意义的唯一系统,布道是其本质,动态感的离心性则成为它的普遍特征。人类的危机由于自由观念的抛弃得到了解决。巴洛克时期,动态感和系统化神奇地融合在了一起。空间不再具有限制,开放性和动态性成了主题。“空间”的概念得到了史无前例的重视,它作为构成元素重要性得到了完全的体现。
近现代建筑主要包括启蒙运动、功能主义和多元主义三个时期。由于工业革命导致的生产力改变,旧时完整的建筑形象特征在新的建筑功能产生的过程中逐渐丧失。在启蒙运动时期,折中主义建筑在各种传统风格的形式糅合中诞生了。新的建筑功能导致了建立在新的存在意义之上的新生活形式的产生。开放空间的开年逐渐发展起来,每个人都能在一个开放的总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建筑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统一的系统。同时在这个时期,新科学思想、新自由思想中“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带动了对于未来城市图景印象的改变,虚假的讽喻图景被自然的“真实”图景所代替。而后,现代主义大师们开始高举功能主义大旗,将现代建筑的理念真正建立起来。功能主义的建筑往往由简单的几何形体组成。
包豪斯校舍,是功能主义建筑典范,看上去都是一个由薄而轻盈的玻璃或塑料性材料包裹的统一体量,并且都表现出一种缺乏材料质感和表达性细部的清教徒主义。柯布提出反对建筑师所谓历史主义的廉价母题和学究式句法,但首先所有的功能主义这都有一个基于对人类和建筑的强烈信仰之上的积极目标,功能主义关注人类的环境,对人居环境亦给予了相当的重视。而密斯提出的“自由的平面和清晰的结构不能分离开来,结构师整体的支柱,它使自由平面成为可能,没有支柱的平面就不可能自由,而只能是混乱和凝滞。”都是基于他普遍试图表现出其美国原型的本质特征的初衷,而由将建筑的空间定性为能有流动性又具有表达性。形式和功能的统一在这个时期有了新的解读:形式是对基本几何体量的偏爱,对传统母题的摒弃,与此同时,功能则是指独立规则的框架结构所造就的自由平面。功能主义作为现代建筑的起步,尚不能达到真正的开放性。但是,这不意味着功能主义只关注效率,相反,功能主义首先关注的是意义,也就是如果给予人类一个立足点的问题。到了舒氏的理论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的多元主义时代,这个时期的到来源于功能主义日渐成熟,人们开始有了“重返家园”的希望,地域性被摆上了台面,但是这一點是基于不丧失自由的前提的。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这并不是一本通俗易懂的书,相反的,这本书需要对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否则,很难理解对于“在哪儿”的精神需求,也无法真正地理解场所精神,这篇读后感以对原文的简单认识和自己的浅薄理解为主,而对于建筑的意义,场所的意义,我才刚刚上路。
参考文献:
[1] 安东尼亚德斯(希).史诗空间:探寻西方建筑的根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 屈寒飞,孙宇澄.关于当代西方建筑思潮的几点认识——谈建筑的理性与非理性设计[M].南方建筑,2004.
[3] 李路珂.关于建筑的意义——西方建筑的意义译跋[J].建筑师,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