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的歌者

2014-04-14 02:13刘嘉欣
艺术科技 2014年2期
关键词:诗意

刘嘉欣

摘 要:米莱斯是拉斐尔前派的创始人之一,他的绘画传达了拉斐尔前派所追寻的回归到拉斐尔以前中世纪的绘画时代单纯明净的特点,画风唯美,题材多为女性题材,具有很强的诗意抒情风格。米莱斯早期坚持自然主义画风,极大程度地发挥了自己的艺术才能,并且借助画面传达了画家的道德感,是拉斐尔前派中不可缺少的力量。

关键词:拉斐尔前派;米莱斯;唯美;诗意

约翰·艾弗里特·米莱斯,1829年6月出生于南安普顿,父亲很有名望同时也很热爱绘画。米莱斯从小就展现出很强的绘画天分,11岁就成了皇家美术学院的最年轻的学生,其后又多次获得绘画比赛奖项,在学院里是很出色的学生,后留学意大利,在那里米莱斯结识了亨特和罗塞蒂,深受其影响,米莱斯自己的绘画也转向亨特的艺术主张,以写生的方式来引导自己的绘画,并于1848年,与亨特,罗塞蒂三人一起成立了拉斐尔前派。

当时英国占主流的绘画风尚为学院派所控制,学院派绘画的作风大多枯燥乏味,拟订好题材,然后用设计好的方式去表现出来,已经没有去探寻新的绘画表现方式的追求,模式化倾向异常严重。绝大多数绘画的画家去迎合上升中的社会,表达那些最接近功利的作品。大量粉饰社会的庸俗作品占据了画坛的主流。第一任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的院长雷诺兹甚至还规定了在画人物时手脚长短的比例,在他看来,一切都应严格遵循拉斐尔的艺术范式。使得英国画坛一片追逐学院派之风,纵使有康斯太布尔,透纳这样地想要引领新风的画家存在,但是这些画家也不能成为一个具有影响力的流派去指引英国画坛。拉斐尔前派创立之初,其中成员之一威廉·罗塞蒂这样去叙述当时的情况:“总的来看,英国画派比起霍格思,雷诺兹,庚斯博罗和布拉克那个时期已经大大地败落了,而他的平庸水平已经变成自我夸耀的老生常谈,说他愚蠢也不为过分了”,就如威廉·霍尔曼·亨特所说的那样,十九世纪中叶英国的画坛所呈现出来的陋习是正统的法则,方法和体系的俘虏。

米莱斯初期的画作是遵循拉斐尔前派的理念的,忠实于写生,后面又创作了很多肖像为主的作品。米莱斯总是在作品中渗透着道德观念的传达,此外作品还笼罩着一种忧伤的情绪,种种特征在他的代表性作品如《盲女》《奥菲利亚》《耶稣基督在父母家里》《玛丽安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加上米莱斯绘画技法高超,画风也很华美,在当时,米莱斯是很受欢迎的画家。

在当时英国的绘画艺术环境,主要还是受皇家美术学院主导的,所以拉斐尔前派这一批画家被视为标新立异的一类画家,当时在英国文艺界具有重要地位的艺术评论家罗斯金在理论上和现实中都给了拉斐尔前派画家们极大的支持和帮助。罗斯金认为拉斐尔前派画家画出了比现实还要真实的作品,他认为一流艺术家与二流艺术家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前者所画的是他确实亲眼所见之物,而后者只画他想要看到的,因为一流艺术家们也许会因此遭到众人的责备。米莱斯就是这样一位画家,以真实的眼光去塑造画面中的人物,在他的作品《耶稣基督在父母家里》,选取了耶稣少年时代在其身为木匠的父亲约瑟家中的场景,将耶稣置身于一个如此寒酸的居室中,本身就具有很大的挑战意义。传统意义上的基督题材绘画往往会刻画一个具有神圣意义的场景,但是米莱斯却描绘了一个如此真实的劳动人民的家庭环境,在当时引发了很大的争议。但是米莱斯这样做确是希望重回文艺复兴以前绘画的精神和风格特点,这也是对当时占绘画主流的学院派艺术的模式化绘画风格的一个反叛和挑战。

在其众多作品中,米莱斯描绘了很多不同的题材,有一些经典的文学题材,后期还创作了很多肖像画,孩子也是他善于表现的题材。《盲女》是米莱斯的经典作品,刻画了一个失明的流浪少女和旁边的一个小女孩安静地坐着,盲女也许正在聆听身边的小女孩对雨后天空中出现美丽彩虹的描述。画面上这两个小女孩虽然都衣衫褴褛破破烂烂,并且较大一些的小女孩还双目失明,无法用双眼去感受这个彩色的世界。但是这些丝毫不妨碍她去用心感受,用鼻子嗅,用耳朵听大自然的美好。盲女的表情平静而祥和,让人们不禁对她产生同情和关爱。旁边的小女孩由于年纪较小,也许还无法深刻地感受到失明对于一个人而言意味着什么,她天真地靠在盲女的身上,向远处看着,说着,期盼着。盲女身上放着的手风琴,也许表明了她们两人艰难的生活处境:还需要盲女去卖艺维持生计。米莱斯用细腻写实的笔触,将这些都一五一十地记录下来,画面色彩明亮,整个被黄色调笼罩,将阳光的温暖和人世间生活的不易以及小女孩们的乐观统一为整体,画家在这里表达了对生命强度的歌颂,也体现了画家对不幸人生的同情。

罗斯金非常认可米莱斯的绘画天赋,极大地肯定了米莱斯对绘画的感受能力,早期在米莱斯遵循自然主义风格的时候,他还创作了很多风景绘画,在风景画写生方面,拉斐尔前派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当时独树一帜的风景画家透纳的艺术理念。透纳的绘画整体上传达出生动的效果,用很轻松的笔触表现光和色。罗斯金评论透纳的画时,说他画的比真实的自然还要更自然,如透纳的作品《伯顿修道院》,修道院被画家安排在左侧一块平地上,右侧是逶迤的山体,近景处绵延着河流,两岸和山体上都有植被覆盖。透纳特意夸大了这座约克郡山峰的比例,这样可以更清晰地感受到这座山峰的分量,和左侧略显秀美的伯顿修道院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依据自然写生创作的作品,但是又在自然的基础上添加了画家的夸张创作,使得這幅画与众不同。米莱斯的风景画里有湖水山川,庄严的高地。米莱斯对岩石山川形态很有研究,他很看重肖像画面中的场景,处理肖像画场景时他并没有将北京设置成模糊的风景画,而是像做地质研究一般,精确地观察地形地貌的结构形态,并呈现在画面上,将风景画的细节观察的和画肖像时的眼部手部一样。比如米莱斯创作的《约翰·罗斯金》的肖像,这幅想象作品很到位地宣扬了罗斯金作为艺术批评家的思想。米莱斯把罗斯金的形象设计在一块表面凹凸不平的岩石上面,旁边有流水,罗斯金安静地站在岩石上面做沉思状,罗斯金身边的环境刻画得栩栩如生,就和真实的没有两样。

米莱斯创作的《奥菲利亚》的场景选自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中第四幕奥菲利亚之死,画面中奥菲利亚苍白的身体俨然一副横卧的尸体一般,但她仍然疯癫的唱着歌曲,周围的环境阴森恐怖,直射在奥菲利亚身上的阳光进一步加深了作品的悲剧色彩。画面可见清晰可辨的数种植物,米莱精确再现了尤厄尔霍格思米河两岸的景物,并且将这一具有悲剧色彩的场景描绘的赋有忧郁的气质,人们一眼就能从这幅画感受到奥菲利亚的不幸。

米莱斯一生绘制了很多作品,但是当拉斐尔前派的其他成员如亨特还在宗教圣地巴勒斯坦作画追求一种偏于极端的象征主义绘画时,米莱斯就已经从这种影响中解放出来,可以说他是最早脱离了拉斐尔前派特征的成员。对于这段拉斐尔前派成员的经历来说,只是米莱斯的一段艺术经历,此后他绘制了很多符合学院派审美的作品,有人觉得米莱斯后期转变风格是为了生计,毕竟他有八个孩子需要养活。晚年时期,米莱斯被推举为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的院长。

参考文献:

[1] 提姆·巴林杰(英).拉菲尔前派艺术[M].梁莹,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 罗斯金(英),李正子.潘亚楠,译.金城出版社,2012.

[3] 王子明.“华丽”的转身,风云过后——英国拉斐尔前派画家米莱斯[J].美术大观,2013.

[4] 孙昊.米莱斯画面的内在含义——论米莱斯画面的唯美与忧伤[J].大众文艺,2011

猜你喜欢
诗意
诗意地栖居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邂逅周庄,诗意盎然
醉美天泉 诗意栖居
冬日浪漫
大美广陵,诗意维扬
诗意的麦子(外二首)
诗意栖居“长寿乡”
论阿莱克西的“诗意”
被耽搁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