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耿华英,女,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2011级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历史)。
指导教师简介:娄贵书,男,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摘 要:武士是日本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其所蕴含的文化特质是对日本国家走向和兴衰至关重要。本文拟此为切入点,分析日本武士的精神文化内涵,武士教育的文化特质的特殊属性——忠诚和尚武,以期警醒国人对日本传统文化在新世纪的新表现。
关键词:日本;武士;文化特性
日本史研究一直是东亚文化史中的热点和重点研究课题,历来备受中日等国学者的重视和青睐。这一方向的研究甚至成为政府在处理中日关系问题和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武士是日本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无疑是一个了解日本文化特性的很好的切入点。它所蕴含的文化特性对日本国家走向和兴衰,乃至东亚国际关系格局至关重要。
一、武士的精神文化内涵
(一)武士的定义
。在日文中,武士一词其本意是侍者,贴身随从。随着土地纷争的白热化,一些封建领主开始利用武士作为私人武装,以确保土地斗争的胜利。武士生于战争,发展于战争,是以战争为职业的特权阶级。在战争中,唯有对主君的绝对忠勇以换取主君的“恩赏”,实现家族地位永固。“轻生死”、“重然诺”、“尚意气”是武士所具备的性格,他们冷酷而不畏艰难,忠于职守,精干勇猛。武士以“尽忠”为第一要义,其一切的价值判断基于对主君的尽忠,其名誉与生存也依赖于主君的恩从关系,这就是武士。
(二)精神文化内涵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究竟是什么?新渡户稻造认为“武士道在字以上意味着武士在职业上和日常生活中所必须遵守之道。用一句话来说,即‘武士的训条,也就是随着武士阶层的身份而来的义务。”①这就是说,是随着武士的产生而出现的,作为武士的思想行为规范和行动准则。《叶隐闻书》进一步解释,“所谓武士道就是看透了死亡,于生死两难之际,要当机立断,首先选择死”。②武士以“至死化生”的方式不断突破超越自我以获得新生,这种思想是对传统儒家“士道”的一种反动。 “武士道”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言行中深刻体现着“轻生死”、“重然诺”、“尚意气”这种独有的性格。
二、武士的文化特性
武士以战争为业,以武训为纲,形成了日本独特的民族性。武士作为四民之首,其思想道德规范和行动准则,自然辐射到社会各阶层中,成为整个社会的价值典范。武士道精神包括忠诚、信义、武勇、礼、诚、名誉、廉洁、勤学等内涵,现将武士道精神的双足——忠诚与尚无论述如下:
(一)忠诚
。 “忠”本来源于中国儒家思想,在中国儒学中,儒家学者认为“忠”是有条件的,反对“愚忠”。当“忠”东渡日本后,武士根据自己的特殊需要,对中国儒教“忠”进行选取性地再造,创造出武士道的“忠”。对主君的“忠”必须是无条件,不需要任何理由,武士的“忠”是一种义不容辞的“条件反射”,并将自己的生命看作对主君“忠”的一种手段。
武士“忠”的基础是“恩”,武士的经济来源依赖主君的“恩赏”,家臣对主君恩惠的最好报答便是效忠主君。“作为贴心家臣,无论主君在位还是退位,都要舍弃自身去追随。唯念主君,其他一概不问。”③日本武家政治时期,“忠”在武士的名誉训条中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是武家社会占首要位置的价值。因此,武士道其实就是“忠”的宗教。④這种精神在一些日本民间故事中也有体现。日本民族叙事诗《四十七士物语》中的浪人们(下级武士)在报答了对主君的情义之后,还要向幕府尽忠,最后幕府令四十七士切腹。日本小学课本这样写道这些浪人:“他们为主君报仇,情义坚定,应为永世垂范……于是,幕府经过再三考虑,命令他们切腹,真是一举两全之策。”
明治维新以来,随着天皇制的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天皇是全日本的主君和“现人神”,是国家尊严、统一和永存的象征,日本民族都蒙受了“皇恩”,因而全体国民都应忠于天皇。天皇的“敕语”具有绝对的法律效力,并高于政府所颁布的法律条文。举国上下的民众被称作天皇的“臣民”,对天皇敬以绝对的忠心。这种毫无理性的价值观铲除了武士个人独立进行是非判断的土壤。昭和时代后,在军国主义的引导下,这种对主君的“忠”转化为对天皇及其皇国无条件的忠诚与服从,尽忠便从武士道精神演变成为日本国民精神文化气质一个十分鲜明的特点,并为近代以来日本军国主义兴起埋下隐患。
(二)尚武
。日本是一个尚武的民族。武士是特权阶级,他们以战争为职业。“这个阶级在长期不断的反复战斗中,自然而然是从最勇敢、最富于冒险精神者中征募而来的,随着淘汰过程的进展,那些怯懦之辈被抛弃了。”⑤武士作为职业军人,拥有能够佩刀的权利,佩刀包括短刀和长刀(太刀)。武士必须掌握骑马、射击、刀枪、兵法、兵术等职业技能,以确保战争中能够取胜制敌。宫本武藏⑥在其《五轮书》中,详细的记述了如何使用短刀、太刀,以及两者的优劣并身处不同环境下的自由转换的技能和兵法,他不仅认为兵法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艺术,需要潜心修炼。
日本社会的种种风习与各种组织制度,处处表现出他们尚武的一面。像柔道、剑道、空手道、相扑等各式的武术竞技运动及其组织在日本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相扑更被尊为日本的“国技”,若不是一个具有浓厚尚武精神的民族,何以对众多武术竞技如此热衷呢?日本现代小说家三岛由纪夫在切腹自杀前曾放言“很久之前,我就期许自己不要做为文士而亡,定要做为武士而死。”并在他的遗嘱中交待,殁后的戒名必须留存一枚“武”字。武力至上才是大和民族信奉的真理。
直至明治以来,对主君的“尚武忠勇”精神发展成为对天皇一人的武勇,并且被国家主义者加以利用,
结束语
武士道作为日本独特的民族性,在平安时代随着武士的产生萌芽,发展于武家社会,并在明治时期达到顶峰。二战中,日本法西斯式的侵略扩展,将武士的穷兵黩武性质发挥到极致。战后美国对日本的管理,武士道在新时期以“大和魂”的形式保留下来,使得今日日本政坛时有军国主义分子残渣泛起,这一文化现象应该引起国人的重视。
导师:娄贵书
参考文献:
[1] (日)山本常朝口述,田代阵基录,李冬君译.叶隐闻书[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日)宫本武藏著,一兵译.[M ].武汉:武汉出版社,2009年,5月.
[3] (美)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4] (日)新渡户稻造著,张俊彦译.武士道[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3.
[5] (日)小泉八云著,落合贞三郎编,胡三源译.日本与日本人[M] .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6] 苏桂.“忠”——武士道和日本精神的价值核心.[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1999 ,(3)
注解:
① [日]新渡户稻造,张俊彦译.武士道[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2.第14页。
② 山本常朝口述,田代阵基笔录,李冬君译.叶隐闻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 卷一, 第1页。
③ 山本常朝口述,田代阵基笔录,李冬君译.叶隐闻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 卷一,第5页
④ 苏桂.“忠”——武士道和日本精神的价值核心[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1999 年第3 期
⑤ 新渡户稻造著,张俊彦译.武士道[M].商务印书馆, 1993年2月 第16页
⑥ 宫本武藏(1584-1645):日本战国末期与德川幕府前期的著名剑术家,比试60多次均取胜,在熊本藩教授兵法,并首创“二天一流”,著有兵法理论著作《五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