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黄增淼(1987.8-),广西南宁市人,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学专业研究生。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高额的外汇储备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偿债能力和国际信誉, 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内外均衡,并保证我国中央银行有效干预外汇市场。但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造成了资金浪费和投资的低效益,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等。本文从我国外汇储备的现状,直至形成高额外汇储备的形成,比较分析了高额外汇储备的对于我国的优劣,并最终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外汇储备;外债;汇率制度;偿债能力
一、 我国外汇储备的现状
(一)规模分析
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统计来看, 2013年三季度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3.66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余额约占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的44.1%及同期中国央行总资产的80%左右,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国际储备资产和国民财富。
按照外汇储备理论,一般认为一国外汇储备较为适宜的规模是能够满足3个月的进口额。我国一些学者认为,对于中国的外汇储备应该保持在满足6月进口需要的水平上,同时考虑到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出现的双顺差导致的外汇储备充足状况。而2013年外汇储备为3.66万亿美元,大大超出了这一合理水平。
(二)结构分析
在我国,外汇储备在国际储备中占绝对比例,并且以美元居多。我国外汇储备的四分之三都投资在美国债券以及以美元表示的不动产上。这一格局主要受到我国对外贸易形式和国际储备体系,资本流动的影响。虽然在世界范围内可以自由兑换的货币很多,但如果从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所使用的结算货币来看,国际上常用的支付和计价货币仍然美元。而在对外贸易中所使用的币种及其比例一般由贸易结构所决定。美国仍然是世界经济的核心经济体。对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来说,美元依然是国际贸易结算和国际储备中的主要货币。
二、 我国高额外汇储备的成因分析
(一)汇率制度
1994年1月,我国开始实行外汇体制改革,将双轨汇制改为单一汇率制度,并对金融项目和资本进行严格管制。并实行强制结售汇制对于经常项目中的中资企业。在此情况下,为了对人民币与其他货币的汇率浮动维持,中央银行必须被动的买入外汇,这样就造成了外汇储备规模不断被动的增加。
汇率稳定一直是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经济目标之一,
保持外汇市场供求平衡,只要美元供大于求,央行就被迫在市场上吸引外国投资和对外贸易,这就增加了资本项目顺差,我国这一改革使得我国国际收支大为改善,外汇储备逐年增加。
(二)贸易结构
低端附加值产品是我国的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这样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资源环境和廉价的劳动力,这些最具比较优势的要素,是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而国际市场上,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是市场竞争优势较明显的商品。在我国出口产品中低端加工产品和初级产品一直占重要比重。是以数量优势和價格优势是换来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竞争手段。占对外贸易总额比重一半以上的还是低端的加工贸易。大量企业出口产品能耗高、附加值低,没有自主品牌等。由于我国具有廉价劳动力的成本优势,发达国家将其产业从其原产地国家转移到我国,我国的企业又没有走出去,资源进口的低价加上出口的高价,我国贸易顺差不断增大便成为必然。
(三)吸引外资的政策
为了发展国内经济,我国长期以来对外一直施行外向性的外资和外贸政策,甚至不惜以牺牲国家财政收入为代价,给予外商更多的优惠政策。而且我国具有廉价劳动力和市场潜能。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企业都乐于到我国进行直接投资,形成资本项目的顺差。2012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2138亿美元,吸引外商直接投资1117.2亿美元,为了吸引外资企业和资金进入中国市场,中国政府不管是中央还是地方都会努力为外资提供各种便利和优惠,甚至开通绿色通道。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持续增长带来的顺差,也是我国金融项目与资本的顺差的很大源。
三、我国高额外汇储备的利弊分析
(一)我国高额外汇储备对我国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内外均衡
国民经济内外均衡的基础需要充足的外汇储备。这对经济稳定的发展、投资消费稳定以及投资者的十足信心有支持作用。当国民经济出现恶性通货膨胀或者内外不均衡时,外汇储备的利用就弥足珍贵,这样可以尽量不通过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尽量避免经济出现过于激烈的波动。而且,外汇储备可以调节国际收支,若出现总供给小于总需求时,可以利用外汇组织进口,调节总需求和总供给关系。当我国对外汇率出现波动,也可以动用外汇储备进行干预,稳定本币汇率。
2.提高我国的国际信誉和国际偿债能力
外汇储备是国际信誉和国际偿债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银行贷款时评估国家风险的重要指标。一国国际偿债能力大小可以通过一国国际储备规模的大小来衡量。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较大,国际储备数量充足,则国际信贷信誉较高,国际偿债能力也较强。这有利于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措资金,也增强了国外投资者把资金直接投资到我国的信心。
3.保证我国中央银行有效干预外汇市场
一国维持本币汇率及干预其外汇市场的重要工具的衡量标准是拥有外汇储备的多少是。在外汇市场上收购本币或抛售外汇来影响外汇,从而,稳定汇率。是各国中央银行调节外汇市场的惯用做法,若一国汇率下跌,特别是由于非稳定性投机因素引起汇率大幅度下跌,影响到其货币的国际信誉或对国内经济产生不利后果,国家可以动用外汇储备购进本币,支持本国汇率上升,使之倾向于平衡。若果我国本币汇率过高,则可以在国际市场上买入外汇储备,同时卖出本币,使得市场上的本币供应量增加,我国人民币的汇率便会相应的出现一定幅度下降。
(二)高额外汇储备下对我国有诸多不利影响
1.造成投资的低效益和资金浪费
外汇储备代表着一个国家对国外资源的购买力。但按照我国目前情况来看,既没有很大进口支付,也无巨大的偿还外债压力,外汇储备规模却如此巨大,甚至过剩,实质上就是一种浪费。外汇储备是一种实际资源,持有如此巨额的外汇储备是需要付出机会成本的,那也就是说相对于投资收益的高额回报来说,简单的利息收益是比较低的。目前美元却不断贬值,这种情况下,我国所获利息也是非常受影响的,所以资金的浪费和投资的低效益不可避免。
2.造成人民币升值压力
外汇储备是本国汇率稳定的基础。我国产品相对于外国产品在价格上会相对上升,这是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的影响,同时,外国市场对我国产品的需求也会相应减少,我国的进口需求相应的会受到刺激,这会导致进口增多,出口减少的局面。这样一来,会给我国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在技术含量不高的企业带来巨大的出口压力,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将会降低,不利于我国经济增长。国际贸易条件恶化,不利于我国更深入,更广泛的参与国际合作与分工,加之国际收支连年顺差,容易导致国际贸易中的摩擦,不利于有效的利用国际市场资源配置。不断攀升的贸易顺差和FDI导致国际收支不平衡加剧,国际社会中人民币升值呼声越来越强烈。
3.导致我国现阶段流动性过剩
巨额外汇储备是导致我国现阶段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1994年以来,M2平均年增长19%,M1平均年增长16.5%。从2006年开始,M1增长速度超过了M2,标志着货币流动性进一步增强。在我国的货币供应中,外汇占款激增至27.52万亿元,这也都表明我国货币供应量一直处在较高水平。受到强制结售汇制度的影响,中央银行非意愿性的买入外汇,进而会投放基础货币,通过所谓的乘数效应,整个社会的货币供给会大幅度增加。
四、解决我国高额外汇储备的对策
(一)合理选择外汇储备的货币结构和资产结构,防止汇率风险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完善金融市场体系,设置金融预警机制,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和风险披露制度,警惕全球性流动性过剩对中国输入金融的危机。在对我国的外汇储备进行规划和管理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各种金融工具,比如允许个人和企业用人民币购买,建立专项资金,这样可以减少美元的比重,可以考虑用一部分储备资产发行美元债券,同时也对外汇储备进行了保值增值。从幣种结构看,我国的外汇储备绝大部分是用于购买美国政府以及政府下属机构或者政府担保的债券。为了防范金融风险,我国应尽快合理选择外汇储备的货币结构和资产结构,外汇储备品种多样化,在我国外汇储备中适当增加英镑,欧元等币种的比重,转换将外汇储备都压在美元和美国国库券上的情况。
(二)改变外汇储备形式,尝试将外汇储备转换为实物储备
改革外汇储备,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不仅仅要靠外汇储备,也可以适当运用石油储备,黄金储备。这样是外汇储备趋于多元化,也可保证储备的保值增值。发达经济国家一般都将外汇储备转换为黄金储备,笔者认为,央行终于大幅增加黄金储备,是非常正确的选择。无论是对于保护外汇储备的安全,还是对于人民币未来的地位,乃至体现与我国综合国力相适应的在国际金融秩序中的影响力,都是一个必须做出的战略性选择。中国应改变外汇储备形式,减少对美元的依赖。
(三)改革外汇储备管理结构,逐步分离外汇投资和汇率管理
我国的外汇储备由于国内投资不足,持续增长已是一种趋势。国家可以通过减少官方外汇持有量,增加企业和个人的外汇持有量,并努力加强国内产业调整和技术进步的商品的进口,藏汇于民,增加资本输出。逐步转变结汇制度。同时,放宽个人和企业在用汇中的自由,不仅可以减少中央银行的外汇占款,分散高度集中的外汇风险,还可以增加企业和个人的投资渠道,扩宽境内外汇投资渠道。(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姜波克,杨长江.国际金融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 中国金融年鉴2009[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
[3] 胡兰.我国外汇储备高速增长的成因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1)
[4] 高丰,余永达.中国外汇储备对经济的影响及适度规模分析[J].金融与经济,2006(6)
[5] 黄达.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6] 2009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EB/OL],2006-10
[7] 中国人民银行网站:www.pbc.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