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川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100871)
雅正通奇:李衍柱先生和他的五卷文集《林涛海韵丛话》*
王一川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100871)
作为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家,李衍柱先生系统全面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典型学说范畴史,清晰地勾勒出马克思主义在典型领域的创见,同时还梳理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引进和探索典型理论的渐进轨迹,收集在《林涛海韵丛话》文集第一卷的《文学典型论》,是这一成就的突出代表。他崇拜真理而又崇尚学术自由,及时提出当代中国文艺界急需应对的一个问题:当代文艺需要理想吗?文集第二卷《文学理想与文学活动》提出了应对方略:理想是人生的希望之光、智慧之光、艺术之光,故当代文艺必须扬起理想的风帆,从经典的高度而击赏当代生活的最前沿风景。他在文艺思想上从不保守僵化,而是以始终如一的好奇心去加以应对,文集第三卷《重读与阐释——中西美学诗学经典文本解读》、第四卷《时代变革与范式转换》和第五卷《鉴赏批评——运动着的美学》,都记录下这种以雅正思想去吸纳新奇现象的轨迹。在开放时代的多元选择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信念,可以称为雅正;而同时又善于吸纳新潮思想观念,把握新异现象,可以称为通奇。雅正通奇代表了他的文艺思想的总的风格或总的气象。
李衍柱;《林涛海韵丛话》;典型学说;理想
李衍柱先生一直是我敬重的师长。这不仅由于他的马克思主义典型理论史及文学理想观念研究所产生的首屈一指的影响力,更由于多年来近距离交往所亲承的感召力。那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由童庆炳先生与李先生拍板确定,我那时所在的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学科点与山东师范大学文艺学学科点联袂举办研究生课程班,主要培养山东省文化、艺术、传媒、教育等领域的在职骨干。因此,我有机会多次往返于京城和泉城之间讲课、参加开题会和答辩会,同李先生有了多次近距离接触和学习的机会。
李先生治学至今已长达60年,但他的文艺思想却始终在不断求新和求变过程中。这给我辈完整地研习和领会着实出了道不小的难题。尽管如此,在我的记忆里,他是一位坚定不移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一生精研马列毛,尤其倾心于马克思主义典型理论史编撰。即便是在20世纪80年代那些令人难忘的激情岁月里,他依然我行我素地坚持这一研究,不为学术时尚所动,颇有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般的气定神闲。由于如此,他得以为我们奉献出国内第一部系统全面研究马克思主义典型学说范畴史的学术专著,清晰地勾勒出马克思主义在典型领域的创见,同时还梳理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引进和探索典型理论的渐进轨迹。收集在《林涛海韵丛话》文集第一卷的《文学典型论》,正是这一成就的突出代表。
但李先生从来就不是一位在经典面前只知亦步亦趋而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墨守成规者。他相信,“我们崇拜的是真理,不崇拜任何偶像。我们不是跪在历史巨人面前求生存,也不是躺在他们留下来的经典文本上讨生活,而是与他们平等地进行对话,全方位地加以审视和研究”。他的主张是,“在新的实践中,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推进理论的创新,谱写世界文明史上的新华章”。这里标举的属于他自己的基于真理崇拜的学术自由主张是十分明确的。“一个人一旦冲断历史和现实形成的种种精神锁链,破除了头脑中的种种迷信,他的思想就可以获得更大的自由,他在学术上就有可能将自己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放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以人类的社会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提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发出属于自己的心声。”[1](P10)崇拜真理而又崇尚学术自由,这可能正是他的思想之所以一贯地雅正而又通达的精神源泉吧!
我对李先生的了解还有更多的机缘。1990年春,童庆炳先生受高等教育出版社彭治平总编辑约请主编一部新的高校文学概论教材时,嘱我做副主编。我那时刚从牛津大学结束跟随特里·伊格尔顿教授的访学之旅归来,对“西马”在年轻的英美学子中的魅力深感震撼和启迪,也对在中国从事当代文论建设具有信心,于是愿不负童先生重托,协助他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特殊氛围中编撰一部马克思主义文论创新教材,并尽力把自己的新体会用于其中。这就是后来的《文学理论教程》。令我至今记忆犹新的是,童先生率先想到与之合作并邀请做第一副主编的校外同行专家,就是其老友李衍柱先生。可见这两位开放的马克思主义者内心早已息息相通了。随后秋天,在另一副主编曹廷华先生所在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召开编写组工作会议,再到次年夏天到又一副主编曲本陆先生所在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参加为期一周的统稿会,我与李先生见面并承教的机会越来越多了。特别令我感动的是,他慨然承担该教材中最难写但又颇为重要的第五章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以他的丰厚学识和创新睿智,化解了诸多政治与学术难题,力助全书完成预定计划。后来我不禁感叹,这一难啃骨头非仰仗李衍柱先生不可啊!再加上从2004年开始到2008年接连参加中央“马工程”教材《文学理论》编写,我与李先生在五年间每年都要见上好几面,从他身上感受和学到很多。他所信仰的马克思主义虽然有其一贯性和韧性,但从来都是不断发展的和变化的,并且要面向新的文艺实践和文艺问题去自由地开放。
这种崇拜真理而又崇尚学术自由的独特主张,突出地表现在他没有满足于述而不作地复述马列经典,而是站在这一高度及时提出当代中国文艺界急需应对的一个问题:当代文艺需要理想吗?从文集第二卷《文学理想与文学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提出的应对方略:理想是人生的希望之光、智慧之光、艺术之光,故当代文艺必须扬起理想的风帆,从经典的高度而击赏当代生活的最前沿风景。
他的上述成就,体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显著的雅正风范,本身已令我辈仰视不已了。但总喜欢每天攀越千佛山不止的他,决不满足于此,而是尽力探索让这种雅正思想介入并融汇时代文艺新潮的可能性,也就是如何让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以开放的胸怀去解释和包容改革开放时代文艺新潮的浪花。由于如此,他在文艺思想上从不保守、更不僵化,而是以始终如一的好奇心去加以应对。文集第三卷《重读与阐释——中西美学诗学经典文本解读》、第四卷《时代变革与范式转换》和第五卷《鉴赏批评——运动着的美学》,都记录下他这种以雅正思想去吸纳新奇现象的轨迹。在开放时代的多元选择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信念,可以称为雅正;而同时又善于吸纳新潮思想观念,把握新异现象,可以称为通奇。于是,雅正通奇可以代表他的文艺思想的一个总的风格或总的气象。这套文集取名为“林涛海韵”,其“林涛”大约相当于求取雅正之风,而其“海韵”则大体相当于标举新异之范,也可以视为雅正通奇风范的另一形象阐释吧。
说到雅正通奇,李先生特别令我感慨而又称奇的一点,是他对孙皓晖小说《大秦帝国》的敏锐评论。四年前,当我在《光明日报》参加完电视剧《大秦帝国》研讨会并随后由《人民日报》发表我的短评《寻找飘逝的历史精魂》(该报2010年3月19日)后,接到了李衍柱先生的来信,才知他那时已在抱病阅读《大秦帝国》和着手撰写评论了。仅仅一年后,这部题为《〈大秦帝国〉论稿》的著作就出版了。他以文艺批评家的学术敏锐度、社会责任感和历史文化视野,纵论小说《大秦帝国》所展现的华夏文明原生态,发现其中对秦始皇艺术形象塑造的颠覆性突破,在史传继承中所表现出的文史哲交融的大文学观,以及创作方法上的历史现实主义等意义。①参见李衍柱《〈大秦帝国〉论稿——走向新世纪文艺复兴的绿色信号》,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这些无疑显示了李衍柱先生丰厚的文学理论及文化传统修养,及其始终信奉的崇拜真理而又学术自由的学术准则。令我惊异的是,这位生长于齐鲁故地并精研儒家文化的学者,甘愿容纳来自秦文化故地的陕西学者力排众议张扬的秦代文明是华夏文明正源之说,这种容纳新异学说的开阔胸襟令人敬佩。可以说,这部书给全国文论界提供了经典文论思想与当代文艺新潮批评结合的精彩范例。同样应当提及的是,李先生以其雅正通奇的评价及宽厚的学养,与小说作者孙皓晖先生、出版社编辑等建立了友谊与信任,他们之间的通信流露出学术对话中的平等关系以及学术自由的愉快,为当今文学创作、理论、批评及出版等领域之间的关系的改善树立了风范。
要以我这晚辈的有限眼力并在一篇小文中全面论述著作等身的李衍柱先生的学术成就,是不可能的。我只能抒发一些个人感想而已。李衍柱先生是一名坚定而开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一位雅正通奇的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家。当然,在我的心里,更长久地挺立的却是一棵蕴蓄千佛山灵气的学界不老松形象。谨以此文祝愿这位耄耋老人健康长寿,永葆学术青春!
(2014年2月25日晨完稿于北京)
[1]李衍柱.总序:学术人生自述[M]//林涛海韵丛话: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张东丽
I206
A
1671-3842(2014)05-0015-03
10.3969/j.issn.1671-3842.2014.05.02
2014-03-12
王一川(1959—),男,四川沐川人,院长,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中国现代文艺与文化现代性问题、大众美学。
*《林涛海韵丛话》是李衍柱先生的五卷本文集,由人民出版社于2013年12月出版。该文是王一川先生在《林涛海韵丛话》新书发布暨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