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

2014-04-14 14:19余品华
关键词:大跃进中国化经验

余品华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部,江西 南昌 330077)

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

余品华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部,江西 南昌 330077)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一、提供了中国革命和建设都要“走自己的路”的经验,从而对新时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起了重大启示作用;二、提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经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横空出世作了理论准备;三、提供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经验;四、为改革开放前2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建设的具体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毛泽东;宝贵经验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毛泽东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他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十八大对毛泽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的这一科学评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为我们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联系指明了方向。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方面虽有很大差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在改革开放时期才正式开创,但是它并非空穴来风,凭空建立,而是在中国已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这是中国党和人民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艰苦探索的结晶。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为改革开放新时期提供的宝贵经验,择其要者而言之,有如下几点:

一、基本原则:走自己的路

一部中国共产党历史可以说就是寻找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历史。党的历史上正确与错误路线之争,归根结底就是革命和建设道路之争。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它是否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条件走有中国特色的“自己的路”。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必然结果。毛泽东历来主张“革命和建设都要靠自己”[1](P338),走自己的路。他不仅成功解决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道路问题,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也进行了艰苦而可贵的探索。

1945年在七大会议上,毛泽东对中国革命走自己的道路进行了总结。他说:“马克思主义者走路,走到哪个地方走不通,就要转弯,因为那个地方走不过去。”[2](P33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是总结了“从城市到乡村”此路不通后,才从中国实际

出发改走“从乡村到城市”道路的。“现在已经完全证明,只有这样的路线,才是正确的路线”。“这条路线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从外国送来的吗?也不是。它是从中国自己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鲁迅讲过:路是人走出来的。我们这条路线也是中国人民用脚踩成的”。[2](P315)在七大口头报告中他明确宣告:“我们的文章,我们的大会文件,根据我们的预见,指出了中国人民将要走什么道路,并规定了我们的政策。”[2](P394)

1953年至1956年,中国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同样从中国实际出发,采取“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从而较平稳地实现了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毛泽东的又一伟大创造。这条道路不同于苏联十月革命后所有制改造的道路。它为中国后来的发展奠定了社会主义制度基础。

1956年起中国开始进行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当时指出:“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3](P2)但是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如何进行?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这完全是一个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因此,建国初期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敌视中国、对中国进行全面封锁的情况下,中国只能“一边倒”,向苏联学习,照搬苏联的现代化模式。第一个五年计划就是按照苏联模式搞的。但是“到第二个五年计划,我们就不照抄了,一九五八年、一九五九年我们自己找出了一套办法”。[1](P158)中共之所以能从一开始就对苏联模式有所警觉,这与延安整风密切相关。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是在批评了教条主义之后来提倡学习苏联的,所以没有危险。1956年苏共二十大揭露了斯大林的错误,暴露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阴暗面,毛泽东因而更明确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怎样“少走弯路”、开创自己道路的问题。1956年他发表了《论十大关系》,明确提出对苏联经验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3](P41)。他说,“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3](P23)。1957年他又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与《论十大关系》一起,成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发轫之作。他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思想,关于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思想,关于综合平衡、妥善处理经济和社会矛盾关系的思想,关于兼顾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兼顾生产与生活以及“两条腿走路”方针等等,都是对苏联模式的否定与突破。1960年在《十年总结》中毛泽东说:“前八年照搬外国的经验。但从1956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4](P158)。胡乔木后来指出:“向苏联学习,毛主席很重视这件事,当时难免发生照搬照抄,所以后来提出要走中国自己的道路。”[5](P22)

建国后毛泽东始终反对教条主义地学习苏联模式,强调根据中国实际情况走出一条比苏联更好更快的社会主义建设新路。尽管毛泽东对苏联模式的批判和否定还不彻底,对新道路的探索总体上也没有成功,但是如果没有他当年对苏联模式的批判与否定和对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就不可能有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所以毛泽东否定以“苏联模式”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道路,无论成就与不足,其实都是探索中国道路的可贵尝试。它的最大可贵之处就在于提出了“革命和建设都要靠自己”的思想,从而为在中国形成社会主义建设也要“走自己的路”的那种历史氛围,那种胆略与胆识、气势与担当、大智与大勇、气派与作风,奠定了基础。今天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与自觉,不仅在于这条道路不同于苏联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也在于它不同于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更不同于西方以美国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模式。它既没有走苏联或中国原来的传统社会主义老路,也没有改旗易帜走西方资本主义邪路,而是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自己道路。这得益于始自毛泽东的胆略与胆识,得益于毛泽东留给我们的重要宝贵经验。

二、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重大成果,它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取得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毛泽东思想,提供了马克思主义不但必须而且可能中国化的基本

经验。

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有两层涵义:一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必须用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二是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能成功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打得了敌人”,就必须在中国具体化民族化,即与中国国情结合,创造些新的东西,成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就要着重反对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态度。毛泽东突出“反对本本主义”,提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提出“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真的马克思主义”、“活的马克思主义”、“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香的马克思主义”;反对“公式的马克思主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假的马克思主义”、“死的马克思主义”、“臭的马克思主义”,反对主观主义等等,在总结中国道路的成功与失败经验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作了深刻论述。

马克思主义可能中国化,是说马克思主义作为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外来异质文化,具备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的可能性。它能与中国具体国情结合,在新的时空领域得到创新与发展。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表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社会实践,中华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了客观巨大而旺盛的需求,不断催生、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条件;而中国有一个自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即中国共产党,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以成功进行的主观有利条件。

在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中,毛泽东通过“马克思主义具体化”这一总诉求、总致思、总叙事,把马克思主义重构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成功地把中国现代化的民族目标与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目标结合在一起,从而如美国学者阿里夫·德里克所说,在全球马克思主义中发出了中国的声音,“这一做法不仅对中国革命而且对全球范围的马克思主义都是意义极为深远的”。[6](P158)

毛泽东其所以能做到这点,是因为他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工具(精神武器),强调掌握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用马克思主义的思维范式来观察思考中国问题,而不拘泥于其具体论断。1958年毛泽东说:“马列是指导,不是教条,教条论是最无出息的,最可丑的。要产生自己的理论”。[7](P204)“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如果单有《实践论》、《矛盾论》,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7](P109)这就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任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中国化的新成果横空出世,奠定了必要理论基础。

毛泽东思想不仅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问题,而且提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路径和基本经验。前者如:把调查研究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中心环节;把善于总结国内外正反面历史经验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认识论基础;把马克思主义化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为广大干部群众所掌握,作为马克思主义具体化、大众化的重要方法;善于集中全党智慧同时又发挥党的领导核心的关键作用,等等。后者如:始终注重解决党的思想路线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和逻辑起点;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历史处境,把立足中国与放眼世界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和中国化统一的关键;“不丢老祖宗”,“又说新话”,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与核心;正确对待中国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更好地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体现与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高境界和最基本规律是“革命和建设都要走自己的路”等等。毛泽东思想提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些基本经验都在第二次性历史飞跃中得到继承和发展,为中国特色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准备了重要的经验前提。

三、制度优势:社会主义制度

加快实现中国现代化,实现国家富强、中华崛起,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的最大愿望。“落后就要挨打”的刻骨铭心感受,使中国无数仁人志士做着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早在“五四”时期,青年毛泽东就认为中国不仅必要而且可能早日实现民族复兴。他在《民众的大联合》中说:“我们中

华民族原有伟大的能力!压迫愈深,反动愈大,蓄之既久,其发必速,我敢说一怪话,他日中华民族的改革,将较任何民族为彻底。中华民族的社会,将较任何民族为光明。中华民族的大联合,将比任何地域任何民族而先告成功。诸君!诸君!我们总要努力!我们总要拼命向前!我们黄金的世界,光华灿烂的世界,就在前面。”[8](P393-394)他的这种豪情壮志一直延续到建国后。1951年他提出:“从一九五三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二十年时间完成中国的工业化。”[4](P207)1958年毛泽东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提出1959年完成1070万吨钢的任务。当时他为什么采取“大跃进”这种形式?如前所述,最根本原因是希望中国能早一点赶上西方发达国家,这也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其次是相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一定能比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搞建设更快些。1959年他说:“苏联在一九二一年产钢四百多万吨。一九四〇年增加到一千八百万吨,二十年中增加了一千四百万吨,当时就想,苏联和中国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是不是可以搞得快点多点,是不是可以用一种更多更快更好更省的办法建设社会主义。”[1](P117)第三,受赫鲁晓夫在十月革命40周年提出苏联要在15年内赶超美国的影响,毛泽东1957年11月8日宣布:中国在15年左右要在钢铁等主要工业产量方面赶超英国,以此配合进行两大阵营的竞赛。第四,1956年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去工厂看了工人群众在整风中的建议很受鼓舞。胡乔木后来回忆说:“本来是全党整风,反右斗争一来打乱了,以后重新进行整风,在工厂农村中提出许多的批评意见。这对1958年‘大跃进’有很大关系。毛主席认为,整风激发了群众的积极性,他在上海看了一个工厂的大字报,非常兴奋,感到群众真正发动起来了,加上其它因素,于是提出‘大跃进’的口号。”[5](P23-24)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以严重失败而告终。对它所刮起的共产风、浮夸风、瞎指挥、平均主义、大锅饭、违背商品生产价值规律以及头脑发热、急躁冒进等错误,1960年前后毛泽东进行过一定反省。1960年在《十年总结》中他说:“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我们已经有了十年的经验了,已经懂得了不少的东西了。但是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时期的革命和建设,还有一个很大的盲目性,还有一个很大的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我们还不深刻地认识它。我们要以第二个十年时间去调查它,去研究它,从中找出它固有的规律,以便利用这些规律为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服务。”[1](P198)1961年他提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今年搞个实事求是年”,提出“情况明,决心大,方法对”来纠正上述错误。他说:“最近几年吃情况不明的亏很大,付出的代价很大”。“现在看来,搞社会主义建设不要那么十分急。十分急了办不成事,越急就越办不成,不如缓一点,波浪式地向前发展,这同人走路一样,走一阵要休息一下”。[1](P236)他说自己对经济工作不懂。“我注意得较多的是制度方面的问题,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至于生产力方面,我的知识很少。社会主义建设,从我们全党来说,知识都非常不够”。[1](P303)他进一步谈到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问题。他说:“管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你们、伙夫、马夫讲的,拿到群众中行得通才行。违反客观事物的规律,硬去实行,要受惩罚。受了惩罚,就要检讨。……主要是中央和我负责,我负主要责任。这些话应该在三级干部会上讲”。[9](P29)1962年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他说:“在我国,要建设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我估计要花一百多年。”他这时的估计和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到建国一百周年建成中等发达国家的设想就比较吻合,和十六大后党中央提出的两个“一百周年”的奋斗目标比较吻合。

“大跃进”付出了惨重代价,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由于总结教训不彻底等多种因素,使“左的”错误后来更加发展,从而构成了毛泽东的“晚年错误”。但是历史发展总是采取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运动。今天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竟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成为全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将在建党一百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国一百周年即本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过去30年中国以平均10%的增长速度发展,国民经济总值“超英”早已不在话下,“赶美”也可能指日可待。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因而被称为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被称为新的“大跃进”。今天来看,这一辉煌成就的取得与对1958年“大跃进”的辩证否定也有一定关联,与毛泽东当年艰苦探索留下的正、反面宝贵经验有一定关联。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发展是对1958年“大跃进”的否定之否定:一方面,它以1958年时无可比拟的规模与气势,特别是以完全不同的内涵、实质和方法,实现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真正大跃进,因此与1958年“大跃进”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可以看作是对它的彻底批判与否定;另一方面,今天的新事物对过去旧事物并非全盘简单抛弃而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通过改造、同化、提高,吸取和保留旧事物中对新事物有合理意义的积极因素,从而达到否定中的某种肯定,达到发展的连续性、继承性。这种否定中的肯定,就是肯定当年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必要与可能,肯定中华民族凝结起的民族复兴的浩然正气,肯定这种复兴“蓄之既久,其发必速”,肯定动员全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群众路线等等。这种否定之否定既表现为对1958年“大跃进”的某种形式的复归(超英赶美),但又有本质的差异,从而构成现代中国发展的螺旋性上升运动。因此,我们今天既要看到1958年“大跃进”错误和失败的教训,也要看到它所蕴含的多快好省地实现中国现代化的理想,所体现的那样“一股劲、一股气”以及毛泽东所说的:“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中国人民不但可以不要向帝国主义者讨乞也能活下去,而且还将活得比帝国主义国家要好些”。这些今天都以新的方式保存和继承了下来。

正是接受了1958年“大跃进”失败的教训,新时期党非常强调从实际出发,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结合,反对唯意志论,反对夸大主观能动性作用,强调“摸着石头过河”,强调努力掌握社会主义建设、人类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发展的规律。如果说1958年“大跃进”是搬用战争年代大搞群众运动开展政治和军事斗争的经验,以“社会主义制度加上群众运动”为主要动员形式,最大失误是违反客观规律、在建设速度上急于求成、在所有制上搞共产化,那么今天中国的快速发展则是与全球化接轨,以“社会主义制度加上改革开放”为格式和基础。新时期党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明确中国现代化需要较长时间,明确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别是今天党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在稳增长的同时主动调低经济增长指标,摆脱“唯GDP数据”的心理枷锁,这种务实的战略思想和“走一步看一步”、不断总结经验的做法,使中国现代化建设不致重蹈“大跃进”的覆辙,而是实现更高层次的复归——真正跨越式的发展。所以,“大跃进”虽然是党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挫折和失误,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灾难性后果,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经验。它可说是实现“中国梦”的最初某种不成功尝试,是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与方法的一次证实与证伪、试对与试错。1958年到60年代前半期因而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风采”。从好的一面来说,“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发展工农业生产,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一个艰苦奋斗的年代,一个乐于奉献的年代,一个思想闪光的年代和一个意气风发的年代。这种时代性的社会风尚和思想氛围,给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烙下了深刻的印记”。[10](P705)

四、实践基础:社会主义建设

从1956年党的八大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的十年,是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这十年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苦探索,尽管经历了曲折甚至严重挫折,付出了沉重代价,但仍取得了重大成就。正是此时,我国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独立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总任务和发展目标。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和社会发展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为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也提供了宝贵经验。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这是这个期间党的工作的主导方面。”

1956至1966年建设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等各方面。

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来说:加强与完善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制度,扩大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建立中国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政治制度,强调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维护民族团结和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正确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提出形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等等。

在经济建设方面:确立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按农轻重次序使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发展的方针;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总任务和两步走的发展战略;强调制订计划必须切合实际与国力相适应,既要反对保守又要反对冒进;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从全国六亿人口出发,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尊重价值规律,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进行试办托拉斯等经济体制的一些改革;总结“大跃进”严重挫折的反面经验,强调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估计建成社会主义强国将需要100年或更长时间;60年代前期调整国民经济积累起的可贵经验等等。

在文化建设方面;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确定知识分子中的大多数已成为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强调科学技术现代化在我国现代化中具有关键性作用;实行两种教育制度;培养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形成不依附于人,“不怕鬼、不信邪”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精神和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团结一致、战胜困难的社会风貌,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和焦裕禄精神;重视意识形态领域工作,重视思想教育工作,重视对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文化的批判。

在社会建设方面:毛泽东一贯十分重视社会公平与正义,提倡社会平等特别是工农大众的机会平等,反对两极分化,提倡建立既有纪律,又有自由的心情舒畅的社会主义社会。

在党的建设方面:提出“进京赶考”;当党的地位发生根本变化后,强调防止腐败的极端重要性,对执政党可能沾染上各种不良风气保持高度警惕,建立起一套监督制约体系;坚持民主集中制,反对个人崇拜,加强党内监督,发展党内民主;强调加强党和人民群众联系,进行党内整风,反对官僚主义,防止党的各级干部脱离群众做官当老爷,反对形成特权阶层;高度警惕党的变色与变质,警惕西方和平演变的阴谋;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等等。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总结历史经验的政党,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意识的民族。毛泽东当年筚路蓝缕的艰苦探索,无论证实与证伪,试对与试错,都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历史过程。他对实现“中国梦”的“自己道路”的探索;对实现“中国梦”的思想武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造;对较快实现“中国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的初次试图证明;对各方面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所积累的具体经验;都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很好地借鉴了毛泽东当年的宝贵经验。

[1]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尚庆飞.国外毛泽东学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7]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8]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9]毛泽东年谱(1949-1976):四[J].党的文献,2013(3).

[10]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1949-1978)(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Precious Experiences Presented by Mao Zedong

YU Pin-hua
(Jiangx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Nanchang 330077,China)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CPC central leadership centered at Mao Zedong presented many precious experiences for the cau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SWCC)in the new era.They include: first,a lesson that Chinese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a China-specific way,which sheds great lights on the route of SWCC in the new era;second,the first historical take-off of Marxism Chinalization,which provides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SWCC theories,magnificent outcome of the second take-off;third,the valuable experiences on how to have full play of the advantages of socialist systems and facilitate socialist construction;and fourth,the score-year experiences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s before 1978 which serves asmarks of specific social,economic,cultural and social constructions.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Mao Zedong;precious experiences

A84

A

10.3969/j.issn.1674-8107.2014.03.007

1674-8107(2014)03-0040-06

(责任编辑:韩曦)

2014-01-08

余品华(1935-),女,湖北黄梅人,资深研究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大跃进中国化经验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大跃进”运动与中国卷烟生产和消费的常态化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
药品审批困局:从“大跃进”到“大塞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