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胸痹的心肺相关性

2014-04-14 09:30王郭军指导赵鲲鹏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心脉胸痹五脏

★ 王郭军 指导:赵鲲鹏

(1.甘肃中医学院2011级中医骨伤学本科生 甘肃 兰州 730000;2.甘肃中医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心脏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需要各个脏腑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制约。胸痹虽然多由心脉痹阻所致,但其发病却与五脏密切相关。胸痹病名源于《黄帝内经》,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隐痛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现版中医内科学教材认为胸痹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等脏,却并未提及肺脏。笔者通过研读相关文献资料和临床病案发现,胸痹与肺脏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病理、生理联系,兹述体会如下。

1 五脏整体观

从中医学整体观来说,人体各脏腑之间均有着密切的联系,五脏之间以“心”为中心,以经络为纽带,以气血精液为物质基础,生理上有着互相滋生,病理上存在相互乘悔的关系。胸痹虽病位在心,但其病变亦不止于心,因为五脏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故任何一脏功能失调都可累及相关脏腑而发生病变。胸部位居人体之上,内有心肺,其中心主血,肺主气,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布散气血于人体周身,但心肺的敷布有赖于机体其他脏腑功能的正常。若忧思伤脾,脾失健运,津液不布,遂聚为痰;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气滞,甚至气郁化火,灼津成痰。无论气滞或痰阻,均可使血行失畅,脉络不利,而致气血瘀滞,或痰瘀交阻,胸阳不运,心脉痹阻,不通则痛,而发胸痹。若肾阳虚衰,则不能鼓舞五脏之阳,可致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脉失于温运,痹阻不畅,发为胸痹;肾阴亏虚,则不能濡养五脏之阴,水不涵木,又不能上济于心,因而心肝火旺,心阴耗伤,心脉失于濡养,而致胸痹。凡此均可在本虚的基础上形成标实,导致寒凝、血瘀、气滞、痰浊、而使胸阳失运,心脉阻滞,造成人体气机运行障碍,最终影响上焦气血的宣布,使脉络阻塞不通而发胸痹。

2 心肺在生理、病理上关系密切

2.1 五脏之中,心与肺密不可分 心肺同居上焦且肺位近心,经络、系膜直接连通,如《灵枢·经脉》有“心耳少阴之脉……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1]从功能上讲心主血脉,肺主气,气行则血行,所以只有气与血结合才能维持正常的心主血脉和肺主气的生理功能。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如肺气虚弱,血行无力而滞,出现心血瘀阻的胸闷、气短等胸痹症状。从临床案例分析各种慢性肺系疾病迁延日久最终会影响到心脏而出现肺心同病,例如临床对胸痹心痛气虚之像较重者,在治疗上采用补肺益气法,方用保元汤加丹参饮加减,药用黄芪、党参、麦冬、檀香、丹参、炒枣仁、葛根、砂仁、石菖蒲、甘草等;理肺祛痰法用于肺心病、冠心病并存,方药用陈皮、半夏、瓜蒌、前胡等;泄肺行水法用于肺心病、冠心病伴见心衰者,可以在前方基础上加葶苈子、川朴、泽泻等。

2.2 肺为相傅之官,主司治节 肺为相傅之官,主宣发肃降,主司人体之气的运行,辅助心气推动血的运行,如肺气被郁,宣降失职,胸中气机闭塞,脉络瘀阻,则成胸痹。

2.3 肺通调水道,转输下注 王冰注曰:“金气通肾,故调水道,转注下焦,膀胱禀化,乃为溲矣。”[2]这揭示出:肺主肃降,疏理调节水液运行的道路,然后辗转下输膀胱,使水津变为尿液而排出体外。若水液输布失常,滞于上焦,则水积胸中,胸阳受损失其温煦之职,气机闭阻失其行血、温通经脉之职,经脉气血凝滞不畅,心脉痹阻,而成胸痹。

3 引证论述

3.1 心肺功能联系密切,发病互相影响 《素问·经脉别论》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记载。[3]肺主气,心主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若肺气虚则血行迟缓,致心血瘀阻不通,不通则心痛。另一方面,肺通调水道的功能失常,可使水液运行失常,聚而成痰,痰湿、水饮之邪影响心血运行,心血不通则心痛。其次,心病亦可影响到肺,若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推到血运无力,心血瘀阻,又可影响到肺的肃降和呼吸功能,致痰湿、水饮内停,加重肺的功能损害,进而再引起心的功能损害加重,如此陷入心肺互损的恶性循环之中。

3.2 心肺关系在胸痹中非常重要,不可忽视 《灵枢·本脏》“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4]说明胸痹与肺脏体积增大和饮邪停聚有关。《金匮要略》曰“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5]即是表明心肺关系在胸痹中非常重要,喘息、心悸常为心肺俱病的标志。《素问·阴阳别论》曰“二阳之病发心脾……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为心累及肺的论述。《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曰:“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中藏经·脉证定死生》说“病气人一身尽肿,四肢不收,喘无时,厥逆不温,脉候沉小者死,浮大者生。”[6]《丹溪心法》载戴原礼曰“肺胀者,动则喘满、气急息重”[7]等,又为肺累及心的征兆。

3.3 肺气虚时心气乏力,血运不畅,瘀阻不通 刘苏岗认为肺气虚时心气乏力,血运不畅,瘀阻不通则致心痛[8]。对此笔者同样可以从相关典籍中找到依据,如《灵枢·邪客》有“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表明胸中宗气有贯心肺,促血行的重要功能,而宗气的生成与肺是分不开的。肺气充沛,宗气旺盛,气机调畅,则血运正常。若肺气虚弱或壅塞,不能助心行血,则可导致心血运行不畅,甚至血脉瘀滞,导致心悸胸闷,心阳不振,继而可能发展成为胸痹。

3.4 上焦失司,不能如雾之溉,则痹痛乃作 《灵枢·营卫生会篇》曰:“上焦如雾。”主要是指心肺的输布作用。上焦心肺能宣发由中焦上输的水谷的精气和肺部的精气,使之达于全身以温养肌肤筋骨、骨节,通调腠理,供给体内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这个作用好象雾露一样均匀地敷布于全身。若上焦心肺失于敷布,不能如雾之溉,则机体功能的正常发挥亦难保证,如胸中清窍失养,则胸痛乃作。对此类病症可以借鉴陈氏之经验治法,如陈氏用加味百合汤从肺论治胸痹胸痛。《南雅堂医案》曰“心脉之上,则为胸膈,上焦失司,不能如雾之溉,则痹痛乃作[9]”。

对此陈氏以加味百合汤治之,方用:百合一两、乌药三钱、川贝母二钱、薤白八钱、栝蒌皮三钱、白豆蔻一钱五分。以上治疗胸痛陈氏以二陈汤加减及百合、乌药等治疗,对于百合一味,陈氏自有见解。“百合合众瓣而成,有百脉一宗之象,其色白而入肺,肺主气,肺气降则诸气俱调,此医书所不载,余得知海外奇人,屡试屡效。”[10]以百合善调肺气,而肺气降则诸气俱调,气通血和,心满自愈。

4 结语

综上,笔者认为:胸痹之病名,胸为病位,痹言病机。首先,究其发病机理与心肺二脏必不可分,从位置讲,心肺同居上焦清旷之区,并通过经络、系膜互相连属;从功能讲,心主血,肺主气,气行则血行,只有气血相合,心脏才能维持正常的

生理功能;也就是说心肺二脏在生理上相互滋生、病理上互相影响,故其生理功能的正常与否和胸痹的发生密不可分。其次,根据中医文献史料记载,结合临床,胸痹应该是范围较广的一类疾病,并且与诸多脏腑在病理、生理上相互影响,彼此之间不可分割。尤其是心肺二脏,故在治疗上不应忽视从心肺论治这一思路。最后,在认识上我们也不应该将胸痹仅仅定位于西医学的冠心病心绞痛,而是应该将其放在五脏整体观的高度去认识,这样我们才能更加全面的认识疾病,以便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取得更加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

[1]王洪图.内经选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453-454.

[2]顾世澄.疡医大全(卷一《内经》纂要经脉别论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23-24.

[3]谢明德,黄献文.胸痹证从肺脾肝肾论治机理的文献研究[J].新疆中医药,2011(4):109-112.

[4]宋建平.胸痹范围源流与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10-18.

[5]李克光,张家礼.金匮要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190-191.

[6]谭春雨.中藏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9-10.

[7]杨力.中医疾病预测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419-420.

[8]刘苏岗.冠心病临症贵在调气[J].辽宁中医杂志,1995(12):537-538.

[9]马昆.南雅堂医案.[M].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72-73.

[10]陈修园.医学从众录[M].上海市:上海科学技术版社,1980(1):249-271.

猜你喜欢
心脉胸痹五脏
张艳治疗胸痹临床经验
活血化瘀法论治胸痹
失眠与五脏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心脉隆注射液热原检测方法的比较
心脉隆注射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二参降香汤治疗心脉瘀阻型冠心病的疗效观察
心脉隆注射液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脑钠肽前体及肌钙蛋白Ⅰ的影响
辨证施护胸痹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