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复合经营模式的探讨

2014-04-14 11:41程鹏
安徽林业科技 2014年1期
关键词:油茶茶树造林

程鹏

(安徽省林业厅,合肥 230001)

油茶复合经营模式的探讨

程鹏

(安徽省林业厅,合肥 230001)

本文在实地调查安徽山区、丘陵油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油茶发展中存在的造林地水土流失严重、资金投入大等主要问题,提出了油茶林的营造应该优先注重低产油茶林分的改培、新造林的水保措施及复合经营,并对重点推荐的模式——油茶×茶树复合经营的优势、原理和技术措施进行了初步阐述,旨在为油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参考。

油茶;水保措施;油茶×茶树;复合经营;原理及模式

1 油茶发展概况及主要问题

1.1 油茶发展概况

油茶(Camellia oleifera)是原产我国的乡土树种,与乌桕、油桐和核桃并称为我国四大木本油料植物。油茶全身是宝,茶油属天然绿色食品,色清味香,营养丰富,是一种优质食用油;茶饼既是农药,又是肥料,可提高农田蓄水能力和防治农作物害虫;茶壳是提制茶碱、栲胶的原料;油茶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能力强,是优良的生态树种[1]。因此,油茶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油茶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的14个省(区)。安徽省是油茶生产重点省份之一,截至2013年底全省油茶林已达12.4万hm2,主要分布在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其中潜山、太湖、舒城、歙县、祁门、宁国等11个县市作为国家油茶产业发展重点县,突出抓好国家油茶示范林基地、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油茶基地造林;全省拥有200 hm2以上油茶基地的企业达16家,千亩连片的规模化、集约化油茶基地127处,初步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种植大户为基础的油茶基地发展格局。当前,安徽省油茶产业从培育推广优良品种、提升苗木质量入手,采取一系列举措,大力促进油茶林的发展,已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成效十分显著。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或制约油茶发展的瓶颈。

1.2 油茶发展存在问题

1.2.1 新造油茶林地水土流失严重

油茶地多分布在低山、丘陵,造林时多数使用机械全垦整地,个别地方“一刀光”开到顶,更有甚者,炼山依旧,寸草不留。虽然有利于除草和抑制病虫害,但因缺乏相应的水保措施,导致林地水、土、肥流失严重,尤其是造林前3年。

1.2.2 资金投入大

油茶营造林多在经济欠发达的山区、丘陵,新品种造林投入约为2.25万元/hm2,低产林抚育改造成本也在9 000元/hm2左右,加之后续抚育投入,一般农户没有能力承受这么大的投入。

1.2.3 回报周期长

在正常栽培情况下,油茶实生树3~4年开花结果,而嫁接树则2~3年;造林后4~6年开始挂果有一定产量,8年后才逐渐进入盛果期[2]。可见,油茶造林前6年只有投入而无收入,其回报周期长,直接增加发展油茶的经济压力。

2 科学发展油茶的4种模式

针对上述油茶发展的瓶颈,笔者在对安徽山区、丘陵油茶发展情况调查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多年来从事林业生产管理的经验,认为应该优先注重低产油茶林分的改培、新造林的水保措施及复合经营,并提出以下几种改培或经营模式。

2.1 现有低产油茶林的改培

据统计,全国油茶低产林约为142万hm2,占总面积的42.6%,严重影响了油茶产业经济效益的提高[3]。因此,急需开展油茶低产林改培,其改培技术措施主要包括:嫁接换优、垦复施肥、砍灌除草、疏密修剪、病虫害防治、补植等技术。各地应根据当地营林水平和油茶林况,因地制宜,通过多种技术措施并举,建立产量稳定、品质较好、经营水平较高、有一定规模的油茶早产丰产基地,从而加快资金的回收、缩短回报周期。

2.2 新造油茶纯林的营建

新造油茶林的营造,应该针对水土流失问题,采取生物与工程措施减少林地水土肥流失。对于即将新造油茶林,在整地时应保留山顶原有植被,并在山坡上每隔一段距离(5~30 m,依坡度而定)保留和建立水保带,以生物措施为主,辅之工程措施,如整留草埂带,形成“山头戴帽,山坡缠腰,山脚穿鞋”的“景象”,并根据地形修建排水系统沟网。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油茶良种进行造林,根据品种特性、立地条件、经营目的来确定造林密度。一般情况下,油茶纯林密度为1 333~1 605株/hm2[4]。土壤肥力较差及坡度较大的地类,密度可为1 245株/hm2或900株/hm2[2];后续抚育管理也要严格按照技术规程进行操作,从而营造出高产优质的油茶林。对于近年非良种营造的油茶林,一方面是通过嫁接换优、疏密修剪等丰产技术推广和运用,促进油茶早产丰产;另一方面是通过建立水保带和排水系统、垦复施肥等措施来保持水土、改良土壤,为油茶可持续经营提供基础保证。

2.3 油茶前期与马尾松复合经营

马尾松与油茶复合经营主要是在低产低效松树林内营造良种油茶,一方面是实现对低产松树林的改造,将纯松树林改成松树与油茶复合林,以提高林地的产出率和增强林分的抗性;另一方面是为发展油茶提供新的空间,不仅能有效地降低新造油茶林水土流失,且疏伐的松树林也能解决部分资金问题。即要选择适合发展油茶的低产松林地,将低劣松树点状疏伐掉一部分,再穴补良种油茶;由于油茶在营养生长阶段较喜荫,而在生殖生长时需要一定的温度和光照,因此要根据油茶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逐年疏伐松树,保留下干型好、长势旺的松树与油茶混交,最后,在油茶树龄达到5年左右时,将马尾松全部伐除。这样有利于改良土壤和增加林分的生物多样性与保水性,促进林木的生长,最终培育出高质量的松树材和高产量的油茶林。

2.4 油茶与茶树复合经营

油茶与茶树复合模式有两种营造方式,一是同时栽植油茶和茶树(行状套种),即沿等高线一行栽茶树、另一行栽油茶;二是在现有茶园内补造油茶,而油茶的造林密度则要根据品种特性、经营目的来定。在应用这种模式过程中,油茶密度调控是至关重要的,过密或过疏都会影响到林地的整体效益。因此,可根据市场行情,通过油茶或茶树的密度控制,来调整经营目的,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3 油茶与茶树复合经营模式分析

上述油茶发展模式中,油茶与茶树复合经营是充分利用油茶林下土地资源种植茶树,或茶树园中的土地资源种植油茶,其投入少、见效快、易操作、潜力大。因此,该模式将是今后安徽山区、丘陵发展油茶的重点推广模式。

3.1 油茶与茶树复合经营的优势

首先,茶树是山区重要的经济树种之一,在长期的茶产业发展过程,积淀了丰富的茶栽培和加工经验。茶产业作为山区传统产业,已形成良好的生产加工体系,是林农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因此,选择茶树与油茶复合经营,把茶树作为油茶林下经济发展,其生产基础好,容易推广应用,为油茶林下开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选择。其次,油茶和茶树均是多年生木本经济作物,即“一年种植,多年收益”,但两者投资回报周期相差较大。一般情况下,茶树4年后就产生效益,其年产值约为2.5万元/hm2;而油茶前期造林和抚育投入大,8年后逐渐进入盛果期,其投资回报周期较长,资金周转较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续的抚育管理。因此,利用茶树的收益快,做到以短养长、以长促短、长短结合,使油茶和茶树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第三,实行油茶与茶树复合经营后,生态效益显著。油茶树冠能有效地拦截降雨,从而改变雨滴落地的方式,枯落物和茶树构成的地表覆盖物还可降低雨滴的冲击力和片蚀。同时由于茶树的覆盖,能降低地表径流量,减少水土流失。油茶和茶树的枯落物丰富了土壤养分来源,其分解后可提高土壤肥力和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微生物多样性,并增大土壤团聚体大小、稳定性和孔隙度,提高土壤渗透性,减少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流失,从而改善林地的土壤质量,促进林木的生长。此外,油茶与茶树复合有效地降低了茶园光照强度,稳定了空气温度和地温,增加了空气湿度,改善了茶树生长的小气候环境,提高了茶叶的品质。

3.2 油茶与茶树复合经营的原理

3.2.1 关于地上部分

复合经营模式中,最需要协同的是光照。油茶和茶树同属山茶科,但油茶为常绿小乔木,高达3~6 m,喜光树种;而茶树为常绿灌木,栽培茶树往往通过修剪来抑制纵向生长,高度多在0.8~1.2 m间,光照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对紫外线有特殊嗜好,因而高山出好茶。由此可见,就地上部分而言,油茶和茶树复合经营符合生态位原理,但可能存在部分重叠,主要是油茶树冠投影因太阳转动,会对茶树造成遮荫。据对安徽省休宁县鹤城乡右龙村的油茶林下茶树和纯茶树净光合速率的观测(见表1),结果表明,两种模式内茶树的净光合速率未达到显著差异,差值仅为0.31 μmol/(m2·s),这表明适当的油茶密度将不会影响茶树的生长。

表1 不同种植模式下茶树的净光合速率

3.2.2 关于地下部分

油茶是主根发达的深根性树种,大部分根系集中在10~60 cm范围;而茶树幼年期到成年期吸收根垂直分布集中在10~30 cm,水平分布集中在20~40 cm,即由树干附近向行间发展。因此,油茶和茶树地下部分的生态位仅存在部分重叠。可通过调整油茶密度以及油茶和茶树的间距来优化结构,并根据林分状况采取修剪措施来改善生境,从而实现油茶与茶树的最优配置、科学经营。

3.3 油茶与茶树复合经营的技术措施

3.3.1 栽培模式

(1)同时栽植油茶和茶树:在坡度较平缓的林地上进行油茶与茶树复合经营,其栽培模式密度:3 m×3 m或2 m×4 m配置,即一般情况为在两行油茶树(行距3 m或4 m)中间,栽一行茶树(带状),油茶株距3 m或2 m;但对坡度15°左右的林地,将坡地改成反坡式环山整水平带2~3 m,带中间栽植油茶,带外缘栽植茶树,内侧挖20 cm宽的排水沟,这样改变了小地形,减缓地面坡度,使土就地拦淤造地、使水就地拦蓄入渗,保水保肥,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林地的生产条件。

(2)现有茶园中补植油茶:茶园的选择:原则上选择坡度相对平缓、土层较深厚的茶园补植油茶。陡坡和土壤脊薄的地方不宜选用。补植的密度与配置:补植方式为茶叶行间补种油茶,油茶距离茶树水平距离为1 m。油茶密度3 m×3 m。陈森杰等研究表明[6],油茶与茶树间作,不仅有利于油茶生长,降低管理费用,也对茶树生长起遮荫作用。可为广大茶树产区的油茶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3.3.2 油茶树型培育

油茶纯林定植后,一般在距接口30~50 cm上定干,但对油茶与茶树复合经营的油茶来说,应在距接口50~70 cm上定干,有利于提高有效辐射光的透过率。第1年在30~50 cm处选留3~4个生长强壮、方位合理的侧枝培养成主枝;第2年再在每个主枝上保留2~3个强壮分枝作为副主枝;第3~4年,在继续增益正副主枝的基础上,将其上的强壮春梢培养成侧枝群,并使三者之间比例合理、分布均匀[2]。同时,要注意在树冠内多保留枝组以培养树冠紧凑、树形开张的丰产树型。

3.3.3 病虫害防治

油茶和茶树为同一科,易造成某些病虫害在两树种间传染,加上食品安全使用标准日趋严格,因此对油茶与茶树复合经营的病虫害防治提出更高的要求。当前,防治目标已开始从“治”转向“控制”,病虫害防治技术已从单一的化学防治发展到综合防治。在油茶与茶树复合经营过程中,应以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物理防治是利用某些有害生物的趋光性、趋化性、趋向性等特点,通过灯光、化学物质或色板加以引诱捕杀;还可通过修剪清除和减少病虫枝和过弱枝,消灭越冬害虫。生物防治即保护、释放害虫的天敌。同时要注意,在生产过程中要尽可能不使用化学防治方法,必须使用时需按照国家无公害生产级别以上的要求实施。

4 结语

发展油茶产业是山区农村发展经济的重要选择之一。推进油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按照国家对油茶产业的战略部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自身资源与区位优势为基础,通过技术改造措施,推广油茶复合经营技术,充分利用油茶林下资源,发展林下经济与复合经营,使林地的长、中、短期效益有机结合,以取得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使油茶产业成为林农致富的好路子和新农村建设的富民产业。

(致谢:安徽省林业科技推广总站佘诚棋工程师、省造林经营总站张文斌高工、省林科院季琳琳助理研究员和赵康研究生等对野外调查给予的帮助!)

[1]李振纪.油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1.

[2]国家林业局科学技术司,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油茶丰产栽培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3]贾治邦.贾治邦纵论油茶产业[J].中国林业产业,2008(10):8-17.

[4]程鹏.安徽省不同区域造林树种选择及栽培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5]油茶营造林技术规程,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DB34/T 1268-2010,2010-11-08.

[6]陈森杰,油茶套作茶叶的生长效应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9,36(2).

(责任编辑:杨婷婷)

Discussion on Compound Management Modes of Camellia oleifera

CHENG Peng
(Anhui Provincial Forestry Department,Hefei 230001,China)

In this paper,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 into the development actualities of Camellia oleifera in mountainous and hilly regions in Anhui Province,main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amellia oleifera were analyzed including water loss and soil erosion in forestation land and huge capital investment.It was pointed out that attention should be preferentially paid to rehabilit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the low-yield plantations,measures for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of the new plantations and compound management.The advantages,principles and technical measures of the recommended mode-the compound management mode Camellia oleifera×Camellia sinensis were focused and elaborated preliminarily aim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sound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Camellia oleifera industry.

Camellia oleifera;Water conservation measures;Camellia oleifera×Camellia sinensis;Compound management;Principles and modes

S794.4

A

2095-0152(2014)01-0035-04

2014-01-03修护日期:2014-01-10

程鹏,男,博士,安徽省林学会理事长,研究方向:森林培育、林业区划及规划设计。E-mail:pengcheng5511@163.com

猜你喜欢
油茶茶树造林
茶树吸收营养物质的特性
沿海地带造林实践与探讨
徐纪英:呼之欲出的“茶树花挂面”
雄安千年秀林
——近自然造林开先河
山茶树变身摇钱树
浅议造林的意义
营林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的探讨
油茶芽苗嫁接育苗技术
高产油茶的整形修剪技术
永胜油茶的深情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