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数字地球学报》的创办及其国际化发展

2014-04-14 02:28王长林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年9期
关键词:数字地球科技期刊学报

■刘 珍 王长林

《国际数字地球学报》编辑部,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北京海淀区邓庄南路9号 100094,E-mail:liuzhen@radi.ac.cn;wangcl@radi.ac.cn

1 引言

科学技术研究的全球化和一体化推动了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发展[1-3]。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英文科技期刊不再局限于仅发表国内科研成果,也不再局限于中国学术交流范畴。如何吸引国际优秀稿源,使中国的英文科技期刊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我国的英文科技期刊正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国际化发展道路。

何谓科技期刊国际化?宏观上讲,科技期刊国际化主要是指期刊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编辑出版、学术水平、服务质量、运作方式等各方面都与国际接轨,以达到提高期刊质量、提升国际影响力、推动学科发展的目的[4-9]。微观上讲,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背景下,对科技期刊的形式、内容、经营方式的改革与创新[10]。一个科技期刊怎样才能称作真正的国际化?有学者认为,除语言须为英语外,国际化期刊还应具备拥有国际视野的主编与审稿人、编委队伍国际化、稿源国际化、出版发行与国际接轨、依托国际化出版平台等特征[11-15]。还有学者指出,国际化期刊应当完全实行国际化同行评审制度,并且能够被国际重要文献检索机构索引[16-18]。也有学者将期刊国际化指标归纳为内容国际化和形式国际化,即期刊刊载内容的国际化和期刊内容以外其他方面的国际化[8,19-20]。无论从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不同科技期刊都有其特定的国际化发展模式,不可一概而论。

本文将以《国际数字地球学报》为例,从一个国内创办的英文科技期刊的视角探讨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办刊理念,以期为国内期刊的国际化发展提供借鉴,推动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化事业。

2 《国际数字地球学报》情况介绍

国际数字地球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Digital Earth,ISDE)是由中国科学家联合美国、加拿大、日本、俄罗斯、捷克等10余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共同发起的、在我国注册的国际学术组织。《国际数字地球学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Earth,IJDE,以下简称《学报》)是国际数字地球学会的学术刊物,由英国著名出版集团泰勒弗朗西斯(Taylor&Francis,以下简称T&F)出版发行。

《学报》是数字地球领域唯一一本专业学术刊物,于2008年3月创刊,全英文。创刊18个月即被SCI数据库收录,2009年首获影响因子0.864。汤森路透JCR报告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学报》2年期影响因子达2.056,5年期影响因子达2.242,在SCI收录的全球27个遥感类期刊中排名分别为第10位和第8位(见表1),进入Q2区。在被SCI收录的163个中国期刊中,《学报》2年期和5年期影响因子排名分别为第18位和第17位,接近前10%。

《学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得到了国际数字地球领域专家的广泛认可。总结经验,笔者认为《学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一是与期刊的准确定位密不可分;二是得益于近年来数字地球学科的快速发展;三是得益于与国外成熟出版平台的密切合作。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具体阐述《学报》创办及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经验。

表1 2008-2013期刊发表文章与影响力提升情况

3 《学报》国际化办刊经验

3.1 准确定位期刊发展目标

准确定位发展目标是一个期刊能够存活、发展、壮大的生命线。《学报》创刊伊始就定位为打造国际数字地球领域一流的学术性、高质量、国际化的专业期刊,这也是《学报》创刊多年来始终不渝坚持的发展方向。

学术性《学报》定位首先是学术期刊。期刊发表文章类型包括研究型文章、综述文章以及研究快讯。无论哪一类文章,必须与数字地球学术研究密切相关。作为数字地球领域唯一一个学术刊物,期刊还会对相关的重要国际学术会议进行报道,并刊出重要的纲领性文章或文件,但是绝不刊登任何形式的商业广告。

高质量发表高质量文章是《学报》一直以来恪守的准则。文章质量是一个期刊的生命线,忽略文章质量而一味地“贪多”、“求快”就有失去“生命”的危险。严重的质量问题会对期刊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甚至会毁了一个刊。鉴于此,《学报》非常重视稿件质量,严格执行“初审、同行专家匿名评审和执行主编复审、终审”的三级评审制度(见图1)。即使文章作者是国际“大家”,也会根据评审人的意见要求作者大修改或因某些问题直接拒稿。经过四、五遍修改才最终发表的文章不在少数。2013年度,《学报》的拒稿率达67%,与国际优秀期刊的拒稿率十分接近。

国际化《学报》既定位为国际刊物,无论是有形外在还是无形内在,都要向国际标准看齐,包括国际化的稿源、审稿人和编委队伍、审稿流程及出版发行等。截止目前,《学报》稿源来自全球42个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科研水平发达国家,国外投稿占69.8%(如图2)。编辑在全球范围内邀约审稿人,但主要集中在北美及欧洲的发达国家,并且邀约的专家须在近三年内有学术研究成果发表,即“学术活跃”。作为软实力,《学报》主编为中科院院士,也是国际数字地球领域的顶级科学家。编委会由来自全球19个国家的30位知名科学家组成,并不断邀请有国际影响力且学术活跃的专家进入编委队伍。《学报》编辑均具有数字地球领域相关科研经历以及良好的英文读写能力,能够在初审时对稿件把关,在审稿过程中与评审人和作者顺畅地沟通、交流。文章的编辑、校对、制版、在线发布、印刷、推广发行等工作由出版商负责,完全按照国际标准执行。

图1 “三级评审制度”流程图

3.2 紧密结合学科发展前沿

是否紧密结合学科发展前沿决定了一个期刊是否具有生命力。对《学报》而言,在数字地球科学技术大发展的背景下,重大科研成果的发表对期刊的快速发展形成强大推动力,而期刊呈献出的科学研究新视野、新发现也必定引发科研工作者的关注与讨论,有利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两者之间形成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有利局面。

图2 投稿作者国家分布

新兴科学带来驱动力数字地球科学研究兴起至今只有15年,是一个有着深厚科学根基并具有独特发展潜质的前沿研究领域。这一特性使得《学报》作为该领域唯一一个学术刊物在很短的时间内得以迅速发展、壮大。另一方面,随着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数字地球研究领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学报》只有紧紧把握学科研究发展态势,发表最新研究动态和前沿研究成果,才能具有生命力。

修订更新投稿领域《学报》创刊之初设定的投稿领域代表了当时的科学认识水平,应当不断修订才能紧跟学科发展的步伐。创刊六年来,《学报》在国际编委的共同指导下广泛征求意见,对期刊的投稿范围进行了三次修订。修订后,《学报》更加专注于数字地球领域的学术研究,鲜明地区别于其他相近研究领域的期刊。不但体现出本学科的研究特点,也使期刊真正成为该领域科学研究的风向标。

专题研讨紧跟前沿《学报》参与组织召开数字地球领域的专题研讨会,发表研讨产出的重要文章。例如,2011年召开的“面向2020数字地球理念”(Digital Earth Vision 2020)高层研讨会,15位国内外数字地球领域专家参加了研讨。会议产出两篇重要文章,一篇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另一篇则发表在《学报》上。这两篇文章在数字地球学科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极大地提升了《学报》的国际影响力。

3.3 积极利用国外成熟出版平台

期刊经营好坏是期刊成功与否的另一个关键要素。在期刊经营中,出版商作为期刊出版流程中的重要联系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与国际接轨,国内很多老刊都开始采用“借船出海”的模式,与国外出版商合作,打开期刊的国际市场。《学报》创刊之初就选择了国外具有丰富出版经验的T&F出版集团共同合作,在先进、成熟的国际化出版平台上创刊,为期刊的国际化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投稿-评审系统《学报》采用ScholarOne为其量身定制的全英文在线投稿评审系统。这一系统开发成熟并被全球期刊广泛使用。无论是作者、审稿人,还是编辑、主编,都能在这一个系统中完成稿件的投稿、评审、修改、审议等工作。不但可以满足作者实时跟踪稿件处理状态的要求,还可以保存完整的稿件处理记录,并建立评审专家库。

流程语言《学报》编辑的工作语言为英语,从与作者的邮件往来,到与评审人的沟通交流,再到编辑出版,均使用英语。这是一个国际期刊的必备条件。

出版风格《学报》的出版、发行由出版商按照国际惯例来操作。文章的排版、编辑都是按照国际规范来执行。文章发表也是按照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快速发表、网络发表和印刷出版模式来实行的。

国际推广期刊的国际推广主要由出版商负责实施,包括通过各类媒体进行推广、参加国际会议进行宣传、开通部分文章免费获取权限以提高期刊文章的引用率等。以推荐期刊被SCI数据库收录为例,《学报》创刊近一年时,出版商决定向汤森路透推荐我刊进入SCI数据库。作为老牌出版商,T&F在这方面具有丰富经验,非常迅速地准备好推荐材料并顺利办理了推荐手续。半年后,期刊成功被SCI数据库收录。由此,《学报》开始收获影响因子,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

3.4 其他重要因素

创刊号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开了头,有了好的开头,以后的路就会越走越顺。就期刊而言,创刊号尤其重要。创刊号是基础、是旗帜、是风向标,它不但奠定了期刊的基调,还能在吸引优秀稿源、提升引用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学报》创刊号由来自国内外顶级科学家的11篇文章组成,其中包括中国遥感地学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述彭先生的文章和被誉为地理信息科学领域的顶级科学家的美国科学院院士Michael F.Goodchild教授的文章。事实证明,创刊号为确立《学报》在数字地球学术界的重要地位打下了坚实基础,并为吸引优秀稿源、拉动引用率做出了重要贡献。

主动邀约、争取优秀稿源期刊不能坐等优秀稿件投稿,而应“主动出击”发现优秀稿源,主动约稿。《学报》时刻关注数字地球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不但在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上主动与专家学者建立联系,还积极邀约全球知名科学家撰写文章,探讨学科热点问题。例如,2012年《学报》编辑部了解到我刊编委美国马里兰大学John R.Townshend教授的团队正在进行一项全球热点研究,随即邀请其为《学报》撰稿。John R.Townshend教授欣然接受邀请,并主笔撰写了一篇题为“Global characterization and monitoring of forest cover using Landsat data: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的文章。该文章利用Landsat30米分辨率数据对全球森林覆盖及其变化进行监测,并形成全球森林覆盖变化原型产品。文章一经发表立即引起广泛关注。截止目前,该文章下载达5377次,被引用达21次,成为我刊一个非常成功的约稿案列。

文章语言作为国际学术刊物,文章的语言表达无疑是仅次于文章内容的质量评判标准。除了母语是英语的作者的文章外,其他文章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语言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学报》采取了一项措施,要求被接收的母语非英语作者的文章一律进行语言修改,尤其是中国作者的文章,要请编辑公司或母语为英语的专家修改润色语言,并提供修改证明。修改稿得到评审人认可后方可接收发表。

4 存在的问题与讨论

作为一个新刊,难免会因考虑不周或经验不足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学报》也不免如此。举例如下,以供借鉴。

新刊都比较珍惜投稿,不轻易拒稿。《学报》创刊后,随着被SCI收录并获得影响因子,投稿不断增加,接收的稿件也越来越多。由于出版页数限制不能及时发表,结果造成文章积压。这是编辑部和出版商没有预料到的。为解决这个问题,编辑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增加期刊页数、提高出版频次、出版增刊等。虽然问题逐渐得到了解决,但是此类问题还是会对期刊造成一定影响,避免为宜。

专刊和增刊应当有选择、有计划地组织、策划。随着《学报》影响力的扩大,不断有知名科学家主动提出组织专刊或增刊。专刊固然会带来一些高质量、高引用率文章,但由于年度出版页数是固定的,专刊数量过多就会挤压正刊文章的出版,从而导致期刊出版计划的变动。并且,在评估期刊能否被SCI收录时,汤森路透希望看到的是一个期刊正常发表文章情况,因此专刊对期刊申请SCI收录并不十分有利。增刊虽然不会占用年度出版页数,但由于其一般是发表会议文章,文章数量比正刊多,会增大影响因子的测评基数。如果增刊文章不能带来高引用率,则无助于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甚至会起到反作用,所以应谨慎选择出版。

5 结语

我国英文科技期刊正昂首阔步向国际舞台奋进,道路上机遇与风险共存。不断审视自我,潜心学习他法,寻求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才能实现推动学科发展的最终目标。本文仅以一个国内新创刊英文科技期刊的视角浅略探讨了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办刊理念,希望对我国的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有所借鉴。

1 林章碧,杨明娇.国际科技期刊运作模式的新探索.编辑之友,2013,(1):39-41

2 周兆康.中国科技期刊与国际出版社的合作情况和初步分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18(1):38-42

3 冯庆彩,王紫萱,刘素琴等.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创办国际化科技期刊——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发展过程浅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5):834-837

4 吴伟根,章晓光,周莉花.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研究.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16(4):443-447

5 陈银洲.科技期刊国际化探寻与实践.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1(4):12-15

6 贺晓利.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研究的现状、问题及发展思路.图书馆学刊,2008,(1):34-36

7 蔡玉麟.科技期刊国际化漫议.编辑学报,2002,14(1):49-51

8 喻伟.科技期刊国际化问题思考与探索.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4):24-27

9 李敏.关于山西省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的思考.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35):138-140

10 杨子江,张晓琴,姚成龙.我国期刊国际化发展及其核心竞争力提升.编辑学报,2002,14(1):49-51

11 杨志华.关于学术期刊国际化的思考.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4(1):154-157

12 赵来时,王亨君,张健.科技期刊国际化进程中的问题及思考.编辑学报,2003,15(6):435-436

13 任胜利,祖广安.加快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进程.科学时报,2002-07-30

14 田静.科技期刊国际化的重要对策——加快英文版科技期刊的出版工作.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3,14(5):543-545

15 王卫宁,卢军强.科技期刊国际化过程中影响力问题研究.中国出版,2013,(6 月下):25-27

16 赵路,张月红.浙大学报英文版引人国际同行评审体制.科学时报,2002-11-29

17 杜晓宁,罗东,陈新贵等.《材料科学技术(英文版)》国际化办刊理念与实践.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4):584-588

18 宋立臣.积极沟通是科技期刊国际化的重要环节——《石油勘探与开发(英文版)》办刊实践.科技与出版,2013,(9):44-46

19 李统兴.中国刊业传媒的生存空间与国际化战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1):103-105

20 余党会,石进英,邓晓群等.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评价指标分析.编辑学报,2005,17(5):387-389

猜你喜欢
数字地球科技期刊学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一种基于数字地球的日标保障框架体系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科技期刊的分类
致敬学报40年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美国数字地球公司最新遥感卫星投入商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