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丽 杨丁(四川省宜宾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在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和圆环病毒感染“阳性”猪场,通过“驯化和实现猪场微生物稳态”可实现猪场稳定生产。
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PRRSV)和圆环病毒(PCV)在我国猪场的感染和流行呈日益扩大趋势,成了影响规模养猪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疫病,并在一定时期给我国养猪业带来了巨大损失,在对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和圆环病毒的防控上,兽医科技工作者、养猪业者均做了长期、大量的探索和研究,建立了有关疫病防控的生物安全措施、免疫技术措施规范,对疫病的爆发流行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
然而,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和圆环病毒的变异性、免疫抑制感染特性和广泛的传播途径,使得常规生物安全措施和免疫措施在广大中小规模猪场难以有效实施,能适用于此病防控的严格生物安全措施(完全猪群封闭、周边1千米范围限养、全进全出,甚至猪舍空气过滤系统)因其苛刻的条件和高昂的成本使得养殖场户望而却步,疫苗的使用效果也不尽如人意,甚至出现注射疫苗后猪只发病死亡更多的问题(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的抗体依赖性毒力增强所致)。采取“扑杀”措施对猪场是毁灭性的,同时也会给国家财政带来巨大负担。由于病毒在猪体内持续性感染的时间比较长,存在猪群内的携带者,猪群之间的感染难以避免,实施净化措施非常困难,因此采用“监测、淘汰、净化”技术措施在多数养殖场是不可行的、而且成本巨大。十多年来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和圆环病毒仍以隐性感染、持续感染的形式存在,对规模猪场的稳定健康发展造成持续的危险。据四川省宜宾市动物疫病监测诊断中心和宜宾职业技术学院2008、2009两年对20个规模猪场的检测,未注射过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和圆环病毒疫苗猪场的血清抗体阳性率在60%左右(国内文献报道的阳性率在40%~90%)。
在对规模猪场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和圆环病毒感染的防控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个别全群感染的猪场,经过继发感染控制、重病猪淘汰、消毒和封群饲养后,虽然猪群处于血清抗体阳性状态(没有注射疫苗)、却实现了猪场的稳定生产。于是,我们对宜宾部分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和圆环病毒感染发病猪场进行了“驯化、稳定”技术运用研究和稳定生产管理模式探索,为促进疫病流行过程的快速终止、达到对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和圆环病毒感染场的快速控制,我们采取了在控制继发感染和淘汰重病猪基础上对猪群进行人为快速感染和对感染猪群进行稳定控制的策略,使猪群很快趋于稳定,生产得以逐步恢复和持续好转,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在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和圆环病毒感染“阳性”猪场,通过“驯化和实现猪场微生物稳态”实现猪场稳定生产的新思路、以对病原微生物的驯化代替净化的新方案。
病原生态学及继承免疫学原理是我们研究制定“驯化、稳定”生产技术的理论基础,其主要技术路线和操作规程如下:
实验室检测确定猪群感染状态→建立不同感染状态猪群主要病原微生物“稳态”系统→保持猪群微生物“稳态”系统动态稳定和猪场的正常生产。
1.猪群感染状态的检测和确定。主要检测指标:单一感染还是复合感染?感染猪群结构、危害程度(临床发病/死亡多少、严重程度)、血清抗体水平。
用免疫血清学方法(酶联免疫、胶体金免疫层析等)和分子生物技术PCR对猪群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和圆环病毒感染状态及其动态变化进行监测。
2.建立不同感染状态猪群主要病原微生物“稳态”系统。
(1)新感染猪场:隔离转移独立单元未感染猪群,分场饲养,一月后检测,血清抗体仍为阴性者出售或育肥屠宰,阳性猪只转入感染场;对其他圈舍所有猪只在控制主要继发感染、增强免疫机能的基础上,加快人工感染进程,快速实现猪群的全面“阳性化”。
(2)发生过感染和临床病例、目前尚处于不稳定状态的猪场:淘汰因感染已导致免疫抑制、继发感染严重病猪,检测猪群血清抗体水平差异状况,对部分阴性和血清抗体水平极低的猪只进行隔离驯化适应,一月后检测,血清抗体不能转阳者淘汰,血清抗体转阳者并入猪群。
(3)发生过感染和临床病例、目前处于基本稳定猪场:检测猪群血清抗体水平差异状况,对个别阴性和血清抗体水平极低的猪只进行隔离驯化适应,一月后检测,血清抗体不能转阳者淘汰,血清抗体转阳者并入猪群。
3.猪群微生物“稳态”系统的动态稳定和猪场稳定生产技术措施。
(1)定期检测猪群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和圆环病毒血清抗体水平,对抗体水平差异大的猪只进行隔离驯化适应或淘汰。
(2)保持猪场繁殖种群的阳性率和抗体水平一致,对血清抗体转阴或抗体水平差异大的种猪进行隔离驯化适应,驯化后进入繁殖种群。
(3)对新引进种猪和后备母猪进行血清抗体转阳的隔离驯化适应,驯化适应后再进入繁殖种群。
(4)保持猪群的“继承免疫”:采取连续进出式管理和混群饲养方式,同时强化清洁、合理减少消毒次数,使猪群能持续温和地接触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和圆环病毒,并获得“继承免疫”。
(5)制订科学免疫程序,加强对猪瘟、伪狂犬、喘气病、细小病毒的基础免疫,控制其他重大疫病发生。
(6)加强管理,消除或最大限度地降低免疫抑制因素的影响:主要是要减少抗生素用量、饲料重金属添加量和霉菌毒素含量;控制剪齿、断尾、阉割等强烈应激因素对机体免疫力的影响。
自2011年3月起,我们陆续在宜宾五个规模猪场开始了对“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和圆环病毒阳性猪场实现稳定生产”的技术研究和运用实践,通过一年的运用实践和对技术方案的改进完善,初步形成了一套主要针对中小规模猪场(以连续进出式生产管理为主)的稳定生产技术方案,并列入宜宾市2012年度重点科技项目进行推广运用。项目组直接指导实施技术运用的猪场10个,通过项目参与和协作单位指导运用的猪场有20个(项目推广主要针对发生过感染和临床病例、目前尚处于不稳定猪场)。通过近两年的实施,30个参与项目的猪场有7个实现了生产稳定和生产成绩的大幅提高(增幅25%~40%)、17个实现了生产稳定和生产成绩的明显提升(增幅15%~20%),另外6个猪场主要由于技术运用不到位、生产管理不规范,综合防病的能力较差,因而没有取得明显效果。
1.猪群感染状态的检测和确定是正确制订“稳定生产技术方案”的基础和关键。由于相关检测需要专业实验室作支撑,这成为普通中小猪场运用此项技术的难点。当地动物防疫部门的兽医实验室目前主要完成国家下达的监测任务,尚无足够的时间和人力开展较多社会化服务,而由于费用较高、服务不便、缺乏足够信任度等因素,多数猪场也不愿依赖商业化的检测机构,因此制约了此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
2.“驯化和稳定”工作需要严格的管理制度。“驯化和稳定”工作对猪场的生产管理能力要求很高,有的猪场因经营困难,生产管理技术人力严重不足,因而“驯化”管理落实不好,自然无法实现“猪场微生物群落的稳态”,有的虽然做好了首期的“驯化”工作,但对后期的“稳定”维护工作疏于管理,也使猪场的“稳态”受到破坏,因而没能取得稳定、持续的效果。
猪场疫病防控是个系统工作,对其他动物疫病的科学处置和有效防控也是实现猪场生产稳定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