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思恋 摄影/胡锃飞(部分)
永嘉路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太普通,它算不上上海最有历史的街区,也不以时尚前卫著称,若一定要说点特色,那或许满街的梧桐树和街边的老洋房能勾起些许老上海人的怀旧情结。不过,当你漫步在街道两旁,看到沿街时不时出现的文物标牌,会骤然惊觉,原来我脚下所踏过的每一寸土地,都有一个故事可以慢慢道来。永嘉路始建于1920年,由当时上海法租界公董会修筑了此路,以法国邮船公司职员西爱咸斯的名字命名。1943年,改名为今天的“永嘉路”。永嘉路与周边的街道有着相同的风貌:梧桐树掩映下,两旁是各式花园洋房和石库门里弄,街道干净清幽,空气中时刻弥漫着淡淡的清香。
在永嘉路短短两千多米长度的街区中,有数10位名人的洋房或寓所。和其他街区洋房的布局不同,永嘉路上的名人故居往往都“藏而不露”。慎成里的小弄堂曾居住过国民党的高官,田汉、徐悲鸿等人的艺术天地也仅仅是普通窄小的民居,更不用说当时显赫的富豪将花园洋房建造在深幽里弄的尽头。
在永嘉路上,有一处更为“低调”的地方,曾和中国译制片的发展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永嘉路383号,一幢带有英国乡村建筑特色的花园洋房,在大门口的文物标识处,提到它曾是孔祥熙的寓所。根据资料来看,这栋混合式花园洋房始建于1926年,是由中国近代著名建筑师范文照设计完成。建筑外观采用坡屋顶,水泥外墙,仅在墙角、屋顶和烟囱处砌上了红砖,简单、朴实又不乏稳重之感。据史料记载,这里是孔家在上海的主要居住地,直到1938年孔家去了香港。不过,这个建筑最值得让人铭记的历史并非与孔家相关,而是从1976年开始,上海电影译制片厂将厂址移居此地,在这栋楼里,汇聚了当时中国最顶级的配音团队,他们共同见证了80年代译制片的辉煌。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电影译制片厂译制了来自全世界40多个国家上百部电影作品。当年,出入这栋小洋房的这群人和每一个普通中国人一样,早出晚归,养家糊口,可一旦骑着自行车驶入大门后,走进录影棚,靠近话筒,他们就能瞬间转变身份,惟妙惟肖地为大家展现一段不一样的人生。在没有网络的年代,他们用富有创造力的声音将我们带入了《叶塞尼娅》的爱情故事,《虎口脱险》的惊险空间,《佐罗》的英雄世界……童自荣、丁建华、李梓等一大批深受观众喜爱的配音演员,也在这栋小洋房里经历了配音生涯的黄金期。
1980年,上海电影译制片厂迎来了一位外国友人,那就是法国著名男星,电影《佐罗》的男主角阿兰·德龙。当初,在这栋小洋房二楼的阳台前就聚集了一批配音大师翘首期盼着这位国际巨星的来临。在访问过程中,阿兰·德龙对《佐罗》的中国配音大加赞赏,而这部电影作品也成为了很多60、70后记忆中最经典的译制片。尽管在2003年后,上海电影译制片厂又迁到了新址,这些记忆中的经典声音也在慢慢逝去,但发生在这栋楼里的点滴过往,却值得永远收藏。如今,再走进383号,这里已经变成了文化部门的工作场所。尽管,这栋洋房的现状显得过于朴实和简单,但透过门口的大树和斑驳的水泥墙面,还是能依稀感受到往昔的峥嵘岁月。
再次漫步在永嘉路的街区,路边翻新过的房子依旧保有印象中的典雅,沿途让人眼前一亮的花园洋房,也延续着最初的美好。所有的故事,所有的记忆,似乎一直鲜活,也似乎从未离去。
上海电影译制片厂旧貌
阿兰·德龙参观译制片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