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川
今天,我上五年级的科学,内容是“健身手电筒的探究”。
我把预先准备好的六个健身手电筒带到课堂上,学生的兴趣大增,有几个学生说:“这节课要做实验了!”大家都很兴奋。我随即在黑板上写下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健身手电筒的特点:不用电池,手摇其手柄,电珠就能够发光。学生好奇心强,说要我亲自试试看,我抓住手柄,开始慢慢摇起来,起初灯泡不会发光,学生有一些失望,随后我加快了摇手柄的速度,学生一阵“哎呀”的声音,灯泡亮起来了,教室里一片掌声,我示意让大家安静下来,让学生观察后回答健身手电筒的组成,学生回答不完整,我向大家作了补充和指导。
它由外壳、手柄、齿轮、磁铁、线圈、导线、灯泡主要部件组成,然后让学生分组,研究健身手电筒的发光情况,在探究过程中,发现改变用力大小,灯泡明暗程度会改变,用力越大,小灯泡越亮,然后学生用螺丝刀拆下手电筒,把电磁铁中间的圆形磁铁拿下,换上厚度一样、大小相同的铁块,摇动手柄,灯泡不会发光,叫学生记下这一实验现象。
我再叫学生将原来的磁铁放上,摇动手柄,灯泡发光,将线圈间的导线断开,学生怎样摇手柄,小灯泡都不亮,学生分组讨论,得出了实验结论。
从这一节的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来看,都是很成功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实科学这门课程,如果有实验,就应该让学生去操作实验,通过实验操作,能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同时能看到实验现象,讨论得出实验结论,学生记忆深刻,容易掌握和牢记,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只要对这一门功课产生了兴趣,教学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作者单位 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新民乡马坪地小学)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