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珍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同课异构”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同课异构;创新能力
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使我对小学数学教学产生了更多的思考与感悟。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止一次地思考,对于固定的教学内容是否要用同种教学方式进行施教。教学的内容虽然有一定相同,但是对于不同的学校,有着不同的办学条件、特点各异的教师,以及各种性格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统一的教学内容作为教学载体,在学生的学习上体会真正的“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教学境界。
一、求同存异、异中求同,使学生学会辩证思考
“同课异构”代表在教学过程中不同教师对相同教学内容的多种处理方式,并且教学方法不同,所带来的教学后果也是不同的,从而很容易让人想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有不同”的教学情境,从而探索出教学的新思路,并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超凡的个人魅力,达到教学中的批判与继承的统一,最终实现教学资源上的共享与优势互补。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的过程中进行同课异构,在课堂研究过程中,王玉芹与张秀美老师在“观察操作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的研究中有体现,在传统的课堂环节中体现的都大致相同,但是要达到在相同的教学环境中进行多样化的演绎,在教学细节的处理上,要进行多角度的思考。从时机到学生的生成性资源的处理和问题有效性的安排上呈现出明显的不同。
二、同课异构彰显精彩学习过程
“同课异构”的教学模式,能够引发课堂参与者的智慧碰撞,在思维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从而使教学效果有较明显的提高,与此同时,更为教师提供了珍贵的互动交流空间。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运用同课异构,课程研究的主题为:将模型思想融入到探索的规律中。在这一方面,侯延蕾和籍淑芬老师处理得非常到位,让学生参与到数学规律模型的建设中去,并不急于为学生灌输理论,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教学结论由不完美走向完美的过程。
三、同课异构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利用同课异构的教学模式,研究教学活动设计,探索有效的提问方式,对现场教学进行观察,分析其中的现象与道理,对学生的认知情况进行掌握,从中领会更深层次的教学道理。在利用同课异构模式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应该对新事件有所启示,通过对具体课程的分析,形成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效果,并巧妙设计新课例。
通过以上分析能够发现,“同课异构“实际上是教师对教材的安排与钻研,通过良好的研究方法与模式提供教师与学生发挥能力的有效平台,同时也促使教师进行教学水平的提升,最终总结数学教学的有效方法。
(作者单位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秦皇台中心学校)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