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琛+葛妍
在线教育的春天来了。
刚刚过去的2013年被称为“在线教育井喷之年”。据统计,每天新增加的在线教育公司多达2.6家,仅在去年前8个月,国内共有23家在线教育概念公司获得融资,融资金额从数十万美元到千万美元不等。
网上学英语,网上学音乐,网上听公开课……这些对于人们来说都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而新东方创始人,现“真格”天使投资基金创始人徐小平更是断定在线教育“会像电商一样普及”。
如此看来,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指尖上的学习”势必成为一种必然。对于传统教育而言,在线教育的出现到底会是一道福音,还是一场灾难?又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
做中国的“可汗”
“李老板打电话来了,说:‘光头强啊,快给我送长为2.4米的木材过来!这下光头强头大了,为什么呢,因为他只有1米的尺子和0.1米的尺子,这时他应该怎么办呢?现在就是我们的游戏时间了,题目就叫做帮助光光解决问题……”
3月的一个午后,在上海杨浦区翔殷路小学四年级的课堂上,“老师”给小学生们出了上面的数学题。这是一段长约8分钟、主题为《小数的组成》的视频,而视频的开头就直接借用深受孩子们喜爱的《熊出没》的故事,提出关于小数的问题。
显然,这道题有别于传统的数学题,而“老师”也不是传统的老师,所有的教学都来自网络,提供这个教学视频的是上海首个基础教育慕课公益网站“酷学习”。
课后,观摩的老师们提出一些专业性建议,比如“这样的形式虽好,但视频中的知识点过散,时间过长”等。“酷学习”的创办人李旭辉在旁边一条条记录下了这些建议。不过,事后李旭辉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们的视频在强调知识点的同时,更强调有趣和创意,如果还是按传统老师上课的模式,那就一点也不‘酷了。”
李旭辉是一位从澳大利亚归国的上海爸爸,广告业出身,后又投身视频行业。他之所以涉足教育,起初只是为让上小学的儿子能更加快乐地学习。回国后,李旭辉萌生创办教育网站的想法。
据了解,在线教育最早出现在美国。一位名为萨尔曼·可汗的孟加拉裔美国人在美国创办了可汗学院。他独立制作了有关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学等科目2300多部教学视频,利用视频技术改革传统教学手段,向全世界提供免费的高品质教育,创造了一名教师、一台电脑便可招揽上千万学生的“教育神话”。全球有5600万中小学生观看他的教学视频,每月600万学生登录网站。
“曾有人预言,在中国出不了‘可汗。但我觉得现在的机成熟了。”李旭辉决定要尝试去做中国的“可汗”,并将目标瞄准了K12阶段的教育。所谓K12,即kindergarten through 12th grade的简写,是指从幼儿园到12年级。而在中国,这个年龄段主要是从幼儿园到小学、初高中。
办教育网站需要专业知识,李旭辉找来复旦、交大等各个专业的“学霸”帮忙,又请来上海大学的教授把关。“首先学术水平要够硬,还要有一定的演讲技巧,同时要有好的创意,又讲得够酷,够欢乐。其实这样的人才是很难找的。”
如今,在“酷学习”网站的首页上,写着这么一句话:“你有一个苹果分给别人一半,你还有一半。你有一门知识,教会别人,你和别人都拥有一门知识。”
“免费、分享、合作”正是“酷学习”的价值观。“让‘90后带着‘00后学。”这句话时常挂在李旭辉的嘴边,他相信通过“学霸”们“又酷又有趣”的情节设计,能将枯燥的知识点转换成孩子们容易吸收的内容。
“中国教育更多是喂养式的,而我们的视频更多的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内容,要让孩子从小拥有自学的能力,并提高学习的效率。所以,我更希望有着丰富经验的老师能用我们的视频,把它作为一种课外的补充。孩子先通过视频自学,在课堂上有问题,老师再回答。”李旭辉表示。
目前,该网站共有教学视频1000多条供免费观看,主要涉及小学、中学的理科类知识。接下来,网站还会将视频内容扩展至语文、英语等课程,实现中小学基础课程的全覆盖,同时逐渐向大学科目发展。
“我们不但强调‘酷,也强调‘学习。例如,近年来,不少家长都花费大量金钱把孩子送去上奥数班,但最后发现可能孩子根本不适合学奥数。我们顺应家长的需求,利用4个月时间推出了专门的奥数视频,可根据奥数视频对孩子进行数学方面的加强,节省上奥数班的大量时间和金钱。”李旭辉告诉记者。
据悉,除了网站,“酷学习”已经推出了手机App,学生可利用等车、坐车等零碎时间灵活学习,而Pad版本也即将上线。同时,“酷学习”还“登陆”了部分地区的IPTV和数字电视,方便孩子们直接通过电视学习课程知识。
打破时空的双语社区
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线教育的教与学越来越不受时间、空间和地点条件的限制,知识获取渠道也变得更灵活与多样化。在线教育具备了音视频交互、数据协作、工作协同、低成本投资、系统的方便和易用性等优势,备受个人创业者的青睐。
个人性质的教育平台近几年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和李旭辉一样,2013年6月,有过留洋经历的Jim和他的合伙人Jing一起创办了教育网站另客网。
谈起对在线教育的兴趣,Jim首先说起了马云。“中国最大的英文受益者大概是马云。1970年代他几乎天天早上跑到西湖边,给美国游客当义务导游,坚持了9年。阿里巴巴创业之初马云找到软银的掌门人孙正义要钱,一口地道的美语把对方征服。可见,学习英文不仅要有环境,更要有方法和恒心。让5亿人出国学英文是不现实的,也未必能学好,让大家都跑到杭州西湖边也是不现实的,而且未必管用。”Jim想到,如果让网络变成“西湖边”,大家就有机会像马云一样不出国门学好英语。
Jim还有一段独特的经历。几年前,Jim的女儿曾离开学校,在家上学。当时,Jim从通过网络从全世界各种教育网站上为女儿搜寻教育资源。后来,很多家长向Jim取经,Jim想到,也许可以自己开办一个网站把女儿在家上学时用到的好资源与大家分享。endprint
另客网创建几个月后,工作团队从5人增加到50多人,团队成员来自中国和美国的20多个城市。
“网站的建设真正做到了around the globe, around the clock(全球同步)。除了我和合伙人Jing,以及其他一两个员工,其他人几乎都没见过面。”Jim称,他们是一支很酷的云团队。
其实,从互联网的意义上来说,在线教育并不缺好内容,缺的是高效运营平台。Jim的目标则是要把另客网打造成全球最大的双语学习社区。他告诉记者,取名另客(Links),就是要将世界上所有好的双语学习资源连接起来,通过自己的网站与全球想要学习英语和汉语的人来分享。
自称“星探”的Jim负责替网站发掘更多优秀的团队人才,而作为“主编”的Jing则和手下的美国团队负责网站内容的发布。
“我们在全球筛选好的学习视频放到网上,内容不只限于各个学科,还包括生活、人文等各个领域。”如今登录另客网的英语角,用户便可以看到从幼儿园到博士后不同等级的英语视频,在每段视频之后又都有几个阅读理解的习题。而学习方法类似于“打游戏通关”,每当做对一个等级的习题后,系统便会自动帮你完成“升学”,当然做错了也会有“留级”的惩罚。
“让中国人告别哑巴英语。”Jim说,将来用户甚至可以DIY自己的专属讲堂,不管是哪个年龄段的人,只要想学都能在这里找到合适的内容。
行业大战一触即发
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924亿元,到2015年将超过1600亿元。面对这个千亿级的大“蛋糕”,除了传统教育机构转型升级“抢食”外,腾讯、阿里、百度等互联网大佬也纷纷扎堆杀入这一领域。阿里巴巴在今年2月宣布,联合淡马锡、启明创投对在线教育平台TutorGroup投资1亿美元。
巨头们的涌动无疑让整个互联网行业重新审视在线教育领域,而一直在网络教育领域尝试的“土豪” 们也在巨头的挑衅下纷纷发力。
2014年,YY(欢聚时代)终于按捺不住热切的投资欲望,公布了其全新教育品牌——100教育。根据官方介绍,100教育网是英语学习互动社区,涵盖了英语学习规划、英语考试试题、网上授课、名师答疑、在线咨询、独家考题预测、学习资讯、在线答题、授课视频等内容,并且打着“永久免费”的旗号,试图和教育界老品牌“新东方”一试高下。
新东方在线市场总监张铁铮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目前还谈不上产生任何冲击,“YY发布100教育一个多月以来,预约刚刚结束,正式课程还没有开始,很难从业务上影响到新东方在线。相反YY身处互联网行业比较熟悉如何制造话题,让公众对在线教育对以往更为关注,这对行业发展也有促进作用。”
张铁铮进一步表示,其实真正的竞争还没有开始。在她看来,新兴的在线教育公司目前基本上都没能提供出成熟的、成体系的产品和服务。
相比之下,新东方在线在内容、师资和教研上的积累是领先的,用户非常认可。“另外近两年我们在研发上也做了非常大的投入,我们的自适应学习产品很快就能发布,用户通过这样的产品可以获得个性化、定制化的教学服务。这些对于没有用户学习行为数据积累的公司来说,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
正如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曾在接受媒体采访中提到,教育行业是一个碎片化的行业,这个行业至少存在上百万家机构。但伴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未来的教育一定是线上线下结合的教育系统,就是要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把教育资源进行更加良好的布局,并且与地面教育结合。
记者了解到,目前新东方针对在线教育有两个方向的尝试:一方面在新东方在线上提供纯粹的在线教育产品,已经有1000万注册用户,2000多门课程;另一方面,新东方也会提供混合学习服务,学生在线下听完课后可以到线上做练习、批改作文等。
当然,近日还有报道称,腾讯与新东方在线将共同出资成立合作公司,新公司CEO将由新东方指派,新公司有可能结合腾讯QQ直播平台开展业务。
公益还是圈钱?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在线教育的崛起是必然之道,但这同时也避免不了某些企业将教育当做“圈钱的游戏”。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育学者熊丙奇在其文章《在线教育不是圈钱游戏》中明确指出,YY推出100教育“免费极有可能是圈客户的噱头,为的还是商业利益”。
熊丙奇认为,如果投资者真的致力于教育事业,则必须本着公益的姿态,遵守教育的基本规律。这一点与李旭辉和Jim的想法不谋而合。
有人指出,K12阶段的孩子自主、自控能力差,家长对孩子接触网络也有一定的排斥心理。尤其面对小升初、中高考压力,家长是否会冒险让孩子花费时间在可能并不成熟的在线产品上,在中国是个伪命题。
“这样想的人恰恰还是从商业利益出发。而我希望的更多是公益性质,我们网站的教学视频能成为社会的公共资源,向所有人免费开放。你觉得好你就可以用,觉得不好也可以选择另外的途径。” 谈到网站今后如何维持运转,李旭辉表示希望能效仿国外,能有公益基金对其进行赞助。
Jim也说,他目前没有为网站考虑任何的商业模式,“即便将来没有人来投资,我们也已经准备好了10年的创业基金。”
两人也不约而同地表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线教育势必也会飞速发展。但是否真的可以颠覆整个教育行业,只能拭目以待。
对此,俞敏洪曾表示:“虽然科技发展很快,但未来互联网教育的运用和发展不会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应该是有力补充。教育的根基是培养人的人品和智慧,提升知识水平和交流能力,这三者在网络上不可能全部实现。”
熊丙奇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也说:“在线教育的优点是可以汇聚更多的资源,打破时空的限制,创造更加便利的学习方式,但以此认为在线教育可以替代传统教育显然是太过于乐观了。”endprint
在熊丙奇看来,教育除了授予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师生、同学之间的交流。作为大学校园里“重头戏”的导师制和宿舍制,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在线教育可以实现知识的传达,但无法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及更深层的沟通。”
熊丙奇坦言,在中国,在线教育的未来发展,需要依靠两重改革。一则是国家教育评价体系与教育制度的改革,二则是投资者心态的转变。“只有打破国家学历授予制度,本着做公益的心态投资教育,才能实现在线教育的长远发展。”
“在线教育不是网购,等着别人送货上门。学习本身就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真正可以将免费公开课念完的人少之又少。所以投资者一窝蜂地尝试在线教育,极有可能成为资本的炮灰。”采访的最后,熊丙奇提出了自己的担忧。
“慕课”打破大学围墙
以“慕课”为代表的新一轮全球在线开放课程登陆中国,将给中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模式和终身教育体制、教育资源公平性等方面带来更深层次的影响。
“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意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目前主要课程平台是国外供应商负责运营。如果说几年前哈佛、耶鲁等世界名校网络公开课的引进还带有自发尝试的意愿,那么“慕课”的显著特征是“有组织、大批量、分学科”地提供在线课程。有的“慕课”平台在短短一年时间就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上百万学生的报名注册,开设了近百门课程,进行多语种教学。美国甚至考虑对一些学校提供的课程予以学分上的承认。“慕课”一旦运营成熟,模式得到认可,将给高等教育界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慕课”风潮涌动,也为离校走上工作岗位的人们提供“回炉”进修的机会。“慕课”的出现将为他们提供方便快捷的继续教育机会,鼓励养成坚持学习的习惯,用知识充盈业余生活。
世界名校数千节课开放
几年前,哈佛大学教授的公开课《公正》和《幸福课》开始在人人网、微博等线上社区受到网民的热烈追捧,这些来自哈佛、耶鲁、剑桥等名校名教授的精品课程,因为有中英文对照,通俗易懂,引来大批“中国粉丝”。而这也掀起了中国互联网的一场“国外公开课热潮”。
据悉,在美国,得益于一项名为“公开教育资源”(O.E.R)的运动。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率先拉开O.E.R的序幕,后来,耶鲁、哈佛、剑桥、牛津等世界名校纷纷加入到免费传播公开课的行列。2006年,美国苹果公司开放了iTunesU学习频道,把华盛顿大学、杜克大学、密歇根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等多所高校的课程资料也集中了起来。截至2010年底,iTunesU已突破了1亿下载量。endprint